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因子论文_王磊,徐中华,雷明,何巍巍,史忠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阻尼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阻尼,因子,阻抗,薄膜,算法,自适应,各向异性。

阻尼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徐中华,雷明,何巍巍,史忠生[1](2019)在《基于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流体检测技术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靠地震振幅解释以及AVO分析技术的储层流体检测目前仍是地球物理勘探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有效的流体属性因子有助于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度,并降低流体识别的风险。当前基于地震振幅解释的孔隙流体检测以及岩性识别技术在特定储层条件下存在较大预测风险,有待进一步改善。本文基于泊松比以及泊松阻抗提出了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概念,该属性还原了泊松阻尼因子的原始定义,取消泊松阻抗属性中调节参数的默认设置,使其能够适应于各种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的储层预测,降低流体检测的多解性。本文通过岩石物理模拟以及流体敏感性分析,验证了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适用性,并基于实际资料检验了该属性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郑伟,陈勇,贺陆明,叶迪[2](2019)在《泊松阻尼因子在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流体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介绍了泊松阻尼因子的概念,分析了泊松阻尼因子的若干特性,并经实际应用表明泊松阻尼因子对火山岩储层流体相当敏感,与含气饱和度关系密切,非常适合用于检测储层流体性质和预测含气饱和度。由于泊松阻尼因子仅与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有关,没有显式的密度项,因此,不需要高角度的迭前道集资料,在一般地震资料品质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迭前反演结果。在克拉美丽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实际应用效果好,预测结果与已知出油气井点吻合率高,对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武凯[3](2019)在《稀土Yb掺杂和自旋泵浦效应对磁性薄膜阻尼因子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旋电子学器件可以操控电子的自旋,因而它比微电子器件只精确控制电荷而多了一个自由度,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自旋电子学器件中所用的磁性薄膜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对自旋这一自由度控制的效率。而阻尼因子是一个重要的描述薄膜性能的参数,因为它决定了以自旋转移力矩驱动磁化强度翻转为基础的磁性存储器件的功耗和数据写入速率。阻尼因子太大,导致产生足够的自旋转移力矩的临界电流密度很高,因此功耗很大;而阻尼因子太小,又会使磁化强度弛豫时间延长,从一个稳定态翻转到另一个稳定态的时间延长,导致器件的写入速率降低。因此在自旋电子器件中研究阻尼因子的调控方法和调控机制是实现磁性薄膜阻尼因子调控的研究热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阻尼因子可以分成本征项和非本征项。其中,阻尼因子的本征项通常与材料中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强弱相关,通过调控自旋-轨道耦合强度来实现本征阻尼因子的调控是利用自旋轨道力矩高效翻转磁化强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铁磁/重金属异质结中的自旋泵浦效应也是造成磁性薄膜阻尼因子改变的重要非本征机制,通过对自旋泵浦阻尼因子的研究可以反映出自旋流在界面传输的效率,对利用纯自旋流产生的自旋轨道力矩实现磁化强度的翻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中,我们做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首先研究了稀土元素Yb掺杂对Fe_(65)Co_(35)薄膜阻尼因子的影响,然后通过自旋泵浦效应来研究铁磁金属/非磁金属异质结界面处自旋流的传输对阻尼因子的影响。具体研究工作如下:在第一方面的工作中,因为Yb元素4f轨道电子是完全填充的,因此其轨道磁矩为零,所以理论上它与磁性金属的合金应该具有比较小的本征阻尼因子。为了验证这一思路,我们制备了(Fe_(65)Co_(35))_((1-x))Yb_x薄膜样品,测试了样品的成分、结构、静态和动态磁性参数。结果表明:随着样品中Yb含量的增加,样品的晶格结构逐渐从多晶状态转变为非晶状态。饱和磁化强度和单轴各向异性常数均随Yb含量增加而单调地下降,但是阻尼因子却急剧上升。当温度从100 K变化到400 K时,样品的饱和磁化强度单调地下降,且满足布洛赫T~(3/2)定律。同时样品的各向异性常数也单调地下降。与此同时,在100–400 K温度范围内样品的阻尼因子发生非单调的变化,阻尼因子在200 K左右出现极小值。该结果定性地与基于坎伯斯基力矩相关模型的理论计算结果吻合。通过研究阻尼因子对Yb含量和各向异性常数的依赖关系以及它们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我们研究了Yb掺杂对Fe_(65)Co_(35)薄膜阻尼因子的影响以及影响阻尼因子的物理机制。第二个方面的工作中,首先为了研究Cr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自旋流吸收材料,我们制备了Cr(t_(Cr))/Co样品,并且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和电子自旋共振谱测试了样品在室温下的静态和动态磁性参数。通过分析样品有效阻尼因子随Cr层厚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Cr/Co界面的自旋混合电导率为5.88×10~(19) m~(-2),Cr层的自旋扩散长度为4.69 nm。其次为了研究Al嵌入层能否降低铁磁/Pt异质结中Pt造成的磁近邻效应对自旋流传输的影响,我们制备了FeCoB/Pt(t_(Pt))和FeCoB/Al(t_(Al))/Pt样品,并且测试了样品在室温下的静态和动态磁性参数。通过分析样品有效阻尼因子随t_(Pt)的变化规律,我们得到了FeCoB/Pt界面的自旋混合电导率为1.63×10~(18) m~(-2)。在FeCoB/Al(t_(Al))/Pt系统中,随着从t_(Al)从0增加到0.5 nm,样品的有效阻尼因子迅速从0.028下降到0.016。这种下降趋势说明了Al插入层减弱了层间交换耦合,从而抑制了磁近邻效应。这也说明了将Pt看作是通常的自旋流吸收材料,而不考虑磁近邻效应是不全面的。最后为了说明氧化物插入层是否可以提高Co/Pt和Co/Ta界面的自旋混合电导率,我们生长了Co/CuO_x/Pt(t_(Pt))和Co/CuO_x/Ta(t_(Ta))样品,以及Co/Cu/Pt(t_(Pt))和Co/Cu/Ta(t _(Ta))参考样品。测试了样品的成分、层状结构、静态和动态磁性参数。通过拟合四组样品的有效阻尼因子对t_(Pt)和t_(Ta)的依赖关系,我们得到了样品的自旋混合电导率和自旋扩散长度等信息,发现CuO_x层的引入可使自旋混合电导率提高1.5倍。另外在YIG/CoO_x/Pt(t_(Pt))样品观察到了相似的现象,说明CuO_x和CoO_x氧化层的引入均可增强界面自旋流的传输,为设计高效的自旋电子学器件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6-01)

胡久松,刘宏立,颜志,徐琨[4](2018)在《一种自适应阻尼因子的仿射传播聚类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仿射传播聚类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源码被Toronto大学公开在网络中。针对公开源码中如何选择阻尼因子的值以平衡算法震荡与收敛速度的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阻尼因子的仿射传播聚类算法。所提算法通过监视算法的震荡情况,自适应调整阻尼因子的值,相比公开源码中的固定阻尼策略,不仅可以有效避免震荡,且可以很大程度地保持阻尼因子较小时的收敛速度。通过多个UCI公开数据集试验证明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符立梅,彭国华[5](2018)在《基于自适应阻尼因子渗透滤波器的匹配代价聚合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局部立体匹配算法中局部平滑性假设导致的倾斜平面内连续视差的误估计问题,提出基于自适应阻尼因子的渗透滤波器权重匹配算法.首先构造适用于复杂多样图像结构特征的"蝶形"支持窗口;随后通过计算像素点间距离度量、灰度相似性度量及梯度信息度量,自适应地选择水平和垂直阻尼因子,并放宽局部平滑性约束条件,允许倾斜平面上灰度相似的像点存在视差变化;最后根据窗口特征计算带有阻尼因子的渗透滤波代价聚合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持局部匹配算法高效性的同时,明显地改善了倾斜平面的误匹配问题,且对低纹理区域同样有效.(本文来源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黄大威[6](2017)在《垂直各向异性CoFeB薄膜超快磁动力学和阻尼因子的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量子计算的高速发展,存储设备在数据存储和读取方面需具备越来越高的能力。自旋电子器件作为新一代应用,在量子计算机、自旋晶体管等领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研究电子自旋相干的物理现象已成为国际上的前沿热点,并形成了自旋电子学这一新兴学科。同时,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极短时间尺度(<100 fs)下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强场物理的微观过程,进一步推动了超快自旋动力学的研究。然而,如何控制铁磁系统的超快磁化强度进动的机制尚不明确,还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探究其中的微观机制,因此,本论文选取CoFeB这一典型铁磁材料作为研究对象,围绕超快磁化强度进动来实现阻尼因子调控的想法,具体如下:第一,在Ta/CoFeB/MgO结构中,通过交换Ta层和MgO层的位置分别作为覆盖层和缓冲层,利用时间分辨磁光克尔效应测量系统进行自旋弛豫动力学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的有效阻尼因子随着磁场的增加而趋向于一常数,这说明样品的本征阻尼因子是固有的,不随外界环境改变而变化。同时,两组样品的本征阻尼因子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CoFeB/Ta界面增强了混合电导,使得电子-声子散射几率增强。通过生长次序的改变我们在实验上实现了 CoFeB薄膜本征阻尼因子的调控。第二,研究电流通过带状CoFeB薄膜时超快磁化强度进动的变化。通过电流依赖性实验,我们发现电流的方向和大小都会对CoFeB薄膜的进动产生影响,这主要来源于样品表面在电流的诱导下产生了一个面内的有效场,使得最后的弛豫过程发生改变。同时,当电流消去后,CoFeB薄膜的本征阻尼因子与不加电流时改变了 70%,成功实现阻尼因子的调控,这为自旋器件实现自旋反转提供了可能。第叁,研究泵浦光功率对CoFeB薄膜超快磁化强度进动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不同泵浦光功率对样品在时间尺度上的弛豫过程影响不同,并且当泵浦光功率达到一定数值时,本征阻尼因子会发生变化:本征阻尼因子随着泵浦光功率的增加而减小,减小比例大约有23%。根据温度模型和散射机制,我们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合理解释:泵浦光产生的热效应导致的样品系统温度与居里温度的比值在这里不占主导因素,最终改变CoFeB薄膜本征阻尼因子的是其自身自旋轨道耦合效应的减弱。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热功耗对存储设备的读写会产生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20)

涂宏庆[7](2017)在《CoFeB/GaAs薄膜的磁各向异性和阻尼因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在半导体(Semiconductor,SC)衬底上生长铁磁(Ferromagnetic,FM)薄膜在自旋电子学领域存在非常有前景的应用价值,在过去的20年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少早期的研究集中在Fe(bcc)/GaAs(001)或者CoFe(bcc)/GaAs(001)体系界面诱导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Unixial Magnetic Anisotropy,UMA),在GaAs(001)衬底上生长单晶Fe,单轴磁各向异性出现在铁磁相形成时,随着厚度的增加,它们单轴都几乎被磁晶各向异性掩盖,因此在FM/SC结构中单轴各向异性和磁晶各向异性经常纠缠在一起,阻碍了研究单轴各向异性的相关工作。最近,为了消除磁晶各向异性的影响,单独研究单轴磁各向异性,非晶态铁磁材料被采用,如CoFeB合金,值得一提的是,在SC衬底沉积非晶磁性膜也出现了较强的单轴各向异性,即使不少理论被提出并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起源,如基于滞弹性应力的 BOA(Bond-Orientational Anisotropy)模型、N-T(Neel-Taniguchi)模型、以及随机各向异性模型,然而,关于CoFeB/GaAs体系的单轴各向异性的起源还不清楚。文献报道CoFeB/GaAs的各向异性场(执)没有明显的厚度依赖,基于BOA模型,他们认为单轴各向异性来源于CoFeB的体效应,但是,考虑CoFeB/GaAs的面内固定取向的磁各向异性应该起源于界面诱导,其各向异性场也应该是厚度依赖的。此外,CoFeB薄膜可以产生优异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如CoFeB/Ta,CoFeB/MgO),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垂直磁化;其次非常大的隧道磁电阻,自旋转移矩等现象在CoFeB-MgO-CoFeB结构中实现;再次,CoFeB薄膜被用来产生或者检测自旋电流,以此研究自旋泵浦效应,(逆)自旋霍尔效应,自旋Seebeck效应,以及Nernst效应等等;最后,因为非晶态的CoFeB可以减少钉扎中心,它可以大大提高磁化强度的反转速度,这使得CoFeB在高性能的磁随机存储器件中存在潜在应用价值。由于Gilbert阻尼因子(α)和磁化强度的反转密切相关,它需要被细致地研究。虽然铁磁共振(FMR)和时间分辨的磁光克尔效应(TRMOKE)都是研究α的强有力手段,但是由于它们的磁进动激发的方式不同,这两种手段获得α是否一致还不得而知;另外,单轴磁各向异性的薄膜通常会表现出增强的自旋轨道耦合和界面相互作用,一般来说轨道磁矩对单轴的贡献大于自旋磁矩,因此,采用X射线磁性圆二色(XMCD)来研究CoFeB/GaAs(100)结构的自旋和轨道磁矩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Gibert指出局域磁矩的阻尼因子可以看着标量来处理,但是当处理非局域磁矩的时候通常需要把阻尼因子采用张量来代替,为了研究α的各向异性,矢量网络分析铁磁共振仪(Vector Network Analyzer-Ferromagnetic Resonance,VNA-FMR)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在本文的工作中,我们采用磁控溅射制备了具有增强的面内单轴磁各向异性的CoFeB薄膜,很多的实验表征设备被用来研究薄膜的磁性和结构,如FMR,VNA-FMR,TRMOKE,XMCD,SQUID-VSM,VVSM,AFM,TEM 和O XRD,实验结果被分为两个章节讨论。(1)首先,我们研究了不同取向GaAs衬底上生长的CoFeB薄膜的面内UMA,值得一提的是,GaAs(001)/CoFeB体系中得到了约300 Oe的各向异性场,是文献报道最大值的两倍(~150 Oe),然而,在GaAs(1 10)或者(111)衬底的Hk都不到20 Oe,基于CoFeB/GaAs薄膜的表面形貌,两种理论(BOA模型和随机各向异性模型)被用于解释它们潜在的物理机制;其次,一系列不同厚度的GaAs(001)/CoFeB(3.5nnm至20.0nm)薄膜被研究,随着厚度的增加Hk从300 Oe降至100 Oe,厚度依赖的Hk满足界面诱导模式,同时,我们分别采用Stoner-Wohlfarth模型,畴壁钉扎模型和Kondorsky模型讨论了不同厚度薄膜的磁化反转机制;考虑滞弹性应力是暂时不可恢复,但可以通过退火处理消除,因此,薄膜在不同温度下做了退火处理,从而进一步确认了 GaAs(001)/CoFeB的UMA是来源于基于BOA模型的界面滞弹性应力的诱导。(2)为了精确确定具有面内增强UMA CoFeB/GaAs(001)薄膜的Gilbert阻尼因子,FMR和TRMOKE同时被采用,我们通过拟合计算FMR和TRMOKE的动力学谱线,得到的α值分别为0.010和0.013,很明显,TRMOKE的实验结果比FMR结果大30%;采用XMCD研究了薄膜的自旋和轨道磁矩,Co和Fe的轨道自旋比相比体态都增强约300%,通过分析面内和面外的磁各向异性场,我们认为这可能来自于CoFeB/GaAs的界面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然而,相比较垂直各向异性,增强的面内UMA的贡献较小。此外,最近人们开始关注Gibert阻尼因子的各向异性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据我们所知,目前还没有关于非晶体系Gibert阻尼因子各向异性的研究报道,我们采用VNA-FMR初步研究了 CoFeB薄膜阻尼因子的各向异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懿[8](2017)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中的阻尼因子研究及其在热传导反问题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学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在化工、土木、机械与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都涉及到“由结果求原因、由现象求本质”的反问题。在航空航天领域,涉及到热防护材料随温度变化的热物性参数或边界条件的反向辨识,这属于热传导反问题的范畴。由于热传导反问题的不适定性,关于热传导反问题的求解,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所研究的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是反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梯度法,具有精度高、收敛速度快的优点。阻尼因子是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中的关键参数,随着迭代次数不断更新,严重影响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效率和收敛稳定性。首先,本文在大量数值试验的基础上,提出确定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中阻尼因子的一种新方法,把阻尼因子和反问题的无量纲目标函数联系在一起;然后,以一维和叁维问题为例,通过辨识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和复杂结构的边界热流密度,对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精度、效率、收敛稳定性以及鲁棒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数值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阻尼因子确定新方法可以使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较好的鲁棒性,此外,与已有的叁种方法相比,提高了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的效率和收敛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周雪云,周利玲,刘晓红,候翠岭,程融[9](2016)在《厚度对Ni_(25)Fe_(75)-ZnO颗粒膜阻尼因子和软磁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控溅射制备了(Ni_(25)Fe_(75))-ZnO颗粒膜,研究了其高频动态磁性与薄膜厚度的关系,用Landau-Lifshitz-Gilbert方程计算出阻尼因子,并用一个幂函数拟合与外场的关系曲线。实验结果和拟合结果表明,动态磁化时有效阻尼系数αeff和内禀阻尼系数αint均随着样品厚度减小而增大。αint和αeff变化的物理起源应该与微结构的不均匀性、薄膜与衬底之间的界面效应和薄膜中的混杂物有关。(本文来源于《磁性材料及器件》期刊2016年05期)

袁春[10](2015)在《CrO_2单晶薄膜的制备、磁性、阻尼因子以及应力驱动下的磁矩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微电子器件更小型化、集成化和低功耗。但材料微型化到一定程度,电学功能的实现会受到限制,因此需要尝试在材料中引入多重功能。CrO2是具有几乎100%电子自旋极化率的半金属材料,可同时满足电学和磁学的功能需求。本论文的工作是关于CrO2薄膜材料信息存储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基础探究。本论文分为叁部分:CrO2薄膜材料的制备和常规性质表征;不同取向、不同化学处理基底上外延生长的不同厚度的CrO2薄膜阻尼因子的变化规律;通过压电陶瓷驱动器提供的应力对CrO2薄膜材料面内和垂直薄膜方向的磁矩进行调控,并从理论角度对调控结果进行了解释。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380℃下在TiO2单晶基底上成功制备出单晶CrO2薄膜,而以单晶Si、载玻片和磁控溅射制备的TiO2多晶薄膜为基底得到的是多晶CrO2颗粒,这是由于金红石相TiO2单晶基底与单晶CrO2晶格参数相近。对不同取向与不同基底处理方式所生长的不同厚度的CrO2单晶薄膜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静磁学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得到以下结论:(a).TiO2基底不经过任何化学处理所制备的CrO2薄膜(A型薄膜),其表面粗糙度随厚度增加而增加;TiO2基底经过丙酮和稀释后的氢氟酸处理所制备的CrO2薄膜(B型薄膜),其表面粗糙度随厚度增加而减小。(b).A,B型(110)CrO2薄膜与A型(100)CrO2薄膜的XRD峰位随厚度增加无移动;而B型(100)CrO2薄膜的衍射峰与体相CrO2的衍射峰相比有所偏移,并且随厚度增加,衍射峰位接近体相CrO2的衍射峰。表示B型(100)CrO2薄膜随着厚度增加晶格畸变程度减小,并最终趋于块体CrO2的晶格常数。(c).当薄膜厚度大于10 nm时,(110)和(100)CrO2薄膜中都获得了面内单轴各向异性,并且易轴矫顽力随厚度增加而减小。对B型(100)CrO2薄膜,当厚度小于60rnm时,晶格畸变引入的应力各向异性克服了磁晶各向异性,导致难易轴方向相对于磁晶各向异性的难易轴方向发生了翻转。2.通过对磁谱和铁磁共振谱的数据拟合,得到CrO2薄膜的阻尼因子和有效饱和磁化强度(Meff),两种分析手段的数据结果具有相似性。CrO2薄膜样品不均匀性是影响阻尼因子和Meff的主要因素。此外B型(100)CrO2薄膜由于与TiO2基底晶格失配产生的应力,使其对CrO2薄膜有特殊的影响。具体变化规律如下:(a).A型(110)CrO2薄膜随厚度的增加阻尼因子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对应厚度约230nm;Meff单调增加。(b).B型(110)CrO2薄膜随厚度的增加阻尼因子逐渐减小;Meff单调增加。(c).A型(100)CrO2薄膜随厚度的增加阻尼因子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对应厚度约200nm;Meff单调增加。(d).B型(100)CrO2薄膜随厚度的增加阻尼因子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对应厚度约70mn;Meff先减小后增加,最小值对应厚度约53nnm。因为薄膜60 nm附近的内在应力各向异性与磁晶各向异性的过渡态明显影响了阻尼因子与Meff。3.使用CrO2/PZT驱动器异质结,通过给PZT驱动器提供电压对CrO2薄膜施加应力,实现薄膜的磁矩调控。从理论和实验上得到以下结论:(a).(110)CrO2薄膜与(100)CrO2薄膜面内单轴各向异性场随电压的增加单调增加,但变化程度较小,若要实现难易轴的翻转可以尝试使用能提供更大应力的压电陶瓷驱动器。根据理论计算大约需要6.5×109Pa的应力才能使磁矩难易轴发生翻转。(b).B型(110)和(100)CrO2薄膜中存在明显的垂直磁各向异性,它来源于表面柱状CrO2阵列产生的形状各向异性。通过外加应力对B型138 nm厚(110)CrO2薄膜垂直磁各向异性进行了调控,在施加70V电压下,对饱和磁矩和矫顽力分别有18.4%与-15.1%的调控。但对B型(100)CrO2薄膜没有明显的调控效果,因为外加应力首先需要克服晶格失配产生的应力。(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5-04-01)

阻尼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详细介绍了泊松阻尼因子的概念,分析了泊松阻尼因子的若干特性,并经实际应用表明泊松阻尼因子对火山岩储层流体相当敏感,与含气饱和度关系密切,非常适合用于检测储层流体性质和预测含气饱和度。由于泊松阻尼因子仅与纵波阻抗和横波阻抗有关,没有显式的密度项,因此,不需要高角度的迭前道集资料,在一般地震资料品质条件下就可以获得比较稳定的迭前反演结果。在克拉美丽地区火山岩储层的实际应用效果好,预测结果与已知出油气井点吻合率高,对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阻尼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徐中华,雷明,何巍巍,史忠生.基于广义泊松阻尼因子的流体检测技术与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郑伟,陈勇,贺陆明,叶迪.泊松阻尼因子在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流体检测中的应用[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武凯.稀土Yb掺杂和自旋泵浦效应对磁性薄膜阻尼因子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胡久松,刘宏立,颜志,徐琨.一种自适应阻尼因子的仿射传播聚类算法[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5].符立梅,彭国华.基于自适应阻尼因子渗透滤波器的匹配代价聚合算法[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8

[6].黄大威.垂直各向异性CoFeB薄膜超快磁动力学和阻尼因子的调控研究[D].南京大学.2017

[7].涂宏庆.CoFeB/GaAs薄膜的磁各向异性和阻尼因子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

[8].赵懿.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中的阻尼因子研究及其在热传导反问题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7

[9].周雪云,周利玲,刘晓红,候翠岭,程融.厚度对Ni_(25)Fe_(75)-ZnO颗粒膜阻尼因子和软磁特性的影响[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6

[10].袁春.CrO_2单晶薄膜的制备、磁性、阻尼因子以及应力驱动下的磁矩调控研究[D].兰州大学.2015

论文知识图

车身底板各板块的声场总贡献变化对比浪涛模拟分级设定目标的降噪分析流程不同温度退火后薄膜磁导率的实部过井泊松阻尼因子剖面泊松阻尼因子与含水饱和度交会图

标签:;  ;  ;  ;  ;  ;  ;  

阻尼因子论文_王磊,徐中华,雷明,何巍巍,史忠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