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低频,电势,通量,余量,单相,相互作用,临界。
低频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向晓峰[1](2017)在《后向台阶湍流分离流动中的叁维低频摆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边界层的分离和再附存在于很多工程应用领域,并被广泛研究。由于剪切层的KH不稳定性,在流动分离后的初始部分剪切层内会自然卷起大尺度流动结构,这个过程与几乎不受下壁面影响的自由剪切层类似,通常被称之为剪切层模态(Shear Layer Mode)。剪切层结构沿着剪切层继续配对并融合,而其特征频率不断减小直到剪切层再附到壁面上。融合后的结构在附着区的运动过程被称之为台阶模态(Step Mode or Preferred Mode)。在分离区的中间区域有一个大尺度结构周期性的长大然后向下游脱落。大尺度结构的准周期性过程也被当作涡脱模态(Shedding Mode or Wake Mode)。部分研究认为大尺度结构的涡脱运动可能是由剪切层的整体低频摆动引起的,但没有给出任何证据来证明。本文使用实验方法对后向台阶流动中剪切层整体的非定常低频摆动与非定常涡脱运动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在台阶下游底板上沿流向安装了麦克风阵列测量壁面脉动压强,同时使用沿展向布置的单丝热线阵列在分离区域多个不同的位置对流场的速度进行同步测量。通过壁面脉动压强的POD分解发现,脉动压强的均方根值有超过70%是由平均再附点附近大尺度剪切层结构造成的,而低频摆动所占的比例小于15%,且主要集中在x/H≤3.0的区域。展向热线阵列测得速度的POD结果表明,剪切层内大部分区域的运动为展向长度尺度小于H的叁维运动。具有大展向长度尺度的运动最开始出现在沿着剪切层的回流区分离泡2/3的位置,以及向上游流动的回流中。在回流区以及再附点位置附近的区域,压强模态对应摆动部分的时间系数与速度模态具有大展向波长的部分展现出了强烈的相关性,可以推测流场中的这两种运动机制可能来自同一个运动源,其中涡脱落运动可能是由剪切层的整体摆动直接造成的,而这些都是流场的整体不稳定性决定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7)
刘静,蒲春生,林承焰,吴飞鹏[2](2014)在《低频振动单相不可压缩流体细管流动微观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以及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鉴于储层孔隙体系结构的复杂性,采用细管多孔介质模型,针对单一细管中的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将低频波对流体流动产生惯性力引入圆管层流的Naver—Stokes(N—S)方程,建立了低频振动条件下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在细管中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C—N差分格式,对低频振动条件下单一细管中流体流速以及剪切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振动条件下圆管中的流速随管径呈抛物线型分布,随时间以不振动下速度分布为中心轴线呈周期性变化;黏附层处剪切力也是随时间以不振动下的剪切力为中心轴线呈现周期性变化,当剪切力大于黏附层流动的临界剪切力时,黏附层会部分发生流动。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进一步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渗透性微观动力学增效机制提供了重要认识。(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10期)
高波,杨敏官,李忠,康灿[3](2012)在《空化流动诱导离心泵低频振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化流动严重影响泵安全稳定运行,为充分认识泵内空化发展程度及其诱导的低频振动特性,设计了一台离心式模型泵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用高速摄影及振动加速度测试手段,实现了叶轮内部空化流动的可视化及对应的泵体低频振动信号提取,分析了空化泡形态随空化发展的演化规律,对比了空化发生前后泵体低频振动频谱特性,探讨了泵体总振级水平、离散频率下振动加速度幅值随空化发展程度的变化,提出振动临界汽蚀余量可作为空化程度的另一判据,叶频时的振动加速度幅值变化亦可作为泵内空化程度的表征。(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军,胡恒山,杨光,李新,李国英[4](2011)在《低频交变压差作用下岩心流动电流和zeta电势实验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测量岩样zeta电势,对于认识地震诱导的电磁场现象以及探索利用动电效应的测井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专门设计的岩样流动电流和流动电势实验测量系统及一种获得岩样zeta电势的测量方法——流动电势和流动电流综合测量法.实验采用交流锁相放大技术,测量了3~100 Hz频率范围内交变压差作用下岩样的流动电势系数和流动电流系数,实验表明,这两个系数均随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随pH值增大而增大.实验通过对不同浓度饱和岩样的流动电势和流动电流测量,获得了岩样的有效面积-长度比,进而计算出岩样的zeta电势和表面电导.实验还论证了忽略表面电导是导致常规流动电势测量法获得zeta电势低于实际值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姜波,田茂诚,冷学礼,程林,曹炳阳[5](2009)在《低频振动管外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低频振动管外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换热性能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的场协同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振动有利于强化传热,且其强化传热的效果随着振动频率与振幅升高而增强。在半周期内,时相位为90°时管外的换热性能最好,在一定范围内协同角余弦值随振动频率的变化与振幅基本无关。对比不同管型,沿椭圆管短轴方向振动的协同角余弦值最高,传热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梁楚进,侯一筠,陈琪,董如洲,董礼先[6](2004)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近底低频流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 在位于热带东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东、西区各布放了一套深海锚系, 对离底600 m(mab)以内的近底层流动进行观测. 对低通滤波后的流速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开辟区近底层低频流动的时间尺度为25~120天, 其中周期为51天左右的波动是低频振动的主要成分; 地形对离底50 m以内的低频流动有明显的影响; 底层强化的剪切平流对低频波动的调制作用是产生层低流动垂向频移的动力机制.(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11期)
管兆勇,徐建军[7](1994)在《扰动间相互作用、通量矢量和流动的低频加速》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3个通量矢量,从而将非线性平流项表示为3个通量矢量的旋度和散度,它们分别对纬向风和经向风的低频加速产生贡献。经过卷积运算,还建立了低频变化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通量矢量等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应的流函数与势函数的水平分布和时间演变,从而指出,瞬变扰动间的相互作用对流动具有低频加速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1994年01期)
低频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以及流体流动规律的影响,鉴于储层孔隙体系结构的复杂性,采用细管多孔介质模型,针对单一细管中的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将低频波对流体流动产生惯性力引入圆管层流的Naver—Stokes(N—S)方程,建立了低频振动条件下单相不可压缩流体在细管中流动的微观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采用C—N差分格式,对低频振动条件下单一细管中流体流速以及剪切力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低频振动条件下圆管中的流速随管径呈抛物线型分布,随时间以不振动下速度分布为中心轴线呈周期性变化;黏附层处剪切力也是随时间以不振动下的剪切力为中心轴线呈现周期性变化,当剪切力大于黏附层流动的临界剪切力时,黏附层会部分发生流动。该模型的建立与求解,为进一步揭示低频振动对地层渗透性微观动力学增效机制提供了重要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频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向晓峰.后向台阶湍流分离流动中的叁维低频摆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2].刘静,蒲春生,林承焰,吴飞鹏.低频振动单相不可压缩流体细管流动微观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
[3].高波,杨敏官,李忠,康灿.空化流动诱导离心泵低频振动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
[4].王军,胡恒山,杨光,李新,李国英.低频交变压差作用下岩心流动电流和zeta电势实验测量[J].地球物理学报.2011
[5].姜波,田茂诚,冷学礼,程林,曹炳阳.低频振动管外流动与传热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
[6].梁楚进,侯一筠,陈琪,董如洲,董礼先.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近底低频流动特征[J].科学通报.2004
[7].管兆勇,徐建军.扰动间相互作用、通量矢量和流动的低频加速[J].热带气象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