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下航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下,多相,气泡,动力,噪声,量纲,判据。
水下航行体论文文献综述
侯萌强,吕海涛,谭鑫[1](2019)在《水下航行体深度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下航行体叁维位置信息中深度信息的获取,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的水下航行体深度测量模块电路,从整体电路的芯片选型、硬件设计和软件配置等方面做了相关介绍。经过在实验室使用压力泵进行功能验证,证实该设计电路能够满足深度测量要求。(本文来源于《舰船电子工程》期刊2019年10期)
王亮,涂莉娟[2](2019)在《某水下航行体抛物曲面加工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水下航行体具有抛物线形状的外轮廓,使其航行时具有较小的航行阻力,较高的航行速度。常规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抛物线曲面轮廓时,采用"运用方程式间隔采点计算"法,采点间距的大小决定了加工曲面轮廓度的精度。间距越小面轮廓度的精度越高。就本例而言,曲面总长为100mm,如果采用0. 100 mm的间距采点,系统计算量将达到1 000 (100/0. 100)次,但是面轮廓度的误差远远超出0. 025 mm的范围,达不到图纸要求。如果采用0. 020 mm的间距采点,系统计算量将达到5 000 (100/0. 020)次,面轮廓度的误差刚(本文来源于《中国修船》期刊2019年05期)
吕世金,张晓伟,丁灿龙,丁逸飞[3](2019)在《水下航行体水动力噪声预报方法及其试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结构离散法,建立水下航行体水动力辐射噪声预报方法。模型试验表明,3-9 m/s水速范围内,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偏差小于3 dB。该文方法计算量不大,可以用来进行水下航行体中高频水动力辐射噪声快速预报。(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9年05期)
余桐泉,李天匀,刘圣超,朱翔[4](2019)在《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多状态下的变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在多种状态下的变形及轴承负荷变化规律,[方法]以某水下航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轴系及水下航行体混合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在船台、码头、水下3种工况下施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载荷,以及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计算航行体结构的变形,分别提取不同工况下的轴承位置变形和轴承负荷,并以轴承1和轴承3的连线为参考线,得到各工况下轴承位置处的相对变形。[结果]结果表明,针对该水下航行体,从船台工况到码头工况再到水下工况,轴系中心线的相对变形及其大小、轴承负荷的改变趋势均有差异;对船台工况的轴系轴承2预设向上0.090 9 mm的初始变形值,可达到轴系在水下工况处于理想状态的目的。[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水下航行体后续的轴系校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李亚林,张韬,赵营,王一楠,刘永伟[5](2019)在《应用锯齿前缘降低水下航行体水动力噪声》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机械噪声、水动力噪声、推进噪声是水下航行体叁大噪声源之一,水动力噪声在高航速下(大于12节)成分水下噪声的主要来源[1-2],极大地破坏了水下航行体的声隐身性能,因此水动力噪声的治理对提高水下航行体的作战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上对水动力的控制方法主要是线型优化,应用流动控制的方法降低水下航行体水动力噪声的研究较少,仿照具有无声飞行能力的鸟类是长耳(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宋武超,王聪,魏英杰,许昊,卢佳兴[6](2019)在《水下航行体俯仰运动微气泡减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水下航行体俯仰运动过程中微气泡流形态及减阻特性的变化规律,利用自主设计的驱动装置、高速摄像系统和测力系统,开展水下航行体俯仰运动微气泡减阻特性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基于自主设计的驱动装置,实现航行体绕其头部按正弦规律作俯仰运动。研究结果表明:当体积流量系数较小时,水下航行体运动过程中离散的微气泡始终均匀分布在航行体表面;水下航行体俯仰运动过程中,轴向力系数、法向力系数、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类似,均呈正弦变化规律,且其变化周期与攻角变化周期基本同步;对于不同体积流量系数下俯仰运动的航行体,随着攻角的增加,其阻力系数均呈近似线性增加规律,减阻率呈逐渐线性减小规律。(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戴旭刚,王宝寿[7](2019)在《水下航行体多孔排气融合特性试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多孔排气产生融合的空泡可以改变水下航行体压力分布,从而进一步改变其水动力特性。气体通过多孔排出后会与水掺混破碎产生大量气泡,在特定条件下,这些气泡会在下游融合成为一个等压空泡。本文针对多孔排气的气泡融合特性开展了研究,建立了垂直提拉试验系统,给出了多孔排气气泡融合物理景象与压力特征;研究了气体流量、模型速度、开孔直径对于气泡融合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量纲分析,给出了多孔排气影响气泡融合的无量纲数,并建立了单排孔条件下气泡的融合判据。(本文来源于《船舶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李兵,彭子龙,温华兵,范军[8](2019)在《水下航行体低目标强度头部线型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二维轴对称目标声散射的有限单元法,在Nelder-Mead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水下小航行体头部低目标强度外形优化算法。该算法采用Bernstein多项式来表示水下小航行体头部外形偏离函数,能够实现给定频段内水下小航行体头部在小角度入射时的低目标强度外形优化设计,可为低目标强度的水下小航行体外形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9-08-21)
马国祯,黄伟希[9](2019)在《中高速水下航行体流动涡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潜艇桨盘面伴流作为螺旋桨的入流条件,流场的周向不均匀性与螺旋桨的振动和噪声有很重要的关系。本研究针对中高速水下航行体主附体交接部流动噪声的控制需求,选择全附体SUBOFF模型(包含艇体、指挥塔围壳、方向舵、稳定翼等)为计算模型,采用DES数值模拟方法,综合考虑计算精度和计算网格的影响,进行艇身流场数值模拟,精细捕捉突起物周围(主要是指挥台围壳)以及尾流区域的流场结构。进一步,提出一种被动控制方案,有效抑制了主附体交接部马蹄涡造成的桨盘面速度分量的周向不均匀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16)
燕国军,梁欣欣,张健,权晓波,魏海鹏[10](2019)在《水下航行体垂直发射环境流场与弹道耦合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标准k-ε湍流模型和动网格技术对水下航行体发射过程进行了三维非定常求解。通过对航行体水下发射过程多相流场及弹道耦合计算,获得了航行体表面压力以及流场叁维特性分布,探讨了发射平台运动速度以及发射水深变化对航行体受力和运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发射平台运动速度的增加会引起航行体所受环境法向力和俯仰力矩的增加,直接导致其出水过程横向速度和俯仰角速度的变化量线性增加;发射水深的增大会影响航行体的出水时刻,但其对航行体所受水动力及运动特定的变化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水下航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某水下航行体具有抛物线形状的外轮廓,使其航行时具有较小的航行阻力,较高的航行速度。常规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抛物线曲面轮廓时,采用"运用方程式间隔采点计算"法,采点间距的大小决定了加工曲面轮廓度的精度。间距越小面轮廓度的精度越高。就本例而言,曲面总长为100mm,如果采用0. 100 mm的间距采点,系统计算量将达到1 000 (100/0. 100)次,但是面轮廓度的误差远远超出0. 025 mm的范围,达不到图纸要求。如果采用0. 020 mm的间距采点,系统计算量将达到5 000 (100/0. 020)次,面轮廓度的误差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下航行体论文参考文献
[1].侯萌强,吕海涛,谭鑫.水下航行体深度测量电路设计与实现[J].舰船电子工程.2019
[2].王亮,涂莉娟.某水下航行体抛物曲面加工的方法[J].中国修船.2019
[3].吕世金,张晓伟,丁灿龙,丁逸飞.水下航行体水动力噪声预报方法及其试验验证[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9
[4].余桐泉,李天匀,刘圣超,朱翔.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多状态下的变形特征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19
[5].李亚林,张韬,赵营,王一楠,刘永伟.应用锯齿前缘降低水下航行体水动力噪声[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6].宋武超,王聪,魏英杰,许昊,卢佳兴.水下航行体俯仰运动微气泡减阻特性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9
[7].戴旭刚,王宝寿.水下航行体多孔排气融合特性试验研究(英文)[J].船舶力学.2019
[8].李兵,彭子龙,温华兵,范军.水下航行体低目标强度头部线型优化设计[C].第十七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9
[9].马国祯,黄伟希.中高速水下航行体流动涡控机理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10].燕国军,梁欣欣,张健,权晓波,魏海鹏.水下航行体垂直发射环境流场与弹道耦合数值模拟研究[J].节能技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