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栽培稻分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亚洲,维管束,籼稻,花药,粳稻,籽粒,柱头。
栽培稻分类论文文献综述
张战,毛艇,李鑫,赵一洲,杨明飞[1](2013)在《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主要分籼粳两个亚种,无论从外部形态特征、解剖性状还是遗传物质来看,籼粳都各有其特征,因而形成了基于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的表型性状分类法和基于遗传物质差异的分子标记分类法。通过总结籼粳间表型及遗传物质的差异及依此形成的分类方法,探讨了随着籼粳杂交育种方法的进行,两种分类方法的准确性及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3年02期)
王彩红,徐群,于萍,袁筱萍,余汉勇[2](2012)在《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应用程氏指数和109个SSR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程氏指数和SSR标记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拟合度较高(73.3%~100%)。Mantel检测揭示,程氏指数与SSR分子标记进行栽培稻分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两种方法各个材料间遗传距离的相关达极显着水平(r=0.466,P<0.01)。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表明,在籼粳亚种水平上,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分类结果趋于一致,但在亚种内亚结构分析中,程氏指数偏差较大,SSR标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SSR分析表明混合型材料多存在于Ⅱ群和Ⅵ群内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2年02期)
李磊鑫[3](2012)在《气孔特性在亚洲栽培稻分类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补充亚洲栽培稻分类中的缺陷,以典型粳稻、偏粳型稻、典型籼稻、偏籼型稻为试验对象,采用分层聚类的方法,探讨气孔性状作为亚洲栽培稻分类指标的可能性。从判别函数中可以看出,气孔性状是重要的亚显微形态指标,可以作为栽培稻分类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2年01期)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李华惠[4](2006)在《中国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分类及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当前中国稻作育种界十分关注的籼稻和粳稻分类问题,整合现存的研究成果,重点从中国栽培稻的分类、分类体系、主要鉴别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开展籼稻粳稻分类和鉴别工作的提供系统(分类-分类体系-鉴别方法)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期刊2006-09-01)
程新奇,周清明,严钦泉[5](2004)在《水稻栽培稻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述了稻属、栽培稻种分类研究的现状,我国栽培稻种主要分类系统及籼、粳亚种的鉴别方法.全世界稻属植物的种共归纳为22个种,分属9个染色体组;栽培稻在亚种分级上主要可分为籼、粳两亚种或籼、粳和爪哇叁个亚种,多数学者倾向于只分籼、粳两个亚种;亚种以下可分为生态群、生态型、品种或生态群、生态型、变种和品种,生态群、生态型的性状和指标不一,尚未统一;在分类方法上主要以形态特征,杂交亲和力,同工酶和植物学性状综合数值等来划分,而籼粳分子水平上的鉴别与分类也开始得到应用.栽培稻亚种间亲缘关系、亲和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仍然是栽培稻分类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3期)
贺丹霞[6](2003)在《微卫星标记(SSR)用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的选择进化过程中,亚洲栽培稻形成了丰富的变异类型,我国是亚洲栽培稻起源地之一,稻作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繁多,为了便于整理归类丰富的稻种资源,使之更好地为育种工作服务,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分类体系。关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行了尝试,亚洲栽培稻分为籼(Indica)、粳(Japonica)两大类,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无论传统方法还是现代方法都未能确立分类的统一标准,并且,长期以来,分类方法繁杂,不利于实际利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水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分子标记结合形态性状已成为简化籼粳分类方法的趋势。 SSR多态性的非常丰富,它既具备RFLP的遗传学优点,又比RAPD重复性和可信度高,因而是目前遗传标记研究中的热点,加上它在水稻中分布很广泛,研究方法比较成熟,因而也是进行水稻籼粳分类的一种理想标记。本试验就是利用SSR技术进行亚洲栽培稻的籼粳分类,重点在于确定中间类型和云南光壳稻的分类归属问题。 随机选取来自于广东、云南、黑龙江等省的75份亚洲栽培稻品种,用放大镜观察其籽粒特性,根据稃毛长短及其分布以及籽粒形状初步进行籼粳分类,将供试材料分为典型籼稻、典型粳稻、光壳稻、以及难辨材料四类。稃毛长且集中在颖尖,籽粒偏向于短圆形,记为典型粳稻;稃毛短,均匀分布于颖壳表面,籽粒细长,记为典型籼稻;颖壳表面光滑或者颖毛极其希少,记为光壳稻;介于以上标准之间的为难辨材料。对遍布于水稻染色体组的120对SSR引物的多态性进行了筛选,实验表明,80%的引物具有多态性,从中随机选取31对遍布于水稻整个染色体组的SSR引物,对这四类材料进行遗传背景检测,结果表明,水稻微卫星变异遍布整个染色体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S-PLUS聚类结果都表明,水稻的籼粳分化是水稻品种演变的主流。实验筛选到叁个特殊的SSR标记,可以作为鉴别籼稻和粳稻及其中间类型的遗传标记,SSR分类结果和根据稃毛和粒型分类的结果一致,光壳稻属于粳稻群的一个亚类。实验结果说明SSR技术可以用于水稻籼粳分类,并能对材料进行准确的细分,确定中间类型偏籼还是偏粳,实践应用中,还可以根据颖毛和粒形对材料的籼粳进行快速鉴别。 同时,本实验对光壳稻的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以为广亲和性材料的来源和鉴别提供参考,同时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演化分析提供依据,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结果,支持以下亚洲栽培稻演化途径: 原始普通野生稻↗粳稻和光壳稻 ↘籼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3-06-01)
杨庆文,贺丹霞,柴守诚,刘秀君,裘宗恩[7](2003)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分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一项很重要的手段,直接利用籼粳间杂种优势已成为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要进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超高产育种,首先是正确判别籼粳。籼粳中间型或非典型籼粳可能来源于籼粳的自然杂交或人工杂交,也可能来源于分化前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种业》期刊2003年05期)
李晨,孙传清,穆平,陈亮,王象坤[8](2001)在《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江西东乡普通野生稻(简称东乡普野)和桂朝2号的115株的BC1群体,构成了1张长度为1418.2cM.包含120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该图谱除第1染色体短臂上的标记的顺序与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发表的图谱不同外,其他染色体上相对应的标记的顺序及标记之间的遗传距离基本一致。对控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这两个栽培稻和野生稻的重要分类性状的QTL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花药长度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2染色体C424~G39和第9染色体C2807~C1263间;控制柱头外露率的2个QTLs分别位于第5染色体R2289~R1553间和第8染色体G1149~R1963间。这两个重要分类性状的QTLs定位,为进一步研究野生稻进化到栽培稻的分子进化机理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1年08期)
张尧忠,IDA,飞田哲,仙北俊弘,长峰司[9](2000)在《从分类和地理差异看亚洲栽培稻的耐盐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稻发芽期,筛选耐盐性品种的最适NaC1浓度是1.5%。在这个浓度 下,调查了九个亚洲国家的306个品种的耐盐性。参照程氏形态分类法的稃毛标准 将参试品种分成籼和粳,籼稻品种比粳稻更耐盐。酯酶( Est)同工酶分析也印证 了这一结果。酯酶同工酶的等位基因 Est-22、Est.32和 Est.41可以用来鉴别籼稻品 种,而Est.2°、Est-31和Est-4°可以识别粳稻品种。具有等位基因Est-22、Est-33和 Est-41的品种比具有Est-2°、Est-31和Est-4°的品种更耐盐。比较七个酯酶同工酶 酶谱的品种耐盐性,发现有70%的具有Est-22的品种在1.5%NaC1浓度下发芽率 超过50%。因此,等位基因N Est-22可能是品种耐盐性的一个标志。大多数马来西 亚的品种是耐盐的,其次为缅甸、中国和孟加拉的品种。大多数泰国、菲律宾和日 本的品种对盐敏感。(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姜健,付秀林,张强,李金泉[10](1999)在《亚洲栽培稻分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亚洲栽培稻( Oryzasative) 分类研究的意义,总结了分类研究的历史发展,结合目前的研究水平和现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科学》期刊1999年04期)
栽培稻分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0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应用程氏指数和109个SSR分子标记对它们进行分类。结果表明,等位酶Ⅰ群(典型籼稻)和Ⅵ-A群(温带粳稻)程氏指数和SSR标记亚结构特征均十分明显,拟合度较高(73.3%~100%)。Mantel检测揭示,程氏指数与SSR分子标记进行栽培稻分类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两种方法各个材料间遗传距离的相关达极显着水平(r=0.466,P<0.01)。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表明,在籼粳亚种水平上,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分类结果趋于一致,但在亚种内亚结构分析中,程氏指数偏差较大,SSR标记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同时,SSR分析表明混合型材料多存在于Ⅱ群和Ⅵ群内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栽培稻分类论文参考文献
[1].张战,毛艇,李鑫,赵一洲,杨明飞.亚洲栽培稻籼粳亚种差异及主要分类方法研究进展[J].北方水稻.2013
[2].王彩红,徐群,于萍,袁筱萍,余汉勇.亚洲栽培稻程氏指数与SSR标记分类的比较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12
[3].李磊鑫.气孔特性在亚洲栽培稻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2
[4].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李华惠.中国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分类及方法(综述)[C].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2006
[5].程新奇,周清明,严钦泉.水稻栽培稻分类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贺丹霞.微卫星标记(SSR)用于亚洲栽培稻的分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7].杨庆文,贺丹霞,柴守诚,刘秀君,裘宗恩.亚洲栽培稻(Oryzasativa)分类研究的进展、问题与建议[J].中国种业.2003
[8].李晨,孙传清,穆平,陈亮,王象坤.栽培稻与普遍野生稻两个重要分类性状花药长度和柱头外露率的QTL分析[J].遗传学报.2001
[9].张尧忠,IDA,飞田哲,仙北俊弘,长峰司.从分类和地理差异看亚洲栽培稻的耐盐性[J].西南农业学报.2000
[10].姜健,付秀林,张强,李金泉.亚洲栽培稻分类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