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解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型逆变器,电流耦合,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动态特性
电流解耦论文文献综述
丁娱乐,赵树权,李金航,刘向辰[1](2019)在《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 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当电感参数发生变化时,L型逆变器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存在dq轴电流耦合问题。本文将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用于L型逆变器流环控制,该控制方案可以有效抑制电感参数变化引起的dq轴电流耦合现象;为了提高控制器的动态响应速度,对逆变器电流环控制中的PI进行优化改进,提出一种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方案既不仅可以有效抑制dq轴间的电流耦合,又保证了系统的动态特性。(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10期)
吴雪颖,文春兰,林春兰,严芝健[2](2019)在《基于电流前馈解耦PWM的电动汽车阶段充电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性能取决于整流和充电控制环节,其充电效率及稳定性对电池的寿命、电池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充电效率,其整流模块采用电流前馈解耦PWM,该方法通过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以减少整流中的谐波分量并稳定输出电压.针对充电模块控制策略则采用阶段性充电方式即先用电流单环控制的恒流限压充电,当达到设定的电压值后转为恒压限流的双闭环控制充电方式.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模型,并与单一的恒流、恒压两种充电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由仿真结果可知,电流前馈解耦PWM整流电压稳定性优于电压型PWM.此外,也验证了阶段性充电控制充电方式对蓄电池的影响较小,具有充电效率较高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司梦[3](2019)在《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偏差解耦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由于调速性能优越,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气传动、航空航天等领域。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非线性和强耦合的特性,以永磁同步电机为被控对象的控制系统,是一个强耦合的系统。在高性能交流传动控制系统中,高精度的电流环控制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流环的解耦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因此,要实现高精度的控制系统必须对电流环进行解耦控制。对于电流反馈解耦控制策略和偏差解耦控制策略来说,在参数匹配时两种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电流环的完全解耦控制,在参数不匹配时不能实现电流环的完全解耦控制,电流环存在解耦效果不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补偿控制的思想,采用一种在偏差解耦控制的基础上引入干扰观测器的控制策略,该策略是将参数变化、突变负载和交直轴间电流耦合造成的电压误差作为外部干扰来处理,利用干扰观测器对外部干扰进行观测,并将其反馈到电压输入端进行补偿,实现电流环的解耦控制。对电流反馈解耦控制、偏差解耦控制和引入干扰观测器的偏差解耦控制叁种控制策略,通过对其传递函数的幅频特性定量分析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的解耦特性。为了证明引入干扰观测器的偏差解耦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了仿真验证,在以TMS320F28335为核心的数字信号处理器搭建的两电平逆变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1、在电机铭牌参数和电机实际参数匹配时,电流反馈解耦控制、偏差解耦控制和引入干扰观测器的偏差解耦控制叁种控制策略均可以实现电流环完全解耦控制。2、在电机铭牌参数和电机实际参数不匹配时,电流反馈解耦控制策略和偏差解耦控制策略,不能实现电流环良好的解耦控制,电流环的解耦效果不佳。相比于电流反馈解耦控制和偏差解耦控制来说,引入干扰观测器的偏差解耦控制策略能更好的实现电流环解耦控制,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解耦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毕鹏飞[4](2019)在《交流异步电机电流解耦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应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省大势所趋,汽车行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传统内燃汽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加入打破。21世纪以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了汽车产业之中不可忽视的一员了。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集中在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常见的搭载电机主要有两种:永磁同步电机和交流异步电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异步电机。电驱动系统的矢量控制是电动汽车的一项关键技术,本文主要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电流控制。电流控制器是异步电机的矢量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准确度影响显着。而经过坐标变换后的d、q轴电流之间存在交叉耦合,这种现象在高速区尤其严重,如果不加以补偿,会对电机控制的响应性能产生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传统的电流控制器往往忽略了对耦合情况的补偿,使得控制性能表现不佳。为了实现对电流的解耦控制,本文引入复矢量,分析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定子电压方程,并分析对比了两种常见的解耦方式的解耦效果及其对参数变化鲁棒性。本论文通过MATLAB/SIMULINK平台搭建了异步电机的电驱动控制系统,首先分别仿真出传统PI控制和前馈解耦控制以及内模解耦控制方式对于d、q两轴电流的交叉耦合情况的表现,验证了解耦控制对交叉耦合现象抑制效果显着的结论;然后在电感参数变化的情况下对两种解耦方式进行了仿真对比,验证了内模解耦对参数变化鲁棒性表现更佳的结论;最后对比了两种解耦方式在电机转速阶梯变化时的转矩响应效果,验证了添加解耦控制能更好地改善电机的响应性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涂睿,曹一家,李勇,丁立国,李世军[5](2019)在《提高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电流解耦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避免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在电网电压跌落故障期间突然脱网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相dq电流解耦的低压穿越控制策略。该策略参考国内外电网低压故障相关技术标准,根据实时检测电网电压的跌落深度大小,通过对并网电流dq解耦来分别控制调节并网的有功电流和无功电流参考,从而向电网注入一定的无功功率,帮助电网电压的恢复,由此达到低压穿越的目的。最后,通过系统仿真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1)
安志凯,王琛琛,苟立峰[6](2019)在《基于动态相对增益阵列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器解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电机电气系统经过坐标变换,可以化为一个含有交叉耦合的双输入双输出系统,需要设计适当的控制器进行解耦控制。目前对电流解耦控制器已经有较多研究,主要分为直接补偿解耦、矩阵对角化解耦和状态反馈解耦。然而对于不同控制器的解耦效果没有直观统一的判断标准。动态相对增益阵列(DRGA)可以衡量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耦合含量,本文将DRGA引入电机的电流解耦研究中,分析电机频率与参数估计误差对解耦性能的影响,并对比不同的解耦控制器。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不同控制器的解耦效果。(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陈文强[7](2019)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传统的内燃机汽车在未来将逐渐淘汰,新能源汽车会陆续进入市场。电机和电控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其在控制策略上仍有优化的空间,解耦控制作为电机控制策略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其研究就很有必要。受电机固有特性的影响,其交轴和直轴的电流控制容易相互耦合,这在高速时尤其严重,从而影响电机的动态调节性能。因此,需要通过解耦控制解决其在高转速下的电流耦合问题,以提高其控制效果。但是传统的解耦控制存在对电机参数有依赖性的问题,而学术界提出的若干解耦方法偏于理论、计算复杂,不利于工程应用。故本文综述了现有的几种解耦控制策略,最终选定更具有工程实际应用价值的前馈解耦作为研究内容。针对传统的前馈解耦对电机参数有依赖性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为满足解耦控制研究的工作转速需求,就得先让电机在高转速下能稳定运行。因此,本文通过零极点相消原理确定了电流调节器的PI参数,然后用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优化基速以下的定子电流分配,同时兼用梯度下降法对其进行弱磁调节,以使电机能稳定过渡到恒功率区,并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弱磁时存在的电流积分饱和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弱磁升速。本文采用七段式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方法,并用基波电压幅值线性输出的方法对电压逆变器实现了过调制,从而降低了电机在高转速下对母线电压的需求。为解决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在高转速运行下,因电机参数变化而导致传统的前馈解耦控制策略的解耦效果不好的问题,本文选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电机参数进行在线辩识,并将辩识的电机参数估计值代入到前馈解耦中,以提高其对参数变化的鲁棒性。由于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受芯片计算能力的约束,需降低算法的计算量,故本文简化了参数辩识模型,默认电阻和磁链不变,仅辩识交直轴电感参数,并理论证明了基于以上辩识模型的前馈解耦策略,磁链误差对该解耦效果无影响,电阻误差在电机高速运行时对解耦效果影响极小。然后考虑到电机参数是缓慢变化的,电机转速是实时突变的,故在兼顾辩识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的约束下,优选了遗忘因子。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解耦控制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前馈解耦,在电机参数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具有更快的电流调节速度,从而提高了电机在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最后,基于一般指数趋近率的滑模变结构控制设计出了其转速外环的控制率,然后在电机转速工作模式下,仿真对比验证了改进的前馈解耦控制比传统的前馈解耦控制在电流、转速和转矩响应上具有更好的动态调节性能。(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期刊2019-03-25)
刘玲玲,徐明忻,钟诚,许云飞,赵立军[8](2019)在《电流定向旋转坐标下的统一潮流控制器串联侧变流器解耦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分析电压定向旋转坐标系下UPFC系统串联侧变流器常规交叉解耦控制方法的有功、无功控制环路耦合问题,提出基于线路电流定向旋转坐标系下的新型交叉解耦控制策略,并采用双二阶广义积分开环相位测量方法加快电流相位测量速度。多场景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减弱UPFC系统有功、无功控制环路之间的耦合,提高潮流控制速度和效果。(本文来源于《电测与仪表》期刊2019年10期)
钟钦洪,臧珂,张迁,胡勤丰[9](2018)在《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环动态解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永磁同步电机应用中的电流环PI调节器存在的dq轴电流的交叉耦合现象,影响到电流环响应速度与解耦效果,进而影响伺服系统外环的动态响应速度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转速微分与电流环PI调节器相结合的动态解耦策略。并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和基于DSP试验平台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的电流动态解耦方法,能有效抑制dq轴之间的动态耦合现象,改善了电流的跟随性。(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8年10期)
曾庆军,刘海舰,赵冰冰,申兆丰,魏月[10](2018)在《基于新型电流前馈解耦控制和滑模控制的静止无功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止无功发生器(SVG)具有强非线性、强耦合性以及工程设计难以实现等特点,且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无功补偿效果易受补偿装置元器件参数的变化及外界的扰动的影响。以dq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新型的双闭环控制策略,其中电压环采用滑模控制,电流环采用新型的无电感参数前馈解耦控制。经Matlab/Simulink搭建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不受电感参数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动态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电流解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性能取决于整流和充电控制环节,其充电效率及稳定性对电池的寿命、电池容量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整流电压输出的稳定性和电池的充电效率,其整流模块采用电流前馈解耦PWM,该方法通过电压外环和电流内环控制以减少整流中的谐波分量并稳定输出电压.针对充电模块控制策略则采用阶段性充电方式即先用电流单环控制的恒流限压充电,当达到设定的电压值后转为恒压限流的双闭环控制充电方式.运用Matlab/Simulink实现电动汽车蓄电池充电模型,并与单一的恒流、恒压两种充电控制策略进行对比.由仿真结果可知,电流前馈解耦PWM整流电压稳定性优于电压型PWM.此外,也验证了阶段性充电控制充电方式对蓄电池的影响较小,具有充电效率较高的优越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解耦论文参考文献
[1].丁娱乐,赵树权,李金航,刘向辰.基于偏差解耦扰动观测器的Fuzzy-PI逆变器电流环控制策略[J].微电机.2019
[2].吴雪颖,文春兰,林春兰,严芝健.基于电流前馈解耦PWM的电动汽车阶段充电仿真[J].广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3].司梦.永磁同步电机电流环偏差解耦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毕鹏飞.交流异步电机电流解耦控制[D].吉林大学.2019
[5].涂睿,曹一家,李勇,丁立国,李世军.提高单相光伏并网系统低电压穿越能力的电流解耦控制策略[C].2018年江西省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9
[6].安志凯,王琛琛,苟立峰.基于动态相对增益阵列的永磁同步电机电流控制器解耦分析[J].电工技术学报.2019
[7].陈文强.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解耦控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9
[8].刘玲玲,徐明忻,钟诚,许云飞,赵立军.电流定向旋转坐标下的统一潮流控制器串联侧变流器解耦控制研究[J].电测与仪表.2019
[9].钟钦洪,臧珂,张迁,胡勤丰.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流环动态解耦研究[J].微电机.2018
[10].曾庆军,刘海舰,赵冰冰,申兆丰,魏月.基于新型电流前馈解耦控制和滑模控制的静止无功发生器[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