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

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

张春燕[1]2012年在《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代谢调控研究》文中指出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对心脑血管、神经系统、抗辐射、抗炎、抗肿瘤等作用独特。人参皂苷在天然中含量极低,Compound K甚至在天然中并不存在,由于其复杂的特殊化学结构,目前主要采用温和专一的微生物转化法制备。微生物转化即利用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酶系对底物进行催化反应,增加活性产物含量或产生新的结构化合物。因而,在酶的合成及活性水平上对人参皂苷的微生物代谢进行调控研究在理论和工业生产应用上兼具重大意义。本实验室从野山参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了转化菌株Paecilomyces bainiersp.229,可以将叁七茎叶总皂苷(其中,人参皂苷Rbl含量为62.08%)转化为人参皂苷Compound K,转化率达到72.9%,但是存在底物投料浓度偏低的问题,仅为0.5%。为了提高底物投料浓度,将菌种进行了诱变,并以高浓度底物进行筛选,获得了能耐受高浓度底物的突变株sp.229-6和sp.229-7。诱变株sp.229-6的转化终产物依然是Compound K,本研究对sp.229-6转化人参皂苷Rb1的代谢途径及调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筛选酶诱导剂、改变细胞膜通透性等手段,得到最优发酵条件:种子瓶生长36h,接种,同时添加4%。的吐温80,培养24h之后,加入0.5%o的底物作诱导,继续生长24h,以1.5%或1.0%投料,装液量30m1/250m1摇瓶,28℃,200r·min-1摇床转化72h,控制pH值为5.0。在底物投料浓度为1.5%,最终转化率可达43.63%;投料量为1.0%,最终转化率达到61%。同样发酵体系下,与sp.229相比,sp.229-6转化生产CK总产量可以提升67-80%,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价值。突变株sp.229-7的转化产物为单一的Rd,在对其发酵条件优化过程中,我们发现钙离子可以大大促进Rd的生成。因而,本研究以钙信号转导对sp.229-7转化人参皂苷Rbl的影响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展开,通过添加不同浓度钙离子、添加钙离子信号转导关键蛋白拮抗剂等手段研究钙离子及钙信号转导对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钙离子及钙信号转导对Rd的生成、p-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研究首次揭示了钙离子在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在sp.229-7转化人参皂苷Rbl生成Rd的过程中,钙离子激发信号传导机制,在45mM胞外钙离子水平下,人参皂苷Rd的产量、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达到最大。本研究同时初步探索了CaM对p-葡萄糖苷酶基因合成的调节作用及sp.229-7中钙信号转导途径。另外,通过分离纯化发酵液中sp.229-7菌体,得到一个电泳纯的p-葡萄糖苷酶,酶比活力为169.91,酶活回收率为1.42%,蛋白回收率为0.009%,纯化倍数为163.37倍。该酶的最适反应pH为4.0,最适反应温度为55℃,在pH5.0-8.0以及55℃以下,酶较稳定。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钙离子对酶在不同pH和温度下的活性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且增强了酶对温度的稳定性,并在一定范围内(pH<6)也能增加酶对pH的稳定性。

陈玲[2]2017年在《乳酸菌发酵对人参皂苷的影响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人参是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传统的名贵中药材,2012年被确定为新资源食品。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人参皂苷。目前,多数研究是利用真菌类微生物,筛选及优化条件是针对某单一人参皂苷的转化。本试验主要通过益生乳酸菌,以脱脂乳为底物环境,以人参粗提物为底物,开展了乳酸菌对人参皂苷的转化及抗肿瘤活性的研究,为人参发酵食品的开发打下基础。通过对高效液相色谱的试验及摸索,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测定七种人参皂苷的检测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证明该方法可信。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为:流速0.8m 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03nm,乙腈(A)和水(B)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条件是0-10min流动相A为18-23%;10-30min流动相A为23-44%;30-38min流动相A为44-68%;38-45min流动相A为68%;45-55min流动相A为68-100%;55-60min流动相A为100%;60-63min流动相A为100-18%。以人参粗提物作为研究对象,以脱脂乳为底物环境,通过五株乳酸菌对人参皂苷转化的研究,原人参二醇型皂苷的四种皂苷之间的转化是Rd→Rg3→Rh2和Rd→CK。经发酵,Rd含量均有所下降,Rg3、Rh2和CK的含量增加。乳酸菌促进了原人参二醇型皂苷的转化,脱糖基作用增大。原人参叁醇型皂苷的转化途径为Re→Rh1→PPT。不同乳酸菌对原人参叁醇型皂苷去糖基效果存在差别。鼠李糖乳杆菌对原人参叁醇型皂苷转化效果较好。对鼠李糖乳杆菌转化人参皂苷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表明,最适发酵温度为37℃;初始p H为6.8;接种量为3%。正交试验表明,各因素的最优水平为A2B2C2,即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3%、初始p H为6.8。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低聚果糖、山梨糖醇、大豆低聚糖、菊粉,以未添加碳源作为对照组。针于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发现添加葡萄糖明显增加了稀有人参皂苷的含量,Rg3含量为0.81408μg/20μL,比对照组增加了3.211%.;Rh2含量为0.43122μg/20μL,比对照组增加了9.002%;CK含量为0.46913μg/20μL,比对照组增加了12.980%。针对原人参叁醇型人参皂苷,Rh1的含量均下降,说明添加碳源增加了原人参叁醇型皂苷的转化,促进Rh1的C-6的糖基水解。通过对鼠李糖乳杆菌发酵人参脱脂乳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得到p H在发酵0-36h时从6.823降为3.973;随后的36-72h中,p H基本保持稳定,到发酵终点为3.823。人参总皂苷呈下降趋势,在24-48h下降平缓,0-12h和48-60h的总皂苷含量明显下降。经过72h的发酵转化,样品中的总皂苷含量从0.1797mg/0.1m L降至0.1103mg/0.1m L,减少38.62%。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和原人参叁醇型皂苷的主要皂苷含量都呈下降趋势,稀有皂苷含量呈增加趋势。在0-12h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粘度降低;12-36h,粘度增加;36-60h,粘度基本保持不变;60-72h,粘度降低。多糖含量0-36h增加,从最初的1.2403mg/0.1m L增加到1.4566mg/0.1m L,增加了17.4%,36-48h含量基本不变,48h-60h含量减少,60-72h含量变化不大。发酵液粘度和多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经发酵后下降,在0-12h下降的较为明显,12-72h的酶活基本保持不变。未发酵样品的DPPH清除率比发酵样品的DPPH清除率低。通过样品对Hep G2细胞的试验,比较了发酵前后样品的抗肿瘤活性。样品发酵前后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都会随着受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受试物浓度相同时,经鼠李糖乳杆菌转化的样品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比未发酵样品对Hep G2细胞的抑制率高,说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对人参皂苷的转化,增强了对Hep G2细胞的抑制活性。

费丽坤[3]2012年在《组织培养人参的微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药用植物,它具有增强免疫力,提供营养,迅速恢复疲劳等药效。人参含有的成分中人参皂苷具有良好的生物和药理活性。近年来,大约有60余种不同的人参皂苷被分离出来,其中人参皂苷Rb1、Rb2、Rc、Rd、Re和Rg1的含量占人参皂苷总量的90%以上。人参皂苷单体在医药领域具有很广泛的应用价值。如人参皂苷CK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改善记忆、抗炎及保肝脏、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人参皂苷F1也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本文研究了生物反应器培养的人参中所含皂苷成分,并利用土壤中分离筛选到的人参皂苷转化菌株对其进行微生物转化实验。组织培养人参和普通人参中皂苷含量和种类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bl的含量:西洋参>栽培人参>红参>组织培养的西洋参>组织培养的人参;人参皂苷Rc、F2的含量:栽培人参>红参和西洋参、组织培养的西洋参和组织培养的人参中均不含有人参皂苷Rc和F2;人参皂苷Rd、Re、F1、Rh1的含量:栽培人参,红参和西洋参中均含有人参皂苷Rd、Re、F1和Rhl,而组织培养的西洋参和组织培养的人参中不含有这叁种人参皂苷;人参皂苷Rgl的含量:西洋参>红参>栽培人参>组织培养的西洋参。组织培养的人参中不含有人参皂苷Rg1;红参中不含有人参皂苷Rg3。西洋参、栽培人参、组织培养的西洋参和组织培养的人参中均含有少量的人参皂苷Rg3。通过分析对比,组织培养的人参和组织培养的西洋参中只含有少量的人参皂苷Rbl和Rg3。西洋参、栽培人参、红参中含有丰富种类的人参皂苷而且人参皂苷含量较高。因此,本研究采用微生物转化法提高组织培养人参中稀有人参皂苷F2、F1、CK的含量。为了提高组织培养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对其进行微生物转化实验,并探讨最佳转化条件,如培养基、pH和时间等。结果表明,菌株L2在LL液体培养基、pH值为9、发酵时间为7天时,生成的CK量最高。菌株K17在水为培养基、pH值为10、发酵时间为13天时,将人参皂苷Rg1全部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F1,并生成CK的量最多。菌株K35在水为培养基、pH值为8、发酵时间为9天时,生成稀有皂苷CK的量最多。

李学, 臧埔, 张连学, 郜玉钢, 李萍[4]2012年在《微生物转化法制备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稀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CK)是二醇型非天然人参皂苷,是其他二醇型人参皂苷在人体肠道内的降解产物。因其在抗肿瘤等方面有特效,需大量制备以满足医疗和科研需要,因此,有效获得稀有人参皂苷CK已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就人参皂苷CK的微生物转化及制备进行系统的综述,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田翠[5]2008年在《叁七皂苷转化菌株的筛选及其转化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文中认为叁七中的皂苷成分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而叁七皂苷的转化产物是生理活性更高、应用价值更大的次生活性皂苷产物,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本论文从霉变叁七中筛选出了能够转化叁七总皂苷为次级活性皂苷的较理想微生物菌种,经初步鉴定为黑曲霉。为准确可靠的定性、定量分析叁七皂苷及其转化产物,本论文研究了薄层层析条件,并对HPLC方法进行了探讨,考察了检测波长、柱温、流动相组成和流动相洗脱梯度对叁七皂苷及其转化产物的分离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适宜的分析色谱条件。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本论文用柱层析方法分离纯化叁七皂苷转化产物,并用TLC、HPLC和HPLC-MS对分离纯化得到的样品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鉴定,确定了叁七皂苷转化产物中有人参皂苷Rh1、原人参叁醇、人参皂苷C-K和原人参二醇,并得到两种结构未知的成分。经HPLC测定,得到的人参皂苷Rh1纯度为91.5%的纯品,原人参叁醇的纯度为86.4%的纯品,人参皂苷C-K的纯度为96.8%的纯品。为后续定性、定量实验奠定基础。

白龙律[6]2009年在《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人参皂苷的微生物转化,筛选出多种人参主皂苷转化为稀有皂苷Rg_3、Rh_2或C-K的高效菌株。研究第一阶段选用实验室保藏的18种菌株对人参皂苷Rb_1、Rb_2、Rc和Rd进行微生物转化,结果一种绿毛状GY-06菌能有效转化人参皂苷Rb_1和Rd为Rg_3,而不能转化Rb_2和Rc。GY-06菌经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为一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研究第二阶段我们从人参根部土壤和其他药材植物根部土壤采得土壤样品,分离出了203种微生物,并分别编号为YS 1-40、BS 1-18、YSSgb 1-20、YSSbc 1-20、YSh5n 1-50、XS 1-20、HS 1-15和WS 1-20。用这203种微生物进行人参皂苷Rb_1、Rb_2、Rc和Rd微生物转化实验,其结果转化人参皂苷Rb_1为Rg_3的菌株11种,转化Rb_1为M_1(C-K)的菌株3种,转化人参皂苷Rb_2为Rg_3的菌株7种,转化人参皂苷Rc为Mb(M_7)的菌株11种,转化Rc为Mc(M_3)的菌株2种,转化人参皂苷Rd为Rg_3的菌株13种。还有些菌株在继代培养的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异,导致生物转化效果极不稳定。我们对生物转化高效菌株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11种菌株为霉菌,4种菌株为球菌,1种菌株为杆菌。

付建国[7]2004年在《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医学和药理学研究证明,人参皂苷为西洋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它具有西洋参根的主要生理活性。迄今为止,分离并确定了结构的单体皂苷成分有50余种。人参各单体皂苷普遍具有调节免疫系统、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防治心血管疾病、消炎、解毒等生理功效。目前,由于人参皂苷尚未实现全化学合成,其单体皂苷临床应用只能从人参、西洋参的根、茎、叶及果等部位提取总皂苷后,经加工(物理、化学和酶解等)、分离及纯化,以满足医疗需要,为了获得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人参稀有皂苷(如Rh_2、Rg_3等),国内外化学、药学及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人员积极探索人参皂苷的结构改造工程,其研究目标主要锁定在对人参二醇系皂苷C_3和C_(20)位的糖基结构修饰,利用不同方法对人参皂苷糖基进行结构改造,使人参、西洋参中含量较高的二醇系人参皂苷Ra、Rb、Rc、Rd等的糖基经过水解作用,定向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如Rh_2、Rg_3等。目前,主要应用的方法有酶水解法改变人参皂苷结构。我国学者在人参皂苷结构改造工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连轻工业学院金凤燮教授发明的“酶转化法生产Rh_2等人参稀有皂苷”,在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在以往的研究中,生物体系选择上,主要以低等微生物为主,在底物选择方面,则以人参二醇系皂苷为首选;而获得的目的产物则主要为Rh_2,酶转化法为主要采取的人参皂苷转化法。 本研究采用不同于以往的策略,对人参皂苷进行微生物转化,(1)底物:为西洋参及其根部提取物,取材容易,不用作前处理。(2)转化用微生物:高等大型药食两用菌,其优点为:a菌种明确;b来源广泛,且便于菌株筛选(或菌株改造);c不产生有毒物质。(3)共培养亦即将底物与微生物一起培养,而不单纯用酶催化。目前这一方法已经成为目标化合物转化合成与活性化合物结构优化的首选方法。(4)目标产物为新型西洋参--菌参。 通过对不同时期产物中人参皂苷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1)人参二醇系皂苷Rb1在发酵前期转化为Rd,在发酵后期Rd则被大量分解,而Rb1含量基本不变。(2)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化合物Compound K,第5d和第10d发酵产物中基本相同。(3)二醇系皂苷Rb_2、Rc以及叁醇系皂苷Re、Rg_1其含量变化不显着,(4)发酵产物中未能检测到Rh_2、Rg_3及人参二醇、叁醇系皂苷。到目前为止,无论是采用酶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抑或液体摇瓶发酵法转化人参皂苷,关注的仅是产物中稀有皂苷的种类及其含量,而未见有转化过程中二醇系皂苷和叁醇系皂苷含量变化的报道。因此,转化反应机理的探讨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本研究通过不同的发酵方法,在不同时期对二醇系皂苷和叁醇系皂苷含量的变化及新成分的产生,首次客观地推断出人参二醇系皂苷Rb_1在微生物发酵条件下的转化途径:即GRb_1→GRd→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人参皂普微生物转化的研究GComPoundK。 人参皂普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口服人参皂普的抗肿瘤活性是肠内厌氧菌代谢产物所致。CK是被吸收到血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CK在体内和体外均有杭肿瘤细胞活性。人参皂普C ompoundK过去只是在人们研究人参皂普的生物代谢过程中被发现,即人参皂普经生物转化,在土壤细菌类的水解、真菌、特殊酶的水解或口服人参后在动物的肠内菌代谢作用下,才能产生。ComPoundK的特别性在于其结构的特点。此化合物为原人参二醇系皂普,是原人参二醇型皂普元(非糖部分)与糖结合在CZ。位的羚基上。C3和CZ。位结合糖的稳定性,由于所处的空间化学环境不同,前者大于后者,也就是说,当皂普元C3和CZ。位都结合糖,如果进行部分水解(化合法的弱水解),那么,CZ。位结合的糖首先水解下来,而C3位结合的糖不受影响。这就意味着此化合物的形成(合成或降解)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如特殊酶,有人认为需要在无氧条件下)才能发生。本研究采用的菌株能特异性水解C3位目一D一葡萄糖普键的菌株,从而产生CompoundK,不仅为日后分析酶的结构和功能,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探讨人参皂普C ompoundK产生的机理莫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大量生产人参皂普CompoundK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是: .首次建立了西洋参固态发酵的实验室反应体系。利用该方法研究人参皂普在微生物作用下的分解合成代谢,为将来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实现人工调控获得目的产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应用前景。 .技术路线设计独特。本研究采用不同于现有的菌种改良技术,筛选产生专一性酶的菌株获得目标产物,为人参皂普结构改造工程筛选效率更高,专一性更强的产酶微生物提供了方法学上的借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如何实现中药现代化是当前中医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本项目采用具有水解C3位上p一D一葡萄糖普健的菌株,西洋参为营养基质,固体发酵进行人参皂普的结构改造,这在国内外尚属首次,西洋参作为“药性基质”,由特定药用真菌发酵,将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活动和生化效应,产生新的活性成分和新的功能。因此,具有活性成分的药性基质被药用真菌发酵,它既能提供真菌所需营养大量产生菌

刘涛[8]2018年在《人参酵素生物转化及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人参酵素是以人参为原料再植入有益菌发酵而来。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极强的生理活性,尤其是稀有皂苷在抗肿瘤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高稀有皂苷含量来提高人参酵素的保健价值。本文建立了检测人参皂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筛选出能高效转化皂苷的乳酸菌作为人参酵素的发酵菌种,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获得稳定可控的发酵工艺条件,并研究了人参酵素的各项生化指标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为人参酵素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其具体结果如下:通过研究叁种色谱方法得到了最佳色谱条件,对最佳色谱条件进行验证并对9种皂苷进行回归方程分析。色谱条件结果为流动相A(乙腈)和B(0.1%甲酸-水);色谱柱C18 4.6×250 mm,5μm;波长203 nm;柱温30℃;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9种皂苷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线性关系均良好;色谱方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精密度、稳定性均小于2%,加样回收率在95%~105%。在5种乳酸菌中挑选一株在人参酵素发酵过程中能高效转化皂苷的菌种。七叶苷显色实验证明了副干酪乳杆菌不能产生β-葡萄糖苷酶。对其余4种乳酸菌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检测发现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对转化皂苷的菌种复筛,发现植物乳杆菌对二醇型皂苷转化效率最高,其中稀有皂苷CK含量提升最明显,增加了256%。因此,本文选择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以发酵后皂苷转化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出一条稳定可控的发酵工艺。对优化后的工艺进行验证并检测各项生化指标变化。其最佳优化工艺结果是人参酵素按人参提取物:浓缩苹果汁:水为1:1:10的比例进行配制,发酵时间16 d、发酵初始pH 6.0、发酵温度37℃、初始接种量1.0%;对最佳工艺验证,发现皂苷Rh_1、F_2、Rg_3、CK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8.48%、135.73%、343.03%和441.80%,且最佳发酵工艺稳定可控。最优工艺下测定pH由6.01±0.06下降到3.82±0.04,葡萄糖和果糖总量下降了61.79mg/mL,黄酮含量下降了0.051 mg/m L,乳酸含量达到了6.04±0.045 mg/mL且发酵后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等有机酸的生成。对发酵后的人参酵素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检测,发现羟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1.75%;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15.98%;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9.07%,因此发酵可以提高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且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好。本文探索了人参酵素发酵过程皂苷的生物转化,研究了一种高效、稳定且可控的发酵工艺,提高了稀有皂苷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拟为人参酵素产品的保健价值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林福建[9]2015年在《人参皂苷Rb_1转化菌株的筛选鉴定和糖基水解酶性质分析》文中提出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隶属五加科类人参属,是中国中药史上名贵的药材,药效主要有活血消疲、滋补养生,延长寿命等功效。人参皂苷为人参中主要生物药理活性成分,多年来,关于如何提高人参皂苷含量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人参皂苷的生物转化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和酶对人参二醇型皂苷的C3和C20位、人参叁醇型皂苷的C6和C20位的糖基结构进行相应的修饰,使得含量相对较高的人参皂苷糖基发生水解反应定向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或苷元。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生产稀有人参皂苷具有成本低、副产物少、应用广泛的优势。本论文首先从人参种植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可以专一性转化人参皂苷Rb1生成人参皂苷Rd的曲霉属Aspergillus sp.LFJ1403。经18S rDNA及进化树分析该真菌为花斑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对比不同的转化体系的Rb1转化率发现该菌在固体培养产孢阶段可以外分泌大量的人参皂苷转化水解酶,因此制备而成的用于转化实验的孢子悬液转化体系具有简单易制备及高转化率的优点。确定了适宜的转化条件为:总皂苷添加量1.25 mg/m L,转化温度37℃,pH5.0,转化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人参皂苷Rd的产量为1.20 mg/mL,转化率为96%(w/w)。采用Q-Sepharose柱和人参皂苷Rb1底物转化实验分离鉴定出催化该转化反应的酶为人参皂苷Rb1转化酶,结果显示,该转化酶有很强的β-糖基水解酶活性及人参皂苷Rb1转化能力。通过SDS-PAGE进一步确定该酶分子量为97KDa。为了得到可以作为人参皂苷Rb1最适来源的植物组织材料人参发状根,在筛选得到人参皂苷Rb1转化菌株花斑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人参发根诱导的可行性方法研究。分别用发根农杆菌A4、工程菌LBA4404-rolBC对人参不同部位进行了侵染诱导,在叁年生幼根上成功诱导出了人参发状根,发状根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培养用于转化菌株的底物来源。

赵方允, 陈自宏, 虞泓, 曾文波[10]2010年在《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人参皂苷属于达玛烷型四环叁萜类,是由苷元与糖连接而成的一种苷,依据苷元不同,可分为原人参二醇皂苷如Rb1、Rb2、Rc、Rd、Rh2等和原人参叁醇皂苷如Re、Rg1、Rg2、Rf、Rh1等[1]。人参皂苷主要存在于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如人参、叁七、西洋参、高丽参、越南人参、珠子参、

参考文献:

[1]. 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代谢调控研究[D]. 张春燕. 复旦大学. 2012

[2]. 乳酸菌发酵对人参皂苷的影响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玲. 吉林大学. 2017

[3]. 组织培养人参的微生物转化研究[D]. 费丽坤. 延边大学. 2012

[4]. 微生物转化法制备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研究进展[J]. 李学, 臧埔, 张连学, 郜玉钢, 李萍. 食品科学. 2012

[5]. 叁七皂苷转化菌株的筛选及其转化产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D]. 田翠. 上海师范大学. 2008

[6]. 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研究[D]. 白龙律. 延边大学. 2009

[7]. 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D]. 付建国. 吉林农业大学. 2004

[8]. 人参酵素生物转化及发酵工艺研究[D]. 刘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9]. 人参皂苷Rb_1转化菌株的筛选鉴定和糖基水解酶性质分析[D]. 林福建. 天津大学. 2015

[10]. 微生物转化人参皂苷研究进展[J]. 赵方允, 陈自宏, 虞泓, 曾文波.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0

标签:;  ;  ;  ;  ;  ;  ;  ;  ;  ;  

人参皂苷微生物转化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