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杏仁油论文_徐晓燕,张磊,侯伟伟,杨海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甜杏仁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杏仁油,理化,杏仁,干燥,成分,指标,品质。

甜杏仁油论文文献综述

徐晓燕,张磊,侯伟伟,杨海燕[1](2013)在《甜杏仁油品质及杏仁粕成分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针对酶解法所得的甜杏仁毛油和精制油,对其质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对甜杏仁毛油和精制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酶解后所得的杏仁粕主要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及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品质较好的甜杏仁油和较优质的甜杏仁水解蛋白粕。(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物与营养》期刊2013年08期)

周波,康晶晶,钟海雁[2](2013)在《煎炸过程中甜杏仁油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HS-SPME/GC分析技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结合,来探讨杏仁油在连续8次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杏仁油被氧化的程度逐渐加强,除了油脂的Euv232和Euv268呈现递增(分别提高25.5倍和17.9倍)之外,酸价、过氧化值、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和含量都并未呈现单一的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3年08期)

康晶晶,周波,钟海雁[3](2013)在《甜杏仁油挥发物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以峰总面积和峰个数为评价指标,分别从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析时间等4个方面,研究了DVB/CAR/PDMS纤维头的固相微萃取条件对甜杏仁油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样品量为1 g,萃取吸附温度和时间分别为50℃和50 min,进样口解析温度和时间分别为260℃和1 min时,提取的挥发物数量较多,能较好表现出杏仁油的挥发性成分组分。(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康晶晶[4](2013)在《甜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及其在油脂品质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龙王帽甜杏仁(Longwangmo apricot kernel (Prunus Armeniaca L.))为原料,索氏抽提或压榨成油,先通过GC及外标数据库来定性杏仁油的主要脂肪酸,为研究杏仁油挥发性成分打下基础;其次对冷榨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顶空SPME萃取条件进行优化,GC/MS定性优化萃取条件下的杏仁油挥发性组分,标准样品验证,确定冷榨杏仁油主要的特征挥发成分;接着探讨了叁种温度下储藏和8次煎炸条件对杏仁油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变化;最后研究了不同加工工艺对油脂品质和气味的影响及杏仁油主要挥发性成分对精炼甜杏仁油气味的重现性,实验主要结果如下:杏仁油的主要脂肪酸有5种,其含量高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和棕榈油酸,且不饱和脂肪酸占总含量的90%以上。以萃取峰总面积、总峰个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萃取温度、萃取时间、样品用量和解析时间等对杏仁油挥发性成分萃取效果的影响,确定最终优化条件为:样品量为1g,萃取吸附温度为50℃,吸附时间为50min,进样口解析温度和时间为260℃和1min。 HS-SPME/GC/MS联用技术对该萃取条件下杏仁油的挥发性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36种挥发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醛酮类,达37.19%,其次是胺类(13.49%)、酸类(11.36%)、吡嗪类(8.53%)、醇类(3.77%)和酯类(3.41%)等;通过样品标样进行外标验证,确定苯甲醛、2-甲基丁酮、辛醛为杏仁油的主要特征挥发组分。(?)和(?)下储藏的杏仁油过氧化值相比,常温下37℃下的冷榨杏仁油过氧化值达到顶峰的时间间隔加大;叁种温度下的冷榨杏仁油Euv232与Euv268走势大致相同,只是波动幅度有所差异,尤以37℃下的杏仁油Euv232和Euv268在前10天波动幅度最明显,之后却与10℃和25℃下Euv232Euv268一致重合迭加;新鲜杏仁油经过短期的储藏其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会增加到顶峰,之后却逐渐减少,且10℃下杏仁油挥发性成分含量和种类达到顶峰所需储藏的时间一致。在煎炸工艺对杏仁油品质指标及挥发性组分影响的研究中,发现随着煎炸次数增加,除了杏仁油Euv232和Euv268均呈现递增(分别为最初的25.5倍和17.9倍)外,油脂的酸价却先降后增,过氧化值和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及含量先上升至最大(31.75mmol/kg和384696.9uv及41种)后便在最大值附近来回波动。在不同处理工艺对油脂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影响的研究中,通过比较生杏仁冷榨油、生杏仁热榨油、炒后杏仁冷榨油和炒后杏仁热榨油等四种油脂的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最后确定炒后杏仁冷榨油是一款高品质的杏仁油。在对杏仁油主要挥发性成分重现性的研究中发现,生杏仁热榨油和炒后杏仁热榨油之间的挥发性成分重现性较高,相同挥发性组分达9种,但共同的特征性挥发性组分却较少,约为1种:生杏仁冷榨油与精炼油之间的特征性挥发性组分重现性最高,共同的特征组分高达3种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康晶晶,周波,钟海雁[5](2013)在《叁种贮藏温度下热榨甜杏仁油理化指标及其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HS-SPME/GC分析技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结合,对热榨杏仁油在37、25和10℃条件等贮藏中的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等理化指标和油脂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37℃条件下贮藏的油脂指标波动很明显(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分别上升了409%、242%、27%和49%),10℃条件下的指标变化最平缓(酸价、过氧化值、Euv232和Euv268分别上升了255%、66%、36%和64%)。(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3期)

杨海燕,于蒙,刘姗姗,侯伟伟[6](2012)在《冷冻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酪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甜杏仁油为芯材,优化确定最佳微胶囊化工艺,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结果表明,利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的最佳配方为芯材含量22%、乳化剂含量2.2%、酪蛋白含量5%、均质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甜杏仁油微胶囊粉末质地疏松,包埋率85.83%。(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18期)

于蒙[7](2012)在《甜杏仁油微胶囊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甜杏仁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长期存放很容易被氧化,造成营养损失和品质下降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喷雾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降低了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速率,使液态油脂转变为粉末油脂,所形成的产品具有使用和运输方便、贮藏期长等特点,同时保持了其良好的气味和特殊的营养功能,扩大了甜杏仁油在食品行业生产加工中的使用范围。本文以甜杏仁油为芯材,对甜杏仁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及其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的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成品甜杏仁油微胶囊的性质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试验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影响喷雾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工艺的因素,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优化试验确定了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是:芯材含量为29%,乳化剂含量为2.2%,酪蛋白含量为4.0%,固形物含量为30%,在此状况下测得的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4.57%。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喷雾干燥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工艺参数,最终优化的结果是: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0℃,进料速度500mL.h-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甜杏仁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4.61%。(2)研究影响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工艺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甜杏仁油微胶囊真空冷冻干燥参数,最终优化的工艺结果是:升华温度20℃,解析温度50℃,物料装载量300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3.03%。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真空冷冻干燥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参数是:芯材含量为22%,乳化剂含量为2.2%,酪蛋白含量为5%,均质时间为7min,在此状况下测得的甜杏仁油微胶囊的包埋率为85.83%。(3)对甜杏仁油微胶囊进行了主要理化性能及贮藏试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甜杏仁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热性能和抗氧化性能,贮藏试验表明甜杏仁油被制备成微胶囊以后能有效地保持其成分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囊芯成分经气相色谱检测证实处于稳定状态,各类微生物指标均符合卫生要求。(4)在新疆奥力克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中试试验。中试条件为:甜杏仁油的含量为30%,乳化剂的最佳添加量为2.2%,酪蛋白含量为4%,固形物含量为30%,进风温度185℃,出风温度80℃,所得的甜杏仁油微胶囊包埋率为83.23%。(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徐晓燕[8](2012)在《甜杏仁油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甜杏仁油提取率低、粕不能综合利用等问题,重点研究了水酶法在甜杏仁油中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本文对水酶法提取甜杏仁油和甜杏仁粕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最佳的提取工艺参数,并对油及其杏仁粕的品质进行了研究,以实现同时提取甜杏仁油和甜杏仁粕,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连续化生产杏仁油和杏仁蛋白、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打下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对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7.1.6Trial软件设计进行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能明显提高甜杏仁油提取率,最佳工艺参数为热处理温度52.7℃、热处理时间18min、打浆时间7min,甜杏仁油的提取率达55.44%。(2)研究了一步酶解和两步酶解对甜杏仁提油率的影响,提取率分别为:51.11%和56.31%,综合考虑选取一步酶解法进行甜杏仁油的提取实验。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酶解温度为57.81℃、酶添加量为3.46%、料液比1:6、酶解时间4.48h,此时甜杏仁油提取率最高为60.80%。(3)研究了破乳条件对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得出各因素对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为:离心转速>离心时间>pH值,水酶法提取甜杏仁油的最佳破乳条件参数为:离心转速12000r/min,离心时间21min,pH值为4.0,此时甜杏仁油提取率为75.76%。(4)采用GC-MS对酶解甜杏仁毛油、精制油及市售甜杏仁油中的脂肪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得:酶解甜杏仁毛油及精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5.16%和93.50%;市售甜杏仁油精制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86%;同时对油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5)通过实验室模拟工厂压榨生产工艺条件制备甜杏仁油,甜杏仁出油率为61.8%。根据工厂设备的实际情况,在工厂对实验室的酶解工艺进行放大实验,此时甜杏仁出油率为52.64%。对酶解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甜杏仁油提取率为75.76%,并对两种工艺生产的甜杏仁毛油的品质进行了分析。(6)根据国家规定标准,通过氨基酸分析仪和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对提油后的残渣进行干燥,分析杏仁粕的理化性质,得到蛋白含量为24.4%,脂肪含量为9.25%,观察可得酶解蛋白的颜色为乳白色。(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12-05-01)

陈菲菲,吴燕,葛发欢[9](2012)在《响应曲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甜杏仁油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临界CO2萃取甜杏仁油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其成分的GC-MS分析鉴定。方法: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甜杏仁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并采用GC-MS对萃取的甜杏仁油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一个能较好预测甜杏仁油萃取率的数学模型,根据该模型,确定甜杏仁油的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7 MPa,萃取温度39℃,理论最佳萃取率为44.5%,验证叁批,平均萃取率为44.0%;采用GC-MS法鉴定出16种化学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6%,主要成分为油酸(83.57%)、顺-6-十八碳烯酸(5.96%)、棕榈酸(5.61%)。结论:优化后的工艺可用于甜杏仁油的提取。(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2年03期)

徐晓燕,侯伟伟,李天兰,郑峰,杨海燕[10](2012)在《预处理工艺对水酶法提取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杏仁中含有较高的油脂,为提高其提取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预处理工艺对水酶法提取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Design-Expert7.1.6Trial软件设计进行响应曲面优化实验,结果表明:预处理工艺能明显提高甜杏仁油提取率,最佳工艺参数为热处理温度52.68℃,热处理时间17.9min,打浆时间为7min,在此条件下甜杏仁油的提取率为55.44%。(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甜杏仁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HS-SPME/GC分析技术与传统分析技术相结合,来探讨杏仁油在连续8次煎炸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煎炸次数的增加,杏仁油被氧化的程度逐渐加强,除了油脂的Euv232和Euv268呈现递增(分别提高25.5倍和17.9倍)之外,酸价、过氧化值、挥发性成分的数目和含量都并未呈现单一的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甜杏仁油论文参考文献

[1].徐晓燕,张磊,侯伟伟,杨海燕.甜杏仁油品质及杏仁粕成分的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3

[2].周波,康晶晶,钟海雁.煎炸过程中甜杏仁油理化指标及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3

[3].康晶晶,周波,钟海雁.甜杏仁油挥发物固相微萃取条件的优化[J].经济林研究.2013

[4].康晶晶.甜杏仁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及其在油脂品质分析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5].康晶晶,周波,钟海雁.叁种贮藏温度下热榨甜杏仁油理化指标及其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3

[6].杨海燕,于蒙,刘姗姗,侯伟伟.冷冻干燥法制备甜杏仁油微胶囊[J].食品科学.2012

[7].于蒙.甜杏仁油微胶囊化关键技术研究及中试[D].新疆农业大学.2012

[8].徐晓燕.甜杏仁油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9].陈菲菲,吴燕,葛发欢.响应曲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甜杏仁油的工艺研究[J].中药材.2012

[10].徐晓燕,侯伟伟,李天兰,郑峰,杨海燕.预处理工艺对水酶法提取甜杏仁油提取率的影响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市售甜杏仁油的GC总离子流图酶解法制取甜杏仁毛油的GC总离子流图Y = f(X2,X3)响应曲面立体图及等高线酶解法制取甜杏仁精制油的GC总离子流图Y = f(X1,X2)响应曲面立体图及等高线不同贮藏温度对热榨杏仁油Euv268的影响

标签:;  ;  ;  ;  ;  ;  ;  

甜杏仁油论文_徐晓燕,张磊,侯伟伟,杨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