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构筑方法及网格方案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洪[1](2017)在《紫金矿业的扩张战略与战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公司”)从1993年开发紫金山金矿正式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家以黄金及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为主的大型跨国矿业集团。公司通过实施扩张战略取得了丰硕成果,进行经验总结是必要的。现公司正积极推进国际化,但也存在诸多不足地方,应进行扩张战略优化研究。本文对紫金矿业实施扩张战略的成功案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分析,将为企业和同行业的扩张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并提供借鉴作用。本文在了解公司发展历程基础上,分析了扩张战略定位、选择和目标,以及实施扩张战略的保障。重点研究的公司成功实施扩张战略的举措中,原始积累获得、矿产资源占有、资本运作、全球投资、财务管理、人才引用、创新(科技、管理、机制、资本)、“矿业+”板块和“一带一路”、环保安全管理、企业文化、管理风险控制与监督管理等细分策略方面分析。在研究公司实施扩张战略优化问题,重点在研判形势、公司体制变革、项目投资决策管理能力、公司可持续扩张发展理念、财务管理和资产质量、人力资源系统及人才队伍建设、公司自主创新、国际化进程、提升本质安全管理、公司内控和监督、公司“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等方面研究。最后得出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启示。研究得出公司的开创史和发展史,就是企业不断对外扩张史;公司在国内外的显着地位和巨大成果来源于正确实施扩张发展战略的结果;战略优化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是企业未来稳健发展的源动力和推动力。启示有:企业发展和生存容易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冲击,要创造“百年紫金”必将经历无数风雨雷暴的考验,任重而道远;企业领袖在扩张发展过程中应正确科学决策,健全运作管理;投资策略方面,尤其对国外项目的投资风控方面要特别谨慎,错误决策对企业前途可能是致命的。建议:应坚定不移地实施扩张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吸取“7.3”环保事件教训,要非常注重解决环保安全问题;扩张进程中,不要随意大量裁员,要爱护员工,珍惜员工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要大力推进廉政建设、惩治腐败工作,实现可持续扩张发展;国家应该继续鼓励和大力支持我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合理、有效配置矿产资源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助力。
章元森[2](2011)在《JT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行业发展前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及时对其进行了分析总结,对JT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新的战略思路和战略目标。本文运用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战略管理理论,对JT集团公司内外部环境和内外部关键战略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公司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和劣势,提出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并为公司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建议。认为JT集团公司应该通过实施资源战略,保障资源供给;拓展平台,实现国际化经营:加强资本运作,保证资金供给;深化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水平;加强风险控制与审计监督,保障企业安全运营;更新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助力企业腾飞;改进营销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环境保护,适应产业政策;提升产品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层级等措施,以确保公司战略的组织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夏兴[3](2011)在《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设计采选生产能力为750万t/a的李楼-吴集铁矿是迄今为止国内建设规模最大的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其建设难度与复杂程度前所未有。论文针对该矿在矿井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有关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矿山建设施工方案优化、复杂条件下特大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等一系列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试生产和投产两个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和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以及超长斜坡道穿越第四系厚大复杂地层的掘进与支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多级机站通风技术并将风站整体置于井下是解决特大型地下金属矿山矿井通风的有效方案。
方金生[4](2009)在《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及实例分析》文中提出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区域发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突出,然而我国目前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故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针对区域开发的特点、区域开发EIA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区域开发EIA内涵的进一步分析,构建了以反映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度为总目标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具有一定和实用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进行综合评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对性,有利于对定性因子的模糊量化;对于性质相近的因子也利于综合起来加以模糊量化,起到减少评价指标而又能较全面反映影响因素的作用。运用该评价模式对池州经济开发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池州经济开发区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后,社会子系统SDI最高,可达到0.87左右,处于可持续发展很好的状态;经济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分别为0.39、0.56左右,分别处于可持续发展较差与中等状态;区域整体SDI为0.57左右,处于可持续发展中等状态。因此,从宏观角度上看,规划的实施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能达到其相应的规划发展目标,但经济子系统的SDI相对最低,区域发展规划必须进一步提高经济子系统的水平,才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从而进一步提高区域的整体可持续性,并以此为依据对池州经济开发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决策的调整和实施及环境管理提供了依据。
侯武军[5](2009)在《秦鑫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企业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以加快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秦鑫控股集团公司是省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性有色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加快推进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本文立足于陕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和秦鑫控股集团公司的发展实际,运用五力模型、SWOT分析性和核心竞争力等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和内外部关键战略要素评价,指出了公司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总体战略态势选择,提出了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业务重组战略和资本运营方案,建议采取母子公司控制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风险的预测和防范等配套措施以确保公司战略的组织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适应于秦鑫控股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对于正处于改革攻艰阶段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同样也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
秦西社[6](2008)在《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战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并有效地组织实施,以加快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大,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严峻课题。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是省政府直属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样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区域性有色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以加快推进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本文立足于陕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现状和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的发展实际,运用五力模型、SWOT分析性和核心竞争力等战略管理理论,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和内外部关键战略要素评价,指出了公司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了企业的战略目标、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总体战略态势选择,提出了公司核心业务发展战略、资源整合战略、业务重组战略和资本运营方案,建议采取母子公司控制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以及风险的预测和防范等配套措施以确保公司战略的组织实施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适应于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对于正处于改革攻艰阶段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如何实现快速发展同样也具有特殊的借鉴作用。
刘剑平[7](2007)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对可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产物,资源性产业的兴起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促进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的、高强度的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及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与环境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规避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刚”性的“路径依赖”,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与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与政策意义。本文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借鉴与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实际,充分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系统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制度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等研究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机制、面临问题、衰退成因、发展出路等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主要内容及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与核心问题。(2)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提出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关键,而产业转型则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对产业转型的流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调整、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及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与培育等进行了实证与规范研究。(3)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机制——创新体系与外在支撑保障机制——政策法规两大体系,并对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培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据不同资源型城市差异,构建了个性与共性、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旨在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偏差进行纠偏与决策功能。(5)运用上述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典型资源型百年矿城——江西萍乡成功转型进行了实证个案分析。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1)内容创新。第一,在创新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内生造“血”机制与发展动力源——创新体系;第二,据系统原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体系;第三,提出并构建了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制度与政策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第四,借鉴M.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资源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体系,并就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进行了深入研究。(2)应用方法创新。首次运用制度学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制度安排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机制、制度因素在政策体系建设中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王冲[8](2007)在《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世界铜的生产和消费为参照,在分析我国铜市场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重点介绍和分析了云南省铜资源、产业布局及生产状况,总结云南省铜产业与国内外铜行业的差距,提出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铜及铜加工材主要应用于电气、电子、轻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行业。目前铜用量最大的是电气行业,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2%,用量增长最快的是电子行业,占总消费量的10%。全球2006年铜消费量1800吨,预计2010年将达到2200万吨。世界上主要铜资源国是智利、美国、秘鲁、印尼、赞比亚、中国、俄罗斯、墨西哥、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外大部分铜矿山采用露天开采,使用大型化、生产效率高、自动化水平高的采选矿及运输设备,工艺较为先进,并对低品位废矿石、尾矿等采用溶浸法直接生产电积铜,投资及生产费用很低。铜冶炼主要采用闪速炉熔炼、艾萨炉(奥氏麦特炉)熔炼等先进工艺及配套技术和设备;铜加工主要采用高精度、高效益和高自动化水平的专用设备。国外铜产业集中体现出企业规模大、技术及装备水平高、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和特点。我国经济近些年来取得较快发展,对铜的需求也快速上升,从而带动铜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铜资源储量小、品位低、开采条件差,现有企业规模小,尤其是矿山企业普遍规模小、装备水平低,冶炼企业仅有60%的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外水平。加工企业30%生产能力接近国外水平,严重制约着我国铜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云南省誉称“有色金属王国”,十种有色金属,尤其是铜、铅、锌、锡等矿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云南省与发达地区,尤其是与国外相比,存在着资源不足、企业规模小、技术及装备水平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等问题。针对云南省铜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多年从事铜业生产、技术及综合管理经验和思考,本论文提出了云南省铜产业战略设想:一是实施资源战略,优势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扩大资源储量,加大矿山开发,提高原料自给率,打造铜资源大省;二是以云铜集团为依托,实施中国名牌产品电铜“倍增计划”,以产量增长促进经济倍增;三是引进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富氧顶吹溶池熔炼—艾萨炼铜等新技术,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提高整体技术及装备水平;四是加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促进深加工上台阶;五是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综合回收,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打造绿色产业;六是优化机制,“引进来、走出去”,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进国际化经营;七是加强政策扶持,实施多渠道融资,以人为本,打造云南铜产业航母。
贾瑞兆[9](2007)在《金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金升公司是山东省最大的有色金属综合加工企业,集废杂铜回收、冶炼、电解、深加工、科研、销售于一体,经过十几年超常规发展,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目前,金升公司正处于二次创业时期,面临选择发展方向、如何继续发展等诸多战略问题,研究其发展战略对公司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金升公司基本情况入手,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SWOT”及“价值链”分析方法,并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对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内部环境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为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运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设计的通用矩阵图(行业引力-企业实力矩阵)对公司业务单位进行审核分析,得出产品发展方向,即纳入公司重点投资范围的产品是阴极铜、铜加工与房地产,需要进行维持与重组的是电线电缆等。而后,运用麦肯锡公司开发的“三层面业务管理模型”,定义了公司的三层面业务发展战略。即第一层面(阴极铜)带来大部分的营业收入或流动现金;第二层面(铜加工材、电缆)表现为追求收入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代表着现有业务的拓展方向或者业务发展的新领域,是企业修建的新的收入渠道;第三层面(新型高档铜加工材、房地产、期货经纪等服务业)则包含了未来业务和远景,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业务选择的种子。论文分析了金升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指明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即在总体发展战略上:主业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辅业采取相关多元化战略;在经营战略上,采取总成本领先的基本竞争战略,具体又可细分为产品经营战略和资本经营战略。最后,论文阐述了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别就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业务运营、市场营销、品牌战略、财务规划等方面做了一一规划。论文创新之处是运用通用矩阵图对金升公司下属业务单位进行审核分析,得出公司的产品发展方向;运用麦肯锡公司开发的“三层面业务管理模型”,定义了公司的三层面业务发展战略。
李德江[10](2007)在《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借鉴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探讨和解析理论入手,吸收国内外比较成熟的理论方法,来构架资源型城市和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对策。从组织结构、产权结构和企业的经营等几个大的方面着手,通过具体分析资源型企业的特点,为资源型企业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提升构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煤炭、石油、森林型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和论证研究,为这类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具有实践意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源型地区历史与演化特征的详细考察,来探讨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问题。对以煤炭、石油、森林等为经济支柱的资源型地区,面对资源衰退的影响,要实现有效转型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立足现有的存量优势,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延长产业链条,积极构筑先进的采掘基地和国际化生产制造基地;通过活化存量国有资产,吸引域外资本和资金、技术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培育对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力强的大集团和大公司,努力形成产业集群高地,最终破解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使自身焕发新的生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关联、连续和新兴的经济增长点和主导产业,形成“专、精、特、新”的产品。对于多种资源配套较好、区位和市场基础较好的城市和地区,需要形成主导产业以及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率大的产业;对于资源已近枯竭的城市,要利用工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市场网络,介入农业等新产业的开发和培植。发挥存量优势、发展非煤、非油、非林产业和利用国家援助政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只有这样,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才能实现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本文开始把研究的中心议题确定为一些基础的工作: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特定含义、资源型企业的基本特征、发展机制与模式、未来发展的可能前景,以及基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调控对策等。通过从产权关系、组织结构、企业经营等诸多方面来综合论述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最后通过对典型煤炭、石油、森林型资源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来为资源型地区和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办法。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研究领域的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创新。研究领域主要把研究的对象集中于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企业这一理论空白点,不拘泥于以前学者局限于对资源型城市和地区的研究,使研究的结果更具有针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偏重于定量和实证分析,使理论成果更具有说服力和实践的指导效果。研究角度主要针对于资源型企业的产权理论、组织结构和经营上的特点,进行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论文就资源型企业的纵横兼并、资源产品多元化、经营领域多元化、全球化等企业发展的新态势,构建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论述。从制定和实施资源型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资源型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目标具体化,对我国的主要矿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根据各类资源型城市的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突破以往单方面偏重理论研究或仅以单一地区为对象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证的结合上寻找新的突破,选取三大典型资源型地区,根据本文理论上的构架,寻求解决特定地域问题的新方法。针对资源型地区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困扰资源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因素出发,提出一套提升资源企业竞争力的切实办法。强调了对资源型企业实施综合系统地调控,城市发展与企业发展相分离,实施城市发展与生产基地建设相分离的新的调控策略。本文通过构建资源型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根据资源型企业的开发、成长、衰退的生命周期,并结合对典型地区的实证分析,提供一套基于资源型地区发展实际的未来企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二、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构筑方法及网格方案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构筑方法及网格方案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紫金矿业的扩张战略与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意义 |
第三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公司扩张战略的定位、选择和目标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扩张战略PEST分析 |
第二节 公司扩张战略五力产业分析 |
第三节 实施扩张“三步走”历程、战略环境和SWOT分析 |
第四节 选择“扩张性战略”的必由之路和战略举措 |
第五节 公司实施“三步走”战略成果 |
第三章 公司实施扩张战略的保障分析 |
第一节 公司扩张组织架构形式及变革策略 |
第二节 公司实施NBP战略与投资组合扩张战略分析 |
第三节 公司扩张战略超竞争优势与市场竞争地位分析 |
第四节 公司扩张功能战略保障分析 |
第五节 公司扩张战略管理基本能力建构保障分析 |
第六节 公司扩张战略执行系统建构保障分析 |
第四章 公司扩张性战略成功实施分析研究 |
第一节 紫金山金铜矿筑底稳基扩张策略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全国占有直至全球占有策略 |
第三节 有效实施资本运作策略 |
第四节 实施全球投资策略 |
第五节 实施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
第六节 实施全国性乃至全球性人才战略 |
第七节 实施“创新第一理念”策略 |
第八节 实施“矿业+”板块和融入“一带一路”扩张策略 |
第九节 实施环保安全有效管理 |
第十节 实施企业文化引领策略 |
第十一节 实施管理风险控制与监督管理策略 |
第五章 公司扩张战略优化研究 |
第一节 正确分析判断当前经济与矿业形势 |
第二节 不断推动公司体制变革 |
第三节 提升项目投资决策管理能力 |
第四节 强化公司可持续扩张发展理念 |
第五节 提升财务管理和资产质量水平 |
第六节 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系统及人才队伍建设 |
第七节 提升公司自主持续创新能力 |
第八节 大力推进公司国际化进程 |
第九节 提升公司本质安全管理水平 |
第十节 强化公司内控和监督工作 |
第十一节 促进公司“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
第十二节 大力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
第六章 公司战略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启示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启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2)JT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思路 |
1.2.2 采用的方法 |
1.3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含义 |
2.2 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其中心问题 |
2.3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流派 |
2.3.1 以组织定位为基础的流派 |
2.3.2 以资源能力为基础的流派 |
2.3.3 以互惠共存为基础的流派 |
第3章 JT集团公司发展环境与SWOT分析 |
3.1 JT集团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3.1.1 历史沿革 |
3.1.2 主业构成 |
3.1.3 在市场中的地位 |
3.2 发展环境分析 |
3.2.1 世界经济分析 |
3.2.2 中国经济分析 |
3.2.3 相关行业分析 |
3.2.4 铜行业市场供求分析 |
3.2.5 同类企业分析 |
3.3 JT集团公司SWOT分析 |
3.3.1 威胁 |
3.3.2 机遇 |
3.3.3 优势 |
3.3.4 劣势 |
3.4 SWOT矩阵分析 |
3.5 JT集团发展中存在的风险 |
3.5.1 经营风险 |
3.5.2 市场风险 |
3.5.3 技术风险 |
3.5.4 财务风险 |
第4章 JT集团公司新发展战略及实施建议 |
4.1 发展战略 |
4.1.1 战略目标 |
4.1.2 战略思路 |
4.1.3 战略方针 |
4.2 JT集团公司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建议 |
4.2.1 实施资源战略,保障资源供给 |
4.2.2 拓展平台,实现国际化经营 |
4.2.3 加强资本运作,保证资金供给 |
4.2.4 深化体制机制与管理创新,增强内生动力 |
4.2.5 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
4.2.6 加强风险控制与审计监督,保障企业安全运营 |
4.2.7 更新管理理念,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
4.2.8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助力企业腾飞 |
4.2.9 改进营销体系,提高经济效益 |
4.2.10 加强环境保护,适应产业政策 |
4.2.11 提升产品质量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管理层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 |
1.2.2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 |
1.2.3 矿山斜坡道工程应用 |
1.2.4 矿山建设技术 |
1.3 李楼-吴集铁矿初步设计概况 |
1.3.1 矿山开采现状 |
1.3.2 矿井资源条件 |
1.3.3 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
1.3.4 矿体开采方案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我国铁矿石需求预测与解决途径分析 |
2.1 基本情况 |
2.1.1 我国钢产量趋势 |
2.1.2 我国铁矿石需求 |
2.1.3 我国铁矿石近期价格变动 |
2.2 回归分析预测 |
2.2.1 回归模型的建模思路 |
2.2.2 粗钢产量的回归模型 |
2.2.3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3 灰色系统预测 |
2.3.1 灰色预测概述 |
2.3.2 建立灰色模型 |
2.4 组合模型预测 |
2.4.1 组合预测概述 |
2.4.2 铁矿石需求量预测 |
2.5 解决途径分析 |
2.5.1 立足国内铁矿资源开发 |
2.5.2 加快大型铁矿山建设 |
2.6 本章小结 |
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3.1 两阶段连续建设的矿山建设模式 |
3.1.1 建设模式的提出 |
3.1.2 可行性分析 |
3.1.3 模式内容 |
3.1.4 建设目标 |
3.2 多井多面平行作业的建设方案 |
3.2.1 建设方案的提出 |
3.2.2 建设方案的内容 |
3.3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 |
3.3.1 井筒施工顺序 |
3.3.2 主副井贯通方案 |
3.3.3 李楼南风井、措施井、主副井区贯通 |
3.3.4 吴集2号措施井、吴集副井与主副井区贯通 |
3.3.5 斜坡道施工优化 |
3.3.6 井筒施工任务优化 |
3.4 优化实施效果 |
3.5 本章小结 |
4 复杂条件下斜坡道施工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
4.1 工程项目简介 |
4.1.1 地质概况 |
4.1.2 主要工程量 |
4.1.3 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 斜坡道工程设计技术方案 |
4.2.1 地表至-100m水平段斜坡道工程 |
4.2.2 -100m水平以下段斜坡道工程 |
4.3 斜坡道工程施工 |
4.3.1 斜坡道工程技术 |
4.3.2 斜坡道施工工艺 |
4.4 斜坡道稳定性有限元分析 |
4.4.1 概述 |
4.4.2 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 |
4.4.3 有限元分析 |
4.4.4 稳定性分析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5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
5.1 矿井开拓系统 |
5.1.1 李楼铁矿 |
5.1.2 吴集铁矿(北段) |
5.2 矿井通风系统初步优化 |
5.2.1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 |
5.2.2 矿井通风系统可行性方案初选 |
5.2.3 初选矿井通风系统风量估算 |
5.2.4 初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 |
5.3 通风系统优选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主要获奖 |
(4)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及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发展概况 |
1.2.1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
1.2.2 国内外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
1.2.2.1 国外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
1.2.2.2 国内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
1.2.3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小结 |
1.3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内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研究 |
2.1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的原则 |
2.2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的主要内容 |
2.2.1 影响因素的识别 |
2.2.2 污染因子的识别 |
2.2.3 影响对象的识别 |
2.2.4 影响后果与程度识别 |
2.2.5 影响范围的识别 |
2.3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方法和程序 |
2.3.1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
2.3.2 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识别的程序 |
2.4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要素及性质 |
2.4.1 环境影响要素的确定 |
2.4.2 环境影响性质的判别 |
第三章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
3.1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
3.2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
3.3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 |
3.4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
3.5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3.6 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6.1 区域开发EIA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特点 |
3.6.2 评价思路的确定 |
3.6.3 区域开发活动EIA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3.6.3.1 区域开发活动EIA指标体系构建程序 |
3.6.3.2 区域开发活动EIA指标体系的构成 |
3.6.4 区域开发EIA指标权重的确定 |
3.6.5 区域开发EIA指标的定量化 |
3.6.6 区域开发可持续发展度 |
3.6.7 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实例分析 |
4.1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概况 |
4.2 环境影响因子识别 |
4.2.1 建设期的污染源 |
4.2.2 营运期的污染源 |
4.2.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4 关联影响 |
4.2.5 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确定 |
4.3 污染源预测分析 |
4.3.1 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
4.3.2 废水污染物排放量 |
4.3.3 固体废弃物产生量 |
4.3.4 开发区污染源排放预测 |
4.4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与影响评价 |
4.4.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
4.4.2 环境质量影响评价 |
4.5 区域可持续发展度分析 |
4.5.1 计算结果 |
4.5.2 结果分析 |
4.6 问题及对策 |
4.6.1 存在的问题 |
4.6.2 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5.2.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5)秦鑫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设计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工具 |
1.3.3 搜集资料方法 |
1.3.4 数据处理 |
1.4 论文架构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战略的有关概念 |
2.2 企业战略理论发展的历史回顾 |
2.3 战略研究过程——一个动态决策系统 |
3 秦鑫集团组建背景及公司概况 |
3.1 秦鑫集团的组建背景 |
3.1.1 外部环境背景 |
3.1.2 省内产业背景 |
3.1.3 组建的必然及效果 |
3.2 秦鑫集团概况 |
3.2.1 基本情况 |
3.2.2 秦鑫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 |
4 秦鑫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4.1.2 有色行业状况分析 |
4.1.3 竞争因素分析 |
4.1.4 外部环境EFE矩阵分析 |
4.1.5 外部环境的综合评价 |
4.2 内部条件与能力分析 |
4.2.1 矿产资源条件 |
4.2.2 秦鑫集团产业及经营情况 |
4.2.3 秦鑫集团的工业体系 |
4.2.4 秦鑫集团装备工艺 |
4.2.5 技术创新能力 |
4.2.6 改革改制进展 |
4.2.7 内部环境IFE矩阵分析 |
4.2.8 内部环境的综合评价 |
4.3 SWOT矩阵分析 |
5 秦鑫集团战略设计 |
5.1 战略目标 |
5.1.1 战略指导思想 |
5.1.2 战略设计原则 |
5.1.3 战略目标 |
5.1.4 产业发展方向确定 |
5.2 秦鑫集团总体战略态势选择 |
5.2.1 总体战略态势的分类及内容 |
5.2.2 秦鑫集团采用各总体战略的对比选择 |
5.3 秦鑫集团总体战略态势选择 |
5.3.1 增长型战略态势选择的原因 |
5.3.2 核心业务发展战略 |
5.3.3 资源整合战略 |
5.3.4 内部业务重组战略 |
6 秦鑫集团战略实施计划 |
6.1 战略方案的实施配套措施 |
6.1.1 母子公司控制和管理模式选择 |
6.1.2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
6.1.3 战略的企业文化支撑 |
6.2 风险预测及控制 |
6.2.1 风险分析 |
6.2.2 风险防范 |
7 结论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发展战略的有关概念 |
2.2 发展战略理论的研究历程 |
2.3 发展战略研究过程 |
3 鑫王集团组建背景及公司概况 |
3.1 鑫王集团的组建背景 |
3.2 鑫王集团概况 |
4 鑫王集团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2 内部条件与能力分析 |
4.3 SWOT矩阵分析 |
5 鑫王集团发展战略设计 |
5.1 发展战略目标 |
5.2 鑫王集团总体发展战略态势选择 |
6 鑫王集团战略实施计划 |
6.1 发展战略方案的实施配套措施 |
6.2 风险预测及控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综述及评价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评价 |
1.3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结构及内容 |
1.4.3 研究中的数据资料来源与使用说明 |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基本概念及范畴的界定 |
2.1 资源型城市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资源 |
2.1.2 资源产业 |
2.1.3 资源型城市 |
2.1.4 资源枯竭型城市 |
2.2 资源型城市形成发展机制分析 |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2.2.2 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的制度学分析 |
2.2.3 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研究 |
2.3 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及衰退成因分析 |
2.3.1 存在问题 |
2.3.2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成因分析 |
2.4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路—转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 |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 |
3.1.1 转型 |
3.1.2 资源型城市转型 |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
3.2.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及研究进展 |
3.2.2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取向 |
3.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
3.3.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 |
3.3.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成 |
3.3.3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
3.4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与核心问题 |
3.4.1 经济转型是重点 |
3.4.2 转型动力机制是关键 |
3.4.3 转型保障与支撑体系是前提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转型核心 |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概述 |
4.1.1 产业转型基本理论 |
4.1.2 产业转型的流程 |
4.2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调整 |
4.2.1 衰退产业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
4.2.2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界定 |
4.2.3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调整及退出 |
4.3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
4.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4.3.2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 |
4.3.3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培育与调控 |
4.4 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
4.4.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基础理论 |
4.4.2 资源型城市比较优势评价 |
4.4.3 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与培育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的构建 |
5.1 创新思想的起源及其理论发展 |
5.2 创新系统 |
5.2.1 国家创新系统 |
5.2.2 区域创新系统 |
5.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 |
5.3.1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5.3.2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原则 |
5.3.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 |
5.3.4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
5.3.5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培育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
6.1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综述 |
6.1.1 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
6.1.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现状及存在问题 |
6.1.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
6.1.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应政策法规体系发展与改革方向 |
6.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大政策机制” |
6.2.1 三大机制综述 |
6.2.2 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
6.2.3 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
6.2.4 替代产业扶持机制 |
6.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研究 |
6.3.1 资源型城市转型配套政策体系概论 |
6.3.2 资源型城市转型配套主要政策 |
6.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
6.4.1 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专项法律法规 |
6.4.2 《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7.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基础理论 |
7.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7.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础理论 |
7.2.2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展 |
7.2.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
7.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7.3.1 指标的量化与规范化处理 |
7.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7.3.3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典型资源型城市—江西萍乡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
8.1 萍乡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 |
8.2 萍乡转型SWOT分析 |
8.2.1 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
8.2.2 发展优势与机遇分析 |
8.3 萍乡转型分析 |
8.3.1 资源型国企—萍矿集团转型与改革 |
8.3.2 产业结构调整 |
8.3.3 采煤区沉陷治理工程 |
8.3.4 创新建设 |
8.4 萍乡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8.5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本文创新点 |
9.2 存在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困难说明 |
第二章 国际铜产业现状 |
2.1 资源 |
2.1.1 地质储量与资源 |
2.1.2 矿床类型及规模 |
2.1.3 废杂铜资源 |
2.2 矿山开采 |
2.2.1 生产工艺技术与装备 |
2.2.2 铜精矿产量 |
2.3 精炼铜产量 |
2.4 精炼铜消费 |
2.4.1 铜消费增长趋势 |
2.4.2 铜消费增长进一步预测 |
第三章 中国铜产业现状 |
3.1 资源 |
3.2 矿山生产 |
3.2.1 精矿产量 |
3.2.2 技术及装备 |
3.3 冶炼 |
3.3.1 规模 |
3.3.2 技术装备 |
3.4 深加工 |
3.4.1 规模 |
3.4.2 技术及装备 |
3.5 铜消费 |
3.6 精铜消费趋势预测 |
第四章 云南省铜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
4.1 资源 |
4.2 发展历程 |
4.3 存在的问题 |
4.3.1 资源开采条件差 |
4.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4.3.3 产品结构不合理 |
4.3.4 科技总体水平低 |
4.3.5 资金结构不合理 |
第五章 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
5.1 经济环境分析 |
5.1.1 从参与国际分工看 |
5.1.2 从参与国内分工看 |
5.1.3 从未来趋势来看 |
5.2 BCG矩阵分析 |
5.3 技术分析 |
5.4 市场分析 |
5.5 能源及交通分析 |
5.6 政策及资金分析 |
5.7 云南铜产业核心—云铜集团 |
5.7.1 概况 |
5.7.2 资源及实施措施 |
5.7.3 矿山生产 |
5.7.4 冶炼及深加工 |
5.7.5 “十一五”发展规划 |
5.7.6 第一轮“倍增行动” |
第六章 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
6.1 战略思想 |
6.2 战略方针 |
6.3 战略目标 |
6.4 战略措施 |
6.4.1 资源战略促进产业 |
6.4.2 深加工战略提升产业 |
6.4.3 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产业 |
6.4.4 加强产业及技术结构调整 |
6.4.5 加强产品结构调整 |
6.4.6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
6.4.7 加强进口铜原料运作 |
6.4.8 加强国内铜企业间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
6.4.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集团化经营之路 |
6.4.10 "引进来、走出去",推进国际化经营 |
6.4.11 以人为本,助推产业 |
6.4.12 规模战略实施新一轮“倍增行动” |
6.4.13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
6.5 促进云南省铜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论文发表情况 |
(9)金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论文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相关理论综述 |
第二章 金升公司概况 |
第一节 公司简介 |
第二节 企业使命 |
第三章 金升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第二节 行业环境分析 |
第三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第四节 竞争地位分析 |
第四章 金升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
第二节 价值链分析 |
第三节 财务分析 |
第四节 SWOT分析 |
第五节 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五章 金升公司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公司层战略 |
第二节 业务层战略 |
第六章 金升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
第一节 组织结构建设 |
第二节 业务运营系统建设 |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
第四节 营销管理 |
第五节 品牌管理 |
第六节 财务规划 |
第七节 战略实施步骤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主题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竞争力的理论分析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总体框架 |
2 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发展现状 |
2.1 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界定 |
2.1.1 资源型城市(地区)的定义 |
2.1.2 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界定标准 |
2.1.3 本文采用的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界定标准 |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的数量和分类 |
2.2.1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的数量 |
2.2.2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的分类 |
2.3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2.3.1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发展的现状 |
2.3.2 资源型企业经营的特点 |
2.3.3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 我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发展的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3 企业竞争力理论综析 |
3.1 企业竞争力理论 |
3.2 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与特点 |
3.2.1 企业竞争力的本质 |
3.2.2 企业竞争力的特点 |
3.2.3 企业竞争力的“宽度”和“密度” |
3.3 企业竞争力的培育 |
3.4 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
3.4.1 可持续竞争力 |
3.4.2 可持续竞争力的特点 |
3.5 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现状 |
3.5.1 企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
3.5.2 影响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3.5.3 企业个体竞争力问题 |
3.6 本章小结 |
4 企业竞争力的组织结构分析 |
4.1 组织结构理论 |
4.1.1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演变 |
4.1.2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新发展 |
4.1.3 各类型组织结构比较 |
4.2 资源型企业的组织结构 |
4.2.1 国外大型资源型石油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
4.2.2 西方现代管理体系与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
4.2.3 如何借鉴西方企业组织结构选择的经验 |
4.3 资源型企业现代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
4.3.1 企业组织发展的两个方向 |
4.3.2 资源型企业组织结构发展趋势 |
4.3.3 未来我国资源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竞争力的产权结构分析 |
5.1 产权相关理论 |
5.1.1 产权涵义 |
5.1.2 产权的构成要素 |
5.1.3 产权的性质 |
5.1.4 产权的基本特征 |
5.2 资源型企业产权结构现状 |
5.2.1 资源型地区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特点 |
5.2.2 西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主要途径 |
5.3 资源型地区企业产权发展模式 |
5.3.1 我国资源型地区企业产权改革的设想 |
5.3.2 企业产权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5.3.3 深化资源型地区企业产权改革的途径 |
5.3.4 产权多元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
5.4 本章小结 |
6 资源型企业经营与竞争力 |
6.1 管理创新与竞争力 |
6.1.1 以竞争力为重点的企业管理刨新 |
6.1.2 资源型企业未来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 |
6.2 技术创新与竞争力 |
6.2.1 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特性 |
6.2.2 企业技术创新对策 |
6.2.3 技术创新应该注意的问题 |
6.3 产品创新与竞争力 |
6.3.1 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产品面临的主要问题 |
6.3.2 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
6.4 营销创新与竞争力 |
6.4.1 营销创新的动因分析 |
6.4.2 营销创新途径 |
6.5 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竞争力 |
6.5.1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 |
6.5.2 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为企业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
6.6 企业文化与竞争力 |
6.6.1 资源型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
6.6.2 资源型企业的企业文化构建 |
6.7 本章小结 |
7 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与对策 |
7.1 制约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问题 |
7.1.1 企业组织混乱不合理 |
7.1.2 地区产业结构的初级单一性 |
7.1.3 所有制结构单一 |
7.1.4 可开采资源枯竭,成本上升 |
7.1.5 企业以上游初级产品为主 |
7.1.6 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
7.2 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
7.2.1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
7.2.2 建立资源型企业合理规模结构 |
7.2.3 调整产业结构 |
7.2.4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
7.2.5 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
7.2.6 发挥存量资产优势 |
7.2.7 拓宽资源开发领域,延长产业链条 |
7.2.8 寻找替代产业,开发新兴产业 |
7.2.9 产品多样化战略 |
7.3 本章小结 |
8 实证研究——大庆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 |
8.1 大庆地区经济的总体情况及分机 |
8.1.1 大庆地区的基本情况 |
8.1.2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
8.1.3 大庆地区经济结构特征 |
8.1.4 大庆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
8.2 大庆地区企业经营力分析 |
8.2.1 勘探能力与竞争力 |
8.2.2 开发能力与竞争力 |
8.2.3 管理能力与竞争力 |
8.2.4 人才开发能力与竞争力 |
8.3 制约该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
8.3.1 管理体制不合理 |
8.3.2 内部运行机制不顺畅 |
8.3.3 经营能力不足 |
8.4 大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
8.4.1 对优势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
8.4.2 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8.4.3 发展优质高效型农业 |
8.4.4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
8.5 大庆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8.5.1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8.5.2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
8.5.3 加强技术创新 |
8.5.4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
8.5.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
8.5.6 搞好资本运营 |
8.5.7 大力开发外部市场 |
8.5.8 塑造昂扬向上的企业文化 |
8.6 本章小结 |
9 实证研究二——鸡西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 |
9.1 鸡西地区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
9.1.1 自然资源丰富 |
9.1.2 产业结构调整已有一定的基础 |
9.1.3 鸡西矿务局的基本情况 |
9.2 鸡西地区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9.2.1 工业企业现状 |
9.2.2 产业结构调整是鸡西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
9.3 鸡西地区企业的产权改革 |
9.3.1 产权改革已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
9.3.2 鸡西地区企业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的途径 |
9.3.3 国有重点煤炭企业实行股份制的途径 |
9.4 鸡西矿务局的组织结构改革 |
9.4.1 改制后集团公司的组织管理结构 |
9.4.2 管理组织机构 |
9.5 鸡西地区企业经营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9.5.1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
9.5.2 实施产品创新 |
9.5.3 延长产业链条 |
9.5.4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
9.5.5 加强企业管理 |
9.5.6 实施人才战略 |
9.5.7 努力提高利用外资规模和水平 |
9.5.8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
9.6 本章小结 |
10 实证研究三——方正林区企业竞争力提升 |
10.1 方正林区自然条件 |
10.2 方正林区森林资源现状分析 |
10.3 森工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
10.3.1 多产业性 |
10.3.2 商品生产和非商品生产并存 |
10.3.3 林木资源培育的长期性和开发利用的短期性 |
10.3.4 生产作业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
10.3.5 产品规格的弹性和产品的稀缺性 |
10.3.6 社会性 |
10.4 森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
10.4.1 产业结构的失衡性 |
10.4.2 多维效益的并存性 |
10.4.3 政企难以分开 |
10.4.4 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难 |
10.4.5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 |
10.4.6 难以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 |
10.5 方正地区林业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 |
10.5.1 以林为主合理经营森林资源 |
0.5.2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0.5.3 森工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 |
10.5.4 森工企业经营竞争战略的调整 |
10.6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二)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管理信息系统构筑方法及网格方案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紫金矿业的扩张战略与战略优化研究[D]. 刘文洪. 厦门大学, 2017(07)
- [2]JT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章元森. 南昌大学, 2011(04)
- [3]特大型地下铁矿山建设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兴.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4]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及实例分析[D]. 方金生.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1)
- [5]秦鑫控股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侯武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鑫王有色金属控股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秦西社. 西北大学, 2008(11)
- [7]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剑平. 中南大学, 2007(12)
- [8]云南省铜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冲.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9]金升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贾瑞兆. 山东大学, 2007(03)
- [10]中国资源型城市(地区)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D]. 李德江.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