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种群论文_彭宁彦,戴国飞,张伟,葛刚,杨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藻类种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藻类,种群,鄱阳湖,藻类植物,蓝藻,特征,结构。

藻类种群论文文献综述

彭宁彦,戴国飞,张伟,葛刚,杨平[1](2018)在《鄱阳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状态及藻类种群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平水期、丰水期和枯水期对鄱阳湖典型天然碟形湖、人控湖汊和主湖区进行了水质、藻类和蓝藻毒素等对比调查,结果表明鄱阳湖各个湖区的水质与藻类种群等差异较大,蓝藻毒素浓度和底泥中铁含量的分布具有一定关联性.在各水文季节蓝藻均为人控湖汊藻类的主要优势种之一.平水期鄱阳湖藻类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与水体的pH呈正相关关系,与采样点的水深呈负相关关系,碟形湖区水体营养盐浓度和藻类细胞密度均较其他湖区水体低.丰水期各湖区的水质差异相对较小,碟形湖藻类细胞密度仍低于其他湖区,但蓝藻已成为各湖区的优势种,该时期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磷浓度及浊度呈正相关关系.枯水季鄱阳湖各水体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总氮浓度、铵态氮浓度及电导率呈正相关关系,碟形湖与主湖区发生了完全分离,水体流动性差,暴发蓝藻水华的风险较高.高温丰枯季节鄱阳湖水体蓝藻毒素浓度与底泥铁含量呈现一定的相关分布关系,底泥铁含量高的地方,其水体蓝藻毒素浓度通常比较高,应警惕鄱阳湖流域富铁红壤流失带来的湖区蓝藻水华风险加剧后果.上述研究结果将为鄱阳湖水环境的预警和污染控制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商潘路[2](2018)在《水源水库水质及浮游藻类种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对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监测,分析对比了两个水库不同时期的水质和浮游藻类繁殖状态,并对不同水库不同时期厌氧区含量进行剖析,制定控藻计划,为水源水库给水和扬水曝气控藻技术提出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使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判别黑河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异质性,为水源水库热分层期间水质与真菌群落的偶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水体分层结构演变规律及水质响应特征;2)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藻类数目和种群时空格局;3)扬水曝气系统对水体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对碳、氮、磷、铁、锰等营养盐的调整;4)藻类爆发期,黑河水库热分层诱导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特征。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水体稳定分层结构都是在7~9月,水库底层DO接近于0,使得水体氧化还原转化效率减弱,垂向水质转变能力被形成的斜温层所抑制。分层期,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厌氧层最大深度分别达到21 m和25 m,等温层水体TN、Fe、Mn浓度超标分别达到1.7、0.38、0.12 mg/L和3.2、0.2、0.4 mg/L。黑河水库在10月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迅速降低直至消亡。(2)黑河水库藻密度在稳定分层期(2016年9月)达到最高值4.51×10~6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5.5μg/L。分层形成期小环藻、直链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 m处生长繁殖。水体耗氧速率在人工曝气充氧破坏水体分层的作用下逐渐降低,营养盐的释放被阻碍,从而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现象发生。(3)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在分层形成期(6月)和稳定分层期(8月)分别到达峰值5.0×10~6个/L和3.0×10~8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11μg/L和24μg/L。完全混合期甲藻是主要藻门,分层形成期小球藻、卵囊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m处生长繁殖。(4)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红酵母属、链格孢属、分子孢子菌属、链格孢属、亚隔孢壳属、分子孢子菌属分别是0.5、10、25、40、60、70 m水深的优势菌属。主成分分析(PCA)表明,TP、水温、DO对水深10、25和4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电导率、NO_3~--N对水深6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Chl-a、pH值对水深0.5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TP、TN、NO_3~--N对水深7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郭海瑞,赵立纯,刘敬娜[3](2017)在《基于人工湿地藻类种群模型的最优脉冲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态学原理,建立具有脉冲效应的藻类种群管理模型.应用最优脉冲控制原理,获得对藻类种群的最佳管理时刻及相应的使水体净化的最佳藻类水平.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琦,傅园园,黄河仙,罗岳平,陈贝贝[4](2016)在《东洞庭湖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东洞庭湖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为东洞庭湖水生态系统保护、健康评估及生物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物种综合数量指标(重要值IV)筛选优势种表征浮游藻类群落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从18项水质参数中提取出主要水环境因子,运用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研究优势种群与主要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从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来看,水温与溶解氧是影响尖针杆藻(Synedra acusvar)的主要因子;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凸出舟形藻(Mavicula prptracta)是水体有机污染的良好指示种;草鞋形波缘藻(Cymatopleura solea)喜高浓度的氨氮;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敏感,而双头辐节藻(Stauroneis anceps)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表现出高耐受性;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其它藻类有一定的特殊性;大多数浮游藻类喜弱碱性的水体环境。相较于以往研究,电导率并不是影响东洞庭湖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结论】东洞庭湖不同的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环境因子有其特定的生态适应性。(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本刊编辑部[5](2015)在《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中藻类与藓类植物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饶本强博士2014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目: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中藻类与藓类植物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研究.项目编号:U1404305.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郑武,张书田,卞戈,杨堃,黄和鸣[6](2015)在《福州内河真核浮游藻类种群分布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福州内河晋安河、白马河内的浮游藻类种类,明确两内河浮游藻类分布差异。方法分别在晋安河、白马河设立11个采集点采集水样66份,制作硅藻涂片,通过形态学分析浮游藻类种类。结果晋安河内冬、夏两季均检测到9个属硅藻门、3个属绿藻门及祼藻门裸藻属,而夏季还检测到其它3个属绿藻门。白马河冬、夏节均检测到10个属硅藻门,夏季检测到3个属绿藻门及裸藻门的裸藻属,而冬季仅检测到2个属的绿藻门。冬、夏两季晋安河和白马河水体中都以硅藻类占有较高比例。但硅藻类在冬季出现的频率高于夏季;而绿藻类及裸藻类夏季分布较冬季丰富。结论两内河浮游藻类存在一定的差异,晋安河水域浮游藻类较白马河水域分布更为丰富。(本文来源于《中国法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李飞鹏,高雅,张海平,肖宜华,陈玲[7](2015)在《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模拟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夏季崇明岛中心湖原水,在环形有机玻璃水槽开展了不同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研究.相对于静止水槽,实验前期不同的流速条件均对浮游藻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后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均稳定在一定水平,且流动水槽中叶绿素a含量略大于静止水槽,这可能与静止围隔中出现大量枝角类浮游动物有关,而流动条件则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减轻了对浮游藻类的捕食压力.水体流动导致了浮游藻类种群的变化,蓝藻的迅速消失、绿藻和硅藻形成生长优势是主要特征,表明持续的流动条件是导致浮游植物种属减少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该研究可为调水引流在河道、湖泊和水库中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水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5年01期)

韦春梅[8](2014)在《桂林桂湖浮游藻类种群组成及水质生物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3年1~12月对桂湖浮游藻类的调查和监测结果,分析藻类种群组成和优势种、细胞密度、马卡列夫(Margalef)和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物特征参数的变化,从生物学角度对桂湖水质进行评价,为桂林两江四湖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广西水利水电》期刊2014年06期)

邢峰杰,郑振魁,田立平,张健,郭芳涛[9](2014)在《潍坊市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藻类种群变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潍坊市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中的藻类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这两个水源地的藻含量随季节变化特征比较明显。在水温较低的春季和冬季,藻类数量较少,峡山水库藻类种类以裸藻、绿藻、硅藻占优势,白浪河水库藻类种类以金藻、绿藻、硅藻占优势;在水温高的夏季和秋初,藻类大量繁殖,蓝藻成为两个水库的优势种群,白浪河水库水质状况相对较好,峡山水库出现水华。(本文来源于《供水技术》期刊2014年02期)

董云仙,谭志卫,朱翔,郭艳英,金玉[10](2012)在《程海藻类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周年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10月—2010年9月,在程海湖设置了3个断面9个采样点,对程海藻类植物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结果表明:程海藻类植物种类175种(变种),种类组成结构特点以硅藻、绿藻、蓝藻为主;数量组成结构特点则是蓝藻占绝对优势,表现出典型的富营养化蓝藻型特征。细胞丰度为390.16×104~51 435.0×104个.L-1之间,年平均4 851.75×104个.L-1。年内时间分布呈现出3次波峰与3次波谷,每一次高峰的出现都伴随着不同种类为主的蓝藻水华暴发;水平分布在种类上无明显差异,数量上则表现出南部断面最低,中部断面次之,北部断面最高;垂直分布以表层最多,底层最低,5.0~20.0 m水柱中差异不明显。与1985年相比,种类组成中硅藻比重下降而蓝绿藻比重上升,一些对环境敏感的种类消失,优势种群发生演变,年内数量变动由单峰型发展为多峰型,湖泊富营养化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大力削减入湖污染物、增强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控制富营养化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7期)

藻类种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对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监测,分析对比了两个水库不同时期的水质和浮游藻类繁殖状态,并对不同水库不同时期厌氧区含量进行剖析,制定控藻计划,为水源水库给水和扬水曝气控藻技术提出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使用高通量DNA测序技术判别黑河水库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异质性,为水源水库热分层期间水质与真菌群落的偶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水体分层结构演变规律及水质响应特征;2)黑河水库与李家河水库藻类数目和种群时空格局;3)扬水曝气系统对水体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及其对碳、氮、磷、铁、锰等营养盐的调整;4)藻类爆发期,黑河水库热分层诱导水体真菌种群结构垂向演替特征。主要成果结论如下:(1)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水体稳定分层结构都是在7~9月,水库底层DO接近于0,使得水体氧化还原转化效率减弱,垂向水质转变能力被形成的斜温层所抑制。分层期,黑河水库和李家河水库厌氧层最大深度分别达到21 m和25 m,等温层水体TN、Fe、Mn浓度超标分别达到1.7、0.38、0.12 mg/L和3.2、0.2、0.4 mg/L。黑河水库在10月水体分层结构稳定性迅速降低直至消亡。(2)黑河水库藻密度在稳定分层期(2016年9月)达到最高值4.51×10~6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5.5μg/L。分层形成期小环藻、直链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 m处生长繁殖。水体耗氧速率在人工曝气充氧破坏水体分层的作用下逐渐降低,营养盐的释放被阻碍,从而抑制藻类生长,防止“水华”现象发生。(3)李家河水库藻密度在分层形成期(6月)和稳定分层期(8月)分别到达峰值5.0×10~6个/L和3.0×10~8个/L,叶绿素a浓度高达11μg/L和24μg/L。完全混合期甲藻是主要藻门,分层形成期小球藻、卵囊藻是主要藻种;稳定分层期铜绿微囊藻是主要藻种,都基本聚集在水体表层2~5m处生长繁殖。(4)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红酵母属、链格孢属、分子孢子菌属、链格孢属、亚隔孢壳属、分子孢子菌属分别是0.5、10、25、40、60、70 m水深的优势菌属。主成分分析(PCA)表明,TP、水温、DO对水深10、25和4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电导率、NO_3~--N对水深6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Chl-a、pH值对水深0.5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TP、TN、NO_3~--N对水深70 m的真菌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藻类种群论文参考文献

[1].彭宁彦,戴国飞,张伟,葛刚,杨平.鄱阳湖不同湖区营养盐状态及藻类种群对比[J].湖泊科学.2018

[2].商潘路.水源水库水质及浮游藻类种群结构时空演替规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3].郭海瑞,赵立纯,刘敬娜.基于人工湿地藻类种群模型的最优脉冲控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4].张琦,傅园园,黄河仙,罗岳平,陈贝贝.东洞庭湖浮游藻类优势种群对主要水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J].广西科学.2016

[5].本刊编辑部.不同演替阶段生物结皮中藻类与藓类植物优势种群种间关系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郑武,张书田,卞戈,杨堃,黄和鸣.福州内河真核浮游藻类种群分布调查[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5

[7].李飞鹏,高雅,张海平,肖宜华,陈玲.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模拟试验[J].湖泊科学.2015

[8].韦春梅.桂林桂湖浮游藻类种群组成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广西水利水电.2014

[9].邢峰杰,郑振魁,田立平,张健,郭芳涛.潍坊市峡山水库、白浪河水库藻类种群变迁特征研究[J].供水技术.2014

[10].董云仙,谭志卫,朱翔,郭艳英,金玉.程海藻类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的周年变化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2

论文知识图

3 淀山湖 N、P 浓度与不同季节浮游藻不同噪声强度下营养和藻类种群...冷排水前模拟装置中优势藻类种群冷排水后第1组优势藻类种群分布...冷排水后第1组优势藻类种群分布...冷排水后第2组优势藻类种群分布...

标签:;  ;  ;  ;  ;  ;  ;  

藻类种群论文_彭宁彦,戴国飞,张伟,葛刚,杨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