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胸腺修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胸腺,干细胞,免疫,骨髓,放射病,稳定性,异种。
胸腺修饰论文文献综述
吴云飞,刘纯慧,张晶晶,唐凤琰[1](2019)在《胸腺五肽的酶法聚乙二醇定点修饰及其初步药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利用微生物转谷氨酰胺酶(m TGase)催化法对胸腺五肽(TP5)进行聚乙二醇(PEG)定点修饰,并初步测定修饰产物的半衰期与生物活性。m TGase的底物苄氧羰基-L-谷氨酰胺酰甘氨酸(ZQG)的末端羧基经碳二亚胺/N-羟基琥珀酰亚胺(EDC/NHS)活化,然后与叔丁氧羰基-聚乙二醇氨(BOC-PEG-NH2)的氨基相连得到含酰胺供体的PEG-ZQG;经m TGase催化,PEG-ZQG的酰胺基与TP5共价缀合,采用Superdex30凝胶过滤柱层析纯化得到结合物,并对其进行紫外扫描、~1H NMR分析;最后测定结合物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体外促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1H NMR显示TP5与PEG-ZQG以1∶1成功结合,修饰位点为赖氨酸残基的侧链氨基,产率达78. 5%;修饰产物PEG-ZQG-TP5在小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曲线下面积分别是TP5的5. 9倍、4. 8倍,其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促增殖能力与TP5相当。因此,基于m TGase催化策略能够实现对TP5的高效定点修饰,产物的体内半衰期明显延长、生物利用度显着提高,且活性保持率高。(本文来源于《药物生物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陈曦鹏[2](2019)在《胸腺嘧啶-1-乙酸修饰的聚联乙炔脂质体用于Pb~(2+)的可视化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联乙炔(PDA)由于其独特的共轭结构和突出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传感领域。在体系内添加各种外部刺激后,PDA可以经历由蓝色到红色的比色过渡以及从非荧光到荧光的变化。不但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容易地检测其光学变化也可以实现肉眼识别。这些特性使PDA成为用于构建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平台的优异材料。近年来,已经报道了许多基于聚联乙炔的光学响应的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实现对被分析物的识别和分析,包括温度,金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胺,水,气体,糖,碳氢化合物,新霉素,肝素,病毒,酶,细菌和癌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被检测和分析的对象逐渐变得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因而,为扩大聚联乙炔传感器的识别对象并提高其检测和分析性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的基于聚乙炔材料的优异传感器,构建出灵敏度更高、识别效率更好的聚联乙炔识别体系。本论文,我们以构建新型聚联乙炔传感器为目标,典型的重金属元素Pb~(2+)作为检测和分析对象,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聚联乙炔单体,成功构建了新型的基于聚联乙炔功能组件的传感系统,并成功实现了对Pb~(2+)的高效、灵敏的识别和检测。本研究为了扩展检测Pb~(2+)的方法和提高基于聚联乙炔传感器用于Pb~(2+)的检测性能,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胸腺嘧啶-1-乙酸改性的聚联乙炔单体PCDA-TAA,并通过PCDA-TAA和PCDA以摩尔比为1:9的比例制备了聚联乙炔脂质体传感器。这种改性过的聚联乙炔脂质体传感器不仅能够实现对水相中Pb~(2+)比色检测和荧光检测,而且还具有对Pb~(2+)优异的专一性。检测机理实验显示,对Pb~(2+)的识别机理可能是胸腺嘧啶-1-乙酸基团和羧基基团对Pb~(2+)强的络合作用对聚联乙炔脂质体造成了刺激并随之产生了颜色的变化和荧光的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改性聚联乙炔单体的设计和合成,制备了聚联乙炔脂质体;并通过对检测体系的条件进行探索、优化和改进,成功利用这种新型的聚联乙炔传感器实现了对水相中Pb~(2+)的灵敏性和选择性的检测。另外,本研究也验证了新型Pb~(2+)传感器的检测机理,这为聚联乙炔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基础和指导,并为人们设计新的基于聚联乙炔类型的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付天然,张良[3](2018)在《SUMO化修饰对人源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的结构影响及活性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SUMO化修饰对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thymine DNA glycosylase,TDG)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及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表达纯化体系,获取可用于晶体筛选及活性检测的SUMO-1-TDG蛋白。通过晶体筛选、衍射数据收集及结构解析,分析SUMO-1-TDG的分子结构。利用蛋白热稳定性实验检测在SUMO化修饰前后TDG稳定性的变化。建立TDG活性测试体系,探讨SUMO化修饰对TDG活性产生的影响。结果·通过结构解析得到SUMO-1-TDG分子结构。稳定性、活性实验检测发现TDG蛋白熔解温度(Tm)值提高约16℃,催化活性提升约9.70%。结论·SUMO-1分子结合TDG对其进行修饰使得结合位点附近氨基酸形成分子间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参与调控TDG蛋白的稳定性及催化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廖晓雨,宁喜波,王延龙,沈鸿雁[4](2017)在《甲基六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胸腺五肽的合成及其体外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决胸腺五肽(thymopentin,TP5)易被降解,半衰期短的缺点,设计并合成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型单分散小分子聚乙二醇修饰剂,并探索其定点修饰TP5主链N端和赖氨酸(Lys)侧链氨基的新方法及稳定性评价。方法以六聚乙二醇单甲醚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得到修饰剂甲基六聚乙二醇脂肪酸。分别用于在固相合成中直接修饰到TP5的主链N端,和对TP5侧链Lys的定点修饰。对修饰肽进行了在兔血清中的稳定性测试,并对不同修饰位点和修饰剂中脂肪酸长度对修饰肽降解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与未修饰的TP5相比,修饰肽在血清中的原型保留率均显着上升,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修饰主链N端的TP5的稳定性高于修饰Lys侧链的TP5,增加脂肪酸长度会使降解速度加快。结论采用单分散小分子聚乙二醇修饰的方法可以提高胸腺五肽的稳定性,因此采用聚乙二醇修饰技术可能开发TP5的长效注射剂,以拓宽其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张响[5](2016)在《硫醇—烯点击修饰半胱氨酸功能化透明质酸通过氧酯自然化学连接形成可注射原位水凝胶哌嗪法固相合成胸腺五肽》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明质酸,也叫玻尿酸,是一种天然存在的非硫酸化线性阴离子糖胺聚糖,广泛分布于人体中,如关节腔滑液,眼睛玻璃体和以及真皮层中,并起着许多重要的生理作用,这些表明了透明质酸是一种重要的天然生物大分子。然而,透明质酸在体内迅速被透明质酸酶分解,在组织中半衰期较短,这限制性了其作为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非免疫原性天然聚合物的应用。透明质酸的化学修饰现已被用来克服上述不足,延长透明质酸在体内的停留时间,并保持其作为生物大分子所具有的生物相容性,黏弹性质以及药理和治疗特性。本课题提出一种新颖,有效而且温和的方法,通过形成稳定的醚键对透明质酸N-乙酰-D-葡萄糖胺的伯醇羟基进行化学修饰得到一系列的半胱氨酸透明质酸结合物。本课题中首次采用冷冻干燥的方法对透明质酸N-乙酰-D-葡萄糖胺的伯醇羟基进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系列功能化修饰,得到七组不同修饰率的烯丙基透明质酸结合物。考虑到透明质酸的羧基与细胞CD44受体的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而不改变其羧基所带负电荷,并且烯丙基缩水甘油醚与透明质酸开环形成稳定的醚键是在冻干过程中完成的。硫醇-烯点击化学具有产率高,兼容水、氧环境等优点。运用硫醇-烯点击化学对上述合成的一系列烯丙基透明质酸结合物进行半胱氨酸化修饰,在紫外的条件下得到半胱氨酸透明质酸结合物。N-末端半胱氨酸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生理条件下(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9)混合后,半胱氨酸的巯基和酯类化合物的醇发生交换,形成一个五圆环的中间体后自发地重排,产生一个新的酰胺键,这个化学反应称之为氧酯介导自然化学连接。它克服了许多NCL的早期限制,包括离去硫醇基团、缓慢反应动力学以及细胞毒性的,在化学交联形成水凝胶具有广阔前景。合成得到的半胱氨酸透明质酸结合物与四分枝聚乙二醇氧酯,通过氧酯介导自然化学连接形成具有活性巯基的水凝胶,增加了透明质酸的细胞黏附性,不仅可以用在细胞培养,而且巯基可与药物小分子结合,达到药物缓控释的目的,另外,硫脂结构中的醇在OMNCL反应时会释放到溶液中,在设计硫脂的时候,可以把这个醇设计为羟基化的药物或细胞生长因子的前体,从而在水凝胶形成的同时,释放这些药物或生长因子到水凝胶中,进一步增加了透明质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范围。通过流变学研究所形成的水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将不同性状的水凝胶和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为鼠RINm5f胰岛细胞的培养提供支架材料,用于探讨水凝胶在细胞支架材料中的应用。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探究支架材料上的培养的鼠RINm5f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的能力。总结上述实验的结果,分析得出透明质酸最适的修饰条件。本课题所采用的化学修饰透明质酸的方法形成的水凝胶,在细胞移植、组织移植,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胸腺五肽是一种化学合成的五肽化合物(精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缬氨酸-酪氨酸),为胸腺生成素Ⅱ的第32-36位的氨基酸残基片段,它的基本序列为H-Arg-Lys-Asp-Val-Tyr-OH,保留了胸腺生成素的生物学有效活性。胸腺五肽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现已作为药物投放市场。因此,本课题采用固相法合成胸腺五肽,不仅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而且还为建立多肽固相合成技术平台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迄今为止,在多数Fmoc法固相合成多肽的文献与专利中,只有哌啶溶液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脱去氨基酸氨基上的Fmoc保护基的通用的脱保护试剂。然而,哌啶在现实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哌啶为易制毒-2类化学品,受公安部门的严格管制;哌啶为无色液体,有吸湿性,能随水蒸气挥发,对二氧化碳敏感给储存运输过程中带了不便。因此,在固相合成胸腺五肽中需要一种简单、有效、成本低、原料易得的脱保护剂除去氨基酸上的Fmoc保护基。本文分别采用哌嗪和哌啶作为Fmoc的脱保护试剂,进行同步的固相合成胸腺五肽,并对每步中间体、最终胸腺五肽产物与标准品进行HPLC、质谱数据监控。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合成的产物没有区别。本课题选择用哌嗪作为固相合成胸腺五肽的脱保护剂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在使用方便性、价格、储存、运输等方面优越于长久以来使用的哌啶,并为以Fmoc为保护基的多肽固相合成中提供了一种方便,易得的脱保护试剂,从而为多肽合成工作者在固相合成中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和思路。(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4-01)
范扩[6](2013)在《胸腺五肽的聚乙二醇修饰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二醇(PEG)修饰技术可以效地降低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延长蛋白和多肽类药物在体内的循环半衰期、提高蛋白和多肽类药物在体内的综合药效,已成功用于改善多种蛋白和多肽类药物的性质。胸腺五肽(TP5)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多肽,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使过强或受到抑制的免疫反应趋于正常。本论文探索将mPEG修饰技术应用于TP5,以便解决胸腺五肽临床应用时存在的理化稳定性差、易被蛋白酶水解、在血液中循环半衰期太短等问题。针对胸腺五肽的性质,采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丁醛(mPEG-ButyrALD)和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丙酸酯(mPEG-SPA)两种不同活性末端的聚乙二醇分别修饰N-末端氨基和第二位的赖氨酸,以反相高效液相(RP-HPLC)检测粗产物多肽浓度的方法分析PEG修饰产物的组成,同时监测不同修饰条件下反应动力学数据指导优化修饰工艺条件,以期获得更高的单修饰产物比例。确定mPEG-ButyrALD5000修饰TP5的优选反应条件为:反应缓冲液pH值为5.0,修饰剂肭腺五肽摩尔比为2:1,反应时间55min;mPEG-SPA5000修饰TP5的优选反应条件为:反应缓冲液pH值为8.5,修饰剂/胸腺五肽摩尔比为2.5:1,反应时间为6min。修饰粗产物用SP-Sepharose Fast Flow阳离子交换层析柱分离纯化,并超滤除盐、真空冻干干燥后得到最终产物。对单修饰产物分子量、体外酶解稳定性进行了测定,通过x-射线建立了免疫抑制小鼠模型,并对TP5、mPEG-ButyrALD-TP5和InPEG-SPA-TP5等溶液对免疫抑制型小鼠碳廓清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后mPEG-ButyrALD-TP5和mPEG-SPA-TP5经MALDI-TOF-MS法检测两种产物均为单修饰,分子量5600左右;与未修饰TP5相比,其体外酶解稳定性得到很好的改善;对免疫抑制型小鼠,mPEG-ButyrALD-TP5无显着疗效,mPEG-SPA-TP5和TP5均能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系数,改善免疫功能,而mPEG-SPA-TP5溶液促免疫药效及作用时间明显高于未修饰的TP5溶液。(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5-01)
朱震,沈振亚,陈海军[7](2012)在《MSCs修饰受体胸腺对异种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大鼠胸腺以豚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修饰,然后行豚鼠到大鼠的异种心脏移植。研究以间充质干细胞修饰胸腺对异种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供体豚鼠和受体SD大鼠各20只随机分成四组,A组(对照组);B组(胸腺修饰IT组);C组(CVF组);D组(IT加CVF组)。观测指标: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病理变化,供受体异种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结果供心平均存活时间:A组(23.20±6.14)min,B组(24.20±9.28)min,C组(335.40±49.23)min,D组(451.00±50.10)min。A与B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平均存活时间较A、B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受体淋巴细胞反应,测得光密度值分别为:D组为(381.20±12.01),A组为(590.20±15.38),胸腺修饰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到大鼠心脏异种移植中,豚鼠MSCs修饰大鼠胸腺,当克服HAR后可以延长供心存活时间,但并不能完全克服AVR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2年21期)
朱震,陈海军,沈振亚[8](2012)在《MSCs修饰受体胸腺的异种心脏移植中Th2细胞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胸腺修饰对异种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探讨Th2细胞的作用。方法将供体豚鼠(20只)和受体SD大鼠(20只)随机分成四组,A组(对照组);B组(胸腺修饰IT组);C组(CVF组);D组(IT加CVF组),每组各10只,5只供体豚鼠,5只受体SD大鼠。观测指标:脾脏GATA-3,CCR3变化。结果脾脏GATA-3的表达,测得灰度值分别为:A组:80.718±1.650,B组:81.510±1.890,C组:166.160±7.360,D组:115.074±3.090;D组表达较C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脾脏GATA-3、CCR3免疫组化较D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Th2细胞的增殖通过豚鼠MSCs修饰大鼠胸腺被有效抑制,从而使大鼠IgG类诱生异种抗体的产生也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2年20期)
宁昌[9](2012)在《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重度以上急性放射病(acute radiation sickness,ARS)患者常因造血衰竭、免疫功能低下继发严重感染、脏器辐射损伤所致多脏器衰竭而死亡。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完善以及细胞因子的广泛应用,使放射病患者造血功能恢复成为可能;但免疫功能低下和多脏器衰竭仍然是危及这类患者生命的主要因素。胸腺是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迁入的淋巴祖细胞在这里分化、发育成为成熟的T细胞后输出到外周淋巴组织,対机体免疫功能的维持和调节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胸腺也是对辐射高度敏感的器官,在中重度以上ARS发生时常被累及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及时修复损伤的胸腺能有效改善放射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来源于中胚层,可横向或跨胚层向多种组织分化,参与损伤组织脏器的修复;同时,MSC还能维持胸腺基质微环境,与胸腺上皮细胞协同作用,促进T细胞成熟。能否用MSC修复放射损伤的胸腺、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相关的报道不多,本实验将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本实验利用60Coγ射线照射后建立的胸腺放射性损伤小鼠模型,研究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修饰的MSC対胸腺放射损伤的修复作用和机制,为中重度以上ARS的救治探索新的途径。方法1.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纯化雄性C57小鼠骨髓MSC,并改良培养条件,体外培养、扩增、传代,待细胞传至第二代,通过细胞形态、细胞表型和成骨、成脂实验,来验证所获细胞是否为实验需要的MSC。2.通过腺病毒转染技术,用含有报告基因EGFP的穿梭质粒和pAdxsi载体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转染H293细胞并扩增,构建表达EGFP的重组腺病毒(pAdxsi-EGFP),纯化后以TCID50法(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 dose)测定病毒滴度。然后将构建的重组腺病毒以0、50、150、300四种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infection,MOI)感染鉴定正确的MSC,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感染率,确定最佳MOI,并以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感染后MSC的增殖活性。3.以不同剂量~(60)Coγ射线照射雌性BALB/C小鼠制作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以6Gy、9Gy、12Gy叁个剂量经前胸野单次照射小鼠纵膈,其余部位以10cm铅板遮蔽,剂量率为154.7cGy/min,动物距放射源80cm,照射时长分别为6Gy:257秒;9Gy:386秒;12Gy:514秒。照射后观察小鼠体重、进食水量、胸腺指数、胸腺病理、食管、气管、肺的病理、外周血像、胸腺T亚群和外周血T亚群变化,判断模型是否构建成功,并选择最佳照射剂量,然后以此剂量照射小鼠构建胸腺放射损伤模型。4.用构建的基因修饰MSC经尾静脉输注到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小鼠体内,观察小鼠体重、胸腺指数、胸腺病理、外周血像、胸腺T亚群和外周血T亚群、胸腺T细胞重排删除环(T 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变化以及胸腺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Sex-determining Region ofY-chromosome,Sry)的表达情况,判断MSC対胸腺放射性损伤的修复及对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结果1.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MSC在接种24小时后开始贴壁,起初形状多为小圆形及多角形,培养至第7天多数细胞伸展呈梭形并呈集落式生长,传代培养至第2代时细胞形态趋于统一,呈现为长梭形细胞束装排列。流式细胞仪检测第二代MSC细胞表型,高表达CD105(69.01%)、CD44(95.65%),低表达CD34(0.76%)、CD45(5.37%)。成骨诱导3周后以Von Kossa染色,可见染色阳性的骨结节;成脂诱导后2周可见油红O染色的红色脂肪细胞。2.将重组穿梭载体质粒pAdxsi-EGFP用Xho I酶切后,1%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7条大小分别为14K、11.8K、3.1kb、2.66kb、2.47K、1.45K、0.6K条带,而单纯pAdxsi经Xho I酶切、电泳后仅有14kb,11.8kb,4.0kb,2.47kb,1.45kb,0.6kb6条带。然后在H293细胞中扩增、纯化后以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为2×10~(10)pfu/ml。用构建的重组腺病毒感染MSC,感染后10小时可见绿色荧光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第7天后表达率达最高并趋于稳定,体外培养28天仍可见荧光;且感染率随MOI的增加而增加,但MOI为300时细胞形态变化较明显,表现为较多细胞变形、漂浮,提示细胞受损,MOI为150时,感染率较高,且细胞形态变化不大。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四组感染率分别为7.4%、65.7%、92.3%、94.6%。以MOI150感染MSC后,与未感染MSC相比,CCK-8法检测两者增殖活性无差异(P﹥0.05)。3.叁个剂量照射组在照射后各个时间点体重均低于对照组,但6Gy照射组仅在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9Gy照射组在照后第14、21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而12Gy照射组在照射后第14、21、28天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照射后1周内平均每日进食量和饮水量,6Gy及9Gy两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12Gy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叁个剂量照射组在照后各个时间点胸腺指数均低于对照组;6Gy组在照后第14、21、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9Gy与12Gy照射组在照后第7、14、21、28天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其中第21、28天差异更显着(P<0.01)。病理组织学显示照射组小鼠胸腺萎缩,皮质区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较多细胞碎片,髓质区胸腺小体消失,细胞数量减少,尤以照射后第7天较明显,且损伤程度与放射剂量呈正相关;照射后第14天,胸腺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胸腺体积逐渐增大,但照射后28天仍未恢复正常。12Gy照射组部分小鼠食管、气管病理显示黏膜基底层细胞增多,血管充血,上皮层部分坏死脱落,固有层、黏膜下层可见炎细胞浸润;其余两组食管、气管、肺病理未出现放射损伤。叁个剂量照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在照射后低于对照组,照射后第7天降到最低,其后逐步升高,但至照射后28天仍未完全恢复正常,在照射后各个时间点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6Gy与9Gy两组无差异,12Gy组在照后第7天和第14天与6Gy、9Gy两组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胸腺CD4+CD8+细胞比例大约70%,CD4+CD8-细胞比例约为20%,CD4-CD8+细胞比例约为7%,而CD4-CD8-细胞仅占2%左右。照射后,CD4+CD8+细胞下降幅度最大,最低可降至照射前的十分之一,照射后第14天,比例逐渐恢复,但至照后28天也未恢复到照射前水平。CD4-CD8-细胞则于照后出现大幅度升高,在照射后第7天升至最高,幅度最大者接近60倍,其后逐步回落,但至照后28天也明显高于照射前水平。CD4+CD8-和CD4-CD8+细胞比例在照射后出现下降,在照射后第14天降至最低,然后逐渐回升。对照组外周血中CD3+细胞比例在40%左右,CD3+CD4+细胞比例约为30%,而CD3+CD8+细胞比例约为10%,CD4/CD8约为3.0。照射后第1天,照射组各群细胞的比例短暂升高后下降,在照射后第14天,CD3+细胞比例回升,其后再次缓慢下降;CD3+CD4+、CD3+CD8+细胞的比例和CD4/CD8的值则持续下降,但从第14天起,下降的幅度明显减小。叁个照射组的胸腺和外周血T亚群变化趋势相同,但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各亚群的变化幅度增大。4.对照组和对照+MSC组在各指标上无差异(P>0.05)。照射组与照射+MSC组除了Sry检测结果外,其余各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变化趋势见结果3),但照射+MSC组要优于照射组,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照射+MSC组与对照组也有差异。荧光病理显示输注MSC后1天胸腺出现绿色荧光,但仅在血管周围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荧光逐渐弥漫至整个组织,在第7天表达达高峰,其后逐渐减少,至35天基本消失。照射+MSC组IFN-γ、TGF-β血清含量明显增高,与照射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4浓度与照射及对照组无差异。Sry检测除照射+MSC组在照射后14及28天为阳性外,其余各组均为阴性。结论1.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并改良培养条件后培养的细胞从形态、细胞表型及多向分化能力叁个方面鉴定,是实验所需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2.用构建的重组腺病毒以最佳MOI为150感染MSC后,MSC能稳定、高效表达EGFP,并且不影响细胞的增殖活性,通过腺病毒为载体导入外源基因可成功获取基因修饰的MSC。3.6Gy、9Gy、12Gy叁个剂量均可引起小鼠胸腺的放射性损伤,但9Gy照射后胸腺改变较典型,且无其它脏器损伤,用此剂量单次照射小鼠纵膈可成功构建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模型。4.用基因修饰的MSC治疗胸腺放射损伤小鼠模型,MSC可归巢至胸腺并增殖,参与胸腺的修复,减轻胸腺的辐射损伤,并能有效恢复机体受损的免疫功能,可做为治疗急性放射病的一条新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2-05-18)
孙鹏[10](2011)在《大肠杆菌对胸腺素α原N~α-末端乙酰化修饰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生命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使蛋白质的结构更为复杂,功能更为完善,调节更为精细。这些修饰包括糖基化、N-末端乙酰化、磷酸化、C-末端酰胺化等等。其中N-末端乙酰化是最普遍的共价修饰之一。目前,我们对蛋白质的N-末端乙酰化修饰的认识主要来自真核生物,而在原核细胞中,N-末端乙酰化修饰极其罕见,相关研究更为稀少。蛋白质的Nα-末端乙酰化修饰是由Nα-末端乙酰基转移酶(Nα-terminal acetyltransferases, NATs)将乙酰辅酶A的乙酰基(CH3CO-,分子量约43Da)转移到蛋白质N-末端的Alpha氨基上。蛋白质是否N-末端乙酰化修饰至少取决于两个条件:是否有合适的Nα-末端乙酰基转移酶(NAT),是否有合适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目前确知的原核生物NAT有叁种:大肠杆菌的RimI、RimJ和RimL,它们分别负责大肠杆菌核糖体蛋白S18、S5和L12的N-末端乙酰化修饰。关于N-末端氨基酸序列对N-末端乙酰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真核生物,并且不同于蛋白质N-糖基化修饰位点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我们还不能根据蛋白质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来推测此蛋白是否可被N-末端乙酰化修饰。胸腺素α1(Thymosinα1,Tα1)是具有免疫刺激作用的物质,由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108 Da,等电点4.2,其N-末端的Ser被乙酰化修饰,其前体是胸腺素α原(ProTα)。Tα1具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在癌症和感染性疾病方面有巨大应用价值,如化学合成的Tα1—“日达仙”已广泛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和肿瘤。但化学法合成Tα1成本高,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重组N-末端乙酰化Tα1,有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在利用大肠杆菌表达胸腺素α原(ProTα)时,ProTα有部分乙酰化修饰现象[1]。Fang等[2]在大肠杆菌内表达Tα1-L12融合蛋白时发现,Nα-末端乙酰基转移酶RimJ是Tα1-L12乙酰化的主要修饰酶。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肠杆菌对ProTαN-末端乙酰化修饰的机理,我们敲除了大肠杆菌DH5α的rimI、rimJ和rimL叁个基因,观察ProTα在各缺陷菌中的乙酰化水平。本研究用Red重组的方法构建了rims基因的单敲除、双敲除和叁敲除菌株(单敲除菌株3株DH5αΔrimJ、DH5αΔrimL、DH5αΔrimI,双敲除菌株3株DH5αΔrimJΔrimL、DH5αΔrimJΔrimI、DH5αΔrimLΔrimI和叁敲除菌株1株DH5αΔrimJΔrimLΔrimI),在缺陷菌中表达ProTα蛋白,经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后,用RP-HPLC检测相应ProTα的乙酰化水平。结果表明,只要敲除rimJ基因就能使ProTα的乙酰化现象消失;单敲除rimL和rimI基因,以及全敲除此两个基因对ProTα的乙酰化水平无影响。这表明,在天然状态下,RimJ也是ProTα的主要修饰酶。过表达rims基因是否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为了探讨过量Rims蛋白对ProTα乙酰化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大肠杆菌DH5α/pBV220-proTα和DH5αΔrimJΔrimLΔrimI/pBV220-proTα中过表达了rims基因,经RP-HPLC检测发现,在野生菌DH5α和三缺陷菌株DH5αΔrimJΔrimLΔrimI中过表达rimL或rimJ都能使ProTα几乎完全乙酰化,而过表达rimI却抑制ProTα的乙酰化。为了进一步研究rimI基因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双因素析因设计,考察了“是否过表达rimI”和“诱导时间”两个因素对ProTα乙酰化的影响。在ProTα的RP-HPLC图上,对未乙酰化和乙酰化峰进行面积积分,独立重复叁次实验,用SAS统计软件分析相应数据。结果表明,有无rimI的过表达、诱导时间的长短以及两个因素之间的交叉效应均对ProTα的乙酰化程度有影响,其F值分别为53.8、89.22及16.28,P值均小于0.0001;无论有无rimI过表达,与诱导6h前相比,乙酰化的ProTα所占比例逐渐升高(P<0.0001);在过表达rimI的菌株中,乙酰化的ProTα在诱导12h后占37.4%,而在无rimI过表达的菌株中占64.3%;RimI对ProTα乙酰化的抑制作用从诱导6h后开始显现(P=0.0007)。本研究初步探讨了N-末端氨基酸序列对大肠杆菌表达的ProTα乙酰化程度的影响。虽然,文献报道在真核细胞中蛋白的N-末端第一位氨基酸是Ser和Ala时,此蛋白被乙酰化的概率较大,如果其后的氨基酸为Met、Gly和Thr时,大约95%的蛋白会被乙酰化修饰;N-末端第二位氨基酸同样影响蛋白质的N-末端乙酰化修饰,酵母中,蛋白质N-末端第一位氨基酸是Ser、Ala、Thr、Met时,如果第二位氨基酸是Glu/Asp会促进乙酰化修饰,而Pro会抑制乙酰化修饰。但是,此规律在不同的物种中有所变化,并且也只是统计学规律,并不能够作为判断蛋白质是否被N-末端乙酰化修饰的标准。为了研究ProTα的第一和第二位氨基酸对其在大肠杆菌中的乙酰化修饰的影响,根据文献报道,本研究构建了10种N-末端氨基酸突变的ProTα,其中第一位Ser突变株4种(ProTαMet1、ProTαThr1、ProTαAla1和ProTαGly1),第二位Asp突变株6种(ProTαVal2、ProTαCys2、ProTαGlu2、ProTαAla2、ProTαPro2和ProTαGly2)。将阴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的各ProTα突变体用MALDI-TOF MS检测其分子量,由此分析各突变体的乙酰化情况。结果发现,与天然ProTα相比,将ProTα第一位丝氨酸(Ser)突变为苏氨酸(Thr)后基本不影响ProTα的乙酰化水平;而突变为丙氨酸(Ala)后ProTα的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但仍然有少量ProTα被乙酰化修饰;将第一位Ser突变为甘氨酸(Gly),ProTα则不被乙酰化;将第一位Ser突变为甲硫氨酸(Met),则引起ProTα的起始甲硫氨酸切割不完全,而切除起始甲硫氨酸的ProTαMet1也无乙酰化修饰现象。将ProTα的第二位天冬氨酸(Asp)突变为谷氨酸(Glu)或缬氨酸(Val)时,ProTα仍有乙酰化现象,但乙酰化水平明显降低;将第二位的Asp突变为缬氨酸(Val)、半胱氨酸(Cys)、丙氨酸(Ala)、脯氨酸(Pro)时可引起ProTα不同程度的N-末端降解,其中将第二位Asp突变为Cys、Pro时几乎没有完整的ProTα存在,ProTαN-末端突变后引起的N-末端降解的机理还不明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综上所述,ProTα在大肠杆菌DH5α中表达时可获得N-末端乙酰化修饰,该过程主要由RimJ催化。过量的RimL或RimJ可使ProTα几乎完全被乙酰化修饰,而过量的RimI却抑制ProTα的乙酰化修饰。初步研究发现,ProTα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乙酰化水平,其规律与真核生物的有相似之处。本研究为原核生物N-末端乙酰化修饰的机理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丰富了数据资料,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1-06-11)
胸腺修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联乙炔(PDA)由于其独特的共轭结构和突出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器件和传感领域。在体系内添加各种外部刺激后,PDA可以经历由蓝色到红色的比色过渡以及从非荧光到荧光的变化。不但可以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荧光光谱仪容易地检测其光学变化也可以实现肉眼识别。这些特性使PDA成为用于构建化学和生物传感器平台的优异材料。近年来,已经报道了许多基于聚联乙炔的光学响应的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实现对被分析物的识别和分析,包括温度,金属离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胺,水,气体,糖,碳氢化合物,新霉素,肝素,病毒,酶,细菌和癌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被检测和分析的对象逐渐变得种类繁多且性质各异。因而,为扩大聚联乙炔传感器的识别对象并提高其检测和分析性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新型的基于聚乙炔材料的优异传感器,构建出灵敏度更高、识别效率更好的聚联乙炔识别体系。本论文,我们以构建新型聚联乙炔传感器为目标,典型的重金属元素Pb~(2+)作为检测和分析对象,通过合理设计和合成聚联乙炔单体,成功构建了新型的基于聚联乙炔功能组件的传感系统,并成功实现了对Pb~(2+)的高效、灵敏的识别和检测。本研究为了扩展检测Pb~(2+)的方法和提高基于聚联乙炔传感器用于Pb~(2+)的检测性能,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胸腺嘧啶-1-乙酸改性的聚联乙炔单体PCDA-TAA,并通过PCDA-TAA和PCDA以摩尔比为1:9的比例制备了聚联乙炔脂质体传感器。这种改性过的聚联乙炔脂质体传感器不仅能够实现对水相中Pb~(2+)比色检测和荧光检测,而且还具有对Pb~(2+)优异的专一性。检测机理实验显示,对Pb~(2+)的识别机理可能是胸腺嘧啶-1-乙酸基团和羧基基团对Pb~(2+)强的络合作用对聚联乙炔脂质体造成了刺激并随之产生了颜色的变化和荧光的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改性聚联乙炔单体的设计和合成,制备了聚联乙炔脂质体;并通过对检测体系的条件进行探索、优化和改进,成功利用这种新型的聚联乙炔传感器实现了对水相中Pb~(2+)的灵敏性和选择性的检测。另外,本研究也验证了新型Pb~(2+)传感器的检测机理,这为聚联乙炔传感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设计基础和指导,并为人们设计新的基于聚联乙炔类型的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胸腺修饰论文参考文献
[1].吴云飞,刘纯慧,张晶晶,唐凤琰.胸腺五肽的酶法聚乙二醇定点修饰及其初步药学性质研究[J].药物生物技术.2019
[2].陈曦鹏.胸腺嘧啶-1-乙酸修饰的聚联乙炔脂质体用于Pb~(2+)的可视化检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付天然,张良.SUMO化修饰对人源胸腺嘧啶DNA糖基化酶的结构影响及活性调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4].廖晓雨,宁喜波,王延龙,沈鸿雁.甲基六聚乙二醇衍生物修饰胸腺五肽的合成及其体外稳定性[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7
[5].张响.硫醇—烯点击修饰半胱氨酸功能化透明质酸通过氧酯自然化学连接形成可注射原位水凝胶哌嗪法固相合成胸腺五肽[D].海南大学.2016
[6].范扩.胸腺五肽的聚乙二醇修饰及其表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3
[7].朱震,沈振亚,陈海军.MSCs修饰受体胸腺对异种心脏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
[8].朱震,陈海军,沈振亚.MSCs修饰受体胸腺的异种心脏移植中Th2细胞的表达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
[9].宁昌.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小鼠胸腺放射性损伤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
[10].孙鹏.大肠杆菌对胸腺素α原N~α-末端乙酰化修饰的机理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