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泉水化学成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晋祠泉,兰村泉,水化学,含水介质系统
泉水化学成分论文文献综述
王挺[1](2010)在《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晋祠泉与兰村泉水化学成分差异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兰村泉是太原市重要水源地,晋祠泉是山西省历史名泉,晋祠泉与兰村泉水化学差异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形成与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太原市市民的生产生活供水水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对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所赋存的含水介质系统的化学成分以及含水系统内的构造发育情况认识不足,对晋祠泉以及兰村泉的水化学特征的差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作者将研究区含水介质系统按化学成分进行重新划分,结合岩溶泉的构造控水条件,对前人已经得到的水化学资料进行重新解释,得出以下结论:太原西山地区奥陶系中统普遍发育四层石膏带,晋祠泉排泄口岩溶水主径流层位于峰峰组下段的第一、第二石膏带之间,石膏的大量溶解导致了晋祠泉SO_4~(2-)偏高,达到385.5mg/L(王丽丽,2004年),占阴离子总量的60%以上,同时石膏溶解产生的SO_4~(2-)、Ca~(2+)促进了脱白云岩化作用,最终导致晋祠泉水矿化度含量过高。下奥陶统与上寒武统碳酸盐岩以白云岩为主,亮甲山组白云石含量达到了80%,从汾河二库到兰村汾河出口处汾河下切到O1地层,白云石大量溶解后产生的Mg~(2+)/ Ca~(2+)比值较高的岩溶水的渗漏补给使兰村泉Mg~(2+)/ Ca~(2+)比值高于晋祠泉。位于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排泄区的平泉TFe含量偏高,达到2.5mg/L(2003年,李向全),通过对区域地质情况研究发现铁来源于含水层上部的C-P煤系地层中黄铁矿,黄铁矿氧化后进入煤系水系统,最后通过断裂带补给岩溶水,导致TFe含量偏高。通过对不同水源中~(34)S含量差异分析,得到平泉泉水中SO_4~(2-)主要来自石膏的溶解,有5%来自上覆煤系地层黄铁矿氧化后产生的酸性水,这与对TFe含量的分析相吻合。研究发现兰村泉水温(15.5℃)低于晋祠泉(21.25℃)(唐健生,1986年),兰村泉岩溶水的径流区含水层埋深较浅,根据地热增温率,径流岩层岩石温度低导致兰村泉水温低;而晋祠泉岩溶水在径流区奥陶系含水层上覆厚层的C-P煤系岩层与砂岩、泥岩碎屑岩层,地下水径流区含水层埋深较深,岩溶水流过的岩石温度较高,同时由于地下水流速较慢,水岩热交换趋于平衡,使晋祠泉水温偏高。最后根据对晋祠泉矿化度从1984~2001年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矿化度主要受矿坑排水量以及地下水水位面下降的影响。矿坑排水量对岩溶水的矿化度变化起主要作用。通过对兰村泉NO_3~-含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到NO_3~-主要受汾河的污染引起,来源是古交市市民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人类的采煤活动大量排放的矿坑水以及人类大量抽取地下水是导致岩溶水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对矿坑排水量以及人工采水的规划管理。(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1)
肖军[2](2006)在《陕西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溶蚀作用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水化学方法对泉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学者已对泉水基础理论、开发利用、泉水污染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往对泉水化学成分的观测主要集中在石灰岩和灰岩地区,对片麻岩地区研究的还没有。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发育,泉水具酸性特征,这与我国北方其它地区泉水具碱性特点不同。通过对该区泉水2年的连续观测,我们掌握了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年内变化规律,探讨了变化原因。该研究丰富了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理论,为该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探讨全球碳循环和泉水溶蚀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区泉水的连续观测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认识: (1) 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昼夜变化不明显,波动性较小。相比较而言,电导率的变化幅度稍大些。 (2) 翠华山水秋池泉水pH值变化在5.69-6.74之间,年均值为6.17,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80.03-210.00μS/cm之间,年均值为196.36μS/cm。在一年内pH和电导率都呈现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变化规律,但电导率波动变化较大,开始变小的时间较晚。整体而言,冬、春季该泉pH值、电导率值大,夏、秋季pH值、电导率值小。 (3) 翠华山湖西泉水pH值变化在6.27-6.98之间,年均值为6.58,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55-237μS/cm之间,年均值为185.56μS/cm。从2004年1月到2005年11月,泉水pH值和明显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而电导率在总体上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正好与pH变化相反。整体而言,冬、春季泉水pH值大、电导率小,夏、秋季pH值小、电导率大。 (4) 水湫池和湖西泉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2+)为主,两者之和占所分析离子总量的95%以上,而Mg~(2+)、Na~+和K~+含量低,叁者之和仅占5%左右。离子含量高低依次为HCO_3~->Ca~(2+)>Mg~(2+)>Na~+>K~+。与水湫池泉水离子含量相比,湖西泉水的HCO_3~-、K~+、Na~+、Mg~(2+)变化幅度和平均值小,Ca~(2+)含量高。 (5) 翠华山地区泉水呈酸性的原因主要与该区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大气降水pH大小、土壤CO_2浓度高低和土壤化学成分有关。泉水电导率的变化主要与泉水阳离子含量变化有关。 (6) 水秋池与翠华湖西泉水性质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这两处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和泉水来源地区不同或者泉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CaCO_3含量不同的土层和地层有关。 (7) 随着高度降低,翠华山地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基本呈现升高趋势。 (8) 翠华山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变化属于受土壤CO_2含量变化决定的稳定型变化,是易于观测到的规律性强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5-01)
赵景波,肖军,李瑜琴,岳应利,刘再华[3](2005)在《陕西秦岭翠华山泉水化学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泉水化学成分特点和在一年内的变化,文章利用pH-电导率自动记录仪对陕西秦岭翠华山地区两处泉水化学成分进行了每月2次的观测,并进行了水化学分析。翠华山泉水中HCO-3含量在76.27~152.55mg/L之间,Ca2+含量在14.48~26.92mg/L之间,Mg2+含量在4.46~4.89mg/L之间,K+含量在0.60~2.75mg/L之间,Na+含量在0.93~1.09mg/L之间,这些成分的特点是含量低。泉水pH值在6.98~5.69之间,夏秋季低于该区雨水的pH值,具酸性特征,这是该区地层主要由片麻岩构成决定的。从1月到11月,水秋池村泉水pH值和电导率呈现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变化规律,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夏秋季土壤CO2含量比冬春季高,泉水在夏秋季流动过程中吸收了较多的CO2。翠华湖西泉水pH值和Ca2+,Mg2+,K+,Na+离子含量比水秋池泉水高,从1月到11月Ca2+,Mg2+,K+,Na+离子含量变化与水秋池泉水变化相反,这应当是两个泉水的来源不同或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酸碱性不同的土层和地层造成的。翠华山地区泉水化学成分变化是易于观测到的规律性很强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05年05期)
泉水化学成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文地质模型的建立和利用水化学方法对泉水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学者已对泉水基础理论、开发利用、泉水污染与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以往对泉水化学成分的观测主要集中在石灰岩和灰岩地区,对片麻岩地区研究的还没有。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发育,泉水具酸性特征,这与我国北方其它地区泉水具碱性特点不同。通过对该区泉水2年的连续观测,我们掌握了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年内变化规律,探讨了变化原因。该研究丰富了泉水化学成分变化理论,为该区水资源、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等的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及环境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对探讨全球碳循环和泉水溶蚀机制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区泉水的连续观测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认识: (1) 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昼夜变化不明显,波动性较小。相比较而言,电导率的变化幅度稍大些。 (2) 翠华山水秋池泉水pH值变化在5.69-6.74之间,年均值为6.17,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80.03-210.00μS/cm之间,年均值为196.36μS/cm。在一年内pH和电导率都呈现由大到小再到大的变化规律,但电导率波动变化较大,开始变小的时间较晚。整体而言,冬、春季该泉pH值、电导率值大,夏、秋季pH值、电导率值小。 (3) 翠华山湖西泉水pH值变化在6.27-6.98之间,年均值为6.58,具弱酸性特点;电导率变化在155-237μS/cm之间,年均值为185.56μS/cm。从2004年1月到2005年11月,泉水pH值和明显呈现降低-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规律,而电导率在总体上呈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规律,这种变化正好与pH变化相反。整体而言,冬、春季泉水pH值大、电导率小,夏、秋季pH值小、电导率大。 (4) 水湫池和湖西泉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2+)为主,两者之和占所分析离子总量的95%以上,而Mg~(2+)、Na~+和K~+含量低,叁者之和仅占5%左右。离子含量高低依次为HCO_3~->Ca~(2+)>Mg~(2+)>Na~+>K~+。与水湫池泉水离子含量相比,湖西泉水的HCO_3~-、K~+、Na~+、Mg~(2+)变化幅度和平均值小,Ca~(2+)含量高。 (5) 翠华山地区泉水呈酸性的原因主要与该区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大气降水pH大小、土壤CO_2浓度高低和土壤化学成分有关。泉水电导率的变化主要与泉水阳离子含量变化有关。 (6) 水秋池与翠华湖西泉水性质差异的原因主要与这两处植被发育状况的好坏和泉水来源地区不同或者泉水在流动过程中遇到了CaCO_3含量不同的土层和地层有关。 (7) 随着高度降低,翠华山地区泉水pH值和电导率基本呈现升高趋势。 (8) 翠华山泉水溶蚀作用和化学成分变化属于受土壤CO_2含量变化决定的稳定型变化,是易于观测到的规律性强的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泉水化学成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挺.太原西山岩溶地下水系统晋祠泉与兰村泉水化学成分差异及成因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
[2].肖军.陕西秦岭翠华山片麻岩区泉水溶蚀作用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3].赵景波,肖军,李瑜琴,岳应利,刘再华.陕西秦岭翠华山泉水化学成分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