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隔震结构论文_刘彦辉,刘小换,谭平,金建敏,张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组合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组合,支座,结构,基础,橡胶,滑板,摩擦。

组合隔震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彦辉,刘小换,谭平,金建敏,张颖[1](2019)在《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限制隔震层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基于在隔震层增设黏滞阻尼器的层间组合隔震体系,分别采用刚度非退化和退化的Bouc-Wen模型模拟隔震层及其他楼层的恢复力特性,建立了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运用虚拟激励法对该体系进行随机响应分析,得到了隔震层及其他各层层间响应峰值的统计量。以隔震层和其他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作为控制指标,建立极限状态方程,采用当量正态化法(JC法),基于串联模式计算了体系的动力可靠度。通过数值分析,比较了层间组合隔震、层间隔震与非隔震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最后通过改变黏滞阻尼器的速度指数和黏滞阻尼系数,系统地研究了黏滞阻尼器参数对层间组合隔震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间组合隔震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比层间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都要低。当黏滞阻尼系数不变时,速度指数越小,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越低;当速度指数不变时,随着黏滞阻尼系数的增加,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也逐渐由隔震层过渡为上部结构。(本文来源于《振动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鹏飞[2](2019)在《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楼面反应谱是设备抗震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目前的楼面反应谱主要针对非隔震结构,若直接对隔震结构中的设备采用非隔震结构的楼面反应谱进行分析,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原因是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与非隔震结构不同,使得隔震层参数、设备参数乃至场地特性等因素,对楼面反应谱的影响与非隔震结构不同。此外,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将隔震结构等效为线弹性,未考虑隔震结构和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隔震结构是非线性结构,又多用于变电站、医院、实验楼等对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的建筑,这些建筑里通常会放置大量设备,导致设备与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不能忽略,因此,本文考虑设备与隔震结构耦合,建立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由此给出基于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设备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SIMULINK动力分析模型,选取2栋实际的隔震结构,求得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均值谱作为楼面反应谱,讨论了设备动力特性、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建筑场地和设备放置位置对楼面反应谱的影响,结果发现:隔震结构-设备的耦合效应仅与设备的动力参数有关,设备与所在楼层的质量比超过1%或设备阻尼比较大时,宜考虑设备-结构的耦合作用,而隔震层参数、场地特性、设备所在位置等因素对隔震结构-设备的耦合效应无影响;随隔震层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的减小,楼面谱的谱值减小,谱峰值对应的设备周期增大,特别是第二谱峰值对应的设备周期;场地类别会影响楼面谱的谱值,其中Ⅰ类场地最小,而Ⅲ类场地最大;设备不同位置对隔震结构的楼面谱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2)以隔震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形特点,建立具有双谱峰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楼面设计反应谱进行分段标定,通过正交试验统计,分析出楼面设计反应谱中各控制参数的显着影响因素,进而拟合出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并与实际楼面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谱形还是谱值,本文拟合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均与实际谱较接近,说明本文建立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较为合理。(3)基于已建立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给出隔震结构中设备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两个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给出方法进行设备抗震设计,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相比,误差约15%。(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杨利国,柴红,曹磊[3](2018)在《基础组合隔震结构双向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某5层框架结构商城模型,输入水平双向的实际地震波和人工波,通过时程分析,对比了传统抗震结构、全铅芯橡胶隔震结构和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由铅芯橡胶支座和摩擦滑板支座组成的组合隔震结构在增加自振周期、减小基底反力幅值、减小结构层地震动加速度等方面均较全铅芯橡胶隔震结构更好,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考虑造价等因素,组合隔震结构比全铅芯橡胶隔震结构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本文来源于《市政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陈浩[4](2018)在《高层建筑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基础隔震是将两种不同的隔震支座通过合理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隔震技术,目前常用的为迭层橡胶支座和滑板支座进行组合,两种支座取长补短,既可以通过摩擦滑移消耗地震能量,也可提供恢复力避免震后的残余位移。目前组合基础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结构领域得到了一定应用,但对于高层隔震结构而言,较大的高宽比会使上部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倾覆力矩,造成隔震层的提离,从而降低组合隔震体系隔震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将组合基础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研究其减震机理及关键参数的取值,所得结论可为工程应用提供一定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多质点层间剪切体系出发,推导组合隔震体系滑移判别条件,并就隔震层滑移前与滑移后不同状态下的运动方程进行阐述。为了明确不同的选波方法对于隔震结构时程分析产生的影响,分别根据同一结构隔震前与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出两组不同的地震波,每组包含五条天然波和两条人工波进行时程分析。对比结果显示,按照结构隔震后特性所选地震波计算结果偏于安全。(2)依据规范要求,基于ETABS软件建立多个不同摩擦承压比的高层框-剪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按照结构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叁条地震波沿结构单向输入,在不同烈度下对隔震结构进行时程分析,研究摩擦承压比对组合隔震结构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摩擦承压比与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之间存在一个最优关系,当摩擦承压比的取值范围为0.2-0.4时,组合隔震体系可以取得较好的隔震效果。(3)选取合理的摩擦承压比,基于ETABS软件建立高层框-剪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按照结构隔震后的特性选取叁条地震波进行时程分析,同时考虑橡胶支座的拉压异性,变换拉压刚度比的取值,研究拉压刚度比的变化对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拉压刚度比取1/8到1/10时,对于上部结构计算产生的影响较小,且隔震支座受拉验算也与实际相符合。(4)在现有并联组合基础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公式的基础上,补充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以隔震层边缘隔震支座不产生拉应力及压应力不超过规范限值作为控制条件,同时采用荷载的最不利组合,推导组合隔震结构的高宽比简化计算公式,并就公式的影响因素对高宽比限值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敬旭初[5](2016)在《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的抗震设计中,研究者往往是用加大结构刚度的方法来对抗地震灾害,这种抗震方式面对地震作用时显得太过被动,抗震效果往往不佳。基础隔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被动控制技术,其宗旨是在基础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由于隔震装置的水平刚度比结构主体的小得多,隔震层能吸收和耗散大部分的地震能量,因此有效地阻隔了地震作用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大大减轻了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使结构整体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目前对于基础隔震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结构形式当中,对于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略显不足。而将基础隔震技术应用到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当中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是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体系,其双层钢板以竖向加劲肋相连接,内填以混凝土,形成组合抗侧力结构体系。这种新型结构体系具有诸多优势:(1)混凝土与钢板互为约束,提升了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性能,增强整体的抗震性能;(2)在承载力要求相同的情况下,钢板的应用可以降低剪力墙厚度,减轻结构自重,减少建筑材料用量;(3)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双层钢板又可作为混凝土的模板,方便了施工程序。本文将提出基础隔震技术与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相结合,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阐述了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与基础隔震技术的特性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2)分别对单质点隔震模型和多质点隔震模型进行动力分析,推导其动力微分方程;3)以一栋八度区16层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为例,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无控结构模型和基础隔震结构模型两种情况进行叁维有限元非线性时程分析。通过研究表明,使用隔震支座后,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结构的自振周期明显增大,能够较好的避开建筑场地的卓越周期,达到较好的隔震效果。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模型的层间剪力、层间位移和楼层加速度等参数都小于该组合剪力墙无控结构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值。(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6-12-01)

王栋,周颖,吕西林[6](2016)在《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近断层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础隔震是通过在结构物与基础间设置隔震装置来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并增大结构阻尼,从而阻止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以减小结构地震响应的一种技术手段。采用天然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弹性摩擦滑板支座加阻尼器的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减隔震器的特性并控制支座变形,从而达到良好的隔震效果。通过高烈度区乙类建筑工程实例,阐述了组合基础隔震系统的设计方法、支座选择与布置原则,以及设计过程中控制参数的验证。时程分析表明,组合基础隔震系统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顶层X,Y向加速度响应可分别减小66.6%和73.6%;结构底层X,Y向层间位移角可分别减小65.2%和64.2%,剪重比可分别减小62.2%和64.3%。(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6年11期)

赵大海,刘伟[7](2015)在《不同支座布置下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5种不同支座布置方案的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施加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双向水平地震波,研究了场地类别和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及支座布置方式对结构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并进行了耗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波峰值的增大,结构总输入能量增大;相同地震峰值条件下,场地土越软,总的输入能量越大;组合隔震结构应用于软土场地时隔震层滞回耗能比更大,隔震效果更好;组合隔震结构两种支座中选择分散布置方案时,隔震层耗能比更大,隔震效果优于支座集中布置方案。(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李慧,刘迪,杜永峰[8](2013)在《近场多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组合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速度脉冲分量与宽频分量相结合的方法,拟合了近场多脉冲地震波;构建了组合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和运动方程,对组合隔震结构的动力响应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设黏滞阻尼器可以有效控制结构的地震响应,减小隔震层位移,改善结构的受力。对于提高近场多脉冲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安全性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建亮,王海洋[9](2013)在《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进行了能量反应分析,研究了地震波峰值、上部结构基本周期、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对结构总输入能量的影响,并对结构进行了耗能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地震波峰值的增大,结构的总输入能量增大;上部结构基本周期对结构总输入能量影响较小;随着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的增大,结构的总输入能量减小;组合基础隔震结构总输入能量的90%左右被组合隔震系统耗散.(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徐筱筱[10](2012)在《对组合隔震结构的性能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组合隔震支座的力学模型一般可以简化为双线性模型。通过对组合隔震支座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的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分析组合隔震体系的力学模型和刚度特性。,其恢复力模型为双线性模型。骨架曲线均表现了双线型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2年26期)

组合隔震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楼面反应谱是设备抗震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目前的楼面反应谱主要针对非隔震结构,若直接对隔震结构中的设备采用非隔震结构的楼面反应谱进行分析,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原因是隔震结构的动力特性与非隔震结构不同,使得隔震层参数、设备参数乃至场地特性等因素,对楼面反应谱的影响与非隔震结构不同。此外,已有的研究大都是将隔震结构等效为线弹性,未考虑隔震结构和设备之间的相互作用,而隔震结构是非线性结构,又多用于变电站、医院、实验楼等对使用功能有较高要求的建筑,这些建筑里通常会放置大量设备,导致设备与结构之间的耦合作用不能忽略,因此,本文考虑设备与隔震结构耦合,建立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由此给出基于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的设备抗震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建立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SIMULINK动力分析模型,选取2栋实际的隔震结构,求得楼面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均值谱作为楼面反应谱,讨论了设备动力特性、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建筑场地和设备放置位置对楼面反应谱的影响,结果发现:隔震结构-设备的耦合效应仅与设备的动力参数有关,设备与所在楼层的质量比超过1%或设备阻尼比较大时,宜考虑设备-结构的耦合作用,而隔震层参数、场地特性、设备所在位置等因素对隔震结构-设备的耦合效应无影响;随隔震层屈服后刚度和屈服力的减小,楼面谱的谱值减小,谱峰值对应的设备周期增大,特别是第二谱峰值对应的设备周期;场地类别会影响楼面谱的谱值,其中Ⅰ类场地最小,而Ⅲ类场地最大;设备不同位置对隔震结构的楼面谱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2)以隔震结构楼面加速度反应谱的谱形特点,建立具有双谱峰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楼面设计反应谱进行分段标定,通过正交试验统计,分析出楼面设计反应谱中各控制参数的显着影响因素,进而拟合出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并与实际楼面反应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论谱形还是谱值,本文拟合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均与实际谱较接近,说明本文建立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较为合理。(3)基于已建立的隔震结构楼面设计反应谱,给出隔震结构中设备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两个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给出方法进行设备抗震设计,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相比,误差约1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组合隔震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彦辉,刘小换,谭平,金建敏,张颖.层间组合隔震结构随机动力可靠度分析[J].振动工程学报.2019

[2].谢鹏飞.隔震结构-设备组合体系的楼面反应谱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

[3].杨利国,柴红,曹磊.基础组合隔震结构双向随机地震反应分析[J].市政技术.2018

[4].陈浩.高层建筑组合基础隔震结构减震机理与控制参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5].敬旭初.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6

[6].王栋,周颖,吕西林.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设计及近断层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6

[7].赵大海,刘伟.不同支座布置下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5

[8].李慧,刘迪,杜永峰.近场多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组合隔震结构抗震性能分析[J].地震工程学报.2013

[9].王建亮,王海洋.组合基础隔震结构能量反应分析[J].河南科学.2013

[10].徐筱筱.对组合隔震结构的性能试验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

论文知识图

5组合隔震结构顶层位移时程曲线多单体组合隔震结构模型组合隔震结构前叁阵型图组合隔震结构在EL波下X向顶层...多单体组合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组合隔震结构在Taf波下X向顶层...

标签:;  ;  ;  ;  ;  ;  ;  

组合隔震结构论文_刘彦辉,刘小换,谭平,金建敏,张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