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筋深度论文-尚守平,黄新中,畅永康,杨甜

植筋深度论文-尚守平,黄新中,畅永康,杨甜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筋深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构加固,无机植筋胶,拉拔试验,植筋承载力

植筋深度论文文献综述

尚守平,黄新中,畅永康,杨甜[1](2019)在《基于角度和深度的无机植筋承载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植筋工程中多为非水平面的植筋,而关于植筋锚固的试验研究多局限于水平面,其他角度(如90°,135°,180°)的植筋锚固性能尚未涉及。针对这一现状,通过混凝土框架不同角度基材面上的植筋拉拔试验,归纳出两种典型的破坏模式,分析了其植筋锚固的受力机理,并探究了锚固深度及植筋角度对植筋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无机胶具有良好的植筋锚固性能,水平面、垂直面、135°面及180°面的安全锚固深度分别为7d、10d、15d、20d;且植筋承载力随着锚固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植筋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基于试验数据,引入承载力影响系数对各试验条件下的无机植筋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了承载力影响系数与锚固深度和植筋角度的定量关系式,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工况。通过算例验证发现其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值吻合较好,可将该计算式应用于植筋设计中。(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2期)

栗剑,周世芳,王晓莹[2](2019)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植筋锚固深度应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现阶段植筋锚固研究现状及相应技术规范,分析植筋技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总结了植筋锚固计算理论依据及单筋拉拔试验破坏形式,提出未来植筋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为了高水平的植筋技术广泛推广,也为相关技术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参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9年02期)

张道延,王明明[3](2018)在《某接建工程植筋深度不足的重复加固处理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植筋加固技术的应用和研究已较深入,当加固设计或施工中植筋深度不足时,由于原有构件或现场情况的限制,二次加固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对接建工程植筋深度不足的二次加固处理方案的实施。为今后接建工程植筋深度不足等质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较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21期)

庞玉松,陈培,邢婷婷,蔡玉康,魏兴磊[4](2018)在《疲劳后不同植筋深度植筋梁的剩余寿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筋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工程界的连接锚固技术。通过对植筋深度分别为20d,25d,30d(d为植筋直径)的混凝土植筋梁进行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弯试验研究,引入了残余应变和损伤变量的概念,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数学关系。研究表明:裂缝多出现在疲劳加载前的静载阶段,疲劳损伤主要发生在前50万次加载过程;增大植筋深度可减小梁的疲劳损伤;基于残余应变建立植筋梁累计损伤方程,计算出损伤量后,已知植筋深度可对植筋梁的剩余疲劳寿命做出定量计算。(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09期)

阎西康,魏兴磊,陶建伟,梁琳霄,庞玉松[5](2017)在《不同植筋深度下的植筋梁疲劳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混凝土植筋构件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本文对3根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25d(d为植筋的直径)混凝土植筋梁进行了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弯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梁的裂缝多出现在疲劳前的静载试验阶段,疲劳损伤主要发生在前50万次的疲劳加载过程中;疲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累积损伤使植筋端头部位成为结构破坏的另一易发位置;增大植筋深度能够减轻植筋梁的疲劳损伤,降低梁的疲劳变形,并能够有效改善梁的刚度退化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7年03期)

阎西康,丛林,张玉淙,孔德霞,魏兴磊[6](2016)在《不同植筋深度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植筋深度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的受力性能,采用植筋技术设计制作了3根钢筋混凝土植筋梁,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25d(d为所植钢筋直径),并对其进行静载试验。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梁的极限荷载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植筋的应力随着测点到植筋端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植筋端头所承担的应力较小,离端头的距离越大,钢筋所承担的应力越大。为充分发挥钢筋的强度,植筋深度应达到25d以上。(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6年11期)

赵更歧,郭俊平,肖水,张冰华,郭俊峰[7](2016)在《植筋深度不足的梁柱节点加固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计制作了4个混凝土"士"字型节点缩尺模型,其中1个采用整体浇筑形式,其余3个均采用植筋锚固深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二次浇筑成型。对比柱采用植筋接长,加固柱I采用外包角钢加固,加固柱II在加固柱I的缀板上增设化学锚栓。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表明:对比柱的承载能力远远小于整浇柱,加固柱I的承载力和延性都未达到整浇柱的水平,加固柱II的承载力相对于整浇柱提高了21.7%,延性提高了7%,刚度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6年03期)

杨林权[8](2016)在《浅谈沉箱吊环锚固植筋工艺及锚固深度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化学锚固材料的发展,锚固植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锚固植筋技术在码头沉箱吊装施工中也得到了应用。本文结合某码头沉箱吊环的锚固植筋的工艺及锚固深度的计算进行介绍。(本文来源于《珠江水运》期刊2016年07期)

严彦,刘焕荣,聂玉静,张秀标[9](2015)在《胶合竹植筋深度及直径对抗拔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胶合竹梁、双组份环氧树脂胶黏剂,不同直径和长度的公制螺纹杆,进行胶合竹顺纹双端植筋拉伸试件制备及测试,初步分析研究了植入深度和植筋杆直径2个因素对胶合植筋强度和破坏模式的影响。抗拉试验破坏模式主要为植筋杆的拔出破坏和螺纹杆的韧性断裂破坏2种模式,其中植筋杆的拔出破坏位于胶合竹/胶黏剂界面;胶合竹顺纹双端植筋的破坏载荷及名义剪切强度随螺纹杆直径和植入深度增加而增大;胶合竹基材较胶合木基材渗透性差,植筋杆受力不能很好地传递到竹材内部,是影响抗拔载荷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徐笑笑[10](2014)在《锚固深度和钢筋直径对化学植筋群锚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分析四根对称布置的化学植筋群抗拉拔的承载力,并与单根化学植筋承载力对比,研究了植筋锚固深度和钢筋直径对化学植筋的群锚效应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显示,群锚效应对抗拉拔承载力的折减几乎不受锚固深度的影响,而钢筋直径对承载力折减的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14年04期)

植筋深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现阶段植筋锚固研究现状及相应技术规范,分析植筋技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总结了植筋锚固计算理论依据及单筋拉拔试验破坏形式,提出未来植筋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为了高水平的植筋技术广泛推广,也为相关技术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筋深度论文参考文献

[1].尚守平,黄新中,畅永康,杨甜.基于角度和深度的无机植筋承载力试验研究[J].工业建筑.2019

[2].栗剑,周世芳,王晓莹.钢筋混凝土结构植筋锚固深度应用的研究[J].四川建材.2019

[3].张道延,王明明.某接建工程植筋深度不足的重复加固处理及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

[4].庞玉松,陈培,邢婷婷,蔡玉康,魏兴磊.疲劳后不同植筋深度植筋梁的剩余寿命分析[J].施工技术.2018

[5].阎西康,魏兴磊,陶建伟,梁琳霄,庞玉松.不同植筋深度下的植筋梁疲劳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7

[6].阎西康,丛林,张玉淙,孔德霞,魏兴磊.不同植筋深度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6

[7].赵更歧,郭俊平,肖水,张冰华,郭俊峰.植筋深度不足的梁柱节点加固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6

[8].杨林权.浅谈沉箱吊环锚固植筋工艺及锚固深度的计算[J].珠江水运.2016

[9].严彦,刘焕荣,聂玉静,张秀标.胶合竹植筋深度及直径对抗拔性能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

[10].徐笑笑.锚固深度和钢筋直径对化学植筋群锚效应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4

标签:;  ;  ;  ;  

植筋深度论文-尚守平,黄新中,畅永康,杨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