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碳质中间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催化裂化油浆,广域中间相,针状焦,芳香分
碳质中间相论文文献综述
初人庆,郭丹,宋永一,刘继华[1](2017)在《不同组成油浆形成碳质中间相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组成特征的催化裂化油浆(催化油浆)进行了热处理过程形成广域中间相的实验。结果表明:390~440℃热处理过程中,芳香分质量分数高达87.67%的催化油浆,单位体积内中间相小球体数量较多,易引起体系黏度增大。而胶质、沥青质质量分数分别为12.01%,5.95%的催化油浆,因其胶质、沥青质含量高且热稳定性较差,热处理过程体系内大量稠环芳烃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就发生了自由基热缩聚反应,造成体系流动性较差,中间相小球体难以发生吸引或碰撞式融并。只有饱和分质量分数45.32%、芳香分质量分数49.20%且胶质、沥青质含量低的催化油浆,在热处理过程中形成了无缺陷结构的广域中间相。说明适中饱和分含量的存在对中间相小球体可起到类似"溶剂"对"溶质"的作用,避免中间相小球体在受热阶段同时大量生成,降低体系内中间相小球体的浓度,从而改善体系流动性,利于广域中间相结构的形成。(本文来源于《炼油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10期)
杨金花[2](2014)在《片状纳米石墨和碳质中间相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可作为固体润滑剂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属于环境友好型添加剂。本文研究了两种层状碳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化学剥离法制备了片状纳米石墨,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其进行分析表征;通过摩擦磨损实验,考察了纳米石墨的添加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石墨与传统润滑油添加剂的复配效果;另外,表征测试了钢球磨擦表面的磨痕形貌及元素含量,讨论了石墨发挥润滑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片状纳米石墨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过氧乙酸为氧化剂,900℃高温下膨胀45s,制备出片层形貌、纳米级厚度的石墨;片状纳米石墨在润滑油中的最佳添加量在0.08wt%左右,提高了基础油的承载能力(最大无卡咬负荷(PB)从608N增大到720N)和抗磨性能(磨斑直径(WSD)从0.60mm降低到0.54mm);石墨与极压抗磨剂T301、T306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承载能力与抗磨性能明显提高,石墨在摩擦副表面沉积成膜是影响石墨发挥润滑作用的关键。其次,以石油沥青为原料,采用热缩聚法制备了碳质中间相,优化了碳质中间相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碳质中间相的加入对润滑油高温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20℃下热处理4h制备的碳质中间相粒径均匀;碳质中间相的加入使润滑油的摩擦系数更稳定,无较大波动。(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4-28)
梅倩[3](2013)在《碳质中间相在不同基底表面热解生长碳基薄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基薄膜,包含石墨烯以及类金刚石薄膜,因其独特的特性成为碳家族新型材料的研究焦点,类金刚石薄膜以及石墨烯的生产工艺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但依然存在着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普遍的问题。本课题以实验组的碳质中间相液晶为前驱体,采用工艺简单的热解法来制备石墨烯薄膜以及类金刚石薄膜,在碳化硅表面热解生长出石墨烯薄膜,硅片表面是sp2与sp3共存的碳基薄膜,在不锈钢表面生长出类金刚石薄膜,同时结合实验基础研究探讨不同基底对于碳基薄膜的生长诱导作用。针对这个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温度的不同,碳质中间相前驱体含量的不同、沉积次数的不同,单晶硅、碳化硅、不锈钢不同基底表面碳基薄膜的变化过程。结果显示碳化硅表面能成长出表征特性良好的石墨烯薄膜,硅片表面在低温能生长出石墨烯薄膜,而其共同的特征是随着高温碳源的逐渐增加,有向类金刚石薄膜转变的倾向。课题在于从实用的角度利用热解法通过工艺参数的控制与基底的选择来制备相应的碳基薄膜或者器件,并且对于石墨烯向类金刚石薄膜转变做了初步的探索。实际实验中的石墨烯单层原子是以叁维褶皱的形式存在,且没有石墨结构层间范德华力的约束,那么它在一定条件诱发下是能够向类金刚石转变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12-01)
田誉娇[4](2013)在《中间相小球体源质分离及碳质中间相制备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煤全组分族分离所获得的四大族组分为原料ˋ考察了它们经炭化生成中间相的可能性ˋ分析了沥青质组分成为中间相小球体源质的内在原因以该源质为原料ˋ通过常规热缩聚反应制备了碳质中间相小球体及体中间相ˋ考察了炭化温度炭化恒温时间升温速率和N_2流速对中间相形成过程的影响ˋ确定了较佳工艺条件ˋ探讨了中间相小球体的演变规律采用溶剂萃取法从中间相中分离出炭微球τMCMB并进行了粒度分布和微晶结构等表征通过KOH活化法制备了活性中间相炭微球τAMCMBˋ考察了碱炭比活化温度和活化停留时间对AMCMB的孔结构比表面积及收率的影响ˋ并用碘吸附值测定了AMCMB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炭化反应温度450oC恒温时间4h升温速率4oC/min N_2流速为100cm~3/min是源质制备中间相的较佳工艺条件ˋ此时可制备出可溶性中间相含量高达41.3%的广域流线型体中间相经分离得到的MCMB球形度普遍较好ˋ球体表面非常光滑ˋ粒度分布多数集中在10~20m CMB含有类似石墨结构的微晶ˋ结晶度较大ˋ晶格排列规整有序ˋ择优取向性好制备AMCMB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碱炭比5:1ˋ活化停留时间1hˋ活化温度900oCˋ此时AMCMB的比表面积可高达2636.5cm~2/gˋ碘吸附值达到2616mg/g在较佳工艺条件下ˋ中间相小球体在恒温0.5h~1h时开始出现恒温2h内的各时间点均有小球体存在ˋ但粒径分布不均其中大粒径的小球体随恒温时间延长直径增加至恒温反应4h后形成排列有序的体中间相不同恒温时间的炭化产物中都含有大量的多核稠环芳烃和类似石墨结构的微晶随恒温时间延长ˋ结晶度呈增大趋势ˋd_(002)逐渐减小ˋ而L_c与L_a均增加同时族组分HS与HI-TS含量逐渐减少ˋTI-QS与QI含量增加软化点与真密度也逐渐升高提出基于源质的煤基中间相生成新理论基核球包并合理论ˋ认为中间相的形成过程包括5个步骤常温源质颗粒的形成小球体基核的生成基核的转移与聚集形成球包基核球包的融合与长大及球包并合形成小球体ˋ并利用该理论对源质炭化形成中间相小球体及最终形成体中间相的过程进行了合理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李同起,王成扬,刘秀军[5](2008)在《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研究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以一种几乎不含喹啉不溶物和一种含有较多喹啉不溶物的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分别制备了两种成核体系的碳质中间相。通过研究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部结构特征,发现两种不同体系的碳质中间相具有不同的成核方式和生长过程,且它们的内部结构差异很大,可以用于不同炭材料生产的前驱体。虽然它们的具体生长过程不同,但这两种不同成核体系生成的碳质中间相遵循相同的形成机理,即"颗粒基本单元构筑"机理。(本文来源于《炭素技术》期刊2008年05期)
黄爱华[6](2008)在《促进煤沥青碳质中间相有序化生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以煤沥青为原料,通过在原料中添加高分子添加剂、调配原料QI含量和改变反应器结构叁种途径进行热转化反应,以考察原料组成及体系条件对碳质中间相有序化生长的影响作用。试验分别分析了热转化反应过程中样品组成和性质变化,同时采用偏光显微镜(OM)观察样品的形貌变化。另一方面,试验通过热台原位观察对比了煤沥青和FCC油浆中间相转化过程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体系粘度和气流对中间相有序化生长的影响。最后通过煅烧试验深入考察和比较了高度有序性中间相焦的性质,为产业化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煤沥青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SEBS能促进有序中间相的发展,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中间相有序度增加。在热转化反应前期,SEBS会降低原料体系原生喹啉不溶物的含量和反应体系粘度,促进中间相球体的生长、融并。恒温反应后期,通过SEBS与沥青分子间的接枝与交联反应易生成流线形中间相体。少量的喹啉不溶物不会阻碍中间相有序化的发展,反而促进中间相微晶的形成。在热转化反应过程中,QI含量高的原料容易生成镶嵌结构的中间相体;而低QI物料能生成较好的大区域中间相体,域结构的中间相体在内部裂解气流的作用下容易生成有序性中间相半焦。煅烧和石墨化处理后,含高QI原料生成的样品为轴状、短纤维、层片松散的石墨化焦;而低QI原料生成的样品经过高温处理后呈片层紧密、有序性强的细纤维结构。煤沥青采用变径管式反应器进行热转化反应时,中段样品能生成有序的体中间相。中段管内径的改变增强了体系内的气流导向作用,气流引导并促进了大区域中间相沿一定的方向形成有序的体中间相。热台原位观察发现,粘度适中和一定的气流导向能够促进有序中间相的发展,进一步证实了变径管式反应器的作用原理。和国内外针状焦样品相比,实验室煅烧焦在所比较的特征参数方面达到和超过了现有商品样品。(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王红,张瑞军,齐效文,杨育林[7](2007)在《掺Ti/Ni碳质中间相的结构及其高温摩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机械合金化法将金属粉Ti/Ni掺入煤焦油沥青碳质中间相中,借助X射线衍射仪分析掺入金属前后碳质中间相的结构,采用MMU-5G型高温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不同载荷下,以掺入金属的碳质中间相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采用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磨损表面碳质材料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掺入金属Ti/Ni可以抑制碳质中间相因高能球磨处理引起的无定型化而起到催化石墨化作用,在较低温度下达到较好石墨化程度;采用掺入Ti/Ni的碳质中间相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载荷增加时,摩擦系数降低,摩擦稳定性增强,磨损程度下降,表现出良好的高温减摩抗磨性能;随着载荷增加,磨损表面碳质材料的有序程度增强,微晶石墨平面尺寸La值增大.(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齐效文,张瑞军,杨育林[8](2007)在《高能球磨时间对碳质中间相结构及其高温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能球磨法对煤焦油沥青碳质中间相进行非平衡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和激光Raman光谱仪研究中间相高能球磨前后的结构变化,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测试不同状态下碳质中间相的结构稳定性,在SRV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阶梯升温方式考察了碳质中间相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高能球磨处理导致中间相的结晶有序度下降,微晶石墨平面尺寸减小,层间间距增加,说明高能球磨处理促使中间相向无定形结构转变.高能球磨时间越长,中间相的无定形结构特征越明显.高能球磨处理降低了碳质中间相的稳定性,随着球磨时间增加,碳质中间相的稳定性变差.球磨态碳质中间相具有高温减摩抗磨效应,球磨时间越长,其减摩抗磨效果越明显.高能球磨处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摩擦机械诱发碳质中间相的石墨化转变,从而对其高温减摩抗磨效应有一定促进作用,球磨时间越长,其促进作用越大.(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周洁[9](2007)在《生物质衍生碳质中间相的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质中间相是制备高性能碳材料的优质前驱体,已经广泛应用于碳纤维、泡沫碳、针状焦、碳-碳复合材料和中间相炭微球的工业化制造中。碳质中间相是重质芳香烃类物质(煤焦油、石油)在热处理初期,多环芳香烃分子发生热缩聚而产生的一种向列型液晶物质,其结构、组成对碳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碳质中间相的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其性质随原料化学组成和加工条件而变化,从而使得其制备工艺十分复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制备碳质中间相的原料扩展到合成树脂或纯芳烃缩聚而成的合成沥青,如萘沥青、聚氯乙烯/聚乙烯混合沥青等。然而,最原始的原料还是来自石油和煤。随着油气资源的急剧减少,石油将会供不应求,加上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趋重视,开发洁净可再生资源成了紧迫而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农业中的秸秆、木屑等生物质无疑具有这样的好处,而我们则需要找到一种可以方便利用可再生的生物质来制取中间相的方法,以更合理的实验条件来实现中间相的形成。本文利用木屑、秸秆、苹果渣等生物质为原料,反应剂/改性剂为催化体系,采用热处理方法,制备生物质衍生碳质中间相。它具有光学各向异性,自烧结性和自粘结性等特点。其粘结性能优良,在高温碳化时会发生强烈的收缩,由此可以得到高强度和良好成型的碳块。此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能耗低,具有资源、环保等多方面重要意义。本文对木屑、秸秆等形成的碳质中间相进行了元素分析,溶解性能研究,在POM,SEM,TEM下观察其微观形貌。并对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生成的碳质中间相的微观形貌和数量的影响。对秸秆衍生的碳质中间相分析了其中硅元素的形态变化。(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7-01-01)
李同起,王俊山,胡子君,王成扬[10](2006)在《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系统研究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以一种几乎不含喹啉不溶物和一种含有较多喹啉不溶物的煤焦油沥青为原料分别制备了这两种成核体系的碳质中间相。通过研究它们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部结构特征, 发现两种不同体系的碳质中间相具有不同的成核方式和生长过程,且它们的内部结构差异很大,可以用于不同炭材料生产的前驱体。虽然它们的具体生长过程不同,但这两种不同成核体系生成的碳质中间相遵循相同的形成机理, 即“颗粒基本单元构筑”机理。(本文来源于《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碳质中间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层状结构的碳材料具有良好的润滑作用,可作为固体润滑剂单独使用也可作为润滑油添加剂,提高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属于环境友好型添加剂。本文研究了两种层状碳材料的制备及其作为添加剂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化学剥离法制备了片状纳米石墨,优化了制备条件并对其进行分析表征;通过摩擦磨损实验,考察了纳米石墨的添加对润滑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以及石墨与传统润滑油添加剂的复配效果;另外,表征测试了钢球磨擦表面的磨痕形貌及元素含量,讨论了石墨发挥润滑作用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片状纳米石墨的最佳制备条件为:过氧乙酸为氧化剂,900℃高温下膨胀45s,制备出片层形貌、纳米级厚度的石墨;片状纳米石墨在润滑油中的最佳添加量在0.08wt%左右,提高了基础油的承载能力(最大无卡咬负荷(PB)从608N增大到720N)和抗磨性能(磨斑直径(WSD)从0.60mm降低到0.54mm);石墨与极压抗磨剂T301、T306具有显着的协同效果,承载能力与抗磨性能明显提高,石墨在摩擦副表面沉积成膜是影响石墨发挥润滑作用的关键。其次,以石油沥青为原料,采用热缩聚法制备了碳质中间相,优化了碳质中间相的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碳质中间相的加入对润滑油高温摩擦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420℃下热处理4h制备的碳质中间相粒径均匀;碳质中间相的加入使润滑油的摩擦系数更稳定,无较大波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质中间相论文参考文献
[1].初人庆,郭丹,宋永一,刘继华.不同组成油浆形成碳质中间相特征分析[J].炼油技术与工程.2017
[2].杨金花.片状纳米石墨和碳质中间相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
[3].梅倩.碳质中间相在不同基底表面热解生长碳基薄膜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
[4].田誉娇.中间相小球体源质分离及碳质中间相制备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3
[5].李同起,王成扬,刘秀军.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J].炭素技术.2008
[6].黄爱华.促进煤沥青碳质中间相有序化生长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
[7].王红,张瑞军,齐效文,杨育林.掺Ti/Ni碳质中间相的结构及其高温摩擦性能[J].摩擦学学报.2007
[8].齐效文,张瑞军,杨育林.高能球磨时间对碳质中间相结构及其高温摩擦磨损特性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07
[9].周洁.生物质衍生碳质中间相的形成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李同起,王俊山,胡子君,王成扬.均相成核和非均相成核碳质中间相的异同[C].第20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