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通中西论文-姜丰

会通中西论文-姜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会通中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牟宗叁,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现代新儒家,现象界,本体界,文化视域,西方汉学家,物自身,中国经典

会通中西论文文献综述

姜丰[1](2020)在《牟宗叁与安乐哲的“中西会通”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关系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乃至普通中国人都不得不直面的话题。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西方人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叁和西方汉学家安乐哲,分别从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出发,不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20-01-07)

张金玲,丁凌,徐小萍[2](2019)在《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本文将从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岀发,以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分划理论,并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提出一种以目的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50期)

陈小阳[3](2019)在《“会通中西”视野下的戴学:论梁启超的戴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对戴学的研究可分为《新民丛报》时期与1920年代。梁启超发现了戴学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亲缘性。他主要从戴震的哲学研究方法与道德哲学两方面来进行梳理:对于戴震的研究方法,梁启超主要强调其与西方科学精神的相通;对于其道德哲学,梁启超主要凸显它与近代功利主义的亲缘关系。这些发现导致梁启超对戴震学说的评价,从前期研究中的略带批评转变到后期的极力褒扬。转变的背后是梁启超想通过对戴学的褒扬与提倡来促进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会通。(本文来源于《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童永生[4](2019)在《从“中西融合”、“会通中西”到“中西合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中西艺术与设计交流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宫廷工艺美术,代表了清代手工业的最高水平,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了精彩的篇章。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不仅汇集了大批西方匠师,推动了西方艺术与设计在中国的传播,而且还主动学习和吸收西方艺术与设计的精髓。通过不断的实验和创作,将西方艺术设计融入到传统工艺中,使西方艺术与设计本土化,创造新的艺术风格,呈现出"中西融合"、"会通中西"、"中西合璧"的新特征,这正是清宫造办处中外工匠对中国工艺美术的突出贡献。本文从设计史学的视野出发,以"新体画"、"珐琅彩"、"御制钟"等设计分析为案例,考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中西艺术与设计交流发展史实,阐述有清一代中西艺术与设计交流的源流、脉络及意义、价值。(本文来源于《创意与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龚刚[5](2019)在《新性灵主义及其对中西诗学的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诗的讨论永远都是激情四射。2003年,自《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出关于新诗形式的讨论稿《"新"其形式须是"诗"》(笔者主持讨论并与北大赵长征署名发表)一文后,在文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有"国刊"之誉的《诗刊》(2003年11月)以及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光明网、无名指文学网等网站均全文转载了这篇讨论稿。(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赟[6](2019)在《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具有地方性和世界性。作为文明论的现象,具体的哲学总是历史地与特定的文明形态关联在一起,它不仅出于某种文明体,而且也具有对文明体的承担意识,由此可以构筑一种具有历史纵深和文明厚度的哲学概念。与纯而又纯地追求彻底形式化的哲学相比,文明论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厚的哲学"。正是这种"厚的哲学",在普遍同质化的世界进程愈来愈深入的过程中,承担着世界的多样化与丰富性,为不同形态的哲学提供了合法性。中西哲学的交遇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事实之一,必然导致二者之间的会通,会通的形式有叁种:以普遍同质化世界进程为基础,建立与之相应的面向人类共同境况与问题的"大哲学"或"世界哲学";通过学习他者、吸纳他者而丰富自身,以绕道他者的方式重建自身;以哲学游牧者的姿态在不同哲学与文明之间自由穿行,从而解除哲学与特定文明的具体捆绑,建立二者之间流动性的自由关联。(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马亚雄[7](2019)在《“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熊十力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路及间架结构析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熊十力以体用问题为纲展开中西哲学比较,其比较贯穿了"体用不二"的思维方式。基于比较,熊十力彻底地批判张之洞倡导的"中体西用"论及其思想影响,并以"体用不二"作为会通中西的"大通之道"。"体用不二"既是其思想的立言宗旨,又是其中西会通的内在逻辑理路与间架结构,更是其会通性运思的机杼与关键。熊十力的中西会通创新在实质意义上并非理论升级且精致化了的"中体西用"论。就中西会通以及中国哲学的现代化而言,熊十力批判地超越了"中体西用""全盘西化"论,开创了以"体用不二"为核心要义的另一种理论方案与道路选择。(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俊[8](2019)在《中西会通的生命哲学建构:方东美与罗光两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方东美新儒家生命哲学与罗光新士林生命哲学是20世纪中国生命哲学体系建构的两种代表性学说。此两派学说皆建基于《周易》所奠基的生命哲学传统,主张生命为宇宙与价值的本体;然而,因其会通的西方思想不同,其生命本体论基础存在重大差异,由之形成两种生命哲学模式。同是会通中西,方东美有效地以儒家人文精神消化西方现代主体生命哲学,而罗光却无法消溶士林哲学的神学内核。不过,罗光新士林生命哲学对士林哲学概念体系的继承,以及对现代哲学的开放,也使其生命哲学体系更加清晰、严谨而全面。这两种以生命为本体的汉语哲学模式,各有千秋,难分轩轾,皆可为汉语生命哲学现代重构之借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红红[9](2019)在《明末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之几何会通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随着传教士的到来,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对中算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传统数学走上了会通中西的道路。中西数学会通早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徐光启提出了“会通以求超胜”,大部分中算家都积极响应,李笃培的《中西数学图说》就是这一时期中西数学会通思想下的产物。本文主要针对《中西数学图说》中的几何部分进行研究,将第一卷形积相补和第九卷勾股相求及勾股和较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从编写体例、几何术语的表示方式、算法、图形、演绎推理方式这五个方面入手,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将《中西数学图说》、《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算法统宗》、《几何原本》中几何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总结出李笃培几何会通的方式及其取得的成果。本文通过对《中西数学图说》中几何部分的研究,表明李笃培在《几何原本》的影响之下试图将西方数学的精华融入到中国传统数学中去,使二者融为一体,同时也进行了创新,目的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为此他在整体内容的编写体例、几何术语的表达方式、算法等方面都保留了中国传统数学的特色,西方数学作为补充渗透其中。在几何术语中,既有传统数学的表达方式也有西方数学的表达方式;在算法上,用勾股来会通几何,用中法演绎西法;用图形演绎定义、算法、作图方法的思想完全借鉴了西方数学,并将其融入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论证当中,使得命题的求解和论证过程变得通俗易懂。李笃培还在很多方面也都进行了创新。创新了新术语及其表示方法;应用有刻度的“矩”测量出正七角形和正九角形的内径及内径与圆径之间的关系,利用等分圆周和等分圆径的方法作出了正多边形,解决了正七角形和正九角形的作图问题;提出了“形积相补”原理,继“出入相补”原理之后的又一种求解正多边形面积的新方法;给出了正叁角形、正五角形、正六角形、正七角形、正九角形、正十角形、正十二角形内径的计算公式及其内径与圆径之间的比例关系。虽然,他所创新的术语表示方法不够严谨,没有体现出表示法的唯一性,但是这种表示法也有它的可取之处,给人呈现的直观性远胜于他法;他所用的正七角形和正九角形作图法虽没有给出严密的论证,但是在当时填补了几何学的空白,成为给出正七角形和正九角形作图方法的第一人。从其例题的论证思路上看,他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由此可见,明末中算家对西方数学的逻辑演绎体系理解的不够深刻,但是在会通中西数学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对认识明清之际中西数学会通历程大有裨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9-05-23)

连凡[10](2019)在《《性学觕述》与中西人性论思想之会通——艾儒略论“魂性诸称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艾儒略在《性学觕述》中致力于天主教与中国传统儒释道叁教人性论思想的会通,采取的策略是依据四因说及其形式因与质料因、灵魂与肉体二元结合的内部构成说,将儒学中天所赋予的性与天主教中天主所赋予的魂会通起来,进而以天主赋性、灵魂救赎论批判了儒家思想中的性气、灵肉一元论,万物一体的目的论,以及乾坤父母说的生成论等方面。艾儒略通过阐释会通不同宗教、学说中核心范畴、概念的方式,将儒释道叁教的人性论纳入到天主教灵魂肉体说的思想框架中。这虽然不能消除中西思想在人性论上的根本分歧,但却揭示了其思想结构上的共通性。(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会通中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本文将从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岀发,以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分划理论,并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提出一种以目的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会通中西论文参考文献

[1].姜丰.牟宗叁与安乐哲的“中西会通”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

[2].张金玲,丁凌,徐小萍.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

[3].陈小阳.“会通中西”视野下的戴学:论梁启超的戴学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童永生.从“中西融合”、“会通中西”到“中西合璧”——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中西艺术与设计交流考[J].创意与设计.2019

[5].龚刚.新性灵主义及其对中西诗学的会通[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陈赟.文明论视域中的中西哲学及其会通[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马亚雄.“体用不二”抑或“中体西用”——熊十力中西会通的思想理路及间架结构析论[J].人文杂志.2019

[8].张俊.中西会通的生命哲学建构:方东美与罗光两模式[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9

[9].陈红红.明末李笃培《中西数学图说》之几何会通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

[10].连凡.《性学觕述》与中西人性论思想之会通——艾儒略论“魂性诸称异同”[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标签:;  ;  ;  ;  ;  ;  ;  ;  ;  ;  

会通中西论文-姜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