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质球论文_许燕滨,邓映霞,黄绍松,孙水裕

导读:本文包含了原生质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原生质,液泡,蓝藻,螺旋藻,丝状,生物,无机盐。

原生质球论文文献综述

许燕滨,邓映霞,黄绍松,孙水裕[1](2009)在《一株Brevibacillus sp.的原生质球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还原吸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优势菌生物系统的还原吸附作用去除水环境中的Cr(Ⅵ)是一种有前景的处理方法。为了进一步探究优势菌Brevibacillus sp.还原去除Cr(Ⅵ)的机理,利用正交试验得到酶法制备优势菌原生质球的最佳条件,分析原生质球对Cr(Ⅵ)的还原吸附效果。结果表明:酶解最佳条件为酶浓度0.1 mg/L,酶解时间30 min,酶解温度30℃。高渗环境下的优势菌原生质球对Cr(Ⅵ)和总Cr的去除效率分别为75.90%和63.82%,均高于完整菌株,而相对低渗环境下的原生质球,由于质膜破裂,对Cr(Ⅵ)和总Cr的还原吸附去除效率最低。结合Cr(Ⅵ)去除率高于总Cr去除率的现象可以推测,可再生原生质球对Cr(Ⅵ)的还原吸附过程是一个与其生理活性(透膜机制和代谢活性)相关的过程,且Cr(Ⅵ)的还原与吸附是两个联系非常紧密的反应。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Cr(Ⅵ)还原去除效率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银红梅,张学成,王志刚[2](2007)在《用改进的超声波-溶菌酶法制备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改进的超声波-溶菌酶法制备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经超声波破碎后,用1.5 mol/L NaCl的Zarrouk培养基洗去细胞外壁的胶质鞘,然后进行酶解。酶解条件为:pH7.2的0.2 mol/L磷酸钾缓冲液,0.8 mol/L KCl,0.5%溶菌酶,28~30℃水浴震荡酶解5~7 h,获得40%以上有活力的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7年02期)

银红梅[3](2005)在《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RAPD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质体(球)是生理研究和遗传育种的良好材料,原生质球的制备在节旋藻基因工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本论文论述了钝顶节旋藻FACHB341原生质球的制备方法,对已有的制备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文中探索了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的最佳去鞘方法、缓冲液最佳pH值、最佳渗透稳定剂、最佳的酶组合以及溶菌酶的最佳浓度和酶解时间。实验结果证明,制备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需要将超声波法、离子法和酶解法相结合,其有利组合如下:取对数期(OD_(560)=0.6~0.8)的钝顶节旋藻FACHB341培养液,置于50mL离心管中进行超声波处理,能量为:3~5W,超声处理1.0s,间歇0.5s,处理2min。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置于含1.0~1.5mol/LNaCl的Zarrouk培养基中洗涤5min。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用无菌Zarrouk培养基洗涤2~3遍,3000r/min离心10min,收集沉淀。沉淀转入酶解液中。酶液组成为:0.2mol/L磷酸钾缓冲液pH7.2,渗透稳定剂KCl 0.8mol/L,0.5%溶菌酶。在28℃~30℃水浴低速震荡下酶解5~7小时,低渗爆破法检测原生质球,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总数,经伊文思兰染色液活体染色每隔1.5小时计数原生质球数目,得出活体原生质球得率。此方法可以得到40%以上有活性的钝顶节旋藻原生质球,为节旋藻的进一步遗传转化以及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同时本研究对本实验室保存的9株螺旋藻和节旋藻品系:钝顶节旋藻FACHB341、FACHB438、FACHB439、FACHB793、FACHBJP1、OUQDS_6、OUQDS8,极大节旋藻OUQDSM和螺旋藻FACHB351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研究。为得到一个稳定的RAPD反应体系,首先对影响反应体系稳定性的主要因子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在25μL反应体系中DNA模板用量50ng,Mg~(2+)浓度2.5mmol/L,引物浓度为2μmol/L,10mM dNTP 1μL,Taq聚合酶1U。反应程序:94℃预变性10min,然后94℃ 1min,36℃ 1min,72℃ 2min,40个循环,最后72℃下延伸10min。电泳条带按照Nei-Li法公式S=2Nxy/(Nx+Ny)获得各样品间的相似性,再用D=1-S获得相应的遗传距离,应用Phylip软件包(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5-06-01)

冯武,赵以军,郭厚良,夏燕华,吴南[4](2003)在《鱼腥藻SP.595液泡化原生质球诱导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浓度为 0 15mol/L的KNO3 、KCl、K2 SO4、KH2 PO4、K2 HPO4、NaNO3 、NaCl、Na2 SO4、NaH2 PO4、Na2 HPO4、(NH4) 2 SO4、MgSO4、CaCl2 等单盐分别配合 0 1%的溶菌酶处理鱼腥藻sp 5 95 (Anabaenasp 5 95 )。经 4h ,KH2 PO4、K2 SO4、Na2 SO4、NaH2 PO4、(NH4) 2 SO4、MgSO4、CaCl2 能诱导形成原生质球 ,但液泡化原生质球极少 ,而KNO3 、NaNO3 、NaCl诱导形成少量液泡化原生质球。用相近浓度的双盐 ,即KNO3 和NaCl、KNO3 和 (NH4) 2 SO4、NaCl和 (NH4) 2 SO4分别配合 0 1%的溶菌酶处理 ,诱导效果亦不佳。用相近浓度的叁盐NaCl、KNO3 和 (NH4) 2 SO4及五种盐NaCl、KNO3 、(NH4) 2 SO4、Na2 HPO4和KH2 PO4分别配合 0 1%的溶菌酶处理 ,诱导原生质球和液泡化原生质球的效果明显提高 ,液泡化原生质球比例达到 6 6 90 %— 79 97%。(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3年04期)

冯武[5](2003)在《蓝藻原生质球液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浓度为0.15mol/L的KNO_3、KCl、K_2SO_4、KH_2PO_4、K_2HPO_4、NaNO_3、NaCl、Na_2SO_4、NaH_2P0_4、Na_2HPO_4、(NH_4)_2SO_4、MgSO_4、CaCl_2等单盐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鱼腥藻sp.595(Anabaena sp.595)细胞。经4小时,KH_2PO_4、K_2SO_4、Na_2SO_4、NaH_2PO_4、(NH_4)_2SO_4、MgSO_4、CaCl_2能诱导形成原生质球,但液泡化原生质球极少,而KNO_3、NaNO_3、NaCl可诱导形成少量液泡化原生质球。用相近浓度的双盐,即KNO_3和NaCl、KNO_3和(NH_4)_2SO_4、NaCl和(NH_4)_2SO_4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诱导效果亦不佳。用相近浓度的叁盐NaCl、KNO_3和(NH_4)_2SO_4及五种盐NaCl、KNO_3、(NH_4)_2SO_4、KH_2PO_4和Na_2HPO_4分别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诱导原生质球和液泡化原生质球的效果明显提高,液泡化原生质球比例达到66.90%~79.97%。 用浓度均为0.05mol/L的KNO_3、NaCl、(NH_4)_2SO_4和磷酸缓冲液(KH_2PO_4和Na_2HPO_4,1/15 mol/L,pH=6.8)配合0.1%的溶菌酶处理鱼腥藻sp.595和念珠藻sp.96(Nostoc sp.96)。经24小时,液泡化原生质球破裂,大量释放液泡,鱼腥藻sp.595的液泡产量达6.5×10~5个/mg,其分离率约为81.49%,念珠藻sp.96的液泡产量达6.1×10~5个/mg,其分离率约为71.79%。 将KNO_3、NaCl、(NH_4)_2SO_4按0.05mol/L溶入pH为6.8的磷酸缓冲液(KH_2PO_4和Na_2HPO_4,1/15mol/L),加入0.1%的溶菌酶处理鱼腥藻和念珠藻sp.96,经24小时得到游离液泡,对此液泡进行性质研究。液泡具有融合、吞噬的现象。在蒸馏水中液泡的体积明显大于其在酶处理液中的体积。实验表明,鱼腥藻sp.595的液泡在蒸馏水中存放96小时仍有50%以上保持完整;碱性和酸性均不利于液泡的稳定,以微酸性最为有利;渗透压适中液泡较稳定,液泡在NaCl溶液中较之在CaCl_2、MgCl_2溶液稳定。鱼腥藻sp.595的液泡较念珠藻sp.96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3-05-01)

冯武,赵以军,郭厚良,许敏,程凯[6](2001)在《蓝藻形成液泡化原生质球条件的初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蓝藻液泡的重新发现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但植物和真菌的液泡的研究都是通过原生质体的分离而进行的。蓝藻液泡研究之所以中断,主要原因是蓝藻的原生质体(或原生质球)技术长期不过关,使得可能存在的液泡不能被分离,进一步的研究也就无从开展。我们选择了鱼腥藻595(Anabaena SP.595)用 13种盐配合溶菌酶进行处理,试图找到能形成大量液泡化原生质球的条件,从而能释放大量的液泡,以便开展深入研究,初步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1-11-01)

郭厚良,金传荫,浦秋文,宋文贞,周云珍[7](2001)在《鱼腥藻Anabaena PCC7120原生质球和液泡的同步诱导》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和真菌的液泡,都是通过原生质体途径被分离后才得以深入研究。要分离蓝藻液泡,首先要求制备蓝藻原生质体(球),而这一技术在蓝藻方面长期不过关。最近十年来,作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努力,先后在蓝藻原生质球制备[1]、培养再生和融合[2]等方面获得进展,这方(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1年01期)

郭厚良,赵以军[8](2000)在《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原生质球制备和液泡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Biggins首次报道采用溶菌酶处理得到有生活力的蓝藻原生质球以来,虽然许多研究者先后作了不少工作,但作为可以用于生物工程操作的蓝藻原生质球技术至今尚未能建立。在蓝藻原生质球研究方面,人们对钝顶螺旋藻给予了更多的注意,国内外多位研究者进行了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再生研究。但笔者认为,除彭国宏等的制备物中有部分真正的原生质球外,其他人实际上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原生质球。最近十多年来,我们在蓝藻原生质球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地努力,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基金》期刊2000年06期)

章军,徐虹,蔡晖,楼士林[9](2000)在《丝状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原生质球的分离和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菌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混合处理法 ,首次较好地分离具活力的丝状蓝藻 Calothrixsp.PCC76 0 1的原生质球 .通过再生培养 ,跟踪显微观察了原生质球的再生过程 ,并且获得了再生藻株 .为丝状蓝藻的转基因工作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受体细胞 .(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3期)

陈贤均,郭厚良[10](1997)在《柱胞鱼腥藻原生质球自发融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在1976年,细菌就实现了原生质体融合杂交[1]。同样是原核生物,蓝藻原生质球融合及细胞杂交至今没有任何报道。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蓝藻原生质球再生技术长期不过关、近年来,蓝藻原生质球再生虽有若干报道[2~4],但再生技术还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很早就通过(本文来源于《武汉植物学研究》期刊1997年04期)

原生质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用改进的超声波-溶菌酶法制备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经超声波破碎后,用1.5 mol/L NaCl的Zarrouk培养基洗去细胞外壁的胶质鞘,然后进行酶解。酶解条件为:pH7.2的0.2 mol/L磷酸钾缓冲液,0.8 mol/L KCl,0.5%溶菌酶,28~30℃水浴震荡酶解5~7 h,获得40%以上有活力的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生质球论文参考文献

[1].许燕滨,邓映霞,黄绍松,孙水裕.一株Brevibacillussp.的原生质球的制备及其对Cr(Ⅵ)的还原吸附效果分析[J].环境工程学报.2009

[2].银红梅,张学成,王志刚.用改进的超声波-溶菌酶法制备钝顶螺旋藻原生质球[J].海洋科学.2007

[3].银红梅.螺旋藻/节旋藻原生质球制备和RAPD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

[4].冯武,赵以军,郭厚良,夏燕华,吴南.鱼腥藻SP.595液泡化原生质球诱导条件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3

[5].冯武.蓝藻原生质球液泡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6].冯武,赵以军,郭厚良,许敏,程凯.蓝藻形成液泡化原生质球条件的初步探索[C].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1

[7].郭厚良,金传荫,浦秋文,宋文贞,周云珍.鱼腥藻AnabaenaPCC7120原生质球和液泡的同步诱导[J].水生生物学报.2001

[8].郭厚良,赵以军.钝顶螺旋藻(Spirulinaplatensis)原生质球制备和液泡分离[J].中国科学基金.2000

[9].章军,徐虹,蔡晖,楼士林.丝状蓝藻Calothrixsp.PCC7601原生质球的分离和再生[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10].陈贤均,郭厚良.柱胞鱼腥藻原生质球自发融合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7

论文知识图

念珠藻sP.%的原生质球和液泡的分...不同酶处理对原生质球得率的影...缓冲液pH值对原生质球得率的影...不同渗透稳定剂对原生质球得率...不同无机盐及无机盐组合诱导鱼腥藻sP.5...衰老过程中SGRi一39的叶绿体观察Fig...

标签:;  ;  ;  ;  ;  ;  ;  

原生质球论文_许燕滨,邓映霞,黄绍松,孙水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