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

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

谭文芳[1]2003年在《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进行随机抽样,取得有效样本286人,以T检验、N-q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主要动机,及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的关系。结果表明:男生、大一学生、理科生及父母教育程度为大学以上者的上网时数多,成瘾倾向高。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主要有:社会交往动机、虚拟社群动机、匿名交往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商品资讯动机、社会性学习动机,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性质和父母教育程度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不同。匿名交往动机、虚拟社群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与有成瘾倾向呈正相关,成瘾者的最大动机是自我肯定动机。有成瘾倾向与神经质、中间型人格呈正相关,与独立性、外向稳定型人格呈负相关。神经质与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呈正相关,独立性与虚拟社群动机、自我肯定动机和商品资讯动机呈负相关,内外倾、外向稳定型、社交性与社会交往动机和社会性学习动机呈正相关,中间型人格与自我肯定动机呈正相关。因此,大学生网络使用时有一定的行为特性和相应的动机类型,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与使用行为有一定的相关,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又均与人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

陈丝丝[2]2014年在《大学生公共事件微博参与及其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体,凭借其传播迅速、信息简短、交互性强、操作便捷等优势,不仅仅只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的平台,更是成为人们社会公共参与、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众多公共事件首先在微博上爆发,随之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微博已经成为了传播公共事件、引起公众讨论和公民参与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仅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时甚至改变了事件的发展和走向、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行动。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微博平台获取公共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且在线上或线下参与公共事件。本研究以微博最庞大的用户群体——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微博环境下的公共事件参与现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从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微博环境下大学生的公共事件参与现状进行探究。通过对555位大学生微博用户的问卷调查为实证数据,重点考查大学生人格特质和公共事件参与意识、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神经质和参与意识呈显着正相关;和参与行为无相关。(2)外倾性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3)开放性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均呈显着正相关。(4)宜人性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均无相关。(5)尽责性和参与意识、参与行为均无相关。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在公共事件参与意识上,神经质和外倾性对其有预测作用;在公共事件参与行为上,只有开放性对其有预测作用。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在微博上参与公共事件的特点表现为:第一,参与主体失衡:人口结构、人格特质失衡,存在“参与鸿沟”。第二,参与内容失衡:议题偏好明显。第叁,参与行为失衡:高围观、低互动。此外,本研究还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对大学生公共事件微博参与的现状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第一,微博参与的鸿沟:对微博公共性建构、协商民主的反思。第二,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断裂:高围观、低互动。第叁,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的断裂:高意识、低行为。第四,微博参与的风险:舆论风险、政治风险。最后,本研究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政府互联网治理和网民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公共事件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1)根据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引导大学生更理性的使用社交媒体。(2)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公共事件参与动机、政治效能感、政治知识、政治思考力等方面内容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微博参政议政的理性化程度。(3)规范公共事件微博参与的风险,加强微博的有效管理和疏导,规范网络意见领袖的媒介权力,加强微博的“自净化”功能,净化谣言,营造微博参政、议政的良好微博媒介生态。(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微博平台的使用,缩小公民在微博上参与热点公共事件的“参与鸿沟”。(5)构建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网络民意测量工具,科学的辨识和验证真实的网络民意。

徐彤[3]2016年在《高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关系动机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普及,上网成瘾这一现象也随之增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小学生过度上网现象更是困扰着无数家庭。本研究在对生活满意度、网络关系动机、病理性网络使用的概念,测量工具,研究发展等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大庆市16所高中学校,如大庆一中、大庆叁十五中、肇州县第二中学、肇州县实验高中等300名高中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病理性网络使用调查问卷、网络关系动机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研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叁个维度(困扰、忽视、控制失调)变量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网络关系动机9因素叁类型(追求刺激,逃避现实,寻求浪漫)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等。对高中生上网交友行为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生活满意度等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病理性网络使用问卷、网络关系动机问卷对300名高中生进行网络随机调查。其中女生125人,男生175人。高一49人,高二24人,高叁29人,高四198人。(黑龙江省大庆市复习生所占比例约为高叁学生的15%,且与高叁应届生分开教学,所以将复习班学生当成高四进行统计,以下高四即为复习班学生)。本研究采用SPSS软件,应用信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存在显着差异。女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于男性,年级高低与生活满意度没有明显差异。(2)高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比男性更依赖网络。(3)高中生网络关系动机男性要强于女性。高中生网络关系动机从高一到高四动机逐渐减弱。(4)高中生的网络交友动机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在逃避现实世界、寻求浪漫两个维度上也呈显着的负相关。高中生的病理性网络使用与生活满意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其中,控制失调、困扰、忽视维度能够很好地预测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高中生的网络关系动机与在病理性网络使用呈显着的正相关。其中,寻求浪漫,逃避现实世界,刺激维度能显着地预测高中生的生活满意度。

魏波, 田丰, 纪东富[4]2016年在《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网络行为在很大程度是现实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与现实人格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而网络"虚我"与现实"真我"不能对照统一可能带来大学生现实人格的缺限。加强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交互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现实人格的完善。

张莉萍[5]2009年在《QQ群组:对人际关系的分割与重构》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我们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电子网络世界”,网络不仅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方式。QQ群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人际交往方式,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从微观视角入手,对QQ群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描述和分析。本文在结构上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问题的缘起、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问题的界定等叁方面的内容。第二章主要是相关理论综述,包括相关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理论假设和资料来源。第叁章主要谈了QQ群的形成与分类,并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描述了QQ群中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特征。第四章主要讨论了QQ群对我们人际关系的分割与重构,分析了分割的表现与实质意义、重构的表现与实质意义。第五章便是本文的结语。本文结论性的认为:QQ群组一方面对人际关系做了虚拟意义上的分割,但又从现实层面上重构了我们的人际关系。因此,QQ群组的存在,打破了时空对人际交往的限制,使人的社会交往有了另一种可能——在虚拟维度全面展开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D]. 谭文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大学生公共事件微博参与及其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 陈丝丝. 西南大学. 2014

[3]. 高中生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关系动机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 徐彤. 华中师范大学. 2016

[4].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现实人格交互影响研究[J]. 魏波, 田丰, 纪东富. 时代教育. 2016

[5]. QQ群组:对人际关系的分割与重构[D]. 张莉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9

标签:;  ;  ;  ;  

286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使用动机与人格之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