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酸甘油酯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GDPD),系统发育树,表达纯化,酶学性质
磷酸甘油酯酶论文文献综述
赖林辉[1](2016)在《一种新型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glyeerophosphodiester phosphodiesterase,GDPD;EC3.1.4.4)普遍存在于原核及真核生物体内,是生物体内催化甘油磷酸二酯水解生成3-磷酸甘油和相应醇(如胆碱、肌醇和丝氨酸)等小分子的代谢酶。GDPD是生物体内磷脂代谢通路上的关键酶,对于维持脂质重塑与合成过程中的前体甘油叁磷酸的水平具有重要作用。GDPD对于不同生物体均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然而目前相关研究却极其匮乏。本文从NCBI数据库中筛选出一条GDPD基因(GDPD-PF2003),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了其表达菌株。此后,初步探究了该基因的发酵条件和纯化策略。得到酶后用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GDPD-PF2003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表达菌株的构建通过与其它来源的GDPD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发现GDPD-PF2003具有GDPD蛋白超家族共有的保守序列,该酶是GDPD超家族的一员无疑。该蛋白的预测分子量为29.14KDa,等电点pI为5.19。选取与GDPD-PF2003同源性较高的来源于Thermococcus kodakarensis KOD1的GDPD为模板进行同源建模,构建GDPD-PF2003叁维结构模型。将pET28a-GPDP-PF2003/DH5α的质粒提取出来并成功转化入E.coli Shuffle T7,构建出GDPD-PF2003的表达菌株。2.GDPD-PF2003的表达与纯化对GDPD-PF2003的小量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的优化,并探索出适合GDPD-PF2003的优化发酵方案和蛋白纯化方案。100ml发酵体系(置于500mL叁角瓶)中,GDPD-PF2003原核重组菌株pET28a-PF2003/E.coli Shuffle T7的最佳表达条件为:在对数生长期加入0.1mM IPTG诱导后,调节摇床温度为28℃,200 rpm培养4h后收菌。在此条件下可得最优蛋白表达量。通过对相应的纯化条件进行了探索,建立起了GDPD-PF2003的蛋白纯化方案:表达蛋白依次经过Ni~(2+)-NTA柱亲和吸附层析、Sephadex G25凝胶层析和切向流超滤系统纯化后获得纯度高于95%的GDPD-PF2003蛋白。3.GDPD-PF2003的酶学性质研究对GDPD-PF2003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得到该酶的酶学性质特征。GDPD-PF2003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低于或高于此温度时,酶活的下降趋势明显。温度高于80℃时,酶活丧失。在50℃、55℃和60℃下的酶活半衰期分别为17.6 h、17.8h和0.93h。GDPD-PF2003的最适反应pH值为8.5,且当pH值小于7.0时酶活丧失。实验结果表明,GDPD-PF2003是一个金属离子依赖酶,在没有金属离子的情况下无法表现出对BpNPP的催化作用。几种离子中Mn~(2+)对酶活的激活作用最为显着,且在其浓度为5mM时有最佳酶活。本实验考察有机溶剂种类中,乙醚对GDPD-PF2003的活性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除此之外该酶对有机溶剂的耐受性较好。对GDPD-PF2003的圆二色谱扫描分析表明该酶在55℃下蛋白二级结构稳定,计算得Tm值为59.6℃。4.对不同磷脂底物的水解特性研究探究了GDPD-PF2003对PC、GPC、1-LPC和2-LPC的水解反应,并将底物与前文中构建的分子模型进行分子对接,进而阐述GDPD-PF2003对不同底物的不同水解效果。四种不同底物中,GDPD-PF2003对GPC水解活力最高,其次为1-LPC,实验条件下12h内对PC无活性。表明该酶具有同类酶中不具有溶血磷脂酶D的活性。通过底物分子与GPDP-PF2003模型的分子对接观察到,GPC之所以表现出较高活性是因为底物分子与酶催化口袋结合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12-25)
孙兰茜,常平安,曾鑫,韩丽萍,冉凤[2](2015)在《甘油磷酸二酯酶家族蛋白的分子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磷酸二酯酶(glycerophosphodiesterrase,GDE)是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类酶,然而不同物种存在不同数量的蛋白成员。本文以8种模式生物的甘油磷酸二酯酶家族蛋白为基础,通过邻接法构建该家族的进化树,以了解GDE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采用多序列比对、RNA剪接位点(外显子/内含子)分析以及跨膜结构域预测对所建树进行信息挖掘。通过上述方法,提出并初步验证了GDE家族分为3个亚族的观点,即第一亚族为GDE5,第二亚族包括GDE4和GDE7,第叁亚族含有GDE1、GDE2、GDE3、GDE6四个成员。(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5年01期)
朱航[3](2012)在《高渗物质对α-磷酸甘油酯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α-磷酸甘油酯酶是催化甘油生成的最后一步反应的酶,该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本文研究了高渗物质NaCl、KCl和甘露醇在不同浓度下对该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高渗介质的不同浓度对α-磷酸甘油酯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氯化钠的影响程度最大,氯化钾的影响程度次之,甘露醇的影响程度最小.相同浓度的同一高渗介质,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该酶的活性大小也不相同,比酶活的峰值所对应的高渗介质的浓度随时间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朱航[4](2009)在《产甘油假丝酵母中α-磷酸甘油酯酶的表达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α-磷酸甘油酯酶催化甘油生成的最后一步反应的酶,该酶具有高度的底物专一性。本文研究了甘油发酵动态过程中该酶的表达情况与甘油的产量和残糖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整个甘油发酵过程中,该酶在36h处出现峰值,随后就逐步下降。(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29期)
粟敏,谢达平,田宏民[5](2007)在《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株高产β-磷酸甘油酯酶的黑曲霉进行最适培养方法和培养条件的研究。分别研究了底物浓度、氮源、培养基的含水量,以及培养基中的米糠和玉米粉的比例对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体培养基中,用纱布覆盖培养基更适合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的发酵,覆盖单层纱布的效果优于双层纱布。底物浓度在0.15%时,黑曲霉产酶活性最高。培养基中最佳米糠和玉米粉比例为6∶2。8g(干质量)培养基中的加水体积为21.5mL左右时,最利于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的发酵。培养基中无机氮优于有机氮,且以硫酸氨最优。黑曲霉培养120h后再进行低温(4℃)处理72h的产酶活性最高。接种时搅拌和培养24h后的翻曲对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都有促进作用,且接种时将菌种与培养基拌匀对产酶效率的提高比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07年07期)
施亮,梁栋材[6](2006)在《来自嗜热菌Thermoanaerobacter tengcongensis的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的重组表达和晶体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是一种甘油磷酸二酯水解酶,它在原核生物中定位在胞间质中,将甘油磷酸二酯水解成3-磷酸甘油和相应的醇,在真细菌的甘油代谢途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已有文献报道,该蛋白是一个金属酶,它能结合Ga2+、Mg2+、 Co2+等二价金属离子,其酶活性受所结合金属原子种类调节。在与Ga2+的状态下具有最高的活性。对其结构的研究可能对阐释该酶的催化机理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6-05-01)
刘广发,张会永,谢金镇[7](2005)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cn4902)磷酸甘油磷酸酯酶基因克隆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随机克隆、功能筛选、逐次排除和同源比较的基因克隆新策略进行克隆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cn4902)磷酸甘油磷酸酯酶基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基因长819bp,与铜绿假单胞菌的磷酸甘油磷酸酯酶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达61.5%,氨基酸同源性为56.2%。该基因已输入GenBank数据库,收录号AF348165。将该基因转化大肠杆菌,受体菌在含NaCl1.0mol/L的培养基中甘油含量升高2.9倍,最终菌浓度提高3.6倍。可见这是一个与生物耐盐性相关的主基因,以其转化、培育耐盐农作物的前景十分光明。(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05年04期)
杜丽琴[8](2004)在《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和3-磷酸甘油酯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改造代谢途径获得直接转化葡萄糖生产1,3-丙二醇的基因工程菌的第一步,本论文对产甘油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做了以下研究。 首先,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中克隆3-磷酸甘油脱氢酶(GPD1)和3-磷酸甘油酯酶(HOR2)基因,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SE-gpd1和pSE-hor2,然后进行两种重组基因的表达试验,一种是双表达盒法,另一种是多顺反子法。 在第一种表达法中含双表达盒的重组E.coli JM109菌株在含1%葡萄糖的摇瓶发酵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小时,有甘油产生,产甘油率为1.18g/L。 在第二种表达方法中以JM109为宿主的含多顺反子的重组菌株在含1%葡萄糖的摇瓶发酵培养基中于37℃培养24小时,有甘油产生,产甘油率为3.79g/L。而以BL21作为宿主时,重组菌株发酵罐发酵28小时,产甘油率为22.64g/L,葡萄糖的转化率为45.3% 研究结果表明:将gpd1和hor2基因引入大肠杆菌,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一条可将葡萄糖直接转化成甘油的新的代谢途径是可行的。同类研究在国内尚无报道。(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4-05-01)
杜丽琴,韦宇拓,黄鲲,黄日波[9](2003)在《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酯酶基因双表达盒的产甘油工程菌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甘油是一种广泛用于化妆品、沐浴露、食品、抗冷冻剂、润滑剂等的化工产品。二十世纪早期,甘油是从动物脂肪等物质中提取,费时且效率低。八十年代工业上也利用能天然产甘油的酵母等微生物发酵产甘油,但是甘油的得率仍然不高。1997年,Michnick等成功构建提高了3-磷酸甘油脱氢酶表达水平的啤酒酵母工程菌,发现甘油产量获得提高。王正祥通过对一株高产甘油的假(本文来源于《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3-12-01)
曹钰,耿作献,王正祥,诸葛健[10](1999)在《产甘油假丝酵母酸性磷酸酯酶突变株的选育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化学诱变法从高产甘油的工业生产菌株产甘油假丝酵母(Candidaglycerolgenesis)WL2002-5(H-)筛选获得两类酸性磷酸酯酶突变株.一类为阻遏型酸性磷酸酯酶缺失突变株;另一类为对磷调节不敏感的部分去阻遏调节突变株,并研究了它们的发酵性能(本文来源于《无锡轻工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2期)
磷酸甘油酯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油磷酸二酯酶(glycerophosphodiesterrase,GDE)是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类酶,然而不同物种存在不同数量的蛋白成员。本文以8种模式生物的甘油磷酸二酯酶家族蛋白为基础,通过邻接法构建该家族的进化树,以了解GDE家族成员的进化关系。采用多序列比对、RNA剪接位点(外显子/内含子)分析以及跨膜结构域预测对所建树进行信息挖掘。通过上述方法,提出并初步验证了GDE家族分为3个亚族的观点,即第一亚族为GDE5,第二亚族包括GDE4和GDE7,第叁亚族含有GDE1、GDE2、GDE3、GDE6四个成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酸甘油酯酶论文参考文献
[1].赖林辉.一种新型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孙兰茜,常平安,曾鑫,韩丽萍,冉凤.甘油磷酸二酯酶家族蛋白的分子进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5
[3].朱航.高渗物质对α-磷酸甘油酯酶活性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朱航.产甘油假丝酵母中α-磷酸甘油酯酶的表达特征[J].科技信息.2009
[5].粟敏,谢达平,田宏民.黑曲霉产β-磷酸甘油酯酶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
[6].施亮,梁栋材.来自嗜热菌Thermoanaerobactertengcongensis的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的重组表达和晶体生长[C].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06
[7].刘广发,张会永,谢金镇.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cn4902)磷酸甘油磷酸酯酶基因克隆与鉴定[J].海洋与湖沼.2005
[8].杜丽琴.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和3-磷酸甘油酯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D].广西大学.2004
[9].杜丽琴,韦宇拓,黄鲲,黄日波.酿酒酵母3-磷酸甘油脱氢酶和3-磷酸甘油酯酶基因双表达盒的产甘油工程菌的构建[C].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
[10].曹钰,耿作献,王正祥,诸葛健.产甘油假丝酵母酸性磷酸酯酶突变株的选育及其性质研究[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1999
标签:甘油磷酸二酯磷酸二酯酶(GDPD); 系统发育树; 表达纯化; 酶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