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稻米品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质,特性,水稻,稻米,淀粉,孕穗期,冷害。
稻米品质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娜娜,马占倩,谭斌,姜平,翟小童[1](2019)在《不同加工精度稻米的营养物质含量、米粉特性及米饭品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米是我国最大宗的主食品种,与国民健康息息相关。长期以来,我国稻米加工与消费重在追求口感与外观品质,导致过度加工现象普遍,营养流失严重。由于稻米糠层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加工精度显着影响稻米的营养价值。碾米加工过程及加工精度也会对其淀粉结构及性质、米饭的蒸煮感官品质产生影响。综述了加工精度对稻米的营养物质含量、米粉特性及米饭蒸煮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米的适度加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代贵金,彭海峰,于广星,宫殿凯[2](2019)在《稻米淀粉品质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温饱,近年来消费者对稻米的食味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稻米主要成分由淀粉组成,因此注重稻米品质尤其是淀粉品质特性对科研人员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11期)
余本勋,田孟祥,卢运,张时龙,何友勋[3](2019)在《贵州省近10年粳稻审定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加强贵州优质粳稻品种的选育,提升贵州优质粳稻育种水平,对贵州省近10年审定的14个粳稻品种的10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粳稻品种垩白度、垩白粒率、透明度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品质育种上要注意对这些性状的选择,只有降低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才能对稻米品质有较大改善;所研究的14个品种中稻米品质没有各项指标都达到国标叁级以上优质米标准,这14个品种无论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都有待改良提高。(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8期)
龚克成,鲁超,李育娟,周丽瑶[4](2019)在《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设置"冬种小麦—水稻""冬种油菜—水稻"和"冬种绿肥—水稻"3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种油菜—水稻"模式提高了稻米的整精米率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是最适宜南粳46的种植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9年04期)
赵春芳,岳红亮,黄双杰,周丽慧,赵凌[5](2019)在《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3个优良食味南粳品种的主要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特点及与亲本间的差异,为水稻优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粳系列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46、南粳9108、南粳5055及其父本关东194、母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为试验材料,比较分析稻米理化特性、支链淀粉分支结构、RVA谱黏滞性、热力学特性、米饭食味特性等25个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差异,分析稻米理化性状与米饭食味特征值间的关系、化学成分和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与理化特性间的关系。【结果】3个南粳品种在大多数性状上具有一致性,与常规粳稻亲本武粳13和武香粳14相比,3个南粳品种均具有更小的直链淀粉含量、峰值时间、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回复值、消减值、回生焓、回生率和米饭硬度值,更大的胶稠度、崩解值、米饭黏度值和综合食味值。在支链淀粉分支结构上,3个南粳品种的A链(DP6-12)比例更大,而B1链(DP13-24)更小。3个南粳品种大多数性状均与关东194相似,说明南粳系列品种的食味品质特性遗传自关东194。3个南粳品种中亦存在差异性状,南粳46的蛋白质含量和热力学参数更低,南粳9108的脂肪含量更高,而南粳5055的成糊温度更高。相关性分析表明,除蛋白质含量、糊化温度、峰值时间外,米饭综合食味值与稻米大多数理化性状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而稻米理化特性主要受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结论】3个南粳品种食味品质的优异特性是具有更低的糊化和回生特性,更高的胶稠度和米饭黏性,更短的糊化时间和更大的崩解性能。较低的直链淀粉含量是其优良食味品质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含量和支链淀粉分支链比例主要对糊化和回生特性起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许砚杰[6](2019)在《稻米品质及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强调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端的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作为世界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的品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分别利用粳稻和籼稻材料,对水稻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以明确影响稻米食用品质的主要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以两个不同生长地区(响水和杭州)的叁个粳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它们的感官品质和理化特性,探索影响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与杭州相比,在响水地区种植的叁个水稻品种的感官品质总体得分较高,表明生长区域是决定粳稻感官品质的关键因素。除了种植地点外,品种(基因型)也具有重要作用:龙稻18在两个地方的感官品质整体得分都是最高,而龙稻30在响水地区得分最低。而在杭州种植时,龙稻20和龙稻30得分最低。水稻的理化特性,例如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蛋白质含量、热力学性质和游离氨基酸在两个地区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凝胶硬度(HD)和蛋白质含量对感官品质参数都存在相反的效应。稻米的整体感官品质与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r =-0.890,P<0.05),与HD呈正相关(r二0.910,P<0.05),表明蛋白质含量和HD是决定粳稻感官品质的重要理化参数。2.研究了籼稻93-11及其四个胚乳突变体的理化特性。JM1和JM4是腹白突变体,AAC值稍升高。JM1的粘度特性(RVA)和糊化温度(GT)与亲本93-11相比没有太大改变,而JM4的GT升高,糊化粘度降低。JM2为心白突变体,AAC含量明显升高,HD也大幅升高。JM3的整个胚乳均呈粉质状,脂肪酸含量明显升高,AAC含量稍降低,糊化粘度大大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颗粒淀粉合成酶(GBSSI)与 AAC(r=0.902,P<0.01)和 HD(r=0.940,P<0.01)都呈显着的正相关,且不同的环境下表达相对稳定;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IIIa)与AAC呈显着的正相关(r=0.737,P<0.05),表明GBSSI和SSIIIa的表达量对籼稻的理化特性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陈豪明[7](2018)在《晚粳稻“浙粳60”的特征特性与提高稻米品质种植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浙粳60"属晚粳密穗型水稻新品种,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表现为产量高、抗性好、易栽培、米质优。为促进"浙粳60"在浙江省进一步推广种植,从种子精选、种子消毒、适期播种、控制用种量、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科学用肥、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提高其稻米品质种植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张世玺,姚坚[8](2018)在《不同类型晚稻品种的稻米品质陈化特性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常规晚粳稻及杂交稻等不同类型品种稻米品质陈化的差异性,本试验选择12个不同类型晚稻品种,稻谷收获后经室内常温储藏与冷藏,检测稻米的淀粉RVA特征值及直链淀粉、脂肪酸值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相对冷藏稻谷,常温储藏稻谷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均无明显变化;脂肪酸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不同类型品种间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类型品种稻米淀粉黏度特征值均有明显的变化,大部分特征值变化差异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其中消减值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崩解值下降,且籼粳杂交稻品种的消减值和崩解值变幅明显大于常规晚粳稻。(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苏影,吴建富,黄山,熊清云,谭雪明[9](2018)在《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稻草全量还田对抛栽双季稻生长的影响,以淦鑫203、陆两优996和淦鑫688和五丰优T025为早、晚季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稻草全量还田不施化肥(SF0)、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S0F0)、稻草全量还田施用化肥(SF)和稻草不还田施用化肥(S0F)4个处理对抛栽水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稻草全量还田较不还田能够增加水稻产量和有效穗。相同稻草还田条件下,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能显着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和产量。稻草全量还田,淦鑫203、陆两优996、五丰优T025和淦鑫688产量增幅分别为131.10%、109.52%、65.66%和56.69%;稻草不还田,产量增幅分别为135.93%、111.02%、72.72%和66.53%。相同施肥条件下,一次枝梗分化数、二次枝梗分化数、颖花分化数及退化率均是稻草全量还田大于不还田处理。一次枝梗现存数、二次枝梗现存数、颖花现存数与每穗粒数和产量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而与水稻结实率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稻草全量还田以及施肥能够提高稻谷的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任红茹[10](2018)在《孕穗期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形成、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16-2017年在扬州大学农牧场(32.39°N,119.42°E)进行,试验设置盆栽。以南粳9108、淮稻14、扬两优013和扬两优6号四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孕穗期(叶枕距为-5~-2cm时)进行低温处理。试验设置3个温度,13℃、15℃和17℃的恒温处理,每个温度分别设置CK(对照)、3、5、7、9天处理,人工气候箱内部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模拟试验期间的外界自然条件设定。其中白天(6:00-18:00)开一组补光灯,湿度设置为70%左右,光照强度为15Klux左右。夜间(18:00-6:00)关闭补光灯,湿度设置为80%左右。以自然生长条件下的水稻作为对照。本试验拟通过孕穗期低温及其持续天数对水稻产量、籽粒充实、品质与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以期为江苏地区水稻冷害预防、评估及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孕穗期不同低温冷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显着,且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水稻的株高、穗长、节间长度逐渐下降,造成成熟期的干物重减少。同时,籽粒充实度降低,空壳率增加。造成产量显着下降的原因是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降低,且结实率的下降幅度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是最大的。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南粳9108在17℃持续3d以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才会与对照呈显着差异,而其他品种在叁个温度的不同天数下均与对照呈显着差异,且扬两优013的下降幅度大于其他品种。此外,籼稻品种较粳稻品种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大,其中南粳9108表现出较强的耐冷性,扬两优013无法忍耐13℃持续5d以上的低温而不能按时抽穗灌浆,导致绝产。2.四个水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在不同的低温及持续时间下表现不同的耐受性,且品种间存在差异。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下降的越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Ci)浓度和蒸腾速率(Tr)均明显下降,其中品种间表现出差异性,即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降后升再降或先降后升的趋势,且冷敏感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比耐冷品种下降幅度更大,说明四种品种的抗寒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孕穗期短时间的低温导致剑叶叶片中SOD、POD和CAT的活性增加,随着低温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又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即孕穗期低温使得水稻剑叶叶片SOD、POD和CAT的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丙二醛的含量则随着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且耐低温品种南粳9108叶片抗氧化酶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较强,使得膜脂过氧化减弱,最终MDA含量低于不耐低温型品种。3.孕穗期不同低温冷害对四个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影响,降低了水稻品种的加工品质,使得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整精米率的降幅最大;对外观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表现为降低了籽粒的粒长、粒宽、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了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了蛋白质含量,有关营养品质的的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孕穗期间温度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这可能与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性状的复杂性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淀粉含量降低、垩白度增加、千粒重减少都严重降低稻米的品质,由此可见,低温胁迫对稻米品质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孕穗期低温冷害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表现先为孕穗期温度越低、低温时间越长,稻米的峰值粘度、热浆粘度、最终黏度以及崩解值逐渐降低;消减值逐渐上升,峰值粘度时间逐渐延迟,而起始糊化温度的变化在品种间表现出相反趋势,即粳稻品种在低温下糊化温度逐渐降低,籼稻品种在低温下糊化温度则逐渐升高。一般而言,淀粉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大,消减值小,稻米的食味性较好。可见,孕穗期低温胁迫使得稻米食味品质变劣。(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稻米品质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已经基本满足了人们的温饱,近年来消费者对稻米的食味品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稻米主要成分由淀粉组成,因此注重稻米品质尤其是淀粉品质特性对科研人员非常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稻米品质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娜娜,马占倩,谭斌,姜平,翟小童.不同加工精度稻米的营养物质含量、米粉特性及米饭品质研究进展[J].粮油食品科技.2019
[2].代贵金,彭海峰,于广星,宫殿凯.稻米淀粉品质特性研究进展[J].农业科技通讯.2019
[3].余本勋,田孟祥,卢运,张时龙,何友勋.贵州省近10年粳稻审定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龚克成,鲁超,李育娟,周丽瑶.不同种植模式对南粳46稻米品质和淀粉RVA特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9
[5].赵春芳,岳红亮,黄双杰,周丽慧,赵凌.南粳系列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与稻米理化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
[6].许砚杰.稻米品质及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9
[7].陈豪明.晚粳稻“浙粳60”的特征特性与提高稻米品质种植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8
[8].张世玺,姚坚.不同类型晚稻品种的稻米品质陈化特性差异[J].浙江农业科学.2018
[9].王苏影,吴建富,黄山,熊清云,谭雪明.稻草全量还田对水稻生长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任红茹.孕穗期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形成、生理特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