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界线论文_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界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界线,中元,微生物,地层,界限,卡拉,地质。

地质界线论文文献综述

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1](2019)在《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上二迭统界线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内蒙古林西地区二迭系哲斯组和林西组分布广泛,发育一套暗色泥板岩、砂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组合,是区域上重要的烃源岩。利用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方法,对林西县官地镇哲斯组与林西组界线附近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林西组/哲斯组界线上、下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构成差异明显。哲斯组稀土元素(∑REE+Y)总量均值为40. 51×10~(-6),明显小于林西组的均值82. 12×10~(-6); PAAS标准化后,二者均具有轻稀土相对于中稀土和重稀土亏损的特征,且哲斯组碳酸盐岩相对于林西组显示更明显的δEu正异常和δCe正异常,与正常海相和湖相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呈现突变特点。其中表征陆源混染作用的Cu、Zn、Rb、Zr等微量元素含量在界线之上显着增大。Sr/Ba>1、V/Cr> 4. 25和V/(V+Ni)> 0. 54等特征参数表明研究区中、晚二迭世之际沉积主体为海相、强还原环境。古亚洲洋板块俯冲和岩浆作用及其产生的极端强还原环境和热液影响,是导致研究区哲斯组/林西组界线碳酸盐岩δEu显着正异常和δCe普遍正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罗毅超[2](2019)在《基于激光点云及地质数据的露天金属矿爆破后矿石界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金属露天矿都采用台阶凿岩爆破的方法对矿山进行开采。矿业生产企业对矿体空间分布的圈定,即矿体的圈定,往往依靠地质钻孔数据进行人工推断和线性插值进行,而且在爆破后基本不会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爆破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与气体膨胀过程,会对地下矿体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该影响往往未被考虑。与此同时,矿山的测量一般依靠着全站仪,RTK等传统测量仪器。因此在矿业生产中常常存在矿体空间分布的认识不清,矿山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择德兴铜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矿区地质资料和爆破参数,结合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爆堆爆破前后点云数据提取爆破后爆堆位移参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位移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估计,将其量化为爆堆的位移,并发现其中的一定规律,构造了爆破作用爆堆位移预测模型,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并将该作为矿体位移的主要指标,期望以此提高矿体二次圈定的准确性,减少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提高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成果如下:(1)基于爆前岩粉钻品位化验数据,在分析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交叉验证和对比实验提出了适合江西省德兴铜矿的空间插值方法,实现了爆破区域内地下矿体分布情况的模拟,提取了10处开采区域的矿体界线。(2)针对研究区域内点云数据的特点,手动提取同名特征点,利用ICP点云拼接算法对多站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并采用基于反射率的阈值法、层次距离去噪法和基于投影变换的人机交互法先后对点云进行了去噪声处理,最后利用相应的叁维建模平台,完成了矿山爆堆表面叁维建模。(3)将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引入矿山爆破开采的实际地理问题当中,解决了爆破位移和方向的量化问题。利用表面分析、空间迭置分析、坡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爆破前后采场的地形变化进行提取。(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输入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实现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整体位移和方向的预测,将该位移和方向角迭加在爆前矿体界线上,即能实现爆破后矿体边界的二次圈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本文创新点:(1)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业场地的监测,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生成了高精度的爆堆表面模型。将GIS空间分析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用的分析,从测绘和GIS学科的角度入手,量化了矿山凿岩爆破效果;(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建立在德兴铜矿的地质条件下爆破参数和矿岩边界位移的预测模型,希望能够指导矿山企业对矿体的二次圈定和铲装,从而减少由于矿体边界位移所造成的贫化损失。(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张喜洋[3](2019)在《华南及南秦岭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地质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大规模火山喷发、温度急剧升高、海洋酸化和缺氧等相继出现,与此相伴生的是地质历史时期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嗣后,微生物岩在特提斯洋的浅海碳酸盐台地中大量出现。前人关于微生物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出现的时间、类型、群落结构,以及生态意义,但对于微生物岩代表的底栖微生物群落的关注较少,其矿化的机理和过程还不清楚。本文选取华南和南秦岭地区的二迭系-叁迭系微生物岩剖面,采用沉积学、矿物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手段,对微生物岩和其中的钙质微生物开展研究,还原从底栖微生物群落到微生物岩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的控制因素。研究剖面中微生物岩的最低层位不低于Clarkina meishanensis牙形带。其中华南微生物岩段主要位于Hindeodusparvus牙形带。秦岭微地块中的迭层石时代属于Isarcicella isarcica牙形带,是迄今为止层位最高的界线微生物岩。华南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自下而上依次发育迭层石-层状凝块石-斑块状凝块石-树枝状凝块石,反映水体逐渐加深,与早叁迭世最早期广泛的海侵有关;南秦岭地区仅发育迭层石,与该区的板块沉降有关。华南微生物岩中普遍可见蓝细菌化石Polybessurus。Polybessurus是球形蓝细菌胞外聚合物(EPS)的钙化残余,它们的排列方式和微生物岩的类型密切相关。迭层石中的Polybessurus保存完好,成层排列,组成暗色微晶纹层。凝块石中的Polybessurus成团出现,在成岩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囊泡,后者继续经成岩作用改造,形成凝块。指状凝块是Polybessurus在碳酸盐矿物过饱和的水体中形成的特殊结构,是有机和无机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Polybessurus的钙化方式有两种:(1)蓝细菌光合作用驱动的EPS的钙化,这种钙化方式在蓝细菌处于活体状态时进行,碳酸盐矿物在相对完整的EPS上沉淀,使得该生物结构得以保存;(2)硫酸盐还原作用驱动的钙化作用。硫酸盐还原菌将蓝细菌的EPS分解成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并诱导碳酸钙在其上沉淀,因而此种钙化方式只能形成微晶矿物而不能记录细菌的形态。微生物岩的形成受生物因素、海水化学条件和沉积环境条件的控制,这叁个因素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二迭纪-叁迭纪之交微生物岩的全球广布性。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的开始受控于二迭纪末的广泛海退、灭绝事件导致的底栖后生动物数量和种类的锐减、以及过饱和的海水条件。其中海退为底栖微生物群落提供了宽阔的栖息地;灭绝导致的后生动物的锐减造成的捕食压力的减少有助于底栖微生物群落稳定的生长;饱和的海水有利于微生物的钙化。微生物岩上覆地层中生物和海水化学条件均没有明显变化,微生物岩的终止主要与水体深度的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4-10)

张文婧,黄清华,贾琼,席党鹏[4](2018)在《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及其地质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是白垩纪亚洲古陆上最大的陆相沉积盆地,是我国陆相白垩系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晚白垩世青山口阶发育巨厚层的富含有机碳的黑色泥岩、页岩,在盆地内广泛分布,构成了这一时期具独特特色的沉积建造。200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正式出版颁布《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说明书》,认为青山口阶与国际地层表中的Cenomanian阶大致相当(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2006年,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项目在松辽盆地北部实施了第一口陆相白垩系科学钻探全取心工程井-茂206井,茂206井全井获取了青山口阶497.02m的岩心资料,岩性以黑色、灰黑色泥岩为主,夹少量泥灰岩、粉砂岩和介形虫钙质层。青山口阶中、下部发育的巨厚层深灰色、黑灰色泥岩,尤其是其底部10~30m区域的黑色泥岩夹叁组黑褐色油页岩,在盆地中央坳陷区分布非常稳定,是盆地内地层划分青山口组与泉头组界线的一级标志层。青山口阶顶部多发育块状紫红色泥岩与绿灰色粉砂质泥岩,其上为姚家阶底部的浅灰色粉砂岩、砂岩。茂206井青山口阶发育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沟鞭藻和孢粉等化石。青山口阶底部以Triangulicypris torsuosus初始出现并迅速大量繁盛为显着特征,其后出现Cypridea dekhoinensis,C.adumbrate,C.vicina,C.panda,Limnocypridea copiosa,L.bucerusa,L.inflata等重要介形类带化石(叶得泉等,2002)。叶肢介化石主要出现于青山口阶中、上部,主要分子有Nemestheria lineata,N.qingshankouensis,N.robusta,N.jiutaiensis,N.furcata,Jilinestherianonganensis,J.qianguoqiensis,J.insculpta,Orthestheriabayanensis,Cratostracus merus等(崔同翠,1987)。沟鞭藻类则以Kiokansium declinatum,K.regulatum,Dinogymniopsis spinulosa,Sentusidinium bifidum等出现并相对繁盛为特征(高瑞祺等,1992)。青山口阶底部,孢粉已出现一些具重要时代意义的被子植物花粉,如Cranwellia,Lythraites,Complexiopollis等,同时在青山口阶中部出现了Borealipollis,Buttinia,Areicipites,Sabalpollenites等,显示青山口阶具有晚白垩世Turonian期以后的被子植物花粉色彩。同时,在茂206井青山口阶湖相暗色泥岩中发现3层灰白色凝灰岩(火山灰)薄夹层,分别出现于青山口阶一段(井深1780.1m和1705.8m)和青山口阶二段(井深1673.1m)处,3层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实测数据分别为91.4±0.5Ma、90.1±0.6Ma和90.4±0.4Ma。火山灰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青山口阶底界对应于海相Turonian阶,而非目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Cenomanian阶(高瑞祺等,1999;叶得泉等,2002;全国地层委员会,2002)。(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9-17)

刘萍,郑荣才,常海亮,梁宁,周刚[5](2018)在《川东地区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PTB界线是地学界长期以来讨论最热烈、最前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热点之一。以华蓥山涧水沟和重庆尖刀山2个PTB界线地层剖面为例,按生物演化过程和沉积相特征,将剖面中的PTB界线地层划分为生物富集层、生物绝灭层和生物萧条层3个生物演替层组,从中识别出生物地层PTB(B)界线和岩石地层PTB(R)界线2种性质的PTB界线,其中位于下部的PTB(B)界线以Hindeodus parvus牙形石首现为标志,上部的PTB(R)界线以古暴露面和暴露面两侧岩性、岩相突变的沉积超覆面为标志,两者相距约4.56 m,分别为3个生物演替层的组分界线。P—T之交发生的所有海平面下降、生物绝灭、火山喷发及晚二迭世晚期正常海向早叁迭世早期文石海转化等复杂地质事件,都发生在此2个不同性质的PTB界线之间。Fe、Mn、Sr微量元素和C、O、Sr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规律性变化与相关控制因素,也都出现在此2个PTB界线之间,与PTB界线地层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地质事件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和沉积学响应特征。(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1期)

方宇恒,陈中强,Stephen,Kershaw,杨浩,罗茂[6](2015)在《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生物地质和古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套厚度约6米的微生物岩出露在广西田东县作登乡地区出露二迭纪-叁迭纪界线(P-Tr)附近。微生物岩底部为迭层石(最大厚度约5厘米),之后过渡为凝块石(厚度约6米)。微生物岩与下部晚二迭纪世生物碎屑灰岩呈明显的不规则接触关系。迭层状微生物岩呈现柱状和穹窿状几何形态,纹层较为(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7](2015)在《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8到16亿年,全球构造格局、古地理环境及生物演化发生重要变革。就全球地质演化历史而言,结晶基底的形成标志着古元古代的结束,而稳定盖层的发育标志着中元古代的开始。在国际地层年表上,古元古代末期(18~16亿年)被称之为"固结纪",古/中元古代的界线被划定在16亿年。在华北克拉通,一般认为"吕梁运动"是结晶基底最终形成的标志性构造-热事件,此后发育以长城系为代表的地台型沉积盖层。长期以来,我国地质界一直以长城系的沉积代表中元古代的开始,并将古/中元古代的界限置于18亿年,与国际地层年表相差2亿年,以至于在中外文献中对中国18~16亿年间的地质记录的表述方式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有:1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或最终克拉通化是以"吕梁运动"的结束为标志,结晶基底最晚期的变质年龄不晚于18亿年;2长城系的底界年龄(18亿年)一直缺乏可靠的数据,目前对华北克拉通范围内稳定盖层发育的起始时间及代表性沉积记录,尚无统一的认识;3对华北克拉通由基底形成到盖层的演化及构造体制转折的动力学过程等见解不一,也缺少精细的年代学制约。本文综述了华北克拉通尤其是南部地区18~16亿年岩浆-沉积记录的研究进展,就古/中元古代界线及相关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亟需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作者认为:1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火山-沉积记录在其南部地区最广泛、最完整。其中,熊耳群火山岩系(18~17.5亿年),包括底部发育的河湖相砂岩-泥岩沉积——大古石组,早于蓟县剖面的长城群,是华北陆块结晶基底形成后最早的盖层沉积。2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的分界年龄目前有2种选择:一是18亿年,即熊耳群火山岩系底部大古石组的起始沉积年龄;二是16亿年,将蓟县剖面长城系的高于庄组划归蓟县系,长城系的大红峪组及以下地层归为古元古代,18~16亿年的火山-沉积岩系均归为古元古代末期的固结纪。3华北克拉通18~16亿年的地质记录包括早期的熊耳群和晚期的长城群火山-沉积岩系,以及多期次的基性岩墙、斜长岩杂岩体、A-型花岗岩(包括环斑花岗岩)等的发育。目前对它们的成因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存有诸多争议,精确构建该时期岩浆-沉积作用的时序,并与全球典型克拉通进行对比,进而解析华北克拉通由结晶基底形成到稳定盖层发育阶段的构造体制转折和动力学过程,为重新厘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依据。这些是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杨金玉,张训华[8](2014)在《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推断扬子与华北块体在南黄海地区的地质界线》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南黄海及周边船载测量重力数据、现代卫星测高重力数据、陆地测量重力数据以及地球重力模型等多来源重力数据进行整理和融合,对南黄海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基于切割法和插值迭代法的大深度位场向下延拓技术的视密度反演法对南黄海布格重力进行处理和解释,结合山东和朝鲜半岛的地质信息,推断了扬子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南黄海海域的界限。中朝和扬子块体在海上的分界位置为千里岩北缘断裂,向NE延伸到125°E后,折向NNW向并在36°N附近再次转为NE向进入朝鲜半岛并经过洪城南侧继续以NE向延伸。扬子的北缘为苏鲁造山带,穿过黄海与京畿造山带相接,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对应洪城杂岩。(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前沿》期刊2014年07期)

李志宏,彭中勤,周鹏,曾雄伟[9](2013)在《长江叁峡地区艾迪卡拉系与寒武系界线附近地质事件刍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末元古系研究者参与国际同期的金钉子和正式名称竞争虽未成功,但南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山脉依诺拉马河剖面的埃迪卡拉动物群等重要生物学标志在剖面上并不连续,特别是底界不仅缺乏可靠的生物地层学标志(Jenkins,1995;Knoll etal.,2003;尹崇玉,2005;);同时也缺乏年代地层资料(尹崇玉等,2006)。因此,埃迪卡拉系内部年代地层划分、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研究等仍是值得进一步作为开展工作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11-01)

唐浩[10](2013)在《四川盆地西北部二迭—叁迭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基本特征与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二迭纪末全球生物大灭绝后,特提斯低纬度地区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普遍发育一套被称为微生物岩的特殊碳酸盐岩沉积,其时代归属、与下伏地层接触关系、成因机制及古环境等倍受关注。论文以川西北江油、剑阁地区二迭-叁迭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内微生物岩基本特征的描述,探讨微生物岩成因、发育过程及其古环境意义,并在剑阁等叁迭系隐伏区成功应用钻孔内微生物岩岩屑划分该区下叁迭统飞仙关组与上二迭统长兴组界线。论文取得如下认识:(1)微生物岩广泛分布于区内浅水碳酸盐岩台地,地表露头主要见于江油通口、鱼洞梁,钻井岩心见于剑阁龙岗62井,录井岩屑见于龙岗68井、龙岗62井、龙岗61井。(2)微生物岩类型以层状微生物岩为主,另于鱼洞梁见树枝状微生物岩,通口和龙岗63井见凝块状微生物岩。层状微生物岩以波状起伏纹层为特征,光面、酸蚀面及镜下见形态各异的凝块相互连接融合成层状排列。树枝状微生物岩外形似灌木丛状,其内树枝体垂直层面发育,树枝体间充填为泥晶、生屑等,树枝体内见凝块排列成拱状纹层。凝块状微生物岩见斑状亮色凝块呈网状或杂乱分布,偶见凝块呈柱状、层-网状分布。镜下凝块由圆球体(蓝细菌化石)组成的囊状体相互连接融合而成,凝块间主要为泥晶充填,含少量腹足、双壳、介形虫,偶见大量蓝细菌钙化成因的球状体。(3)微生物岩序列底部纹层构造发育,向上逐渐减少,至序列顶部纹层状构造基本消失,含生屑灰岩薄层。序列底部细小凝块呈层状排列,至顶部变为呈网状排列的粗大凝块。凝块间腹足、双壳、介形虫化石平均直径由底至顶逐渐增大。(4)通口、鱼洞梁微生物岩与下伏含蜓生屑灰岩接触面波状起伏,发育侵蚀漏斗和风化残余充填物,界面之下长兴组缺失Palaeofusulina带。龙岗63井长兴组顶见弯曲交错溶沟为黑色粘土、泥晶、岩溶角砾充填。表明区内长兴期末海平面下降,造成飞仙关组、长兴组之间呈假整合接触。(5)微生物岩可作为划分台缘及台内高地飞仙关组/长兴组界线标志,并在剑阁等叁迭系隐伏区成功应用于钻孔下叁迭统飞仙关组与上二迭统长兴组界线快速鉴定,为四川盆地长兴-飞仙关组礁滩气藏勘探工程施工时拟定飞仙关组与长兴组界线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石油大学》期刊2013-06-01)

地质界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金属露天矿都采用台阶凿岩爆破的方法对矿山进行开采。矿业生产企业对矿体空间分布的圈定,即矿体的圈定,往往依靠地质钻孔数据进行人工推断和线性插值进行,而且在爆破后基本不会对矿体进行二次圈定。爆破是一种短时间内剧烈的能量释放与气体膨胀过程,会对地下矿体的分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该影响往往未被考虑。与此同时,矿山的测量一般依靠着全站仪,RTK等传统测量仪器。因此在矿业生产中常常存在矿体空间分布的认识不清,矿山测量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选择德兴铜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矿区地质资料和爆破参数,结合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爆堆爆破前后点云数据提取爆破后爆堆位移参数,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位移情况进行整体上的估计,将其量化为爆堆的位移,并发现其中的一定规律,构造了爆破作用爆堆位移预测模型,取得了预期研究成果。并将该作为矿体位移的主要指标,期望以此提高矿体二次圈定的准确性,减少矿山开采的贫化损失,提高矿山开采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成果如下:(1)基于爆前岩粉钻品位化验数据,在分析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特点的基础上,利用交叉验证和对比实验提出了适合江西省德兴铜矿的空间插值方法,实现了爆破区域内地下矿体分布情况的模拟,提取了10处开采区域的矿体界线。(2)针对研究区域内点云数据的特点,手动提取同名特征点,利用ICP点云拼接算法对多站点云数据进行拼接,并采用基于反射率的阈值法、层次距离去噪法和基于投影变换的人机交互法先后对点云进行了去噪声处理,最后利用相应的叁维建模平台,完成了矿山爆堆表面叁维建模。(3)将地理学的方法和理论引入矿山爆破开采的实际地理问题当中,解决了爆破位移和方向的量化问题。利用表面分析、空间迭置分析、坡度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爆破前后采场的地形变化进行提取。(4)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获得了矿山爆破作用下的矿体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作为输入参数,输入优化的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实现了对爆破作用下矿体整体位移和方向的预测,将该位移和方向角迭加在爆前矿体界线上,即能实现爆破后矿体边界的二次圈定。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BP神经网络。本文创新点:(1)将叁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业场地的监测,提高了监测的精度和效率,生成了高精度的爆堆表面模型。将GIS空间分析技术用于对矿山爆破作用的分析,从测绘和GIS学科的角度入手,量化了矿山凿岩爆破效果;(2)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在预测方面的优势,建立在德兴铜矿的地质条件下爆破参数和矿岩边界位移的预测模型,希望能够指导矿山企业对矿体的二次圈定和铲装,从而减少由于矿体边界位移所造成的贫化损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界线论文参考文献

[1].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内蒙古林西地区中上二迭统界线碳酸盐岩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世界地质.2019

[2].罗毅超.基于激光点云及地质数据的露天金属矿爆破后矿石界线预测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3].张喜洋.华南及南秦岭二迭系-叁迭系界线微生物岩: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地质过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4].张文婧,黄清华,贾琼,席党鹏.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阶界线层型及其地质时代[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9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5].刘萍,郑荣才,常海亮,梁宁,周刚.川东地区二迭纪—叁迭纪界线地层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J].地质论评.2018

[6].方宇恒,陈中强,Stephen,Kershaw,杨浩,罗茂.广西作登二迭纪—叁迭纪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生物地质和古海洋环境的指示意义[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7].赵太平,邓小芹,胡国辉,周艳艳,彭澎.华北克拉通古/中元古代界线和相关地质问题讨论[J].岩石学报.2015

[8].杨金玉,张训华.重力异常的视密度反演推断扬子与华北块体在南黄海地区的地质界线[J].海洋地质前沿.2014

[9].李志宏,彭中勤,周鹏,曾雄伟.长江叁峡地区艾迪卡拉系与寒武系界线附近地质事件刍论[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3

[10].唐浩.四川盆地西北部二迭—叁迭系界线地层微生物岩基本特征与地质意义[D].西南石油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地质事件综合对比图乌奴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地质略图(...后仙峪硼矿床地质略图(据文献[62]层 图 4-9Shapefile 格式显示的图层重要地质界线附近的δ13C极小...中国东北大地构造分区图(a)和叁道湾...

标签:;  ;  ;  ;  ;  ;  ;  

地质界线论文_黄清华,白雪峰,王辉,程宏岗,朱政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