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_邵榆岚,张一川,唐芬芬,张永红,朱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家蚕,病毒,松毛虫,赤松,马尾,毛虫,赤眼蜂。

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邵榆岚,张一川,唐芬芬,张永红,朱峰[1](2019)在《云南蚕区58个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调查及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云南蚕区家蚕品种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抗性分类,为抗病育种、抗病关键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58个家蚕品种对其进行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感染率的调查,3龄起蚕添食相同浓度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液,接种后第7天,镜检确定感染数,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相结合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率差异显着(P<0.01),采用聚类分析K-Mean法获得4个抗性分类,10品种和14品种为高抗品种,高感品种有23个。采用系统聚类法谱系图获得2大类,4个小分类,高抗品种5个,高感品种10个。[结论]云南蚕区部分家蚕品种资源对BmCPV的抗性能力分为4个水平,根据系统聚类法,高抗品种占9%,高感品种占17%,中感品种占34%,中抗品种占40%。(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2](2018)在《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替代寄主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增殖的Se-DpCPV及其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尾松毛虫林间大规模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利用接种不同浓度病毒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幼虫,比较替代寄主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毒力能力以及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水平;同时,在林间利用固定翼植保无人机喷洒不同浓度Dp CPV及其复合剂,测定各组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甜菜夜蛾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有同样的感染致病能力,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3×103PIB/m L和3.36×103PIB/m L,二者毒力差异性不显着(P=0.107>0.05)。Se-DpCPV对马尾松毛虫2-5龄各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3×103、4.73×103、1.05×104、3.85×104 PIB/mL。当Se-DpCPV林间用量分别为375亿、750亿和1500亿PIB/hm2时,Se-Dp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防治组马尾松毛虫校正死亡率为86.05%、90.70%和94.19%,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显着高于Se-DpCPV+25%灭幼脲复合剂(66.28%、72.09%和79.07%)和Se-DpCPV(59.30%、63.95%和70.93%)。活虫Dp CPV感染率最低为80.00%,最高可达93.33%。Se-DpCPV与3.2%阿维菌素、25%灭幼脲复配,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至少分别提高17.45%和33.72%。【结论】在林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时,在马尾松毛虫3龄以下幼虫期,使用Dp 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750亿PIB/hm2,7.5 mL/hm2)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基数,同时起到持续控制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郭建勇,陈天,王永升,姜晓旭,吴萍[3](2018)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编码的小RNA鉴定及BmCPV-miR-1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BmCPV)是引起家蚕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体。该病毒通常只感染家蚕幼虫的中肠上皮细胞,在细胞质中复制并形成多角体。完整的病毒粒子须从多角体释放出来才具有活性,多角体能为病毒粒子提供保护作用。家蚕一经感染即可造成群体内相互传染,进而引起大量死亡。该病毒感染引起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常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如何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0-11)

梁立明[4](2018)在《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赤松毛虫林间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松毛虫严重危害油松、赤松、落叶松的正常生长,为了选择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林间开展赤松毛虫的防效试验。通过抽样调查卵期赤眼蜂寄生率、2龄幼虫病毒感染率、幼虫下树前死亡率和越冬后幼虫死亡率,对直接喷洒传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CPV)和利用赤眼蜂为媒介传递该病毒的防效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赤松毛虫卵期赤眼蜂寄生率比对照提高25%左右。直接喷洒CPV病毒的防效要优于利用赤眼蜂携带CPV病毒进行防治的效果,2龄幼虫病毒感染率、幼虫下树前死亡率和越冬后幼虫死亡率分别提高20%、4.1%和4.0%,二者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本文来源于《辽宁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梁立明[5](2018)在《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北方地区的复制及林间防治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南方防治马尾松毛虫经过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这在生物防治松毛虫领域中是一项新的突破。这种新的方法虽然在南方取得了成功,但在北方尚未进行尝试。赤松毛虫在北方辽宁阜新地区油松林内为害十分严重,多年来虽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又发生猖獗,故我们借用CPV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南方防治松毛虫的技术模式,在北方辽宁阜新地区进行防治试验。此次试验过程是由贵州长绿生物技术防御有限公司协助,病毒来源由其公司提供。此次试验内容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复制病毒;第2阶段为林间防治试验(其中包括"生物导弹"——利用赤眼蜂携带病毒,和直接喷洒病毒2项内容)。(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郭建勇[6](2018)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miR-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iRNA(microRNA)是一类长度在20-25bp的内源性单链RNA分子,不编码蛋白质,由一段具有发夹结构的单链RNA剪切而成,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结合,调控多种生命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病毒也可以编码miRNA,来调控宿主及其自身的基因表达以适应其在宿主体内的生活。BmCPV是典型的RNA病毒,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它可以编码有功能的miRNA,并能够改变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水平。本文以家蚕和BmCPV为试验材料,通过RNA深度测序,筛选出BmCPV感染家蚕过程中特异性表达的miRNAs,选取其中一个BmCPV-miR-1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软件预测其靶基因;用实时定量的方法检测miRNA和靶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分别构建包含miRNA前体和靶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依次转染HEK293细胞,验证BmCPV-miR-1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同时化学合成BmCPV-miR-1 mimics,在家蚕细胞水平和蚕体水平分别验证BmCPV-miR-1对其靶基因的调控作用;最后通过蚕体注射mimics验证BmCPV-miR-1对病毒自身复制的影响。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感染BmCPV后家蚕中肠内BmCPV-miR-1及其靶基因表达发生变化通过软件分析小RNA深度测序数据,并经茎环RT-PCR鉴定,我们得到8条可能由BmCPV基因组编码的miRNAs;本文选取其中一条miRNA即BmCPV-miR-1进行深入研究,它位于病毒基因组的第一片段上,茎环qRT-PCR结果表明BmCPV-miR-1在感染BmCPV的家蚕中肠组织中随感染时间增加呈明显上调表达模式。同时,采用miRanda和Targetscan两种靶基因预测软件分别针对家蚕基因组和BmCPV基因组进行靶基因预测,获得一大批BmCPV-miR-1可能的靶基因,根据它们的功能,我们选取了其中一个涉及细胞凋亡的基因--家蚕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ombyx mori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BmIAP)基因,该基因能够抑制家蚕细胞的凋亡,而且定量结果显示家蚕感染BmCPV后BmIAP基因在中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趋势与BmCPV-miR-1相一致。2.BmCPV-miR-1对BmIAP基因表达具有正调控作用(1)构建能够表达靶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LNHX-UTR-mCherry-IAP,和辅助质粒一起共转染HEK293细胞,通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Cherry的红色荧光来确定转染成功;然后构建表达BmCPV-miR-1的质粒pLKO.3G-miR-1,和包装质粒共转染上一步的细胞,通过检测质粒自带的绿色荧光确定转染成功,分别在转染后24h、48h收集细胞,使用荧光定量PCR检测BmCPV-miR-1对靶基因BmIAP的表达调控。结果显示,BmCPV-miR-1能够上调BmIAP基因的表达,且经过BmCPV-miR-1与BmIAP基因5′UTR靶位点序列比对分析,证明它们的确可以互补结合形成稳定结构,因此我们认定BmCPV-miR-1能够与靶基因的5′UTR序列结合,而正调控IAP基因的表达水平。(2)为进一步验证BmCPV-miR-1对家蚕IAP基因的调控作用,采用化学法合成了BmCPV-miR-1 mimics及阴性对照NC序列,分别转染家蚕BmN细胞,并于24h、48h和72h后收集细胞,qRT-PCR检测BmIAP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BmIAP基因在转染BmCPV-miR-1 mimics后24h开始呈上调表达,48h内表达水平上调幅度不大,但到72h表达水平急剧上升,且上调水平极显着,NC组与对照组相比,基因表达均无明显差异。该结果直接证明了BmCPV-miR-1对BmIAP基因的表达起正调控作用。(3)采用体腔注射技术,分别将1μg与2μg的BmCPV-miR-1mimics注射家蚕体内,注射后不同时间点取家蚕脂肪体及中肠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mIAP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注射低剂量的mimics,BmIAP基因在脂肪体和中肠组织中均有稍微的上调趋势,而注射高剂量的mimics,BmIAP基因在两个组织均有非常明显的上调趋势,且差异极显着;与之对照的注射DEPC水和NC组,BmIAP基因表达量无明显差异。进一步证明BmIAP基因是BmCPV-miR-1的靶基因之一,且BmCPV-miR-1能够正调控靶基因的表达。3.BmCPV-miR-1能够促进BmCPV的增殖对感染BmCPV的五龄家蚕幼虫体腔注射BmCPV-miR-1 mimics,inhibitors和NC,于不同的时间点收取家蚕中肠组织,提取总RNA反转录,qRT-PCR检测病毒基因组RNA第二片段(编码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和第十片段(编码多角体蛋白)的复制表达情况。结果显示,48h内病毒的两个RNA片段都处于较低的复制水平,从72h开始叁组都出现上升,上升最多的是注射mimics的一组,NC组次之,inhibitors上升的最少,96h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推测这是由于mimics上调了家蚕细胞BmIAP基因的表达,进而抑制了细胞的凋亡,给病毒提供了更好的繁殖环境,而inhibitors下调了BmIAP基因,促进了细胞凋亡,不利于病毒的繁殖。由此证明了BmCPV通过编码BmCPV-miR-1上调家蚕BmIAP基因而促进自身的增殖。本实验对BmCPV-miR-1及其靶基因BmIAP基因的研究结果,将为BmCPV与家蚕免疫互作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也能为其他病毒miRNA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8-04-25)

朱敏,胡小龙,黄立旭,刘波,耿薇[7](2017)在《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能在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形成环状RNA》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状RNA(circRNAs)是一类特殊的RNA分子,也是目前RNA领域最新的研究热点。近年研究已表明多种生物体都能形成circRNAs,但是迄今为止,病毒是否能形成circRNAs仍不可知。在本研究中,通过高通量测序发现在感染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家蚕中肠中存在295个来源于BmCPV的10条dsRNA片段的病毒circRNAs(vicircRNAs),其中251个vicircRNAs来源于正义链RNA,44个来源于反义链RNA,并且通过设计发散引物(divergentprimer)进行PCR,Sanger测序,Northernblot等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了BmCPV的转录本以及单链RNA模板能够产生vicircRNAs。测序结果分析表明vicircRNAs形成存在可变剪接现象,但并不遵循GT/AG剪接规则。另外,在纯化的BmCPV病毒粒子中也能检测到vicircRNAs,表明vicircRNAs可以包装成病毒颗粒。除此之外,在病毒基因转化细胞中,BmCPV基因的转录产物也能产生vicircRNAs,表明BmCPV的m RNA可以通过宿主的剪接系统形成circRNAs。我们还发现在BmN细胞中过表达vicircRNAs,其相对应的亲本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受到抑制,表明病毒基因的表达可能受VicircRNAs的调控。文献报道circRNAs除了可以作为miRNA体外,还能与蛋白结合。本研究中,我们通过RNA pull-down技术找到了能与来源于BmCPV基因组S5片段的BmCPV_circ_000048结合的蛋白,并对蛋白进行了质谱分析鉴定,发现。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报道病毒可能产生功能circRNAs,我们的新发现可能有利于更好地理解BmCPV和宿主家蚕之间的关系,另外也丰富了相关病毒基因组的遗传学知识。(本文来源于《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8](2017)在《家蚕抗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cytoplasmic polyhedosis virus,Bm CPV)感染引发的家蚕中肠型脓病对蚕业生产的危害严重,目前对该病害的防治仍局限于消毒预防。国内外学者希望从筛选的对Bm CPV有较强抵抗力的家蚕品种中寻找抗性基因和分析抗性机制,并通过转基因技术过量表达抗性基因或经RNA干扰病毒侵染增殖关键基因等策略来提高家蚕防御Bm CPV侵染的能力。本文综述家蚕抗Bm CPV研究在上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并对家蚕抗Bm CPV的分子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为该领域展开更深入的研究提供较为系统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靳亮,许翠萍,王金昌,关丽梅,张稳超[9](2016)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NSP1蛋白在昆虫细胞表达及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endrolimus punctatus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Dp CPV)基因组S5片段编码一个由88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01 k D的非结构蛋白(NSP1)。为探寻Dp CPV NSP1蛋白的功能,将Dp CPV 1基因组S5-1片段的抗原区(1-600 bp)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将纯化蛋白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将稀释后的病毒液感染甜菜夜蛾幼虫,感染后每天解剖甜菜夜蛾并取中肠样品,通过Western blot检测NSP1蛋白的合成时间曲线。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5片段表达的蛋白在病毒感染第1天就有合成,并且除了检测到全长的蛋白(101 k D)外,也检测到了80 k D和20 k D的蛋白条带,说明NSP1蛋白为早期表达蛋白,并且蛋白发生了切割。另外,首次对Dp CPV 1 S5片段进行了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和昆虫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昆虫细胞定位于细胞的细胞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占智高,肖宇宙,刘卓荣,张稳超,王金昌[10](2016)在《新型夹竹桃天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开发新型的夹竹桃天蛾的生物杀虫剂,本文从自然死亡的夹竹桃天蛾幼虫分离到病原微生物。通过电镜观察、FLAC(Full Length Amplification of cDNAs)技术以及病原体的基因组S2和S10片段的同源性分析,初步确认该病原体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Daphnis nerii Cypovirus,DnCPV))。该病毒基因组电泳分析显示病毒基因组由10条dsRNA组成,大小在89 2bp和(约)4 160bp之间,其条带大小与现有的22类型均不相同。采用FLAC技术克隆了一种该CPV的基因组cDNA,并完成了基因组S2片段和S10片段序列测定工作。测序结果显示,DnCPV基因组S2片段编码RNA聚合酶,S10片段编码多角体蛋白。两者末端保守序列相同,正链5’端和3’端分别存在末端保守序列5’AGUCAAA·AGC3’。基于RNA聚合酶和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质型多角体病毒与19型和5型质型多角体病毒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是电泳型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推测该病毒是一种多角体病毒新类型,暂命名为夹竹桃质型多角体病毒南昌株(DnCPV-NC)。(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替代寄主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增殖的Se-DpCPV及其复合剂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防治效果,为进一步研究马尾松毛虫林间大规模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利用接种不同浓度病毒的松针饲喂马尾松毛虫幼虫,比较替代寄主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毒力能力以及Se-DpCPV对不同龄期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水平;同时,在林间利用固定翼植保无人机喷洒不同浓度Dp CPV及其复合剂,测定各组对第1代马尾松毛虫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甜菜夜蛾增殖的Se-DpCPV和野生型Dp CPV对马尾松毛虫幼虫具有同样的感染致病能力,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73×103PIB/m L和3.36×103PIB/m L,二者毒力差异性不显着(P=0.107>0.05)。Se-DpCPV对马尾松毛虫2-5龄各龄幼虫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03×103、4.73×103、1.05×104、3.85×104 PIB/mL。当Se-DpCPV林间用量分别为375亿、750亿和1500亿PIB/hm2时,Se-Dp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防治组马尾松毛虫校正死亡率为86.05%、90.70%和94.19%,对马尾松毛虫的林间防治效果显着高于Se-DpCPV+25%灭幼脲复合剂(66.28%、72.09%和79.07%)和Se-DpCPV(59.30%、63.95%和70.93%)。活虫Dp CPV感染率最低为80.00%,最高可达93.33%。Se-DpCPV与3.2%阿维菌素、25%灭幼脲复配,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防治效果至少分别提高17.45%和33.72%。【结论】在林间马尾松毛虫大暴发时,在马尾松毛虫3龄以下幼虫期,使用Dp CPV+3.2%阿维菌素复合剂(750亿PIB/hm2,7.5 mL/hm2)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基数,同时起到持续控制的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邵榆岚,张一川,唐芬芬,张永红,朱峰.云南蚕区58个家蚕品种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抗性调查及聚类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2].赵正萍,颜学武,邬颖,周刚,刘跃进.甜菜夜蛾增殖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应用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8

[3].郭建勇,陈天,王永升,姜晓旭,吴萍.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编码的小RNA鉴定及BmCPV-miR-1功能研究[C].中国蚕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梁立明.应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赤松毛虫林间试验[J].辽宁林业科技.2018

[5].梁立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北方地区的复制及林间防治试验[J].农业与技术.2018

[6].郭建勇.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miR-1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

[7].朱敏,胡小龙,黄立旭,刘波,耿薇.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能在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形成环状RNA[C].中国蚕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2017

[8].张永红,朱峰,唐芬芬,邵榆岚,白兴荣.家蚕抗质型多角体病毒(BmCPV)的研究进展[J].蚕业科学.2017

[9].靳亮,许翠萍,王金昌,关丽梅,张稳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NSP1蛋白在昆虫细胞表达及定位[J].生物技术通报.2016

[10].占智高,肖宇宙,刘卓荣,张稳超,王金昌.新型夹竹桃天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病毒学报.2016

论文知识图

4.19.转录态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粒子的...1 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和杆状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多角...基因质型多角体病毒RDRP基因氨基...质型多角体病-图 1 质型多角体病毒粒...

标签:;  ;  ;  ;  ;  ;  ;  

质型多角体病毒论文_邵榆岚,张一川,唐芬芬,张永红,朱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