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少军[1]2003年在《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是对我国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分析。本文的理论假设是:我国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的供给是由于制度内的供给不足导致的;而又由于我国乡镇政府政治体制的特征导致制度外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不高。本文综合运用公共选择理论,公共产品最优供给理论以及图表和案例的分析方法,对我国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 本文首先从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筹措方面入手,分析了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产生的原因,指出由于制度内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导致了制度外的供给;其次从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制度入手,结合我国乡镇政治体制的特征,得出了制度外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不高的结论并分析了具体的原因。文章最后针对本文分析得出的我国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特征,提出了发展的趋势和改革的方向。
黄丽华[2]2008年在《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文中认为有关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课题。之所以有如此判断,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就严重缺失,另一方面它也与目前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叁农、民生等热点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宏观指导,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激励理论等分析工具对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尽可能客观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的轨迹,剖析了制度变迁的诱因、各个时期供给制度的主要特征、绩效以及存在的弊端。并在描述、归纳了瑞典等国家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问题,从供给主体、筹资机制、激励机制、公共选择机制等几大侧面,由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由正式制度到非正式制度,为今后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制度安排提出了系列操作性较强的对策与建议。
贾晋[3]2008年在《乡镇政府经济职能与乡镇债务研究》文中提出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增强了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其结果是分税制体制变成了层层集中收入的体制。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由于缺乏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科学界定,自上而下的压力型行政体制使得乡镇政府的事权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造成我国乡镇政府财政运转困难,乡镇债务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根据农业部经管司的统计,截至1998年底,全国乡村两级承担的净债务在3259亿元以上,乡均债务408万元,村均债务21万元,乡镇政府“负债运转”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我国乡镇财政赤字出现进一步扩张的趋势。一些以农业税为主要税种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减少,本已负债累累的乡镇政府濒临“破产”边缘。与此同时,随着农业基础作用的日益彰显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战略重要性的日益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作为我国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最底层的乡镇政府,处于“叁农”工作的第一线,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职能定位、职能错位、财权与事权等方面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与乡镇债务问题进行研究。全文由7章组成,第1章和第2章为第一部分,主要对研究涉及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回顾相关的理论基础并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为后续各章的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3章到第6章为第二部分,主要对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实证和规范分析,并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原因和后果进行了研究。第7章为第叁部分,从制度建设出发,总结乡镇改革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经验,探讨规范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制度保障。各章的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对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进行界定。介绍写作的思路、基本内容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对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说明。在整体上给予论文一个全局的把握。第2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对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经济体制与政府经济职能,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变迁,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定位,乡镇财政体制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第3章:建国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变迁。本章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建国后各个时期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分析,分为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理论分析部分:以公共选择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用这个理论框架对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农村改革后四个阶段的乡镇政府经济职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国初期乡镇政府较少发生道德风险行为的原因在于统收统支的财政制度、本土化的干部队伍以及农民自治组织的有力监督,这一时期,乡镇政府主要承担土地改革工作。(2)随着合作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乡镇政府与群众利益诉求逐渐偏离,成为国家利益和政策的代理人。(3)人民公社作为一个全能型的政府,成为国家获取超额剩余的工具。(4)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职能是低效率的,同时,虽然人民公社体制在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取得了良好的组织绩效,但这种供给制度却在决策和筹资机制上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案例分析部分: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现状进行分析。选取了叁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采用问卷调查、采访党委书记、召开座谈会、相关资料分析的方式调查和了解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履行的相关情况。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乡镇政府职能的大致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乡镇政府履行了微观经济职能、公共产品供给职能以及公共管理多方面的职能。即使是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政府,仍然将发展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第二、在乡镇政府的各项职能中,公共产品供给职能相对弱化;第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乡镇政府工作的重心有所不同,经济越发达的乡镇,乡镇政府微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就越强,而经济落后地区的乡镇,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公共管理,特别是维持社会稳定。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乡镇政府主要经济职能履行的具体案例,最后结合乡镇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对乡镇政府经济行为作进一步分析。第4章: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定位。本章以辖区内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为逻辑起点,从规范研究的角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定位。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状况、需求次序以及筹资责任的划分原则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发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的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次序也存在着差异。此外,为了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应当按照收益对称原则在各级政府间划分筹资责任。在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次序和筹资职能划分的基础上,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将乡镇政府划分为财政上解型乡镇和财政补贴型乡镇。财政补贴乡镇主要围绕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履行基本经济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益性农业技术和农机推广服务。(2)农业生产信息服务。(3)农村劳动力培训与劳动力转移服务。(4)发展和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组织社区范围的农田水利建设。财政上解乡镇除了基本经济职能外,还需要履行积极的经济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城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2)环境治理和保护。(3)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第5章: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分析。在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表现、原因和后果进行分析。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错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私人产品领域,乡镇政府履行着较强的微观经济干预职能;在公共产品领域,乡镇政府承担了许多受益范围明显超出乡镇辖区的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对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原因,本文分别从乡镇政府之间的竞争机制和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激励—约束机制两个角度,以博弈理论为基础,借鉴库诺特--纳什均衡模型和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进行了经济学解释。最后,指出了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在私人产品领域和公共产品领域引发的后果。第6章: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与乡镇债务形成。首先,本章通过对乡镇债务相关研究资料的归纳,结合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乡镇债务情况,对乡镇债务的规模和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乡镇债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乡镇负债面宽,规模大,乡镇债务规模远远超出现有乡镇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债务风险较高;二是乡镇债权结构比较复杂,金融机构债务在总债务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叁是乡镇债务主要用于乡镇公益性支出(包括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支出)和兴办企业。在总结乡镇债务结构的基础上,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角度,对乡镇政府举办乡镇企业以及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导致乡镇债务产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两点启示:第一,避免乡镇新增债务的关键在于规范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第二,当前乡镇债务化解的关键在于锁定存量债务,避免新增债务,而重点在于避免乡镇新增债务的发生。第7章: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保障机制。本章首先对现有乡镇政府改革理论进行论述,明确提出反对撤销乡镇政府,实现乡镇自治和将乡镇政府改为乡公所的观点,同时,本文也认为强化乡镇政府和精简、合并乡镇政府的理论建议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次,总结了各地区进行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方法,并结合调研的案例对乡镇机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角度提出了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保障机制。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从公共产品理论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了规范定位,从而明确了当前我国乡镇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经济行为边界。在此基础上,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两个角度构建了乡镇政府经济职能实施的保障机制。2、构建了一个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公共选择分析框架。在理论框架中,将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研究转化为对乡镇政府公共决策对乡镇辖区内其它经济主体决策权作用和影响的分析。并在这个分析框架内,对建国以来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演进进行理论分析。3、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以库诺特--纳什均衡模型和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分析工具,对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原因做出经济学的解释,认为乡镇政府间的相对业绩竞争制,以经济业绩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及上级政府对乡镇政府各项经济活动激励水平的差异是造成乡镇政府经济职能错位的原因。4、通过实地调查,在大量收集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政府、农民、企业多个视角对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后乡镇政府经济职能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李爱民[4]2018年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当前时期,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新的发展时期,乡镇经济直接关系到民生发展和农村地位的稳定,这对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和维护乡镇地区的稳定等意义深远。面临新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乡镇经济在发展中,也要认清新经济常态的特征,并重视当前经济新常态给乡镇经济带来的影响,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发展策略。
王子林[5]2014年在《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导论通过四个方面对论文进行了基本的架构说明,分别是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文献评述、研究方法与思路、可能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创新相关理论基础。研究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创新所涉及的理论很多也很复杂,在此本文不能面面俱到,只能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涵盖进来,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私有制理论、私营企业成长理论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首先,私营企业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私有制理论为基础的;其次,在现实的经济生活里,中国私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普遍遭遇了成长危机,此时我们应当借鉴西方世界相对成熟的企业成长理论来丰富指导实践;最后,由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坚持完全理性人、完全信息、交易成本为零等假设,使其理论与现实脱轨,无法真正有效地描述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过程,因此中国私营企业成长研究离不开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与指导。第叁章,中国私营企业的现实分析。这一章总结了中国私营企业当前的发展概况,分析了中国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私营企业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然而在中国私营企业抓住机遇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有许多曾经在商海叱咤风云的巨头在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步入困境,陷入成长危机。本章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切入进行了私营企业成长障碍的制度机理分析,得出结论:从目前来看实现我国私营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在于决定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相容性。这里的相容性包涵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企业设计的内部制度结构与国家制定的外部制度环境是否与企业发展的现实相容;二是指决定私营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中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是否相容。其中前者的相容性决定了后者的相容性。接下来本章具体探讨了当前我国私营企业成长的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制度结构存在哪些障碍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得以攻克。第四章,中国私营企业外部制度环境变迁分析。制度环境是指影响私营企业成长所有外部制度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由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共同支配着,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法律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社会服务环境。其中法律环境是整个制度环境的保障,对于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有叁项:立法完备、司法公正、执法严格;政治环境的构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央政策方针的设计,二是政策的贯彻与执行;经济环境被视为是私营企业成长制度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是金融环境与市场管理;社会服务环境的完备与否影响着私营企业成长所需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同时也会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程度,考察社会服务最主要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中介组织的建立,二是专业市场的发展。本章从市场和国家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梳理了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轨迹,论述了国家对市场制度的选择行为;另一方面探讨了我国私营企业制度环境的演进历程与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私营企业成长的影响。最后进行了我国私营企业成长制度环境的需求与供给模型分析,为私营企业制度环境创新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导向。第五章,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结构变迁分析。首先,本章探讨了我国私营企业的产生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私营企业的制度特征以及制度特征对私营企业成长的辩证影响。其次,本章以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模式为归类单位对其成长过程中的制度变迁轨迹进行了梳理,总结探讨了“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企业制度结构变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私营企业的启示。最后,本章进行了中国私营企业成长内部制度结构的需求与供给模型分析以及均衡博弈分析,为私营企业制度结构创新路径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导向。第六章,美、日私营企业比较制度分析及其对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的启示。相对于我国的私营企业而言,发达国家的私营企业已经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企业制度变迁与创新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它们相对成熟完善的企业制度,所以在研究我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企业制度创新的经验。本章将以美国与日本的私营企业为例,对它们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进行的比较制度分析,以期得出一些对我国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可行建议与有益启发。第七章,中国私营企业成长的相容性制度集合创新路径选择。通过前几章对中国私营企业的现实分析以及中国私营企业制度环境与制度结构变迁轨迹的梳理和发达国家间私营企业的比较制度分析可知,对于当前的中国私营企业成长来说,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决定企业成长的制度集合(包括企业内部制度结构与企业外部制度环境)的相容性。中国私营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成长,就一定要在清醒认识企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企业成长的内外环境相容性制度集合创新,以解除企业成长外源性障碍的同时增强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本章将具体探讨怎样通过制度创新来规避当前私营企业外部制度环境与内部制度结构中存在的障碍对企业成长的制约性。
张晓红[6]2006年在《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文中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要依托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高效率。我国的改革是从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开始的。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而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基于提高企业效率的考虑。现在改革向纵深进行,改革的方法和措施虽各不相同。但提高效率的目的并没有变。本文的论题为:探讨在经济转轨这一特定背景下,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效率改进的相关建议。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新兴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指导下,具体采用比较分析、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着总—分—总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在总括介绍了效率理论、界定了微观经济组织并构建了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转轨阶段存在的主要微观经济组织进行个别效率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效率改进方向,最后又综合分析各类组织之间的效率联动及其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促进组织之间效率良性互动的环境建设方向,以此作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具体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准备,回顾、分析、梳理效率理论的已有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准备,界定微观经济组织并深刻认识其所依托的经济环境作为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构建以制度为主线的、产权—人—环境叁位一体的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框架,用于对我国微观经济组织进行效率判断及解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在上述的效率分析框架下,分别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进行个别效率判断和解析。第二章集中分析国有企业。本章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相比的特殊性,认为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得以优化,渐进地提高了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国有资产产权权能、权责、权利不能吻合成为其现阶段主要的效率制约因素。总体上判断国有企业的效率变动以提高为主,但增长势头弱。最后提出应该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同经营领域设定不同的效率目标,辅之以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全面搞活国有资产带动国有企业渡过改革“深水区”。第叁章集中分析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独有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态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对乡镇企业的效率分析表明,乡镇企业对不完善的“灰市场”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其效率的主要促进因素。本章所形成的另一个观点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独特微观经
曹蓉珍[7]2007年在《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及WTO下金融全面开放为背景,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可持续问题,通过对农村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制度变迁与创新理论的回顾与借鉴,确立了研究的逻辑基点;在此基础上,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交易视角界定了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及其制度创新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而从基本过程、动力机制、约束条件和微观基础等方面,揭示了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的内在机理,构建了研究的概念框架;据此,进一步从制度和数量两方面,实证了转型期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绩效,指出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存在的问题及现实表现,并分析了其制度原因。最后,以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提出了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是涵盖金融、经济、生态等诸方面的系统性概念狭义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农村金融交易在信息、信任、信用等约束下的可持续进行;而广义的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则是农村金融生态可持续发展条件下,农村金融交易可持续、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和整体金融关系可持续性协调的有机统一。2.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是特定动力、约束、主体行为下的制度变迁过程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在宏微观动力以及路径依赖、交易条件、城乡失调、金融生态等约束下,以农村金融供需主体和政府两大微观基础的功能发挥为依据,沿着特定路径进行的制度变迁与创新过程。微观动力包括交易价格、交易成本、技术、偏好等的变化;宏观动力包括金融供求均衡、运转效率最大、交易公正、运行安全等。变迁路径既包括农村正规金融到非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进一步正规化过程,又包括保证农村金融交易不断扩张的农村金融功能的不断完善。3.转型期间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受内外因素影响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基本过程上看,转型期间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受初始条件、经济体制、不同利益集团、国内外环境等影响,凸显二元结构、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滞后于农村经济、整体金融制度变迁、从属于经济发展战略等表征。从数量特征上看,首先,转型期间农村经济金融化、货币化程度是逐渐加深的,但仍表现出金融资产单一、中介功能发挥不足、盈利水平较低、金融市场竞争缺乏等不可持续特征;其次,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实证转型期间农村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结果表明,两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紧密相连,但由于支农规模小、效率低,乡镇企业贷款难等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尚未协调发展;第叁,通过对比M2/GDP、FIR等金融发展指标和金融资产结构,得出农村正规金融严重滞后于整体金融的发展。4.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受金融、经济、金融生态等制度的共同约束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制度约束,包括发展路径、正规、非正规金融功能定位;农村经济制度约束,包括非正式制度、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制度等;农村金融与整体金融的二元结构约束;农村金融生态制度约束,包括信用体系、法律环境、监管体系、中介体系、政府职能发挥。5.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全方位的推动经济、金融制度创新(1)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阶段、农村经济主体多样性等因素,选择农村正规、非正规金融发展的主次关系;矫正农村正规金融功能、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行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2)通过非正式制度创新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思想认识约束;通过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经济组织制度、乡镇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解除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农村经济约束。(3)转变工农、城乡观念,以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等“科学发展观”化解农村金融与整体金融的“二元”结构。(4)建立信用意识强、约束机制有效、征信体系健全的信用体系;营造意识浓厚、体系完善的法律环境;健全效率高、法制化的监管体系;转换分层治理下、政企关系中的政府职能等。
严彬[8]2003年在《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研究》文中认为乡镇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然而当前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表现为企业发展速度下滑,效益恶化,企业整体素质偏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制度缺陷造成的,因而需要对乡镇企业制度进行创新。尽管当前学术界对企业制度创新研究的较多,但多是针对国有企业的,对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研究尚未取得突出进展。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管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知识,运用比较法、归纳法,对乡镇企业制度现状的研究,在占有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叁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剖析。为了深入分析全国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可能,作者从区域差异和存在问题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制度进行了对比,指出目前乡镇企业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原因。在分析现状、问题及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以及配套政策建设。提出要适当减少乡村企业的集体股股份份额,对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改革,建立公司制企业,在企业组织结构上选择适合企业的组织形式,对企业管理制度包括分配和激励制度、用人制度、财务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营销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在进行乡镇企业内部制度创新的同时,国家还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建设,创立适合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具体包括加强领导,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乡镇企业产权产交易市场;培育乡镇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融资,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陆建新[9]1997年在《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类号Ul芜澎学位论文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险建街指导教师姓名洪银兴教授
文峰[10]2004年在《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文中提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经济学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规律,但也存在各种缺陷。理论模型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照搬某种抽象的理论模型却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具有自己的特点,指导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也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经典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同,中国经济除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村工业,农村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来还将继续发挥作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消除的过程。由于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综合素质较低,因此,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不仅仅是通过农民进城变成工人来完成。在城乡差距缩小的过程中,农村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环节。 不可否认,对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现,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固然是重要条件,但制度变迁是其基本前提。工业化不仅仅是在资本积累基础上现代工业的发展,还包括微观经济主体的塑造,企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调动和发挥,以及企业家的培养等;工业化顺利推进不仅是供给能力增强,还要有需求的相应扩大;中国的城市化必须以城乡居民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为前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再造农村微观经济主体;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进行财政、金融制度的创新。 由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乡差距悬殊,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任务十分艰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的市场总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成功加入WTO使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所有这些决定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了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须从多方面着手: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兼顾农村土地的保障功能和生产要素功能,确立农民的土地法人产权,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随着劳动力城乡之间和区域间流动限制的减少,必须解决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与优质劳动力短缺的矛盾,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消除对农民的就业歧视;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必须正确处理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降低技术供给成本,增加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收益,建立政府、农业技术研究机构、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户之间的协调机制。 正视农村工业的使命、发展前景和缺陷,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促进城乡工业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一体化的市场机制作用之下,根据他们的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通过制度创新,形成双层分离的城乡工业发展格局:消除农村工业企业的产权混乱状况,赋予其完整经济主体地位。 中国城市化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根据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网络城市化和据点城市化共同推进的二元城市化战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城市化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农民、农村工业企业、社区政府、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协调机制。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联系紧密。为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必须探索区域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机制。调节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健全统一市场的法制保障,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促进要素充分流动,并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制度创新,提高要素收益率,吸引要素流入,加速增长极的培育,是实现上述两个二元结构转换之间协调的基本途径。 农户经济行为的合理性与宏观经济高效之间的背离是我国经济的现实,此 问题产生有深刻的制度原因。进行农村组织的再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创新农业经营者和形成农民利益集团,一是走出农户经济行为悖论的重要途 1l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径。 改造宏观经济环境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方面。为此,必须消除二元的财政制度和金融制度,加强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财政与金融支持;促进非正式制度变迁。关键词:二元经济制度变迁结构转换
参考文献:
[1]. 乡镇制度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分析[D]. 贺少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2].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D]. 黄丽华. 吉林大学. 2008
[3]. 乡镇政府经济职能与乡镇债务研究[D]. 贾晋. 西南财经大学. 2008
[4].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究[J]. 李爱民. 全国流通经济. 2018
[5]. 中国私营企业成长与制度创新研究[D]. 王子林. 吉林大学. 2014
[6]. 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D]. 张晓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06
[7].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 曹蓉珍. 扬州大学. 2007
[8]. 乡镇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 严彬. 南京理工大学. 2003
[9]. 中国制度创新中的地方政府行为悖论研究[D]. 陆建新. 中国人民大学. 1997
[10]. 制度变迁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D]. 文峰. 四川大学. 2004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公共产品论文; 二元经济结构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农村金融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制度变迁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二元结构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可持续发展目标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三农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