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琦郑州师范学院450000
摘要:由于受扩招、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举国关注的问题。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获取满意的工作岗位,加强审美教育是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就业影响
对于中国大学毕业生而言,每年的4~6月份是最难熬的一段时间。由于十几年连续扩招,一方面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另一方面受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毕业生整体质量下降;再加之格外青睐事业单位的传统就业观念及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实践的脱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2013年有699万毕业生,而签约率却仅为百分之三十八的局面,被称为“最难就业年”。而今年有727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审美教育也即美育,这一概念虽然在1795年才由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正式提出,但是对于美育在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中外很多哲学家,艺术家都给予了肯定并付诸实践。中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礼乐”教育,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也充分论证了诗在培养他心目中的完美人格中的重要性。美育概念在20世纪初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后,迅即掀起了一股美育热潮,以王国维和蔡元培为代表的很多文人和教育家纷纷撰文,探讨美育的重要性。具体到当代美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心智树立正确就业观
要完善大学生的心智,使他们由被外界左右的状态,进入自主思考判断的状态,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说:“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思维和意愿的主动状态的转移,只能通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来完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在《抓住关键促进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发展》一文中也说过:“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就是启迪心智、完善人格与培育能力……。”因为只有在审美的状态,一个人才能自由地思考,拥有独立的人格。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打破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偏见,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期望值,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受外界舆论左右,而凭自己的能力、兴趣,做出自己的正确选择。
二、创新思维适应社会新需求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而其中的美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又有着先天的优势。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的,而艺术教育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使人进入一种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篇里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状态,也即席勒所说的“假使我们置身于真正美的享受之中,在这样一个片刻,我们就能均衡地主宰我们的承受力和能动力”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自然而然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并提升他们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和想像力。而“形象的想象能力在人的思维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心理机制就是从原有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因而从实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也即创新思维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能力。长此以往,就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突破既有知识、观念的束缚,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沟通人际,打开就业之门
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台电脑几乎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网购,几乎可以让人们买到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而不用忍受逛街的辛苦;QQ、微信、微博让我们不用走亲访友就可以即时交流;网络新闻,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遍知天下事……任何时代,都不像今天这样,把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拉得这么近,然而也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一样,把人们的心灵距离拉得这么远。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深切感受到的是前所未有的孤独和隔阂。而这一点在与高科技产品亲密接触的当代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宁愿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不愿感悟生活中的美好。致使大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而无法完成学业或被学校劝退。
另外,当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之女,从小都是在家人众星捧月般的呵护下长大的。“体谅”、“迁就”等词,对于他们而言是陌生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人际交往带来了障碍。一旦离开家,离开父母的呵护,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一旦不能向以往一样随心所欲,达成心意,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便会潜意识地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隔离开来。所以“宅”便成了当代年青人的普遍生存状态。长此以往,就使他们丧失了基本的人际沟通、交流的能力。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成为大学教育的重点。真正拥有人际沟通能力的人,从本质说,应该是一个审美的人。因为只有拥有审美心态的人才,才能以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