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离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机理,脱落酸,湿法,造影,乙酸,探针。
铜离子论文文献综述
马顺彬,王旭,王淑美,王小雨,唐梦雅[1](2019)在《铜离子改性涤纶纤维袜设计与抗菌性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8.45 tex(32~S)铜离子改性涤纶纤维纱线为原料,开发铜离子改性涤纶纤维抗菌袜。阐述抗菌机理、原料选择、组织结构设计、编织工艺,并对袜子的抗菌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开发的铜离子改性涤纶纤维袜属于一等品,袜子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值>5.8且抑菌率达99%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值为5.6且抑制率达99%,袜子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此外,袜子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值为1.3且抑菌率为95%,袜子对白色念珠菌同样具有抗菌效果。(本文来源于《针织工业》期刊2019年11期)
郭莹,戎宇鑫,刘清泉,王锦明,陈佳文[2](2019)在《壳聚糖包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MSN),再将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接枝到MSN表面,得到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MSN@CS)微球,进一步利用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静电吸引作用制得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海藻酸(MSN@CS-Alg)微球.利用SEM、Zeta电位分析仪以及TGA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检测了MSN、MSN@CS和MSN@CS-Alg对铜离子(Cu~(2+))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SN@CS对Cu~(2+)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为14.59 mg·g~(-1).(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许铭铭,薛晓婧,于悦,耿甜甜,刘海峰[3](2019)在《铜离子激发乙烯抑制脱落酸合成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课题组前期发现铜离子具有激发子活性,激活乙烯合成关键基因表达,增强拟南芥的抗病性。在马铃薯生产上,铜基杀菌剂长期用于防治由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但尚不清楚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利用离体叶片法接种致病疫霉进行遗传表型鉴定,对铜离子处理后的马铃薯进行RNA测序,着重调查了植物激素信号路径在铜离子诱导抗病中的作用,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相关基因功能。【结果与分析】喷施低浓度(10 nM)铜离子能显着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激发一系列抗病反应,如活性氧爆发、胼胝质沉积,病程相关基因上调表达等。RNA-seq和q RT-PCR结果显示,铜离子诱导多个乙烯合成相关基因ACS的表达,而抑制脱落酸合成相关基因ABA1和NCED1的表达。植物激素检测发现,铜离子处理15-30 min后乙烯含量显着增加,而铜离子处理2 h后脱落酸含量显着降低。利用VIGS分别抑制乙烯信号转导基因EIN2和EIN3,脱落酸合成基因ABA1和NCED1的表达,发现铜离子诱导的抗病性在EIN2-、EIN3-VIGS株系中削弱,而ABA1-、NCED1-VIGS植株更抗晚疫病。进一步研究发现,乙烯信号突变体中ABA1和NCED1上调表达,脱落酸水平提高,对晚疫病更加感病,表明乙烯信号负调控脱落酸合成。ChIP-PCR实验证实乙烯信号关键因子EIN3直接结合ABA1和NCED1基因的启动子。【结论】上述结果表明,铜离子激活ACS基因转录来促进乙烯合成这一过程在拟南芥和马铃薯中是保守的,铜离子促进乙烯的产生,直接抑制ABA1和NCED1的表达从而调控脱落酸在马铃薯中的生物合成是增强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遗传基础。(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林育权,马嫱,袁晨雪,吴雨涟,王鸿辉[4](2019)在《微塑料吸附铜离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塑料制品中最常见的聚丙烯(PP)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塑料瓶生产。随着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被遗弃的塑料用品在环境中经历长时间的多方面作用,被分解为更为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对于环境造成了更严重污染。由于微塑料颗粒的比表面积较大,且具有粒径小、疏水性强等优良特性,可以作为新型吸附材料的选择。本文选取PP材质的微塑料颗粒在多种条件下(如温度、投加量、吸附时间等条件)探究对重金属废水的影响。结果显示,微塑料对于含Cu废水具有一定的吸附效果,由于微塑料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停留时间长,故它的环境毒性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师》期刊2019年10期)
杨苗秀,刘子迪,许亮,张素风,钱立伟[5](2019)在《离子液体改性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重金属污染废水对生活环境和人类生命安全会产生较大危害,本研究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与烷基化反应,将咪唑离子液体官能团接枝到纤维素骨架上,制备了生物质基吸附剂,并将其用于水相中铜离子吸附.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经改性后对铜离子有较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在pH值为4,吸附剂用量为0.05 g,接触时间为24 h时,对初始浓度为900 mg/L的铜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138.3 mg/g.通过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离子液体改性微晶纤维素对铜离子有着较好的吸附能力.(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叶晨,宋海林,赵小霞,王成龙[6](2019)在《铜离子乙酸盐雾试验对铝合金轮毂漆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不同时间段铜离子加速乙酸盐雾试验(CASS试验)对轮毂表面漆膜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耐刮擦试验、划痕试验等手段分析不同CASS试验时间对轮毂漆膜的影响,研究利用CASS试验快速检测铝合金轮毂表面高分子漆膜涂层耐蚀性的可行性。随着CASS试验进行,划痕处的腐蚀蔓延逐渐扩大,并在240h的试验节点,划痕处产生气泡,导致漆膜与基材的分离。CASS测试时间越久的样品,所测的电位越低,且样品的耐刮擦性能逐渐下降。结果表明,利用CASS试验分析检测新能源汽车铝合金轮毂表面漆膜性能快速有效。(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5)》期刊2019-10-22)
杨宁祥,王磊,王悦,张少琼[7](2019)在《纳米Fe_3O_4吸附剂对电厂补给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纳米Fe_3O_4作为吸附剂,对电厂锅炉补给水铜离子吸附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因数。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分别研究反应体系中pH值、吸附时间、纳米Fe_3O_4投加量对吸附铜离子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出最佳吸附条件,以及纳米Fe_3O_4对铜离子吸附效果影响因数的主次关系。(本文来源于《特种设备安全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徐朝健,张龙,程才统,孙晓娟,吕智[8](2020)在《双硫仑联合铜离子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研究表明双硫仑本身具有抗肿瘤活性,可联合铜(Cu)离子在体内外水平对多种肿瘤发挥抑癌作用,但关于双硫仑对骨肉瘤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尚未阐明。目的:探讨双硫仑-Cu在体内外水平对骨肉瘤增殖与凋亡能力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方案经山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LL077)。①体外实验:配置双硫仑在进入人体后的转换物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iethyldithiocarbamate,DDTC)和Cu离子的复合物DDTC-Cu(0.5,1,2,3和5μmol/L),设置DDTC单药(5μmol/L)、Cu单药(5μmol/L)和空白对照组。药物处理人骨肉瘤细胞Saos-2细胞和MG-63细胞,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DDTC-Cu对Saos-2细胞和MG-6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AnnexinV-FITC/PI双染法检测DDTC-Cu对Saos-2细胞凋亡水平变化;②体内实验:取4周龄BALB/c-nu/nu雌性裸鼠共10只,随机分为DDTC-Cu组和对照组。采用异位移植方法,在裸鼠右侧背部皮下注射Saos-2细胞和Matrigel混悬液(1∶1混合),注射量400μL/只;接种2周后,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mg/kg,隔日1次),DDTC-Cu组裸鼠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mg/kg,隔日1次)和DDTC-Cu复合物(10 nmol/g,隔日1次);观察两组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情况,绘制瘤体生长曲线。接种5周后麻醉下处死动物,完整取出瘤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瘤体石蜡切片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瘤体组织中细胞增殖和凋亡蛋白的表达及JNK通路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结果:DDTC-Cu组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其他3组;CCK-8实验结果显示DDTC-Cu对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两株细胞的24 h药物半抑制浓度分别为0.337μmol/L和0.487μmol/L;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显示DDTC-Cu可呈剂量依赖性促进Saos-2细胞的凋亡;②体内实验结果:DDTC-Cu组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和质量均小于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DDTC-Cu组的瘤体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降低;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DDTC-Cu组瘤体蛋白中p-JNK和c-jun的表达水平均上调。结果提示,双硫仑联合Cu离子在体内外水平抑制人骨肉瘤细胞增殖并促进骨肉瘤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JNK通路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1期)
张长丽,张虹,何凤云,杨慧,刘少贤[9](2019)在《基于香豆素的增强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香豆素为荧光团,设计合成了一种反应型铜离子荧光探针Cou-P。Cou-P对Cu~(2+)表现出高选择性、荧光增强性识别。分别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质谱等方法研究了Cou-P识别Cu~(2+)机理,结果表明Cou-P先形成Cou-P/Cu~(2+)(1∶1)配合物,Cou-P/Cu~(2+)配合物进一步被过量的Cu~(2+)催化水解为3-(carboxylic acid)-7-(diethylamino)-coumarin (Cou-COOH)。另外,Cou-P表现出低细胞毒性、良好的过膜性能,成功地用于MCF-7细胞中Cu~(2+)检测。(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小明,郑曦,刘峰彪[10](2019)在《铜湿法冶炼萃余液废水中铜离子回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湿法冶炼过程中产生的萃余液废水含有大量的二价铜离子,废水处理过程中回收铜离子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废水的资源化处理利用也是目前的发展趋势。实验以某企业铜湿法冶炼产生的萃余液废水为处理目标,采用硫化法进行收铜,探索废水除杂和硫化条件对废水收铜的影响,实验表明:除杂过程中,废水pH调至3.8左右,能最大限度降低萃余液中叁价铁对硫化收铜的影响,ORP降至0mV左右,二价铜的回收率能达到73%以上。(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28期)
铜离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MSN),再将天然高分子壳聚糖(CS)接枝到MSN表面,得到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MSN@CS)微球,进一步利用海藻酸钠与壳聚糖的静电吸引作用制得介孔二氧化硅@壳聚糖-海藻酸(MSN@CS-Alg)微球.利用SEM、Zeta电位分析仪以及TGA等手段对其结构和化学性质进行表征,并检测了MSN、MSN@CS和MSN@CS-Alg对铜离子(Cu~(2+))的吸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MSN@CS对Cu~(2+)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为14.59 mg·g~(-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离子论文参考文献
[1].马顺彬,王旭,王淑美,王小雨,唐梦雅.铜离子改性涤纶纤维袜设计与抗菌性测试[J].针织工业.2019
[2].郭莹,戎宇鑫,刘清泉,王锦明,陈佳文.壳聚糖包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许铭铭,薛晓婧,于悦,耿甜甜,刘海峰.铜离子激发乙烯抑制脱落酸合成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林育权,马嫱,袁晨雪,吴雨涟,王鸿辉.微塑料吸附铜离子的初步研究[J].化学工程师.2019
[5].杨苗秀,刘子迪,许亮,张素风,钱立伟.离子液体改性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及其对铜离子的吸附[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6].叶晨,宋海林,赵小霞,王成龙.铜离子乙酸盐雾试验对铝合金轮毂漆膜性能的影响[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5).2019
[7].杨宁祥,王磊,王悦,张少琼.纳米Fe_3O_4吸附剂对电厂补给水中铜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J].特种设备安全技术.2019
[8].徐朝健,张龙,程才统,孙晓娟,吕智.双硫仑联合铜离子对人骨肉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9].张长丽,张虹,何凤云,杨慧,刘少贤.基于香豆素的增强型铜离子荧光探针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9
[10].杨小明,郑曦,刘峰彪.铜湿法冶炼萃余液废水中铜离子回收研究[J].化工管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