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格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格,脉冲,单细胞,模型,聚合物,网络,特征值。
网格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俞玉富,黄美华,赵斌[1](2019)在《网状PEIE基聚合物的网格密度对其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发展迅速,单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接近16%~([1])。研究表明,界面层能够提高活性层与电极间的相容性,降低界面势垒,抑制电荷复合,提高电荷运输以及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因此界面层对于聚合物阳能电池效率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聚乙氧基乙烯亚胺(PEIE)是一种阴极界面修饰材料~([3-4]),为了提高PEIE的界面层的电导率,我们将PEIE与1,6-二溴己烷(DBH)反应,形成一种名为PEIE-DBH的交联聚合物(图1(a)),并用作反式PSCs的阴极修饰层。聚合物中的溴化季铵盐结构可明显提高了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电子迁移率。为了研究网状聚合物的交联链的键接长度对聚合物的导电性和电子迁移率的影响规律,我们另外选取了1,4-二溴丁烷(DBB)和1,8-二溴辛烷(DBO)作为交联剂分别与PEIE反应制备交联聚合物,并用作阴极修饰层。从图1(b)可看出,以PEIE-DBH作为阴极修饰层制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为9.72%,高于相同条件下以PEIE-DBB或PEIE-DBO作为阴极修饰层制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这可能是因为适当的交联单元链长使得PEIE-DBH具有更高导电率和电子迁移率,故其PSC表现出更高的短路电流密度、填充因子和光电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张震[2](2019)在《基于网格的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信道受到介质的多途效应影响而易出现传输时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的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方法。构建无线传感网络的信道传输模型,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信号分析,结合传感器节点的优化部署方法进行节点网格路由设计,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的多径特征进行网格区域部署,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信道均衡控制,结合相关性检测方法进行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参量估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实现对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的准确估计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的准确性较高,降低了传输延迟失真和误码。(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米彦,徐进,刘宏亮,姚陈果,李成祥[3](2018)在《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单细胞穿孔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细胞的穿孔特性,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含核膜的典型二维单细胞空间区域进行离散,建立其网格传输网络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单元节点赋予电传输与孔传输双向耦合特性,以空间每个节点的电位及内外膜上每对节点不同孔半径下的孔密度为未知量,建立常微分方程组并进行求解。仿真模拟单细胞在电场强度为5k V/cm、脉宽250ns、上升沿30ns、仿真总时长为10s的10串高频纳秒脉冲作用下的电穿孔动态变化过程,并研究了串内脉冲个数及频率对内外膜穿孔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脉冲作用时,穿孔数量基本不变,穿孔半径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重复脉冲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孔数量衰减的幅度;增加串内脉冲个数可少量增加外膜孔数量,不会影响核膜孔数量;增加串内脉冲频率基本不会影响外膜孔数量,但可大幅度增加核膜孔数量。本文的仿真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脉冲电场作用于生物细胞的穿孔机制。(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18期)
刘宏亮,米彦,徐进,姚陈果,李成祥[4](2018)在《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纳秒脉冲作用下单细胞电穿孔规律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ns脉冲电场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机理,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含细胞核膜的典型单细胞空间区域进行了离散,建立了其网格传输网络模型,分别从空间电位分布、跨膜电压曲线以及孔数密度、孔半径分布等角度,仿真模拟了单细胞在电场强度为0.5 MV/m、脉冲宽度为250 ns、上升沿为30 ns、仿真总时长为1μs的ns脉冲作用下的电穿孔动态变化过程。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细胞膜还是细胞核膜,电穿孔都存在"负极性效应",即总是负极正对膜位置先出现电穿孔;细胞膜电穿孔存在较明显的"过渡区域",且过渡区域孔半径较大,孔数密度较小;细胞膜电穿孔比细胞核膜更加容易。该仿真研究结果丰富了脉冲电场用应于治疗肿瘤领域的电穿孔机理,为进一步研究高频ns脉冲串的电穿孔机理提供了仿真思路。(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夏诗羽,苏科华,陈彩玲[5](2019)在《基于最优传输的网格参数化序列簇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Ricci曲率流将原曲面上的面元测度前推到目标参数域上形成初始面元测度,对初始面元测度或目标面元测度进行变换,以构造一系列连续变换的面元测度序列,然后计算面元测度间的最优传输映射并构建连续变换的参数化序列簇。通过莫比乌斯变换、曲率强化和重要性驱动3种方式对面元测度进行变换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拟等积方法,该方法可以构造出多种不同的参数化序列簇,并能取得较好的特殊参数化效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高瑞林[6](2017)在《同轴网格空心阴极等离子体诊断及微波传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因其在火箭尾焰微波衰减、再入飞行器通信、等离子体微波诊断等领域的应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针对电磁波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地面实验研究具有成本低,可重复,状态可调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这些实验研究能够为理论模型的验证提供有力依据。而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构建已日臻完善,大量的数值模拟工作被报道,但有关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课题通过设计并搭建较大尺寸的同轴网格空心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系统,建立了电磁波在该等离子中的传输模型,配合微波传输系统,研究了电磁波在不同等离子体环境中传输特性,并利用电磁波经过等离子体后相位和振幅的变化对等离子体进行诊断,提出了一种用于等离子体的多诊断方法。本论文首先设计并搭建一种新型的空心阴极放电等离子体装置,利用同轴网格电极产生大尺寸密度均匀的弱电离碰撞等离子体,整个等离子体系统包含进气系统、真空系统、中频交流电源系统以及Langmuir探针诊断系统。研究了整个系统的工作模式,不同气氛的工作状态并利用系统自带的Langmuir探针测试了等离子体的基本参数,并与光谱诊断方法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有关等离子体的多诊断方法,为电磁波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相关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理论研究了同轴网格空心阴极等离子体电磁波传输特性,分析了同轴网格空心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的基本特征,建立了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传输模型,利用电磁场的时域有限差分(FDTD)的方法,研究了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等离子体碰撞频率以及等离子体的尺寸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阐释了电磁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为电磁波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设计并搭建了宽频微波传输系统,利用同轴网格空心阴极放电装置,对电磁波在空心阴极等离子体中传输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不同放电功率和放电压强下的电磁波透射系数进行实验测量,分析了在限定等离子体体积的前提下,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因素,并与理论计算模型相互比较,证明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与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有直接关系;同时,针对不同等离子体放电条件下电磁波传输的相位变化进行研究,证明等离子体的电子密度和碰撞频率在影响电磁波透射相位变化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研究了微波经过等离子体后的透射衰减和相位变化,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同轴网格空心阴极放电等离子体的微波诊断方法,测试了不同放电条件下电磁波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的透射衰减和相位变化规律,对等离子体基本参数(电子密度、电子温度)进行诊断,并与Langmuir探针诊断方法进行对比,证明了微波诊断的准确性,完善了等离子体的多诊断方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世喜[7](2017)在《传输特征征值问题非协调元法和混合元法二网格离散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传输特征值问题是非均匀介质逆散射理论中的二次特征值问题.传输特征值能用来估计散射体材料的性质,并且在逆散射理论中唯一性和重构性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文基于Helmholtz传输特征值问题非协调元法和混合元法的变分格式,建立了非协调元法和混合元法二网格离散方案.采用该方案,在细网格π_H上求传输特征值问题的解归结为在粗网格上求原特征值问题及其共轭问题的解,然后在细网格π_H上求两个系数矩阵为正定稀疏Hermite的块对角矩阵的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对于非协调元法二网格离散方案,本文证明了结果解仍保持渐近最优精度,并报道了采用修正的Zienkiewicz元在二维和叁维情形的数值算例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对于混合元法二网格离散方案,数值实验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刘宏亮[8](2017)在《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高频纳秒脉冲串单细胞穿孔特性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现有脉冲电场治疗肿瘤技术存在的问题,并且同时发挥微秒脉冲电场(μsPEF)直接快速杀伤作用和纳秒脉冲电场(nsPEF)的间接缓慢调控作用,本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微秒脉冲调制高频纳秒脉冲电场诱导细胞内外膜穿孔的研究思路。但是针对这种新型脉冲形式还未有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电穿孔特性规律作为理论支撑。因此,本课题的目标就是深入研究μsPEF与nsPEF对细胞外膜和细胞内膜协同穿孔的动态发展规律、高频重复nsPEF对细胞外膜和细胞内膜累积穿孔的动态发展规律;深入研究不同脉冲参数对于穿孔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参数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综合国内、外各类电穿孔仿真研究方法后,本文采用网格传输网络(MTNM)这种比较适合“高频纳秒脉冲串”激励的仿真模型。此模型可通过直接的电穿孔仿真与间接的分子传输仿真分别研究穿孔规律。考虑到此类脉冲形式时间跨度较大,为研究方便,本文将脉冲串分为叁段:单个脉冲作用期间、1个脉冲串以及多串脉冲。分别研究每个脉冲阶段下电穿孔及分子跨膜传输特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采用MATLAB仿真软件对含核膜的单细胞空间区域进行离散,建立了其网格传输网络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单元节点赋予电传输与孔传输双向耦合特性,以空间每个节点的电位及内外膜上每对节点不同孔半径下的孔密度为未知量,建立常微分方程组并进行求解。分别从空间电位分布、跨膜电压曲线以及孔密度孔半径分布等角度,仿真分析了单个脉冲作用下细胞内外膜的穿孔特性,并重点研究了场强对穿孔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穿孔存在“过渡区域”,且过渡区域孔半径较大、孔密度较小;而正对电极区域孔密度较大,但孔半径较小。场强越高,穿孔出现越早,撤去脉冲后内、外膜孔数量也越多,但外膜增加的更明显。(2)在上述电穿孔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耦合分子传输模型,通过求解分子浓度空间分布和跨膜通量,仿真研究了单个脉冲作用下分子跨内、外膜传输特性,并重点研究了场强对穿孔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脉冲期间分子跨膜传输的速率远大于脉冲撤去后的速率。过渡区域存在着分子跨膜传输需要的最优孔密度、孔半径分布。提高场强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分子跨膜传输,但若进一步增加场强,并不会对跨膜传输产生较明显的促进作用。(3)基于单脉冲的研究,进一步研究了串内多个脉冲之间以及多串脉冲下的穿孔特性,并研究了串内脉冲个数及频率对内外膜穿孔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多脉冲作用时,穿孔数量基本不变,穿孔半径有一定的累积效应。重复脉冲串的作用是使穿孔规律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即每一串脉冲的作用与上一串脉冲作用几乎相同。增加串内脉冲个数可少量增加外膜孔数量,不会影响核膜孔数量。增加串内脉冲频率基本不会影响外膜孔数量,但可大幅度增加核膜孔数量。(4)进一步仿真分析了串内多个脉冲之间以及多串脉冲下的电穿孔特性,以及串内脉冲个数及频率对分子跨膜传输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连续多个脉冲,还是多个脉冲串,均可促进分子跨膜传输。对外膜而言,增加串内脉冲个数或者增加串内脉冲频率都可促进分子跨膜传输;对核膜而言,增加串内脉冲个数会微弱增加分子跨膜传输,而增加串内频率可大幅度提高分子跨膜传输效率。(5)借助已有的分子跨膜传输实验文献,利用本文仿真模型,选取与实验相同的脉冲激励,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仿真与实验在定量角度上存在一定的误差,并对造成误差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从定性的角度上,二者可以说明同样的规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综上所述,本文深入研究了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于单细胞电穿孔及分子跨膜传输特性,并给出了不同脉冲参数对电穿孔及分子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后续高频纳秒脉冲串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4-01)
肖婷[9](2016)在《基于电源网格的单元级的3D IC电源传输网络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二维(two-dimension,2D)集成电路相比,叁维(three-dimension,3D)集成电路供电需求增加,能量传输路径更为复杂,通过电源网络传输的电流需求增加,导致互连线上电压降增加,因此带来了新的能量传输和电路性能问题。且供电电压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电压降的存在使电源供应不充足,进而导致电路性能下降,电压降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由于运行时间和内存空间的问题,3D集成电路静态电压降的计算成为一种挑战。本文在45nm制造工艺节点下,对基于格点的单元级3D集成电路电源传输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考虑片上电源传输的3D集成电路电源网络等效电路模型;将高斯-赛德尔迭代法和逐次超松弛迭代法应用于实际的3D IC电源网络分析,提出了逐层逐点计算格点电压的3D-IC格点法和3D-IC改进格点法。根据预估结果,找出电压降最差的格点,在该区域插入电源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 TSV)或焊球(bump)来优化该点及其周围格点的电压降。仿真数据表明:本文提出的3D-IC改进格点法比3D-IC格点法的迭代收敛速度最高提高了140.43倍,两种迭代方法的电压平均值最大误差为0.04%,电压标准差最大相差0.17%,3D-IC改进格点法有效节省内存空间和运行时间,快速预估大规模、结构复杂的3D集成电路的静态电压降;通过在电压降最差的格点插入电源TSV或bump的方式,电压平均值提高了1.61%,电压标准差降低了21.43%,有效改善了3D集成电路的静态电压降。(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4-30)
马啸[10](2016)在《复杂叁维地形的叁角网格化与传输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质行业、GIS、遥感等领域的发展和数字地球、叁维地学等技术的普及,空间数据的精度和质量逐步提升。一方面,人们对空间数据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各个领域的工作和生活中对空间数据的应用渐趋广泛,数据的共享形式更加灵活,网络传输成为必不可少的途径;另一方面,野外地质采集、遥感数据采集等数据来源导致了空间数据量的迅速增加,这也为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基于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等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人们在可视化方面的需求已不再局限在二维空间,对叁维数据的需求也扩展到GIS领域,叁维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网络传输功能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目前常用的叁维数据建模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类型的叁维数据有不同的选择,没有统一的方法;而叁维数据的渐进传输成为网络传输中被广泛认可的方法,但受限于网络带宽的影响仍无法达到十分灵活的效果。为实现叁维地形的应用研究,本文从采集到的复杂地形表面的离散点叁维坐标出发,以模型构建到化简传输的过程为主线进行研究。对基于叁角网生长法的Delaunay叁角剖分进行改进,来实现复杂地形的叁角网格化,并且针对带约束的地形数据,通过增加二次检验和标识符来判定约束条件,提升模型的拓扑准确性;针对叁角网格数据的网络渐进传输,提出了基于用户需求的局部渐进传输方案,可以根据用户选择区域进行局部细化而避免传输屏幕外的多余细节数据,解决了传统渐进传输方法中基于化简过程的全局操作,提高了传输效率。研究过程中,通过基于Visual C++和OpenGL的程序试验,验证了本文算法及方案的有用性,为后续课题项目和软件开发提供了基础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网格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信道受到介质的多途效应影响而易出现传输时延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网格的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方法。构建无线传感网络的信道传输模型,进行无线传感器网络传输信号分析,结合传感器节点的优化部署方法进行节点网格路由设计,根据无线传感器网络信号传输的多径特征进行网格区域部署,实现无线传感网络的信道均衡控制,结合相关性检测方法进行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参量估计,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实现对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的准确估计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的准确性较高,降低了传输延迟失真和误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格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俞玉富,黄美华,赵斌.网状PEIE基聚合物的网格密度对其电子传输性能的影响[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2].张震.基于网格的无线传感网传输延迟预测方法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米彦,徐进,刘宏亮,姚陈果,李成祥.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高频纳秒脉冲串作用下单细胞穿孔特性仿真[J].电工技术学报.2018
[4].刘宏亮,米彦,徐进,姚陈果,李成祥.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纳秒脉冲作用下单细胞电穿孔规律仿真研究[J].高电压技术.2018
[5].夏诗羽,苏科华,陈彩玲.基于最优传输的网格参数化序列簇生成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9
[6].高瑞林.同轴网格空心阴极等离子体诊断及微波传输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7].王世喜.传输特征征值问题非协调元法和混合元法二网格离散方案[D].贵州师范大学.2017
[8].刘宏亮.基于网格传输网络模型的高频纳秒脉冲串单细胞穿孔特性仿真[D].重庆大学.2017
[9].肖婷.基于电源网格的单元级的3DIC电源传输网络分析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16
[10].马啸.复杂叁维地形的叁角网格化与传输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