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论文_冯美琴,孙健,杨勇胜,王海燕,颜玉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状液,疏水,核磁共振,表面活性剂,原位,原油,纳米。

乳状液论文文献综述

冯美琴,孙健,杨勇胜,王海燕,颜玉华[1](2019)在《亚麻籽胶对玉米油乳状液乳化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不同含量亚麻籽胶(FG)对玉米油乳状液乳化特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配制FG质量分数为0.1%、0.2%、0.3%、0.4%、0.5%和玉米油质量分数均为10%的5种玉米油乳状液,测定不同含量FG玉米油乳状液的液滴粒径、光学显微结构、乳化活性、流变特性、乳化稳定性及高场核磁共振等指标。[结果]随着FG含量的增加,乳状液液滴粒径显着减小(P<0.05),乳析指数显着降低;乳状液的表观黏度以及G′与G″值明显增加,乳化活性显着增加,高场~1H和~(13)C核磁共振的光谱线宽均增加。显微图像还显示,FG含量从0.1%增至0.4%时,液滴聚集程度逐渐降低;从0.4%增至0.5%时,聚集程度又逐渐增加。[结论]FG的添加(0.1%~0.5%)可以提高玉米油乳状液的乳化稳定性,FG为0.4%时制得的含10%玉米油的乳状液最稳定。(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婉晴,许茂东,蒋建中,崔正刚[2](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Ⅴ)相同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超低浓度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构建新型乳状液及其稳定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无机纳米颗粒在水介质中带电以及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颗粒的可逆原位疏水化作用,可以构建具有多种触发机制的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等智能分散体系。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无机纳米颗粒与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亦可协同稳定O/W型乳状液,其特点是所需颗粒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极低,分别可低至0.001%和0.001cmc,其中微量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油/水界面控制液滴大小,而纳米颗粒并不吸附于油/水界面,而是分布于连续相水膜中,相关的稳定机理难以用经典的DLVO理论、位阻稳定理论以及Pickering稳定理论来解释。为此将这种由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纳米颗粒协同稳定的O/W型乳状液称为新型乳状液。本讲座将简单介绍这种新型乳状液的制备、表征、普适性以及初步探索的稳定机制。(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冯旭阳,刘杰,王殿生[3](2019)在《基于核磁共振T_2谱测量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含水率的实验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波制备出不同含水率的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样品,采用CPMG自旋回波法测量了核磁共振T_2谱。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提出了分别基于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T_2谱中T_2N峰的弛豫时间T_(23),T_2谱各峰面积和加入过量MnCl_2·4H_2O后T_2谱总峰面积测量含水率的3种可能方法。验证实验表明:两种基于T_2谱峰面积的测量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横向弛豫时间的测量方法因受原油乳状液乳化程度的影响较大,可行性较差。该研究成果为测量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的含水率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4](2019)在《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高压流变仪测得不同气体的溶解度Rs、分水率fv、界面张力γ、界面膜弹性模量εd、溶气原油黏度μ,溶气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μap。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膜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体从外相向内相的迁移,使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解度小于内外相各自的溶解度之和;在溶CO2的环境下,由于其油/水界面张力最小,使其乳化效果最好,形成的带压W/O型乳状液乳滴最为细密,同时由于其油水界面弹性模量最大,形成的带压乳液体系最为稳定,乳液体系较原油体系的增黏率最明显;与之相反,在溶N2的环境下,带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易于破乳。(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5](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介质中,多数无机商品纳米颗粒的表面除了带有电荷,一般还分布有大量的羟基。这些表面羟基一方面使颗粒表面具有强亲水性,另一方面提供了丰富的位点,使其能够与聚氧乙烯(EO)基团形成氢键,故而含有EO基团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氢键作用吸附于这些固体颗粒表面,形成以EO链朝向颗粒表面、烷基链朝向水的单分子层,对颗粒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由于氢键具有温度效应:在低温下易于建立和稳定,在高温下减弱或断裂,因此利用氢键作用可以获得以温度为触发机制的开关性表面活性颗粒。本讲座将介绍如何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普通纳米颗粒例如纳米SiO2组合,通过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10期)

刘飞,王彦玲,代晓东,王学武,袁振河[6](2019)在《氯化钙对p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逆乳状液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在水包油乳状液和油包水乳状液之间逆转,集中不同液体形式的优点发挥更好的作用,现阶段主要应用于制备可逆乳化钻井液。可逆乳化钻井液中水相一般采用20. 00wt%~25. 00wt%氯化钙水溶液,故针对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的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目前无针对性研究报道),确定保持乳状液可逆转相性能的水相氯化钙浓度范围(浓度≤30. 00wt%),探明了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的影响:①可逆乳状液酸致转相所需酸液用量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少,可逆乳状液碱致转相所需碱液用量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增加;②水包油乳状液/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均随水相氯化钙浓度的升高而减弱。从乳状液体系Zeta电位、乳状液体系稳定原理角度揭示了氯化钙对可逆乳状液产生影响的机理为:通过压缩扩散双电层作用可改变油水界面构成,与氯化钙对水油密度差的影响作用协同对可逆乳状液的可逆转化行为产生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性能可逆乳化钻井液的制备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9期)

朱志强,杨敬一,徐心茹[7](2019)在《矿粉微粒制备Pickering乳液降低原油乳状液黏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价廉易得的S115型矿渣微粉和羧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协同稳定航煤-水乳状液,制备水包油型Pickering乳状液,室温下30 d后乳化指数大于95%,表明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采用粒度分析、Zeta电位、界面张力及流变性能测试等方法对稳定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渣颗粒吸附于油水界面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协同形成单层或多层颗粒膜,增加了Zeta电位和黏弹性,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导致其稳定性增加。将制备的Pickering乳状液用于稠油乳状液的降黏,结果比不含固体颗粒的普通乳状液具有更好的降黏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8](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Ⅲ)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i)——用常规表面活性剂构建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介质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附到带相反电荷的无机纳米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使原本强亲水性的无机纳米颗粒转变为表面活性颗粒,进而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如果能够通过某种触发机制促使表面活性剂从颗粒表面脱附,就可以解除原位疏水化作用,于是颗粒恢复其原本具有的强亲水性,自油(空气)/水界面脱附,导致破乳和消泡。如果这种吸附-脱附作用能够多次循环,就得到了所谓的刺激-响应体系。本讲座将介绍如何利用常规商品表面活性剂和普通纳米颗粒例如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铝颗粒等来达成这一目标,主要采用离子对形成触发机制和pH触发机制。(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兰宏兵,余述燕,黄秋荣,麻怡,梁雯敏[9](2019)在《维生素C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体石蜡为内乳液油相、Tween-80为外水相乳化剂、明胶为高分子增黏剂,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多重乳状液并对维生素C进行包裹,以离心前后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和放置2周期间维生素C包裹率的变化值为稳定性衡量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外内相用量比、乳化温度、均质速度和高分子材料用量等因素对多重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其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的3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立了多重乳状液的最佳配方和制备工艺:以Tween-80和P135分别为外内相乳化剂,Tween-80质量分数为2%,外内相用量比1. 0,乳化温度45℃,均质转速2000 r/min,明胶用量0. 5%.该条件下,制得的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为0. 966 4,性能稳定,对维生素C的包裹率可达98%,具有令人满意的包裹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钊,蒋建中,崔正刚[10](2019)在《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Ⅱ)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开关转移构建开关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能够部分被水润湿、部分被油润湿的胶体颗粒具有表面活性,能够吸附到油(空气)/水界面稳定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大多数无机纳米颗粒在水介质中表面是带电的,由于过于亲水而不具有表面活性或者表面活性偏低。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在无机纳米颗粒的分散液中加入微量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们会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形成疏水性单分子层,从而提高颗粒表面的亲油性,赋予颗粒表面活性。这种作用被称为原位疏水化作用(hydrophobization in situ)。本讲座将讨论如何利用原位疏水化作用赋予无机纳米颗粒表面活性,以及如何借助于开关性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颗粒的相互作用,将表面活性剂的开关转移给颗粒,进而构建开关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本文来源于《日用化学工业》期刊2019年08期)

乳状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无机纳米颗粒在水介质中带电以及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颗粒的可逆原位疏水化作用,可以构建具有多种触发机制的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等智能分散体系。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无机纳米颗粒与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亦可协同稳定O/W型乳状液,其特点是所需颗粒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极低,分别可低至0.001%和0.001cmc,其中微量表面活性剂吸附于油/水界面控制液滴大小,而纳米颗粒并不吸附于油/水界面,而是分布于连续相水膜中,相关的稳定机理难以用经典的DLVO理论、位阻稳定理论以及Pickering稳定理论来解释。为此将这种由带相同电荷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与无机纳米颗粒协同稳定的O/W型乳状液称为新型乳状液。本讲座将简单介绍这种新型乳状液的制备、表征、普适性以及初步探索的稳定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状液论文参考文献

[1].冯美琴,孙健,杨勇胜,王海燕,颜玉华.亚麻籽胶对玉米油乳状液乳化特性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张婉晴,许茂东,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Ⅴ)相同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超低浓度纳米颗粒/表面活性剂构建新型乳状液及其稳定机制[J].日用化学工业.2019

[3].冯旭阳,刘杰,王殿生.基于核磁共振T_2谱测量水包油型原油乳状液含水率的实验探索[J].分析试验室.2019

[4].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5].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氢键作用构建温度-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J].日用化学工业.2019

[6].刘飞,王彦玲,代晓东,王学武,袁振河.氯化钙对pH控制的可逆乳状液可逆转化行为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7].朱志强,杨敬一,徐心茹.矿粉微粒制备Pickering乳液降低原油乳状液黏度的研究[J].现代化工.2019

[8].张婉晴,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Ⅲ)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i)——用常规表面活性剂构建刺激-响应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J].日用化学工业.2019

[9].兰宏兵,余述燕,黄秋荣,麻怡,梁雯敏.维生素C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轻工学报.2019

[10].陈钊,蒋建中,崔正刚.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与智能体系的构建(Ⅱ)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纳米颗粒相互作用(i)——开关转移构建开关性Pickering乳状液和Pickering泡沫[J].日用化学工业.2019

论文知识图

饱和油岩心全景图片及视域说明Fig.6...小麦胚芽蛋白样品Figure5-2SampleofW...乳化时间对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巧复配乳化剂在界面上的吸附示意图(a)中空结构ZnO纳米纤维形成原理示意...型沉降杯示意图

标签:;  ;  ;  ;  ;  ;  ;  

乳状液论文_冯美琴,孙健,杨勇胜,王海燕,颜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