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兰性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纳兰性德,贞观,认知,概念,情感,香消玉殒,悲戚。
纳兰性德论文文献综述
吴晛[1](2019)在《从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在营救吴兆骞期间的《金缕曲》作品看二人知己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人被政治所左右,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自古有云"患难见真情",清初丁酉科江南乡试科场案是一场文人的政治浩劫。它将吴兆骞、顾贞观以及纳兰性德的命运牵连在一起。营救吴兆骞过程中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作品还原了一段词坛佳话,体现出二人重情重义的知己情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9期)
曹宇萱[2](2019)在《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蝶恋花”有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满月是多么美好,可每月竟只有一次圆满。伊人成了昔人,红颜未老,便香消玉殒。卢雨蝉的温柔,纯真,孩子气,使纳兰性德牵挂了一生。原本不满意包办婚姻的容若,在一次瓢泼大雨中,真正欣赏到了妻子卢氏与自己的相似点。在朦胧而凄美的雨中,静默地矗立在一朵荷花旁,一朵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的花,如同那个纯真(本文来源于《参花(中)》期刊2019年10期)
姚芳[3](2019)在《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用典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悼亡词在纳兰性德词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获得了很多赞誉。而用典又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表现手法。通过对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典故进行甄别整理、划分比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纳兰性德惯用的叁种用典方式,即:明用、暗用、翻用,而且有益于我们分析出用典赋予纳兰性德悼亡词自然清新、蕴藉古今的艺术效果。(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9期)
李林[4](2019)在《论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兰性德是清初词坛叁大家之一,他创作的词具有独特之处,这既与他的个人身世情感经历有关,也与他独特的审美取向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了花间词的影响。纳兰性德的词虽然与花间词有很多共通之处但却具有独特的弱德之美,这种美感特质是在强大的外势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姿态的一种美。(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苏枫[5](2019)在《档案史料中观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兰性德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诗词作家,他的诗词风格独树一帜,在中国清代的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档案史料研究的角度,分析纳兰性德的主要文学成就,并从档案史料的具体记载,分析其文学思想,以推动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系统研究,阐述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本文来源于《山西档案》期刊2019年03期)
吴永丽,王莉[6](2019)在《纳兰性德词中情感隐喻的类型及认知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清才子纳兰性德自诩是"人间惆怅客",其在短暂的一生创作的几百首词更是充分体现了纳兰性德血液里流淌的苦悲愁怨。纳兰性德作品的魅力更在于其抒发内心情感事时创造的隐喻,即情感隐喻。其主要类型可分为自然现象情感隐喻、植物情感隐喻以及动物情感隐喻。纳兰性德词情感隐喻中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产生的理据是作者基于自己的具身体验在其内部情感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一种同一性,这也正是如"桃花"等具有积极寓意的事物在纳兰性德词中映射的却是消极情感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万世里[7](2019)在《纳兰性德 穿越四百年的无语哽咽》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文学,大家都说唐诗宋词,至于清代词人,在当今能够名世的似乎只有一个纳兰性德了。纳兰性德的词风,可以称为南唐后主李煜的传人,直抒胸臆,独发性灵。以王国维这样的大家,也推崇纳兰性德为北宋之后的词坛第一人。纳兰性德,他的姓是纳兰,这两个美丽的字可不是汉人的复姓,而是满语的汉译。旧时译作纳兰,后来改译那拉。可是如果我们现在叫他那拉性德,似乎有损于这位浊世(本文来源于《金秋》期刊2019年10期)
潘淑芳[8](2019)在《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的纳兰性德,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荣华富贵、功名冠冕无所不有。这样的纳兰本应豪放洒脱,春风得意。但阅其《纳兰词》,我们却发现始终充满了悲情的基调,入目皆是凄凉哀婉、悲戚伤感的字眼,与他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大相径庭。笔者从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原因何在,并分析纳兰性德悲戚的心路历程,将纳兰心事一一还原,呈现其真实的内心世界。(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9年05期)
赵烨婷[9](2019)在《纳兰性德词中的概念隐喻及转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兰性德,作为清词叁大家之一,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清词研究者主要对其家世、生平和文化心理等不同侧面作了探讨。对于纳兰性德之词,国内不少学者围绕纳兰性德词的词风、美学特征、情感及意象展开了广泛的分析研究,均作出了不同贡献,但很少有学者从认知这一角度出发去考察纳兰性德词。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的相关理论来研究纳兰性德词中的隐喻、转喻和转隐喻现象,试图揭示诗人创作诗词背后的认知机制,从而加深读者对纳兰性德词的理解和欣赏。通过系统分析,本研究发现:(1)纳兰性德词中存在许多隐喻、转喻现象,其中转喻用法多于隐喻。(2)根据纳兰性德词的内容,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人及人的特性隐喻、动物隐喻、植物隐喻和自然现象隐喻。其中人及人的特性隐喻包括人隐喻、悲伤隐喻、梦隐喻和人生隐喻。而概念转喻类型主要分为五大类:地点转喻、范畴与特征转喻、范畴与成员转喻、整体与部分转喻以及构成转喻。纳兰性德词中转隐喻现象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之间互联互动的交织关系。(3)纳兰性德词中隐喻和转喻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都是基于纳兰性德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本研究为纳兰性德词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从隐喻和转喻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词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期刊2019-05-01)
余莹[10](2019)在《朱彝尊与纳兰性德爱情词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彝尊、纳兰性德都是清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词人,他们用含蓄清丽的笔法,将最真切的情感融入爱情词中。朱彝尊作为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其“清空醇雅”的词风在清初词坛上引领风骚,与此同时纳兰性德的“情致说”也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所以二人在词学研究中有相当大的可比性。本文就这两位词人的生平、思想及其爱情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等多方面对朱彝尊和纳兰性德爱情词展开系统详细的比较,对他们的爱情词异同性进行归因。本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简单的介绍了清以前的爱情词,爱情词由来已久,并且在每一个时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清初爱情词便是在前代的发展中沉淀下来的,这一部分探究了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时期的爱情词发展特点,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情词作家。第二章主要探究朱彝尊与纳兰性德爱情词的主题。两位诗人既有相同的爱情词主题,也有情感表达上的差异。相同的爱情词主题表现在两位诗人在诗中都抒发了爱情的甜蜜、相思与悼亡,表达了对爱情的真挚与执着追求。情感表达上的差异则表现在朱彝尊的爱恋都是压抑的,但纳兰的些许小美满是跃然纸上,清晰可寻。第叁章是比较朱彝尊与纳兰性德爱情词的艺术特点。分别探讨了他们的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意象活用。两位词人作品虽多有差异,但词中表现出的痴情孤独的凄美之境却是相同的。第四章是论述朱彝尊与纳兰性德爱情词差异成因的探究,重点是分析了跟他们创作密切相关的身世背景、个性气质、人生阅历、思想心态、文化修养、审美旨趣分别介绍并进行相关比较。这两位词人在词史上有着突出地位,尤其对爱情词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同时,他们作品的“同”反映的两人词心的同,也表现了人类对纯真、美好事物的向往。(本文来源于《湖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纳兰性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满月是多么美好,可每月竟只有一次圆满。伊人成了昔人,红颜未老,便香消玉殒。卢雨蝉的温柔,纯真,孩子气,使纳兰性德牵挂了一生。原本不满意包办婚姻的容若,在一次瓢泼大雨中,真正欣赏到了妻子卢氏与自己的相似点。在朦胧而凄美的雨中,静默地矗立在一朵荷花旁,一朵含苞待放娇艳欲滴的花,如同那个纯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兰性德论文参考文献
[1].吴晛.从顾贞观与纳兰性德在营救吴兆骞期间的《金缕曲》作品看二人知己情怀[J].北方文学.2019
[2].曹宇萱.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蝶恋花”有感[J].参花(中).2019
[3].姚芳.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用典分析[J].汉字文化.2019
[4].李林.论纳兰性德词的“弱德之美”[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5].苏枫.档案史料中观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J].山西档案.2019
[6].吴永丽,王莉.纳兰性德词中情感隐喻的类型及认知阐释[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
[7].万世里.纳兰性德穿越四百年的无语哽咽[J].金秋.2019
[8].潘淑芳.从人格结构理论分析纳兰性德的悲情心路历程[J].文学教育(下).2019
[9].赵烨婷.纳兰性德词中的概念隐喻及转喻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10].余莹.朱彝尊与纳兰性德爱情词比较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