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韵[1]2003年在《论唐、五代的昭义镇》文中提出昭义镇作为中原型藩镇之一,在唐中后期至五代的藩镇历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通过对昭义镇的具体剖析,论述了昭义镇的建置和地理环境、在唐中央和地方藩镇关系中的微妙地位、和唐末五代初政局变迁的关系,分析了昭义镇起重要作用的原因。从一个重要侧面研究中原型藩镇在唐中后期至五代时在中央和地方藩镇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胡汉冲突的种族文化因素对于昭义镇的发展和这段时期历史的影响,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四章: 第一章略述了昭义镇的建置和地理环境。包括昭义镇在唐中后期至五代初时建置的原因及沿革、昭义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大致介绍了昭义镇的地理环境,昭义镇处于太行山南部,唐中后期在河朔叁镇和唐中央政权之间,而五代初处于汴晋两大势力之间,而且在地理上和当时的政治中心距离很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章论述了昭义镇在唐中央和地方藩镇关系中的微妙地位。包括昭义镇对河朔叁镇的防遏作用,从唐代宗至唐文宗时昭义镇参与了河朔叁镇和唐中央之间的六次战争,并在其中对维护唐中央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武宗朝时昭义镇对朝廷的反叛及其影响,昭义镇在武宗时实力强大、具有割据倾向,并因继承问题反叛于朝廷,最后被平定。 第叁章论述了昭义镇和唐末五代初政局变迁的关系。昭义镇在唐末五代初处于汁晋两大势力之间,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昭义镇对双方实力对比转换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沛晋政权的更替有重要影响。 第四章分析了昭义镇起重要作用的原因。包括昭义镇特殊的地理环境,昭义镇具有很特殊的自然地理形胜和重要的关口,使其成为唐中后期至五代的战略要地;昭义军军事编制和训练方法较特殊,其实力强大,是精锐的步兵;昭义镇独特的种族文化因素,昭义镇有很深的汉化传统,同时处于汉化和胡化的边缘,在唐中后期至五代初的胡汉冲突之间处于微妙的地位,这种独特的种族文化因素对这段时间的历史有重要影响。 通过这四部份的论述以对昭义镇进行具体的剖析,可以看出在唐、五代历史中,一个藩镇处于什么地位,其政治取向和发展、对中央的态度,及其对这段历史的影响与其地理环境、军事实力的强弱和种族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
王韵[2]2009年在《论唐、五代昭义镇的地理环境和种族文化》文中研究表明昭义镇是唐代中原型藩镇之一,有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种族文化,这种特殊性使昭义镇在唐中后期至五代初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昭义镇特殊地理环境和种族文化的论述和分析,可以揭示昭义镇在唐中后期至五代时在唐中央和地方藩镇关系中,在汴晋两大势力间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以及胡汉冲突的种族文化因素对昭义镇的发展和这段时期历史的影响。
任艳艳[3]2013年在《唐代河东道政区“调整”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区调整或变动是一复杂而重要的学术论题,直接或曲折地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段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体现出中央权威的某种意图或举措。不同历史时期的政区变化自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通过传世文献及石刻墓志资料的解读,对唐代不同时期河东道州县的置废、州县等级的升降、辖区面积的伸缩等做了系统的分析,以期探明唐代河东道政区变迁的脉络,深化政局变动对政区调整之影响的认识。本文共分六章,围绕唐代河东道政区调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一章主要探讨唐初河东道政局的演变和政区调整问题。论证了武德年间唐廷在河东道所辖州县的变化情况,认为李唐政权和刘武周“定杨”政权等割据势力的消长对武德年间河东道政局及其政区设置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通过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了武德年间河东道政区调整的特点,指出这一时期大量增置州县是战时权宜之计,政局稳定后已开始尝试并省。进而讨论太宗朝对河东道政区的调整问题,指出太宗朝大规模并省州县是高祖朝省废权置州县政策的继续,相对合理地对河东道州县重新进行规划,使得河东道所属州县情况渐趋稳定。第二章主要探讨武周朝河东道州县等级的提升问题。认为武则天以并州为北都,既与并州乃其故里有关,也充分考虑到并州险要的地理位置,故借鉴前朝建都之举,同时还可视为其加强北方门户的防御力量,促进胡汉融合的重要举措。第叁章主要探讨安史之乱后河东、泽潞、河中叁镇的形成,叁镇节度使的选任以及叁镇的关系等问题。指出唐廷在河东道设置河东、泽潞、河中叁方镇,既考虑到太原、潞州、蒲州重要的地理位置,也与此叁地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能起到的作用密切相关。为巩固和加强对河东叁镇的控制,唐廷在不同时期对叁镇节度使的选任标准、职能要求均有差异,并逐渐呈现出文职化倾向。长期的节度使文职化致使叁镇兵力日渐衰弱,最终为唐末武将篡权、沙陀李克用入主中原做了铺垫。通过对河东叁镇差异性和群体性特点的比较分析,揭示了叁镇之间相互制衡的关系。第四章主要探讨德宗朝河东道政区调整问题。认为建中未河东道政区调整是德宗朝藩镇政策的一个缩影,也是德宗统治期间削藩政策的集中体现。昭义镇增领洺州,不仅可以震慑河朔,而且有助于均衡河东叁镇的实力:割置晋慈镇不仅可以限制李怀光所统朔方军之势力,而且可以控制河中与河东、昭义间的交通要道,然由于藩镇设置过小过密,终被废止;河东镇在削藩以及平乱中贡献最大,但其辖区没有扩大,直接原因在于奉天之难中马燧勤王不力,而根本的原因或在于他担心河东军实力扩张过快,导致朝廷疑忌而步李怀光后尘,未敢邀功。第五章主要探讨武宗朝河东道政区调整问题。认为设置大同都团练使是唐廷抵御崩溃回鹘之南下而采取的对策,客观上也削弱了河东镇的实力。将泽州改隶河阳,是安史之乱后唐廷第一次将河东道属州划归他道,直接打击了日益跋扈的昭义镇,也有利于护卫东都。第六章则探讨唐僖宗以后河东道政局动荡与政区变迁等问题。认为李克用入主河东镇直接改变了河东叁镇的力量对比,引发了河东道政区的一系列变化,并对相邻的关内道、河北道的政区也产生了影响。本文附带探讨了两个与本论题相关的个案。一是对河东军集中考述。主要通过对史料的进一步解读,对河东节度使所辖军进行了补证。二是围绕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和敦煌文书《往五台山行记》,考察了河东道关、驿、店的设置情况,期冀有助于唐五代河东道交通状况的理解。
王庆昱[4]2013年在《梁晋争衡下的河北藩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末五代时期河北藩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原来的半独立状态逐渐过渡到国家统治下的顺地。河北藩镇这种状态发生的时间就在唐末五代初期这段时期。唐末五代初年梁晋两大军事集团持续四十多年的争衡,不是简单地藩镇政权“中央化”的进程,而是在两大集团争衡的过程中,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发生了重要变化。由于双方争衡的关键地区在河北,河北藩镇又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中央政府不能直接统辖的地区。两大集团主要在这一地区进行争衡,可以说正是在争衡的过程中,河北藩镇的地方独立化态势逐渐消失,重新回归到国家的正常统治范围之内。因而在梁晋争衡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河北藩镇的变化,我们可以视作中央集权重新加强,国家统治态势逐渐步入正规的过程。本文共分为六部分。序言部分主要探讨了唐末五代藩镇研究的概况,以及在尽可能的吸收以往成果的基础上,来探讨在梁晋争衡之下河北藩镇的发展态势。第一章主要探讨了自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藩镇的发展历程,以及与中央的关系。河北藩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同时又在尊奉唐中央政权的基础之上,从而表现出“河朔割据型”藩镇自身的一些特征。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唐末五代初期梁晋争衡下河北藩镇发生的一些变化。本文把梁晋争衡分为叁个阶段,由于双方争衡的重点地区在河北,通过分析河北藩镇为了保持自己的半独立态势,在两大集团之间的游移,来思考河北藩镇地方独立化趋势逐渐减弱的过程,从而得出河北藩镇独立化趋势逐渐削弱,最终纳入国家正常控制范围之内的关键时期正是唐末五代初年这段时期,也即梁晋争衡时期。第叁章探讨了五代时期河北藩镇的发展变化,五代王朝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对河北地区的政策都在发生变化。由于后梁时期是梁晋争衡的最后阶段,关键阶段是河北地区丧失地方独立化的时期。可以说后梁对河北地区的控制最兴盛时期是在控制了魏博镇,羁縻了其他河北藩镇之时。在梁晋争衡的过程中,李存勖逐渐直接控制了除易定镇之外的其他河北藩镇。后唐建国的过程就是河北藩镇地方独立化逐渐丧失的过程。最终在后唐明宗时期完全控制了河北藩镇。后晋由于割让幽云十六州,丧失了抵御契丹的天然屏障,但是后晋对河北藩镇的控制仍然是有效的,通过把大的藩镇分割成几个,来削弱藩镇的势力。后汉鉴于后晋被契丹灭亡的教训,加大了在河北地区的驻兵,升高邺的政治军事地位,同时也在继承后晋把大的藩镇分割成小藩镇的政策。后周鉴于后汉在河北设置重兵的教训,逐步降低邺的地位,加强中央禁军的建设,中央集权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在抵御契丹方面,由于河北地区没有设置重兵,使得契丹与中原王朝对峙的焦点南移到黄河之北的濮阳,削弱了抵制契丹的军事力量。第四章通过对叁方五代时期墓志的分析,放在唐宋变革的大环境之下,分析河北藩镇逐渐丧失独立性,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的过程。结论分析总结了梁晋争衡之下的河北藩镇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
郎洁[5]2007年在《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讨论的昭义镇,是指安史之乱时设立的泽潞镇、安史乱后设立的昭义镇,以及唐代宗朝两镇合组之后的昭义镇统辖范围。之所以将这一藩镇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昭义镇几次辖区的调整,一方面直接影响到了河东、河北两大政区;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联结中央与河朔割据型藩镇、中原防御型藩镇之间的重要的纽带,与整个唐中晚期的政治格局的发展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作为中原藩镇的复杂性。昭义镇在安史之乱以后,经历了设置、强大、意图独立、反叛、分解几个重要的环节,每个环节的变动,都是与当时的整个政局环环相扣的。本文通过对昭义镇的分析,总结泽路与昭义的兼并直至刘稹事件的整体发展,可以看出唐廷对于中原藩镇的控制能力呈现削弱的趋向。唐中期以降,朝廷本身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赖以维持政权的,正是各个节镇之间的平衡,借以牵制河北藩镇。而昭义镇正是维持平衡的重要一环。
陈翔[6]2006年在《关于唐代泽潞镇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藩镇个案的研究相当的薄弱,尤其表现在非割据型藩镇的个案研究上。藩镇个案的研究是藩镇问题概论性研究的基础,可以完善藩镇问题的概论性研究成果。因此进行藩镇个案研究很有必要,可以推进、深入藩镇问题的研究。 泽潞镇属非割据型藩镇,地处河朔近邻,屏蔽京、洛,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成果亦相当多,但是有些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继续进行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认识、理解泽潞镇。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绪言。首先简要介绍了藩镇个案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其次,评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泽潞镇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针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拟对该镇继续进行探讨的目的是希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理解泽潞镇。最后,简单介绍了本文所参考的历史文献及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泽潞镇的建置、沿革、扩建及地位研究。首先结合安史之乱时期的军事形势以及泽潞地区以往的行政建置,探讨泽潞镇初创时管辖潞、泽、沁叁州的原因,指出泽潞镇初创时管辖潞、泽、沁叁州可能是出于历史的惯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朝廷赋予的抵御安史叛众的任务;其次,详细考证了泽潞镇属郡的变更、沿革,同时解释、说明了该镇个别属郡变更的原因、意义;再次,结合大历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并综合森部丰先生等人的研究成果,提出泽潞的扩建是朝廷鉴于当时严峻的军事形势,为了弥补泽潞与邢沼两区各自的缺陷以兹更好地牵制河北势力而作出的决定;最后,结合泽潞镇辖区的变化及中晚唐的政治形势,分析泽潞镇地位的演变,认为泽潞镇的地位在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如下变化:朝廷防御河北的要地——朝廷牵制、攻略河朔的重要基地——朝廷防御的对象。本章对前人所论存在的不当处及不尽完善处,多所匡正、补充。 第叁章泽潞镇与唐中央政府的关系研究。本章首先详细考述了唐代泽潞镇史上四十多位节度使的任职情况;其次,结合泽潞地位的变化、泽潞节帅的个人素质、朝廷对待藩镇的政策以及国家的政治、军事形势探讨唐中央政府对泽潞镇的控制方式:最后,结合泽潞节帅的个人素质、泽潞镇的军事实力以及国家控制力等方面分析泽潞镇对待唐中央政府的态度。本章对王寿南等人的研究提出了多处商榷意见。 第四章泽潞镇在中晚唐史上的作用。本章针对王韵所说的泽潞镇在唐中后期
谢励斌[7]2016年在《近叁十年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文中认为近叁十年间,许多学人针对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开展大量研究工作而出现了众多着述。从内容而言,主要有五代十国时期政区地理、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地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等。
杜立晖[8]2007年在《新出墓志所见唐昭义军的几个问题》文中指出昭义军作为唐代重要的藩镇之一,由地跨山西、河北的泽潞区与邢洺区组成。两大行政区域迥异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唐昭义军有其他藩镇所不具备的诸多特色。昭义军作为唐廷防控河朔的前沿阵地,由于其邢洺区直插河朔叁藩的腹地,在防预河朔叁雄中昭义军有着尤为显着的作用。其精锐的步兵部队曾因雄冠诸军而令整个唐代藩镇刮目相看。正由于唐昭义军的这些显着的特色,它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很高的观注。为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笔者利用最近几年新发现的昭义军的墓志材料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墓志为线索展开了有关昭义军的几个具体问题的研究。本文所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有关昭义军的骑兵问题。史家素来对昭义军的步兵有口皆碑,但对于其骑兵却少有研究。本部分通过对几通新出墓志的研究后,揭示出了昭义军骑兵的一些情况,诸如,其骑兵数量相当可观,其骑兵和步兵的分布呈现出地域性特色,其骑兵的番号是其他藩镇所无等等。本文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有关昭义军的军人服役问题。昭义军由于地跨两区,又加之其邢洺区在防控河朔时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因此,昭义军的军人服役也表现出了规律性的特色。这些军人的服役特点同样也在新出的墓志当中有所反映。本部分试图以墓志为切入点揭示出昭义军军人异地服役等特色,并力图研究昭义军这些服役特点出现的原因。本文研究的第叁个问题,是有关昭义军基层军将的退休问题。通过对新出墓志的研究后发现,在昭义军中存在基层军将退休的制度。唐代有关退休制度的规定虽然比较完善,但有关军人的退休情况却少有记载,对于唐中后期已经职业化了唐代藩镇军将的退休问题更是缺失不载。通过对墓志所反映的有关此方面问题的研究,我们对唐代藩镇基层军将退休的年龄、待遇等情况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这为全面的解读唐代藩镇军将的退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本文主要以新出墓志为研究线索,通过对二重证据法的运用,把新出墓志、早出墓志以及文献记载结合起来,通过叁方面材料的结合,展开了对墓志发现问题的研究。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力争起到丰富唐代藩镇研究内容的目的,同时为进一步拓宽对唐代藩镇研究提供一点思路。
陈忱[9]2009年在《论唐末朱全忠势力的兴起》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军事史、政治史的范畴,在全面搜集、整理朱全忠势力兴起相关史料的基础上,由朱全忠势力的特点以及朱全忠势力兴起与唐末特殊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出发,来讨论唐末朱全忠势力兴起的原因,以期认识朱全忠势力的发展特色,并对唐末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有所了解。第一章,通过梳理朱全忠势力核心成员黄巢旧部相关史料,指出朱全忠势力发展的内在原因:黄巢旧部在对外作战中屡立战功,在处理其他军政事务方面也颇有建树,又服从朱全忠的领导。朱全忠势力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军事才干又忠诚的武将,遂得以顺利发展;黄巢旧部在战场上的积极表现以及对朱全忠的忠诚也代表了宣武军的特征,即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而这种战斗力和凝聚力也可看作是朱全忠势力发展壮大的内在原因。第二章、第叁章,详细归纳被朱全忠势力兼并、征服的周边诸镇情况,指出朱全忠势力兴起的外在原因:与宣武临近的关东、山东诸镇自身存在兵力寡弱、将帅矛盾、军队凝聚力不强、发展战略不合理等问题,一些藩镇还与周边藩镇存在矛盾及依附关系,这些因素限制了关东及山东诸镇的发展,为朱全忠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河北地区的藩镇大多自中唐时期已成跋扈之态,在唐末却难以实现对外扩张。但河北诸镇自中唐以来积累了雄厚的军事、经济实力,在交通方面河北诸镇是沟通汴晋的桥梁,这些都为朱全忠势力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第四章余论部分,在前叁章研究的基础之上,继续深入探讨朱全忠势力兴起的原因。首先,对宣武军战斗力、凝聚力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指出,宣武将士有趁乱世谋求功名财富的欲望,朱全忠本人又有较强的统御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促使宣武军在对外作战中表现积极,又能团结、凝聚于朱全忠麾下,朱全忠势力遂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第二,对朱全忠势力与黄巢、秦宗权势力的发展战略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朱全忠势力在唐末复杂政治局面下兴起的原因。指出,朱全忠势力汲取了黄巢起义的经验、教训,其发展战略相较黄巢及其余部秦宗权势力更为合理。朱全忠势力善于处理与唐廷、藩镇间的关系,重视根据地建设,因此朱全忠势力能够在唐末复杂形势下兴起。
葛稳[10]2018年在《唐福建观察使研究》文中指出藩镇问题一直都是隋唐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前辈学人深入的研究为我们现在继续研究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对于居于南方的福建观察使,则少有研究。本文即对研究较少的唐福建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立论依据、目前关于藩镇以及唐福建地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同时,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方法进行了介绍。第二章:唐福建地区建置沿革。即通过对于《两唐书》、《通典》、《唐六典》等史籍中有关于唐福建地区的建置沿革的记载,对开元以前唐福建地区各州县的建置沿革、辖区进行了详细的考订和研究。考证了唐福建地区由建州一个州变为五个州的过程,又考证出在开元以前,福建地区所管辖福、建、泉、漳、汀等诸州的建置沿革变化较大,考证了变化较大的原因以及变动的特点。第叁章:唐福建地区管辖州县考。本章在第二章对福建地区的建置沿革有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细致地考察了唐建地区所管辖的州县,并且考察了每个县成立的时间,辖区、归属、名称的变化,每县的废立、新建的详细情况,对于了解福建地区的地理沿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本章第叁节,研究了唐福建地区人口的变迁,阐述了该地从唐初到唐末人口变化的过程,研究了唐中后期在没有战乱的情况下福建地区人口减少的情况及原因。第四章:唐福建地区藩帅考。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唐福建地区的藩帅进行了研究,并且新增了一些前人未见的墓志和其他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各藩帅的任职年限、任职时长、任职前后所担任的官职都进行了考订。得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结论,即唐福建地区作为东南财源型藩镇,与北方的河朔地区迥然不同。藩帅易嬗十分的频繁,平均每个藩帅在职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在整个唐朝,福建地区并无藩帅闹独立的情况,自始至终都十分恭顺,将帅的任命、调任,完全都由中央政府决定。说明在有唐一代,福建地区虽独立成藩,但无对抗中央政府之实力。同时,对唐福建地区藩帅的任职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研究出了唐代任命福建藩帅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改变福建地区剽悍、尚鬼好巫的民俗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第五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说明了在唐中后期,作为东南财源型藩镇对于维持唐朝统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 王韵. 四川师范大学. 2003
[2]. 论唐、五代昭义镇的地理环境和种族文化[J]. 王韵. 唐都学刊. 2009
[3]. 唐代河东道政区“调整”之研究[D]. 任艳艳. 武汉大学. 2013
[4]. 梁晋争衡下的河北藩镇研究[D]. 王庆昱.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5]. 唐中晚期昭义镇研究[D]. 郎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07
[6]. 关于唐代泽潞镇的几个问题[D]. 陈翔. 陕西师范大学. 2006
[7]. 近叁十年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研究综述[J]. 谢励斌. 现代交际. 2016
[8]. 新出墓志所见唐昭义军的几个问题[D]. 杜立晖. 河北师范大学. 2007
[9]. 论唐末朱全忠势力的兴起[D]. 陈忱. 首都师范大学. 2009
[10]. 唐福建观察使研究[D]. 葛稳. 陕西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