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勤[1]2004年在《毛竹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采用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法,从生态系统尺度探明竹产区不同森林类型在枯落物营养质量和水文效应,土壤肥力质量,生物多样性维护及调节林内气温效应等多个层面的功能差异,重点揭示不同结构和经营方式毛竹林的养分迁移和蓄存规律。竹阔混交林枯枝落叶烘干质量显着高于毛竹纯林,凋落叶养分含量呈现如下特征:(1)毛竹纯林枯落物中N、P、K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N、K浓度最低,N含量序列:针阔混交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P含量序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2)针阔混交林枯落物Ca含量最高,常绿阔叶林Ca含量最低,而针阔混交林P、Mg含量最低,Ca、Mg含量序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或常绿阔叶林。(3)枯落物养分总贮量序列: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针阔混交林>垦复毛竹纯林。夏季土壤中K+和Na+的淋失强度以毛竹纯林最高,竹阔混交林次之,常绿阔叶林最小,Ca2+和Mg2+的淋失强度则以垦复毛竹林最大,常绿阔叶林次之,竹阔混交林最小(Ca2+除外)。NH4+-N淋失强度常绿阔叶林最大,竹阔混交林大于毛竹纯林,NO3--N淋失强度呈现常绿阔叶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PO43--P淋失强度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垦复毛竹纯林。有林地养分留存率大小序列: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垦复毛竹纯林,留存在(0~40cm)土层中离子总量序列是:茶园>竹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未垦复毛竹纯林>撂荒地>垦复毛竹纯林。夏季各林地(0~40cm)深度内渗滤水的容积序列:竹阔混交林>垦复毛竹纯林>撂荒地>常绿阔叶林>茶园>毛竹纯林。垦复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未垦复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层次Ⅰ(0~10cm)和层次Ⅱ(10~30cm)有机碳含量小于垦复毛竹纯林而大于未垦复毛竹纯林,而层次Ⅲ(30~50cm)却是所有参试林地中最高的。土壤全氮含量各林地之间差异不显着,而季节之间差异显着,层次Ⅰ(0~10cm)和层次Ⅲ(30~50cm)全氮含量夏季最高,春季最低,而层次Ⅱ(10~30cm)秋季最高,春夏季最低。从土壤有机质C/N数值来看毛竹林最优,混交林次之,而茶园最差。竹阔混交林表层土壤肥力指数高于毛竹纯林,与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接近,茶园和撂荒地略高于毛竹纯林,垦复毛竹纯林下层肥力指数高于其它林地。未垦复毛竹纯林肥力指数居各林地中最小。林地垦复虽然能提高土壤肥力,但从水文生态效应的发挥来看,则又显得弱于其它有林地。枯落物对降水的拦蓄能力依次排序为:常绿阔叶林>竹阔混交林>未垦复毛
宋青[2]2008年在《苏州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在2005年9月~2008年4月间,按照生态梯度采样法(“Urban suburban rural”gradient),根据苏州城市森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所处位置与修建时间的不同进行采样,从群落学与生态学的角度对郊县4种典型的次生林群落、3种人工纯林群落、主要公园五种风景林类型50个群落、18个市民广场36个典型样地、20个居住区40个典型样地、11个外城河河及滨江水系样地、82条行道树的物种组成、15个道路绿地样地共154个样地进行了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与分析,并通过调查、采集标本、查阅文献,对苏州城市森林的植物区系进行了总结。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苏州地区共有维管束植物737种(含栽培种和种下等级),隶属于167科、473属,其中蕨类植物有19科、26属、38种;裸子植物有6科、14属、23种;被子植物有142科、433属、676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为123科、348属、560种,单子叶植物19科、85属、116种。木本维管束植物有694种,其中乔木为393种,灌木为235种,木质藤本有63种,草本植物有806种,其中一年生/多年生/草质藤本约为4/9/1。苏州地区的蕨类植物区系中在科、属的等级上,以热带分布类型占优势,可见该地区的蕨类植物具有较强的热带倾向。在种的水平上,有超过一半的物种是东亚分布类型,证明了该区的蕨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日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苏州地区种子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较为复杂,整个植物区系应属温带和热带成分组成,而温带属占绝对优势,R/T比值说明苏州市的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热带性质,具有明显的过渡性。2.调查的次生林群落的物种丰富,种群结构已相对比较稳定,生态效益好,符合群落的顺行演替。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43.14,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K平均值为1.43,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20.65,苏州香山森林公园苦槠次生林群落的发现证明了常绿阔叶林是苏州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说明苏州具有形成常绿阔叶林的温度、水分等气候条件,同时也为苏州市的城市森林人工群落中模拟北亚热带常绿群落类型提供了理论依据。3.苏州地区人工林群落的物种比较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50.3,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K平均值为1.62,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5.12。针阔混交林的叶面积指数明显高于针叶林与竹林的叶面积指数。在未来的演替中,这些针叶林群落和毛竹林群落最终会演替为落叶阔叶林。4.主要公园风景林各类型样地中的植物物种都比较丰富,以垂直郁闭型风景林样地中的植物最为丰富,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31.3,空旷型风景林样地中的植物相对最少,物种丰富度指数S平均值为14.7。各风景林类型样地的结构层次均比较分明,物种的常绿与落叶之比约在1:2.5~1:2。园林栽培树种至少占6成以上。各类型样地中的乔木层物种数一般集中在1~5种。在相同面积的样地中,乔木物种的个体数的多寡一般与其平均高度、胸径、冠幅呈负相关。灌木层物种一般集中在16~23种,常见物种为孝顺竹、大叶黄杨、海桐、毛鹃、红花橙木等。乔木更新层中的物种一般在9种(含9种)以上,更新小苗以乡土树种为主,而园林树种中更新苗最多的为棕榈。马尼拉是各样地草本层使用最为广泛、盖度最高的草坪植物,其次为麦冬。野生物种中早熟禾、酢浆草、婆婆纳、蛇莓的相对盖度、相对频度也较高。各样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中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与乔、灌、草的物种数有直接的相关性,而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的高低与该样地的乔、灌、草的物种数与个体数的多寡有较为直接的关系。5.苏州市民广场的群落的物种相对比较单调,层次结构比较分明。乔木层中一般每个样地的物种数集中在2~6种,以桂花与香樟出现频率最高,乔木的生长强健的不足6成。灌木层中占主导地位为小叶女贞、红花檵木、毛鹃、金叶女贞等。常见的草坪地被植物主要集中在高羊茅、马尼拉。各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综合性指数、叶面积指数相对较低,分别只有0.51和1.46,生态效益相对较低。市民广场的植物物种的多寡与广场建立的时间以及所处区域的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一般,建成时间较早、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市民广场的物种较少。6.居住区植物物种的多寡与小区建成的时间不成正比,新建小区的物种并不一定丰富。物种的多寡与小区的面积大小、小区的档次有关。在中高档小区中,会经常使用比较新颖的植物素材。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标与小区的档次有一定直接联系,但不成比例。各居住区植物群落层次结构比较明显,但垂直绿化使用较少。同等胸径的老小区的乔木树冠的平均值大大高于新小区的乔木树冠的平均值,说明重剪、截头的现象在新小区中普遍存在。每个居住区带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性”。香樟、构树、悬铃木这些速生树种在20世纪80年代或更早以前建造的小区里出现的频率为100%,而在1998年后营建的小区中则更多地出现色叶树种、季相树种。各居住区的植物养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7.苏州外城河河水系植物种类相对单一。乔木层的主要物种有垂柳、水杉、枫杨、香樟等,灌木层的物种主要集中在珊瑚树、金叶女贞、毛鹃、夹竹桃、迎春等,草本层中的草坪以马尼拉为主,水生、湿生植物使用较少。滨水绿带的植物群落结构一般比较复杂,但偏远地段的群落结构比较单一,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也相对较差。抚育管护相对较差,植物的生长势相对较弱。8.苏州行道树的物种不够丰富,但以园林栽培树种占绝大多数。乡土树种应用较少,行道树缺乏地方性特色。苏州行道树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径阶20cm以下,树高在3~8m,冠幅在4m以下的行道树占调查数据的一半以上,而大树的冠幅受到了重剪的株数已达到相当多的数量。近35%的道路种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速生、慢生树种搭配不够合理。在分析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参阅相关文献以及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苏州城市森林综合评价指标的因子与权重,根据18个不同评价因子,建立完全相关得分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评价体系的指标,对城市森林的不同组成部分的154个样地进行打分。根据专家的意见,把得分70以上的群落作为基本配置模式,并对各种类型群落的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补充与扩展。9.在废弃宕口调查到植物共有39科77种,分别约占江苏植物区系中科、种总数的23.6%和10%。其中乔木13科19种,灌木19科22种,草本21科28种,藤本(攀缘)7科13种。2、植物种类在5种以上的仅有菊科(Compositae)7种;2-4种的11个科,其中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4种,蔷薇科(Ros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毛莨科(Ranuncul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3种;禾本科(Gramineae)、榆科(Ulmaceae)、桑科(Mor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蓼科(polygonaceae)、百合科(Liliaceae)2种;植物种类仅为1种的有17个科。3、从种类和频度上看,调查样地含种最多的科是菊科;而含种较少的科占了极大的比例,只含有一个种的科占了全部科总数的53.8%。
徐一鸣[3]2015年在《莲都区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浙江省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莲都区6.86万公顷公益林小班,经系统抽样设置监测小班。基于114个监测小班调查数据,对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并基于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对研究区内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进行研究;同时,基于InVEST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模拟评估。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群落结构特征将莲都区公益林群落大致分为六类,即松林群落、杉木林群落、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毛竹林群落和灌木林群落。其中松林群落(45.69%)所占比重最高,阔叶林(17.60%)、杉木林(16.34%)、针阔混交林(13.51%)群落次之,灌木林(3.20%)最少。公益林群落乔木层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甜槠(Castanopsis eyrei)为主;灌木层以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油茶(Camellia oleifera)、隔药柃(Eurya muricata)为主;草本层以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为主。各群落类型普遍存在优势种较为单一的特征,尤其是乔木层建群树种少、树种构成相对集中。2)莲都区公益林总生物量为720.60×104 t,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02.47t·hm-2。植被总碳储量为358.451×104 t·C,植被平均碳密度为52.252 t·C·hm-2,高于浙江省中部平均碳密度水平。3)研究区内乔木层中杉木的生态位宽度最大(4.006),灌木层中檵木的生态位宽度最大(3.802),草本层中以芒萁的生态位宽度最大(4.089);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生态位分化相似;优势种种群间显着和极显着关联的物种对数较少,占总数的16.41%,其中正关联种对数多于负关联种对数。4)本研究引入InVEST模型,在对模型参数修改和校正后,应用InVEST模型对莲都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莲都区南部地区峰源乡、峰源林场水源涵养状况优于其他地区,土壤保持量和碳储量也优于其他地区,是莲都区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保持区。并得出莲都区潜在生物多样性概率分布图。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联及基于InVEST模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莲都区公益林现状及群落结构和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县市公益林群落特征研究提供参考。
李正才, 李玉红[4]2001年在《两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溪头林场毛竹纯林和毛竹混交林两种不同类型的毛竹林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1)毛竹混交林乔木树种主要是以石栎、木荷、杉木和松树为主 ,伴生有其他阔叶树种。(2 )毛竹混交林和毛竹纯林林下优势种植被具有明显的差异 ,这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一种适应性。 (3)毛竹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均稍低于毛竹纯林 ,说明毛竹纯林在现阶段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梁雪[5]2017年在《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认为毛竹(Phyllostachys pubscens)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笋、材两用竹,其依靠强大的地下茎(竹鞭)不断向四周扩散。植物入侵潜在改变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土壤自养微生物在固定CO_2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毛竹入侵过程中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及其驱动的环境因子尚不清楚。本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T-RFLP)、基因克隆文库等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目山和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并利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影响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旨在揭示亚热带地区自然保护区毛竹入侵地带性阔叶林对土壤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两个实验位点(石门洞和进山门)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毛竹入侵阔叶林增加土壤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与常绿阔叶林相比,毛竹入侵阔叶林导致石门洞实验位点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分别增加72%和140%;进山门实验位点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分别增加105%和80%。相关分析表明,cbbL基因数量与土壤pH呈显着正相关,RubisCO酶活性与有效磷、电导率以及硝态氮显着正相关;cbbL基因数量与RubisCO酶活性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r=0.80,P=0.016)。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Multi-response permutation procedures,MRPP)结果表明,在石门洞实验位点混交林与阔叶林之间的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着,而进山门毛竹林与混交林群落结构差异性显着。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 analysis,PCo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UPGMA)均表明研究区域的位置差异显着影响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结构,且其效应大于毛竹入侵阔叶林造成的林分类型的影响。RDA结果表明,石门洞实验位点土壤固碳菌群落结构受土壤pH(P=0.029)、有机碳(P=0.001)、碳氮比(C/N ratio,P=0.001)、硝态氮(P=0.011)以及铵态氮(P=0.035)含量的显着影响;进山门实验位点则主要受土壤pH、硝态氮以及速效钾的影响,且只有速效钾(P=0.043)的影响达到显着性水平。多元回归树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表明土壤易氧化碳含量是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地理变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区域的自养菌群优势菌种为根瘤菌(Rhizobiales),诸如芽生绿菌属(Blastochloris viridis),Starkeya novella,and Bradyrhizobium sp.等庐山自然保护区两个实验位点(黄龙寺和碧云庵)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土壤cbbL基因丰度和RubisCO酶活性变化因地理位置而异。黄龙寺实验位点的混交林cbbL基因丰度显着高于毛竹林,而RubisCO酶活性则显着低于毛竹纯林和阔叶林;碧云庵实验位点混交林cbbL基因丰度显着高于阔叶林和毛竹纯林;且碧云庵叁种林分的cbbL基因数量和RubisCO酶活性均高于黄龙寺。相关分析表明:cbbL基因数量与硝态氮(r=-0.612,P<0.01)和碱解氮(r=-0.348,P=0.026)均呈显着负相关;RubisCO酶活性与易氧化碳(ROC)含量呈负相关(r=-0.314,P=0.046)。MRPP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结果均表明,碧云庵叁种林分彼此之间固碳菌群落结构差异显着,而黄龙寺样品则没有规律。RDA结果表明黄龙寺固碳菌群落结构受有效磷(P=0.001)、pH(P=0.002)以及有机碳(P=0.002)含量的影响,碧云庵固碳菌群落结构除上述因素外,还受全氮(P=0.029)和电导率(P=0.024)的影响。多元回归树分析(multivariate regression tree,MRT)表明土壤硝态氮含量是土壤固碳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变异的主要因素。基因克隆文库分析表明,本研究区域的自养菌群优势菌种为根瘤菌(Rhizobiales),诸如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华癸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以及Devosia sp.等,此外还有发现的少量硝化细菌(Nitrobacter)和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等。固碳自养微生物的种群及分布在庐山和天目山地区存在差异,地理差异影响固碳自养微生物群落生物地理分布,碱解氮含量是驱动固碳自养微生物地理分异的主要因素。
郑超超[6]2014年在《江山市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公益林建设是浙江省生态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江山市5.256万公顷公益林小班,经系统抽样抽取80个公益林典型样地作为监测小班。基于80个监测小班调查数据,在对不同群落类型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Godron M稳定性测定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6种群落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基于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CCA排序方法对研究区内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合上述叁种分析方法对物种分布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群落结构特征可将江山市公益林群落大致分为6类,即松林群落、杉木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阔叶林群落、毛竹林群落和灌木林群落,其中阔叶林(33.07%)所占比重最高,杉木林(25.91%)、松林(24.16%)次之,灌木林(1.51%)最少。公益林群落乔木层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及木荷(Schima superb)为主;灌木层以檵木(Loropetalumchinensis)、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为主,草本层以蕨(Pteridium aquilinum)、紫萁(Osmunda japonica)、莎草(Cyperus rotundus)和葫芦藓(Funaria hygrometrica)为主。各群落类型普遍存在优势种较为单一的特征,尤其是乔木层建群树种少、树种构成相对集中。江山市公益林群落处于稳定状态,且群落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2)江山市公益林总生物量571.76×104t,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04.80t·hm-2。植被总碳储量为285.685×104t·C,植被平均碳密度为52.363t·C·hm-2,高于浙江省中部平均碳密度水平。通过Arc GIS地统计插值对江山市公益林生物量构建模型,结果显示,地统计插值技术较适合在江山市进行公益林生物量估算,通过插值所得到的研究区平均单位生物量为102.504t·hm-2,总生物量为533.57×104t,与通过生物量经典模型得到的生物量值较为接近,可运用于江山市公益林生物量动态监测和定位分析。3)应用数量分类和排序的方法对江山市公益林植被经行研究,通过TWINSPAN将80个样地划分为15个群丛类型。利用CANOCO5.0分别对研究区80个样方、42个优势物种的CCA排序结果反映了研究区内影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海拔和坡度,其中以海拔因子尤为重要。各群丛在二维排序图上有较为明显的集中分布区。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海拔地区间物种分布比较,可知随着海拔的增加,样地物种数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峰值出现在海拔700m左右。4)研究区内优势种种群间大多表现为正相关性,显着和极显着相关的物种对数较少,仅占总数的9.09%;分布频度是影响植物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迭大小的因素之一,频度越大,则生态位宽度越大,与其他植物种形成生态位重迭的机率也越大。通过结合CCA排序图,分析可知,多数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的生态位重迭值较大,并在CCA排序图物种集中区分布。反之,则生态位重迭较小,在CCA排序图中将偏离物种集中区;除此之外,在CCA排序图上,物种间的距离与其生态位重迭值的大小及种间联结均有密切的关联,若未存在显着的联结性,随物种间的生态位重迭值越高,其在CCA排序上的距离越近,若存在显着联结性,则正相关缩小距离,负相关拉大距离。本研究通过对浙江省江山市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江山市公益林现状及群落结构和特征,同时也为其他县市公益林群落特征研究提供参考方案。其中,通过结合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和CCA排序图来分析种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解释物种种间关系及植物-环境关系提供新的思考方向,结合上述叁种分析方法对物种分布的现状进行分析,充分利用种间关系研究方法来探究环境对物种与种间关系的影响能力,对江山市公益林建设与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江波[7]2005年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全面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优化森林群落结构、改善森林质量、提升森林生态功能,本论文以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为对象,运用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自然演替和近自然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固定样地定位监测、遥感多波段数字影像分类、化学实验测试和营造试验示范林,历经5年,主要结果及创新点如下: (1) 利用美国陆地资源卫星航天遥感多波段数字影像分类的方法,首次对1975、1990、2003年3个典型时段的浙江省森林植被类型进行遥感分类。1975~1990年,经济林和竹林增长了463907hm~2和79869hm~2,松林、阔叶林和疏林分别减少了204715、174599和163918hm~2。1990~2003年,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杉木林274135hm~2、经济林269439hm~2、竹林240307hm~2和阔叶林218737hm~2,减少最多的是疏林385145hm~2、农地295562hm~2和灌木143206hm~2。这与浙江省的林业生产实际相符。 近30年间,浙江省森林斑块总数量显着增加;成熟松林、成熟杉木林、成熟阔叶林、成熟经济林斑块形状的规则性逐渐增加,疏林斑块形状的规则性则显着下降;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介于1~1.35之间;大部分斑块类型的散布与毗邻指数上升,大部分森林类型呈现零散分布的趋势。农田、疏林和成熟松林与整体景观相似性程度较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成熟阔叶林也逐渐成为森林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浙江森林生态系统正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优势度指数逐渐增加,但存在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步下降,少数景观控制整体景观的现象。 (2) 浙江生态公益林主要森林类型可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山地矮林灌丛、竹林、经济林等8种。聚类后的各个样地组的植被生长特性基本一致,变化相对较小,在省域范围内因地理位置不同,各个样地组之间的乔木层生物量、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存在差异,但土层厚度是影响马尾松优势林群落特征的主要因子。 研究表明物种繁殖策略、地理因子、土层厚度、小环境和人为干扰对物种多样性有重要的影响。群落间下木层,多样性指数大多是常绿阔叶林>含较少松的针阔混交林(MFFPT,松树重要值<15)>含较多松的针阔混交林(MFMPT,松树重要值16~53)>松林>灌草丛;乔木层,松林的优势度指数最大,而其他指数最低,MFFPT的各种指数最高,和MFMPT相比大多数指数达到了差异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但与常绿林相比差异不显着;草本层MFFPT Gleason指数最高,其他多样性指数如H、SP则是常绿阔叶林最高,松林和SMYPT的各种指数最低。群落内层次间除生态优势度指数D正好相反外,各种指数大多是下木层>乔木层>草本层。 (3) 用维量分析法构建了浙江省生态公益林中主要群落类型的青冈、苦槠、甜槠、枫香、木荷、松、杉等建群树种的13个生物量生长模型,用于推导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经检验与本文的实测点符合,本研究采用D~2H推算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模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型在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范围内具有普适性。 林分生物量与年龄正相关。各器官生物量因群落结构不同而不同,针阔混交林群落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以干材最大,占1/2以上,并随林龄而递增,枝叶生物量比例则随林龄而下降;马尾松林分的主干在总生物量中始终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其次是枝、叶量;杉木林的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明显增长,但在1一20a间,增长缓慢;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植株的个体大小在空间上的分布是均匀、连续的,林龄普遍较小,而且具有更新潜能的小径级立木较为丰富,处于恢复的早期阶段,直径频度分布可以用y=3183.9e一。‘59851)拟合。根据群落生物量与群落年龄的正相关关系,预计在未来30年中,大部分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物量将呈线性增长,增长幅度约为目前常绿阔叶林的1.26倍,达到332.73t/hmZ。 群落内各层生物量在不同阶段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在1年龄段(0一10a)的幼龄林基本没有乔木层,处在幼树一灌丛阶段,生物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乔木幼苗、灌木树种和草本植物的生长而引起的。至2年龄段(10a一25a),群落中乔木层已经形成,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下木层生物量、草本层生物量均随着群落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长。马尾松林乔木层生物量及所占分配比例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下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及所占比例趋向降低。在杉木幼林中,有较大比例的灌木和草本生长,10a以后逐渐降低,至3年龄段(26a一SOa)将降至10%以下。 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在3个年龄段的碳储量呈现对数增长,而常绿阔叶林几乎呈直线增长形式。随着森林群落发育,常绿阔叶林作为碳汇的作用远大于其它群落,由于幼、中龄林的碳密度远远低于成熟林的碳密度,且浙江省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大多偏幼,因而在未来的30a中,可增加92.63t·hm一2。常绿阔叶林作为高碳储量森林,将会是浙江省甚至整个亚热带东部地区的森林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 (4)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与林龄、群落结构等密切相关,年凋落量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叶是浙江省现有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次生常绿阔叶林年凋落量在313.60一509.609/(m,·a)之间,平均为416.789/(mZ·a),其中叶凋落物量?
沈年华[8]2009年在《紫金山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京紫金山是中外文明的风景名胜区,本文在38个样方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该地主要森林进行了群落生态和种群生态研究,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栓皮栎群落中,栓皮栎具有较高的生态位宽度,整个群落对资源的利用相似性程度较低,栓皮栎为衰退种群,呈聚集分布,种群间的联结性更多地表现为负联结或联结性较小。2.枫香群落中,整个枫香种群呈现纺锤型年龄结构,表明该种群处于衰退之中,但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仍旧能够保持落叶阔叶林的稳定结构。3.毛竹为人工林,与同生境下阔叶林相比,除了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外,毛竹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小,宜采取适当增大阔叶林密度和郁闭度的方法,使竹林自然衰退。4.紫薇灌丛种群密度较大,种间与种内竞争较强,有较多枯立木的存在。5.杉木群落中,杉木仍占优势,伴随着阔叶树种的入侵,原先的针叶林已经成为了以杉木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宜加强抚育管理。6.水冬瓜群落中,水冬瓜在乔木层占优势,但优势不明显,种群幼苗缺乏,年龄结构呈衰退型。7.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应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栓皮栎群落的综合评价等级为Ⅰ级,杉木、枫香、紫薇和水冬瓜群落为Ⅱ级,毛竹群落为Ⅲ级。
张卫[9]2016年在《汤浦水库植物群落特征及水源涵养能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浙江省上虞市汤浦水库植物种类以及植物群落调查,通过分析群落的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垂直结构、生物多样性、种间联结性,对该区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当地不同优势群落林下的枯落物、土壤进行了分析实验,提出不同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的科学结论。研究结果如下:1、统计得山地植被有7个植被型,10个群系。湿地植被共有3个植被型,10个群系。结合重要值测算和群落结构特征将汤浦水库优势群落分为5类:马尾松林、杉木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其中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占比最大,代表群落为木荷杉木林和毛竹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次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少,代表群落为木荷枫香林。2、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数值G的大小排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α多样性指数的大小排序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3、研究区内,种间联结性呈显着和极显着相关的对数较少,且大多种对间呈正相关性。乔木层优势种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结性,极显着正相关占3.6%,显着正相关占10.7%,不存在显着和极显着负相关。灌木层种对间的联结性比乔木层要不明显,极显着正相关占1.3%,显着正相关占3.9%,极显着负相关占1.3%,显着负相关占0.65%。草本层中,负联结对数多于正联结对数,且大多种对之间的联结性较低,显着正相关占2.8%,极显着负相关占2.8%,显着负相关占2.8%。4、通过对不同林地枯落物拦蓄能力和土壤蓄水能力的测算,得到全区单位面积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的平均值为17.62t·hm~(-2),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处于均值以上,杉木林与均值大致一样,马尾松林和毛竹林处于均值以下。15cm厚度的土壤平均有效持水量为128.85t·hm~(-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有效持水量最高,其次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总量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大,达到177.76t·hm~(-2),针阔混交林其次,为172.84t·hm~(-2),杉木林稍逊与针阔混交林,为163.69t·hm~(-2),马尾松林和毛竹林落后与其他林地排最后,分别为115.12t·hm~(-2)和102.91t·hm~(-2)。
林敏水[10]2008年在《永安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竹亚科是植物分类系统中较为复杂的类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国内外对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的专题报道极少,由此可见,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研究在对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选择县级区域——永安,对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永安天然分布的竹类植物有11属63种(含变种、变型),属种分别占中国数的28.2%和11.4%,占全省数的64.7%和48.8%。其中红舌唐竹、湖南箬竹、毛箨茶秆竹、黄槽毛竹4种,为福建省竹类分布新记录。珍稀竹类植物种类较多,稀有竹种有永安少穗竹、橄榄竹、黄槽毛竹、绿槽毛竹、斑苦竹。渐危竹种有早园竹、花毛竹、少穗竹、糙花少穗竹、毛箨茶秆竹、薄箨茶秆竹、湖南箬竹、红舌唐竹。经过类群分析表明,永安的竹类植物以单轴散生和复轴混生的竹种为主,分别占本区竹类植物总种数的49.2%和39.7%。有明显的由丛生竹向散生竹过渡特性,是散生竹类和混生竹类的分布中心。除了箣竹属、唐竹属、寒竹属、玉山竹属种类较少外,其余7个属种数都超过全省种数的50%以上,特别是茶秆竹属、箬竹属、倭竹属的种数达到全省种数的80%以上,可以认为永安是福建省竹类植物重要的基因库。区系地理分析表明,永安竹类植物有5个分布区类型(含亚型)。其中东亚成分占首位,占本区总属数的54.6%,占总种数的68.3%,具有明显的温带分布性质,兼有少量热带性质,寓意着竹类区系的过渡性质。经过类群分析,永安天然分布竹种中,单轴散生型竹类和复轴混生型竹类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及福建省水平,表明本区竹类区系是一个较为年轻的区系。永安天然分布的竹类植物特有成份较高,不但竹种的特有成份较为丰富,而且属的特有性也较高。南平倭竹、福建倭竹、福建酸竹、少穗竹、福建茶秆竹、薄箨茶秆竹、永安少穗竹为福建特有种。特别是永安少穗竹,目前仅发现分布于永安个别乡镇,为永安特有种。含有若干个华东及邻近地区的特有属,有少穗竹属、酸竹属、玉山竹属等3个,占全省属数的17.6%,占全国竹类特有属总数的30%。对不同类型毛竹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毛竹林内物种是丰富的,但较大部分物种易受人为干扰影响。经过调查发现,群落不同层次,不同的干扰强度,物种多样性指数水平是不一样的;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阔混交林>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人类干扰强度小的竹林>干扰强度中等的竹林>干扰强度大的竹林;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竹针混交林>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干扰强度中等的竹林>干扰强度小的竹林>干扰强度大的竹林;竹阔混交林向毛竹纯林转型时,林下木本植物部分丧失,而草本植物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本区原生竹林主要有暖性竹林和温性竹林2种类型,共有23个群系。
参考文献:
[1]. 毛竹林群落特征与生态功能评价[D]. 高志勤.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4
[2]. 苏州城市森林群落结构及优化对策研究[D]. 宋青. 南京林业大学. 2008
[3]. 莲都区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及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 徐一鸣. 浙江农林大学. 2015
[4]. 两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J]. 李正才, 李玉红. 竹子研究汇刊. 2001
[5]. 毛竹入侵阔叶林对土壤固碳功能菌群落特征的影响及其机制[D]. 梁雪. 浙江农林大学. 2017
[6]. 江山市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种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郑超超. 浙江农林大学. 2014
[7].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 江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05
[8]. 紫金山主要森林植物群落研究[D]. 沈年华. 南京林业大学. 2009
[9]. 汤浦水库植物群落特征及水源涵养能力分析[D]. 张卫. 浙江农林大学. 2016
[10]. 永安竹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D]. 林敏水.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标签:林业论文; 常绿阔叶林论文; 毛竹论文; 公益林论文; 毛竹效应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土壤类型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物种入侵论文; 阔叶林论文; 乔木论文; 针叶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