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攻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风力,分解,飞行器,叶片,声速,斜拉桥,面层。
大攻角论文文献综述
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1](2019)在《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一座1 400 m跨径流线型闭口箱梁断面斜拉桥的颤振性能,根据其风致静力失稳或颤振前主梁最大有效风攻角已接近±10°的特点,通过弹簧悬挂节段模型试验,开展了大攻角下桥梁颤振性能研究。试验发现,在4°~10°风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均出现了弯扭耦合程度较弱的自限幅非线性颤振现象;而在其他攻角下,高风速时模型则表现为常规的发散型弯扭耦合颤振。研究发现,经典的线性颤振理论无法适用于研究试验中大攻角下出现的非线性颤振现象。因此,采用了一种简化的非线性半经验数学模型来表示非线性颤振中的自激扭矩,并从试验模型颤振位移时程中识别得到了模型参数。基于这一非线性自激力模型,通过试验测得的位移信号来构造自激扭矩时程,再利用自激扭矩的做功时程来识别各个气动参数。之后,利用其中的部分气动参数构造气动阻尼,并基于结构阻尼系数与气动线性阻尼系数之和为零的判断条件,提出了一种针对非线性颤振现象的临界风速确定方法,同时将线性和非线性颤振的起振判断条件进行了很好的统一。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求得的颤振临界风速与风洞试验中出现的现象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扬,张来平,邓小刚,孙海生[2](2018)在《飞行器大攻角复杂流动的POD和DMD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耗散自适应2阶混合格式以及脱体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方法开展了现代战斗机模型复杂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并与有限的平均气动力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和动力学模态分解(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 DMD)方法对数值模拟流场的非定常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飞行器背风区流场由一对边条涡的螺旋运动主导,旋涡破裂前在横向空间截面上流场是中性稳定的,同时主涡核的运动是多频耦合的. POD和DMD的对比分析则表明:两者模态配对的方式不同,但主要模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POD模态中包含多种频率的运动,而且能量较集中于主模态,流场重构效率更高; DMD则将流场的主要特征运动提取为一些单频模态的组合,同时能够给出模态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气体物理》期刊2018年05期)
田素梅,李东伟,祁武超[3](2018)在《大攻角下仿驼背鲸鳍叶片气动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攻角下前缘突节结构对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的影响,基于FLUENT数值模拟,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分别对标准叶片和仿驼背鲸鳍叶片进行气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较小的攻角下仿生叶片的气动性能并不如标准叶片。当攻角α≥20°之后,标准叶片出现明显的失速特性,此时带有前缘突节的仿生叶片升力系数也有所降低,但下降趋势比较平缓,大攻角下仿生叶片的升力系数始终高于标准叶片,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风力机叶片特定截面处的速度云图以及叶片表面压强和流线的分布情况表明,叶片前缘特殊的突节结构相当于一个漩涡制造器,正弦前缘波峰处优良的气动性能是仿生叶片在大攻角下依然具有较高的升力系数的主要原因。前缘突节的幅值和个数是影响仿生叶片气动性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顾佳,汪应[4](2017)在《低耗散E-CUSP格式性能分析及大攻角分离流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降低舰艇在高速航行时受到的空气和海浪阻力,船型的设计必须要符合流体动力学特性。由于舰艇的几何外型越来越复杂,促使研究人员寻找精度更高、收敛速度更快的CFD计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CFD计算方程和计算格式发展迅速,产生了拉普拉斯方程、欧拉方程、小扰动速势方程、通量差分分裂迎风格式等,在航空航天、船舶工业、飞行器设计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高速舰艇在大攻角条件下的航行状态,利用基于Roe格式的低耗散E-CUSP迎风格式算法,对舰艇细长旋成体的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大攻角分离流数值模拟。(本文来源于《舰船科学技术》期刊2017年18期)
成高,刘满国,李宪强,张翔,李苑青[5](2017)在《再入飞行器大攻角飞行时的姿态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再入飞行器大攻角飞行时,会造成方向舵失效,且较小的滚转角速度,就可能导致舵偏指令饱和,对此,本文设计了一种在方向舵失效情况下的抗饱和姿态控制律。该控制律首先基于时标分离假设,将再入飞行器大攻角飞行时的姿态运动模型分解成快、慢回路子系统,然后采用新型的高阶滑模控制律,设计出了一种有限时间收敛且连续可导的慢回路控制器;针对快回路子系统,结合分层滑模控制理论和自适应控制理论,设计了具有抗输入饱和功能的自适应分层滑模控制器。对以上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律在大攻角飞行造成偏航舵失效情况下,具有良好的抗饱和姿态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王龙,孙伦业,张瑾[6](2017)在《大攻角下开缝位置改变对风力机叶片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风力机叶片在大攻角条件下存在着严重的流动分离现象,降低风电机组的发电效率,文章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研究开缝位置改变对风力机叶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攻角范围下,射流会改善流动状况,缩小涡旋结构影响区域;开缝位置位于分离点附近时,气动性能最好,随着射流位置后移,其控制效果减弱,即使射流位置位于回流区,仍可减弱回流区影响范围与强度;射流有利于提高叶片升力系数,改善大攻角下叶片气动性能及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邢博阳,张斌,刘洪[7](2017)在《大攻角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声速飞行器在大气中飞行时,光学窗口会产生严重的气动光学效应,使目标图像发生像偏移、抖动、模糊和能量衰减。针对临近空间内高超声速飞行器大攻角状态下的气动光学效应,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分析了攻角、高度、马赫数大范围变化对光学窗口上方流场的影响。采用光线追踪方法模拟光线穿过光学窗口上方非均匀流场的过程。用Strehl比作为评价参数,定量的评价气动光学效应。仿真结果表明,在高度大于30Km时气动光学效应大幅度减弱,气动光学效应随着马赫数和负攻角绝对值的增大而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期刊2017-08-13)
刘小兵,张海东,刘庆宽[8](2017)在《大攻角下分离双钢箱梁间距对涡振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座分离双钢箱梁桥为背景,开展了一系列的节段模型风洞试验。首先分析了-5°~+5°间8个不同风攻角下单箱梁的涡振特性,然后详细研究了+5°风攻角下分离双箱梁在16个不同间距(双箱梁的净间距D与单箱梁宽B之比D/B的变化范围为0.025~4.0)时的涡振特性,并将结果与单箱梁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间距对上游箱梁和下游箱梁涡振特性的影响均可大致分为4个区间。(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7年14期)
刘鹏寅,陈进格,沈昕,竺晓程,杜朝辉[9](2017)在《风力机翼型在大攻角流场下的动力模态分解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在恒定大攻角工况下,对风力机翼型的非定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动力模态分解(DMD)方法对其模态进行辨识,以得到非定常流场的频率和相应的主要模态.结果表明:DMD方法可用于分析非定常流场的变化过程;DMD的各阶模态描述了非定常流场的主要流动特征,流场中非定常流动主要集中在近尾迹区域;采用包含主要流动信息的前4阶模态重构的流场能够反映不同时刻的时域流场;第2阶DMD模态重构的流场可以直观地描述尾迹区域内2个方向相反的涡依次脱落并向下游传播的非定常流动特征.(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艾宇[10](2017)在《叁角翼大攻角流场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SA-DDES模型对带支架的后掠60度叁角翼在30度,50度,70度以及90度攻角状态下的流场进行计算。研究了机翼的飞行攻角对气动参数的影响,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相对比,发现计算得到的机翼气动力参数,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7年12期)
大攻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非结构/混合网格、耗散自适应2阶混合格式以及脱体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 DES)方法开展了现代战斗机模型复杂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并与有限的平均气动力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计算具有合理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和动力学模态分解(dynamic mode decomposition, DMD)方法对数值模拟流场的非定常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飞行器背风区流场由一对边条涡的螺旋运动主导,旋涡破裂前在横向空间截面上流场是中性稳定的,同时主涡核的运动是多频耦合的. POD和DMD的对比分析则表明:两者模态配对的方式不同,但主要模态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POD模态中包含多种频率的运动,而且能量较集中于主模态,流场重构效率更高; DMD则将流场的主要特征运动提取为一些单频模态的组合,同时能够给出模态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攻角论文参考文献
[1].朱青,陈文天,朱乐东,崔译文.大攻角下超大跨度斜拉桥颤振性能节段模型风洞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2].张扬,张来平,邓小刚,孙海生.飞行器大攻角复杂流动的POD和DMD对比分析[J].气体物理.2018
[3].田素梅,李东伟,祁武超.大攻角下仿驼背鲸鳍叶片气动性能分析[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
[4].顾佳,汪应.低耗散E-CUSP格式性能分析及大攻角分离流数值模拟[J].舰船科学技术.2017
[5].成高,刘满国,李宪强,张翔,李苑青.再入飞行器大攻角飞行时的姿态控制律设计[J].宇航学报.2017
[6].王龙,孙伦业,张瑾.大攻角下开缝位置改变对风力机叶片影响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7].邢博阳,张斌,刘洪.大攻角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光学效应分析[C].中国力学大会-2017暨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60周年大会论文集(B).2017
[8].刘小兵,张海东,刘庆宽.大攻角下分离双钢箱梁间距对涡振特性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17
[9].刘鹏寅,陈进格,沈昕,竺晓程,杜朝辉.风力机翼型在大攻角流场下的动力模态分解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
[10].艾宇.叁角翼大攻角流场数值模拟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