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荣成市第二实验小学264300
摘要:近年来,人们的目光由关注成人心理健康,转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守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教师用科学而有实效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去,因势利导地促进各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绿色自由
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机、活力,意味着健康、希望、幸福。这里,我要说的是,让心理教育也添一分“绿色”,让自然、和谐、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走进我们的校园,让孩子们在一个绿色人文关怀见长、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里,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的“绿色”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一、创设自然、和谐的“绿色心理教育”环境
1.校园园林化。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心育老师,它能够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发向上的感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通过感染、模仿、认同的心理机制引起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从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起着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户外场地要富有变化,并有趣味性,要能够诱发孩子们多种活动功能,激发孩子们多种心理需求,让他们迷恋校园、热爱校园。要使校园中“每一片绿都能怡情,每一面墙都能育人”,墙上的每一条标语都可肩负育人的职责,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以自然和谐的情境熏陶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友、学会生活。要注意校容校貌的管理,开展文明行为的心理养成教育,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尊师爱校教育、劳动习惯教育、讲究卫生教育等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校园融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有序的人文环境为一体,使校园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漫步在校园,使人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受,无时无刻不受到心灵上的启迪和教育。
2.班级温馨化。班级教室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班级生活质量的好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每个班级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班级绿色环境建设,创设一个科学、美观、童趣盎然、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心育环境。一个教室就是一片小天地,要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力争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班级文化要坚持开放原则,对所有有利于学生进步的元素,进行无污染的包容和接纳。室内布置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要突出和谐育人的主旋律;窗台上的一盆盆小小的花草,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墙上的一句名人名言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二、彰显自由、人性的“绿色心理教育”内涵
1.“绿色心育”是自由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孩子都自由快乐,使他们在热爱生命、热爱时代、热爱大自然中成长自己,感受生命的美好。因为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踏青,才会发觉春天的美好,只有怀着自由的心去观海,才会发觉海洋的壮观。作为教育者,我们每天需要处理许多班级孩子间的小矛盾,琐碎但很重要,这时我们不妨退一步,换一种思维来思考,换一个角度来处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绿色心育就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要多倾向于自由化教育,鼓励孩子追求自我,自己适应环境,自行解决问题,并从中提高自我约束和控制心理的能力。自由开放的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当然,并不是让孩子的思想行为毫无限制地为所欲为,而是要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套“心理规范”,在这套规范下,允许他们自行辨别善恶、是非、真假,甚至下决定。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自由栽种;给孩子一张画纸,让孩子自由描绘,这样才会培养出独立、快乐的孩子。
2.“绿色心育”是人性化的心理教育。“绿色心育”是赋予心理教育以生命本性的一种教育理念,它从学生心灵出发,以教师高尚的人格为动力,以自然性、和谐性和人性化为主要内涵,强调灵魂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美,用人性的思想和方法去开展心理教育。人性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人格是心灵的语言,是教育的动力源泉。心理教育要非常注重人格影响和人性教育的融合,只有在融合的光合作用下,才能实现收获。教师进行教育要树立人性观念,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学生,为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以信心;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充满关爱和尊重的师生、生生关系,创造一个开放的情感环境;要与学生平等交流,把握时机,善用语言,交流中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大家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万物,在和谐地享受着生物链一样的心灵琼浆;要相信和解放学生、相信和解放教师自己、相信和解放心灵,让心与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人性美的感动中受到启发,心灵得到升华。
为了新时代教育的最高价值和出发点,愿父母、教师和社会的真爱,在自然、和谐、人性的氛围里,像一股股涓涓细流,时时刻刻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田,使他们在绿色素质教育的沃土中,幸福地成长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及心理健康的一代绿色新人!
参考文献
[1]刘维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2]杨敏毅谢晓敏《怎样读懂学生——心理特级教师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