贺新宇[1]2016年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廖辉[2]2004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西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国家民族教育的基本理念。它在解决多民族国家中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使我们有必要借鉴多元文化教育的科学理论与有效经验,来解决我国的民族教育问题,其核心就是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多民族多文化地区,如何将各少数民族文化精华有机融入学校现有课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使各民族文化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形成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多元价值的观点和跨文化适应能力,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对多元文化背景中的四川省盐源县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为例,在对多元文化课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考察、访谈、观察、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影响盐源县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系统分析,力求阐释当地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模式建构、课程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的几个基本问题,旨在对当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建设性意见和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本土化建构提供可资借鉴的概念框架与实践案例支持。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从世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多元文化背景中对多元文化课程的现实需求,阐明进行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及研究价值,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部分:通过对多元文化课程的解读,对多元文化的本质、多元文化课程的特征和多元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更深入的认识,以此作为建构盐源县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叁部分:通过对盐源县的基础教育、双语教育、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现状和教师对多元文化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因素和条件作了探讨,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现实基础。 第四部分:基于调查结果的系统分析和对西方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阐释与批判,提出了盐源县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构想,由叁部分构成:一是多元文化课程的开发模式;二是多元文化课程的设计;叁是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 第五部分:通过对文化的反思与重建,提出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本土化建构的现实理性选择、本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相关问题研究的努力方向。
刘朝锋[3]2016年在《综合化背景下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卓越的教育取决于卓越的教师。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们要“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大学参与”已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不管是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还是2014年9月18日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都说明了一个问题: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己迫在眉睫。教师教育的开放化是伴随着大学升格为教师培养机构逐步深入的。如果说传统的师范教育更加强调的是师范性和实践性的话,那么大学参与教师培养以后,教师教育需要更加重视其学术性和理论性。就我国来说,在由封闭型师范教育向开放型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开放化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出现了如下问题:1)传统的高水平大学并未真正参与教师教育或者说参与程度比较低,学术性强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2)传统的师范大学中教师教育存在边缘化的倾向,在努力拔高学术性的同时,师范性遭到削弱。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都在探讨新形势下的教师培养模式改革问题,以确保教师培养质量。许多高校为此进行了内部组织体制改革,如设立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部、师范中心等等。那么,我们无法回避且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综合化的背景下,面对开放性的教师培养理念,大学如何有效的培养教师呢?当然,教师的培养是复杂的,从培养的对象来说,就包括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等,本研究拟通过对美国四所不同类型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分析,探究他们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是如何按照自己的路径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有何特色,又有哪些趋同的东西,从而尝试提出一些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参考建议,为大学有效的教师培养提供指导,具体包括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美国大学作为教师培养机构的历史探析。在本章中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梳理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今一百多年时间里,大学进行教师培养的历史脉络;其次,讨论了美国大学开展教师培养的两类路径,具体又分为叁种方式;最后,总结了大学开展教师培养的几种模式,并对大学参与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二章,恩波利亚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恩波利亚州立大学(ESU)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恩波利亚州立大学教师学院的历史发展,再现了教师学院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有哪些继承和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恩波利亚州立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帮助我们全面的了解初等教育项目的内容;3)在“二关系”(理论性与实践性关系、学术性与专业性关系)的视角下,对ESU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弗吉尼亚大学柯里学院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四章,斯坦福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斯坦福大学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斯坦福大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斯坦福大学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五章,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本章以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在“二关系五要素”的分析框架下,从叁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研究院的历史发展;2)以五要素为基,梳理了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3)在“二关系”的视角下,对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分校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度探析和重新解构。第六章,综合化背景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策略探究。本章通过比较美国不同路径下四所大学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尝试提出一些关于大学有效培养教师的策略建议。本章主要包括叁方面内容:首先,在“二关系五要素”分析框架下,比较分析了四所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其次,在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四所不同大学里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多样性中的规律”,进而尝试提出大学有效培养小学教师的策略建议;最后,结合四所大学开展教师培养模式的内容,对未来几年美国教师教育走势做出了简单预测。
曹霞[4]2003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0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程论方向研究生 曹 霞 导师 陈时见教授当今时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全球化、研究与交流空前的特征,体现在教育改革大潮中,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是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必须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由自己的文化开始,激发强烈的自豪感和自尊心,进而理解和尊重其它文化,并将理解延伸至其它国家。但长期以来,关于多元文化及多元文化教育的讨论与实践主要是在一个国家的民族或种族背景下进行的,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视野中加以讨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改造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并对具有矛盾冲突的多种文化具有整合作用。多元文化的出现与发展,对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促成了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育民主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也推进了教育的不断变革,由区域走向全球,由少数人走向全民。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启示:教育者应该随时意识到我们施教对象的多元文化背景,并以此为基点构建课程。课程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文化也应该是多元的,课程中的文化不仅是民族的,还应包括世界文化的精华。任何课程的构建都必须基于两个核心因素:一是知识的性质,二是公平的原则。多元文化对知识的挑战使课程中必须考虑围绕知识而来的课程知识观、课程功能观、课程形态观、课程主体观等问题,也即是学生掌握什么样的知识,如何掌握知识的问题。公平原则是多元文化的核心观点,体现在课程中即课程如何给学生最大的公平即课程价值观问题。差异多元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的基础,与此相对的课程价值观应该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话与沟通则是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实现策略。知识观与价值观问题的解决是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实施方式问题的依据。在课程目标上,应使学生获得多元文化知识,建立文化多元的概念;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发展对异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对本国文化进行反思;在实践中提高多元文化的交往能力。在课程内容上,应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四大领域,并以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为内容选择基本准则。在课程实施上,应体现为课程权力的下放、课程内容的统<WP=4>整、合作探究式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四个倾向。
张羽[5]2007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态度与师资培训》文中提出随着全球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是各国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学校教育必须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提高学生的素养,并由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激发强烈的自豪感与自尊心,进而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这也为音乐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将世界音乐教学引入中小学课堂,从“多元”的角度看待音乐文化,成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观念。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水平,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教学观念与能力已势在必行。本文在对我市中小学教师多元文化意识水平的评估基础上,对影响教师多元文化意识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建构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师资培训课程提供了思路。全文共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前言)。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说明了本研究的意义、方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分析问题(第一至第叁)。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教师态度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具体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法,对我市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多元文化意识水平进行评估,揭示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教师态度的因素。第叁部分:解决问题(第四)。在具体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培训课程的构建提供有益的思路。
严丹丹[6]2017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教师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中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以及相互促进。既保持着各自独有的文化特色,又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态势。当今社会,任何国家都处于多元文化背景之中。美国与我国很相似,都属于文化大国,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多元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一笔财富,它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的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存在各自不同的文化。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并创造着新的文化。同时,文化对教育又有深刻的影响。教育也总带着文化的烙印,从而形成了民族教育的特质。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的国家。文化多元性的特点是其国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但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美国少数族裔的教育一直处于劣势状态。教师分配不均衡、不合格和不称职的教师被分配到贫困的少数族裔学校。在公立学校的教师也是以白种人居多,严重缺乏少数族裔的教师。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教育界对多元文化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如何为少数族裔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逐步提升全民的教育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在了解历史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用历史法、比较法和文献法等方法探讨美国如何实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虽然中美国情不同,但为了促进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同时保留住各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我国应该借鉴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优秀经验,以便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多元文化教师。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发展历程、理论基础、培养目标、课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教材选择,教学策略、教学实习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成就,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然后立足我国国情分析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可行性和适用程度,并得出对我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若干启示。重视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开发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课程,丰富课程内容;加强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训,注重合作指导;增强对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理解,为教师教育提供保障;实施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培养国际视野的教师。
张锦[7]2005年在《统整课程趋势下的美术教育研究》文中指出统整课程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在这方面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统整课程研究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理论与实践探索尚缺乏成功经验可供借鉴。因此,构建适合我国大陆地区中小学美术统整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就成为必需,本文试对此做一探索。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统整课程的相关背景研究。通过对统整课程发展的回顾:对统整课程理论基础的分析:对统整课程本质内涵的界定;对统整课程与分科课程关系的梳理等方面,为下文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是统整课程下美术教育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美国、新西兰和日本叁个国外国家及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美术统整课程的发展概况。 第叁部分是统整课程下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本部分在对视觉文化时代美术统整课程的重要性,美术统整课程的统整性、生态性和开放性等理论作了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又对美术统整课程应注意的问题,如:美术统整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对美术统整课程中相关要素的理解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本文第四部分是统整课程下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这部分在第叁部分的基础上主要对学校本位美术统整课程进行了论述,对其本质内涵及课程理念作了详细的论证,并以此对上海东荷小学“美术与表演”课程和上海闵行中学的“以美术欣赏为核心的艺术综合活动课”教学案例进行了分析和点评。 最后一部分是统整课程下美术教育的构想。在归纳总结前面有关学校本位美术统整课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要综合主体,以美术为统整核心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超学科的、生态性统整课程。笔者对此课程的设计特点、设计要素和课程的开发模式作了论述,并对超美术统整课程中的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孙伟霞[8]2004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进入课程研究领域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当人们认识到国家课程具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时,尝试从其外部寻求一种课程开发方式来弥补其不足。2001年9月,我国叁级课程管理政策出台,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深入到全国各中小学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堪忧,面对主流文化占据学校主要课程教材的现实,实行校本课程开发,把少数民族文化纳入课程不失为上策。本文在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理论建构,并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提出建议。 全文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概括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状,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对本研究进行几点说明。 第二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与现状。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历史,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云南、贵州)12所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中存在许多问题,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迫切需要改进与提高。 第叁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构。这一部分分析了多元文化背景中,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独特性、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初步建构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四部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策略。针对发现的问题,参考已有的理论框架,分析影响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及需要的条件,借鉴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策略,提出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的3种实践策略。 第五部分:结语。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展望西南少数民族校本课程开发前景,对教师培训提出建议,并指出未来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朱盈盈[9]2016年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研究及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社会,任何国家都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中。英国与我国相似,都是文化大国,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对其教育领域尤其是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在当今复杂形势下有一定现实意义。英国的教育完全起源于宗教,教师教育直到导生制和见习教师制才逐渐兴起,回顾整个英国教师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历史过程可以更好的理解现代英国教师教育的概况。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逐渐兴起,人口、语言、宗教多元化引发了社会问题,多元文化的背景和产生的问题对英国教师教育的教育政策、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产生巨大影响。在多重影响下教师教育的政策螺旋式前进发展着;教师教育的目标、价值观也承担着社会和历史中越来越复杂的职能,双语课程、公民课程、宗教课程以及相互结合夯实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内容;教师教育的实践途径也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特色鲜明的校本教育,也有全球普遍认同的终身教育和新兴的网络教育。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教师教育也面临着数量不足的显性问题和质量、态度等隐性问题。多元文化为我国的教师增添了新的角色,也带来教师教育的反思。最后在立法和课程方面与我国进行了横向比较,提出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立法、课程等方面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并介绍了一个我国目前比较成熟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的案例—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的师资培训和实践教育情况。
周智慧[10]2014年在《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文化适宜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主张传承中国文化和倡导教育公平的大背景下,文化适宜性应该成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在课程诸要素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是主要的构成要素,对这两个要素文化适宜性的诠释和构建,可为课程文化适宜性提供原理性支撑。文化适宜性课程目标的特征是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文化认同。传承多元文化的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跨文化能力和发展批判意识是文化适宜性课程的具体目标。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特征是多元与一元相宜、本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文化适宜性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容纳教学场域中文化与文化间的和谐、包含对于全球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从平等和差异中获得肯定和自由。
参考文献:
[1].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
[2].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 廖辉.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3]. 综合化背景下美国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朝锋.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4].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D]. 曹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03
[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态度与师资培训[D]. 张羽.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6]. 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教师教育研究[D]. 严丹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7
[7]. 统整课程趋势下的美术教育研究[D]. 张锦. 上海师范大学. 2005
[8]. 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孙伟霞. 西南师范大学. 2004
[9]. 多元文化背景下英国教师教育研究及启示[D]. 朱盈盈. 兰州大学. 2016
[10]. 试论多元文化背景下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文化适宜性[J]. 周智慧.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标签: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论文; 多元文化论文; 课程开发论文; 课程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 美国史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