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探讨

课堂提问探讨

刘宝珍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泰光中学266604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地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问技巧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益,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提问目的不明确,随心所欲,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有的教师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次的交流上,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2.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提问偏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这样的提问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影响了教学效果。

3.提问表达不明,零碎不系统,缺乏层次。提问时叙述过长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例如讲一元二次函数性质时,教师提问:“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性质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求最大值、最小值?”这样的提问措词不清,学生不易理解和思考,也不好表达。

4.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老师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便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2.启发性原则:教师要善于利用提问来引导、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应启而发,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答案、学到知识。

3.适度性原则: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和时间;另一方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科学适度。

4.兴趣性原则:教师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5.循序渐进性原则: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6.全面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不同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创新精神。

7.五优先原则: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

三、课堂提问的主要方法

1.复述性提问。即要求学生复述教材的提问。教科书里重要的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是数学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元件”,许多内容学生必须首先熟记它们。

2.铺垫性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教材扫清障碍,所涉及的内容往往是学生已经学过并且在讲新知识时又要用到的。

3.理解性提问。即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进行的提问。学生刚学习新概念、新规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理解。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

4.探索性提问。即引导学生探索解题思路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应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他们主动探索解题思路。此类问题并不需要很多,并且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梯度不能太大,否则启而不发;梯度也不能太小,否则学生的思维过程会被教师“包办”。

5.效果性提问。即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问。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类提问往往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学了三角形性质后,教师可提出“特殊三角形有哪些性质”,使学生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学生的误解和错误及时给予纠正。

6.概括性提问。即要求学生概括学习材料的提问。对学习材料能够进行概括,才能提高数学教学的理论水平。教师进行概括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有些时候概括过程让学生来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此类问题的提问可选择中等难度的材料。

标签:;  ;  ;  

课堂提问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