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嗜麦芽黄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麦芽,胞菌,耐药性,基因,基因组,病房,氯喹。
嗜麦芽黄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黄迎峰,谢长飞[1](2019)在《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 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12月荆州市某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采用致病菌分离技术,对病原体进行监测和耐药性分析,分析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共检出102株嗜麦芽窄食单孢菌,前两位科室为呼吸内科(39株,38.2%)、重症监护室(19株,18.6%),标本来源第一位为痰液(76株,74.5%),其次为血液(10株,9.8%)。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完全耐药,对米诺环素的耐药性最低,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卡替西林/克拉维酸耐药性较低,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年龄≥60岁、侵入性操作、使用3种以上抗生素、伴有基础疾病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减少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危险因素,以预防感染发生,临床上可联合用药或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菌药物。(本文来源于《基层医学论坛》期刊2019年31期)
王楠,薛婧,朱少静,张翠[2](2019)在《2017-2018年某院分离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2017-2018年期间所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析其临床分布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标本分布、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年共检出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标本中,痰液分布最高,为93.86%;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共48株,占42.11%;药敏结果显示,对米诺环素较敏感,敏感率为94.74%;对头孢他啶耐药率最高,为67.54%;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为63.16%,排在第二位。结论:2017-2018年分离得到的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一线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较高,应积极寻找替代治疗药物,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必要时应考虑联合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陈艳珍,姚斌莲[3](2019)在《4例血液病患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后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广泛的存在于水,动物体内,土壤,为条件致病菌,随着临床抗生素和免疫抑制的广泛和大剂量应用,它的分离率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1]),位居第叁,因为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血液病的患者影响极大。现我将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4例血液病住院患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护理进行如下总结:(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6)
周挺,郭学清,田佩玉,陈凤平,顾钢[4](2019)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J03对烤烟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植烟土壤中分离获得了1株可降解二氯喹啉酸的菌株J03,经Biolog代谢芯片鉴定和16S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为探索J03菌株对烤烟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潜力,以云烟87为供试烟草品种,通过无机盐培养基培养、盆栽和小区试验,分析了J03菌株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能力和药害修复能力。结果表明,菌株J03在液体无机盐培养基中培养21 d后,对二氯喹啉酸的降解率为33.50%;盆栽条件下对二氯喹啉酸胁迫叶片生长的修复效果为33.46%;田间对二氯喹啉酸药害的防治效果为36.92%。(本文来源于《中国烟草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关晶晶,王红旗,朱宜,许洁[5](2019)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及降解荧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工业化社会的发展,由多环芳烃等石油污染物造成的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了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本实验在天津滨海石油污染场地分离筛选出一株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株W18,经过细胞形态、理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在表面活性剂吐温80诱导下,该菌对荧蒽降解率可达到73%。利用细菌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技术发现,其包括1个环状拓扑结构,基因大小为4 738 432 bp,GC含量为66.69%。通过与主要数据库(COG, GO, KEGG)进行比对注释,发现W18菌株中有25个基因编码了与PAHs降解有关的加氧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土壤石油污染处理的研究提供菌种资源,对其降解功能基因的研究将为微生物-多环芳烃高效修复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9年07期)
邵宜波,顾有为[6](2019)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该院患者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4-2015年临床非重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32株,采用液体稀释法自动化仪器法进行细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2017年版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32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来源于痰液27株(84.38%),血液2株(6.25%),尿液2株(6.25%),分泌物1株(3.12%);科室主要分布于干部病房呼吸内科5株(15.63%),干部病房重症监护室5株(15.63%),呼吸内科4株(12.50%),重症监护室3株(9.38%)等;头孢他啶耐药株19株(59.37%),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株2株(6.25%),替卡西林/棒酸耐药株9株(28.13%),左氧氟沙星耐药株3株(9.38%)。对其中18株进行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替加环素药敏试验检测,检出米诺环素耐药株1株(5.56%),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株2株(11.11%),替加环素耐药株2株(11.11%)。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布于呼吸科及重症监护室,主要分离于痰液,对CLSI推荐的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恶唑、左氧氟沙星和米诺环素耐药率低,替加环素及左氧氟沙星敏感率高。临床需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13期)
谢恒,魏文燕,汪开毓,刘韬,何晟毓[7](2019)在《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近年来引起斑点叉尾鮰暴发高致死性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之一。为了对防治该病提供技术储备,本研究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XH.SM.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超微形态特征。电镜观察显示,XH.SM.1为两端钝圆的短杆状细菌,菌体平均长度(1.73±0.35)μm,平均直径(0.43±0.04)μm。全基因组测序得到XH.SM.1基因组大小为4.56 Mb,GC含量为66.60%,编码4087个基因。将基因组序列上传NCBI,得到登录号:PYBO01000001.1。通过与VFDB数据库比对,预测得到3个可信度较高的毒力基因。共线性分析结果显示XH.SM.1与10株完成图水平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有较好的共线性。ARDB数据库预测和基因组岛分析,共同发现XH.SM.1基因组中含有许多耐药基因。泛基因组分析显示XH.SM.1呈现开放性(open)结果,这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环境常在的条件致病菌的表型相吻合,说明其适应环境和与外界进行遗传物质交流的能力较好。(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寇宏[8](2019)在《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为常见条件致病菌,并且对首选治疗用药磺胺类日趋耐药,其临床感染治疗难度加大,sul基因是其对磺胺类药物主要抗性基因。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探讨不同药物浓度条件下,猪源大肠杆菌所携带耐药基因(sul)的表达差异,探究猪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sul)能否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以期为贵州猪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指导,为寻找治疗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方法提供帮助。结果如下:1、调查采用了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了分离自贵州省6个地区规模化养猪场的274株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显示:274株大肠杆菌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噻唑的耐药率分别为79.2%、93.43%、96.72%、94.53%和82.12%。受检菌对复方新诺明表现为耐药,其MIC_(50)和MIC_(90)均为8/152μg/mL;对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噻唑为耐药,其MIC_(50)分别为1024μg/mL、2048μg/mL,其MIC_(90)均为2048μg/mL;对磺胺嘧啶和磺胺间甲氧嘧啶表现为中度耐药,其MIC_(50)和MIC_(90)均为2048μg/mL和4096μg/mL。2、采用PCR法检测了274株猪源大肠杆菌携带sul1、sul2和sul3的情况。结果显示3种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86.13%,其中sul3最高(86.13%),其次是sul1(48.54%)和sul2(36.86%);携带单个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35.76%),其中以sul3检出率最高(29.20%);携带二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29.56%;携带叁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13.87%。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携带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对磺胺的耐药性呈正相关。3、采用转化转移试验和接合转移试验的方法研究sul1、sul2和sul3在猪源大肠杆菌和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间的转移情况。结果显示,转化成功的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转化子,其对磺胺药物的MIC值出现8~64倍的升高,从敏感变为耐药。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接合子,其对磺胺药物的MIC值出现分别8~64倍的升高,从敏感变为耐药,并且接合转移频率为23×10~(-2)。在转化子中检测出猪源大肠杆菌的sul1、sul2;在接合子中检测出猪源大肠杆菌的sul2、sul3,证实动物源大肠杆菌可通过转化、接合方式将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传递给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4、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同一株细菌在不同浓度磺胺嘧啶药物处理12h后表达情况。结果显示,sul2在无药物情况下呈低量表达,随药物浓度升高,其表达量升高;而sul1和sul3在无药物处理时表达量最高,随药物浓度升高,其表达量下降;说明sul2的表达可能与细菌耐药的关系较为紧密。同一菌株中sul基因表达量呈sul2>sul3>sul1的趋势。结论: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五种磺胺类药物普遍耐药,且磺胺类耐药基因检测出率较高,以sul3为主,但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情况主要与携带sul2关系密切;猪源大肠杆菌磺胺类耐药基因可以通过接合和转化的方式转移至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9](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综合ICU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每1例病例组患者配对2例性别相同、年龄相差≤3岁的无感染者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的人口学信息、疾病严重程度、住院时长、住院费用、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ICU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为1.47%(29/1 973),例次发病率为1.57%(31/1 973)。入院至感染时长为(17.86±16.51)d,入ICU至感染时长为(7.34±9.12)d。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占74.19%)。病例组的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均高于对照组,而治愈比例低于对照组。该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米诺环素敏感率在90%以上,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不敏感的比率超过75%。病例组共有27例(93.10%)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其他细菌82株,其中多重耐药菌59株(71.95%);10例次(34.48%)患者分离出真菌13株。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比例高,入住ICU时间长,APACHEⅡ评分、空腹血糖高,血红蛋白低,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纤支镜、血液净化治疗、输血、化学治疗、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青霉素类+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糖肽类的比例高。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使用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和糖肽类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年龄大、病情重、住院时间长和使用强力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需加强监测和防控。ICU患者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疾病负担较重,同时该菌耐药性也在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感染控制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唯,陈键,杨子林[10](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基因调查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老年患者感染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基因的分布及耐药率,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从湖南省人民医院ICU老年感染患者分离嗜麦芽寡养单胞菌349株,用PCR分析整合基因,并通过测序明确基因型。结果 349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出Ⅰ类整合基因、qacEΔ1-sul1、L1、L2、aac(3)-Ⅱ、aac(6′)-Ⅱ、ant(2")-I、 dfrA12、I类整合子可变区分别为29.51%、9.74%、95.7%、85.1%、75.07%、67.34%、81.08%、 8.88%、13.18%;耐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34株中,有qacE△1-sul 1合并intI 1阳性共25株,qacE△1-sul 1,sul 2和intI1同时阳性4株;整合子可变区测序有aacA4、ant(3″)、aac(6′)-Ib和aar-3-dfrA27耐药基因盒。结论 ICU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I类整合基因能把多种耐药基因整合并在细菌间播散,是形成多重耐药菌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嗜麦芽黄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针对2017-2018年期间所分离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析其临床分布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标本分布、科室分布及耐药性。结果:2年共检出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标本中,痰液分布最高,为93.86%;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共48株,占42.11%;药敏结果显示,对米诺环素较敏感,敏感率为94.74%;对头孢他啶耐药率最高,为67.54%;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为63.16%,排在第二位。结论:2017-2018年分离得到的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一线药物复方磺胺甲恶唑耐药性较高,应积极寻找替代治疗药物,如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必要时应考虑联合用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麦芽黄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黄迎峰,谢长飞.某院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王楠,薛婧,朱少静,张翠.2017-2018年某院分离114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3].陈艳珍,姚斌莲.4例血液病患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后护理体会[C].201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周挺,郭学清,田佩玉,陈凤平,顾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J03对烤烟二氯喹啉酸药害的修复作用[J].中国烟草学报.2019
[5].关晶晶,王红旗,朱宜,许洁.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全基因组测序及降解荧蒽特性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9
[6].邵宜波,顾有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
[7].谢恒,魏文燕,汪开毓,刘韬,何晟毓.斑点叉尾鮰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基因组学[J].水产学报.2019
[8].寇宏.猪源大肠杆菌sul基因向人源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转移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9
[9].石磊,吴安华,曹岚,黄勋,彭小贝.重症监护病房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9
[10].刘唯,陈键,杨子林.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整合基因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