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

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

一、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周张涛[1](2021)在《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文中认为直饮油是指能直接食用的油脂,因其对风味、营养和安全的要求较高,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脂肪补充剂。以核桃油为原料制备的核桃直饮油符合地中海饮食与生酮饮食的理念,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未见核桃直饮油的相关报道,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论文以开发一种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为目标,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核桃油理化性质、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基于目标人群需要、结合软件分析得到相应配方;通过验证营养成分和感官风味,得到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主要内容如下:首先,系统检测分析了以微波、焙烤和高压蒸煮的预处理方式结合冷榨法、水酶法、浸出法、亚临界萃取的加工方式制取的11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生育酚、植物甾醇、多酚等微量营养素含量的差异,比较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的核桃油出油率为40.73%~66.80%,烘焙浸出工艺出油率最高。核桃油酸价为0.10 mg/g~2.49 mg/g,过氧化值为0.06 g/100g~0.11 g/100g,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的影响极其显着,烘焙浸出的油酸(C18:1)含量和亚麻酸(C18:3)含量最高,分别为19.04%、10.64%,微波冷榨的亚油酸(C18:2)含量最高为64.95%。微波冷榨工艺能显着提高生育酚总量(408.11 mg/kg)和多酚含量(13.12 mg GAE/kg),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植物甾醇含量最高(1610.05 mg/kg),烘焙浸出工艺的角鲨烯含量最高(10.07 mg/kg)。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加工方式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显着高于预处理方式。其次,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制取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检测分析DPPH、FRAP、ABTS三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合氧化稳定指数(OSI)与微量营养素含量,筛选出高品质的核桃直饮油基油。结果表明,微波冷榨工艺的OSI最高(2.63 h)。微波亚临界工艺的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73.1μmol TE/100g),烘焙冷榨工艺的非极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09.5μmol TE/100g)和全油自由基清除能力(193.2μmol TE/100g)最强,高压蒸煮亚临界工艺的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表现最好(280.28μmol TE/100g),微波浸出工艺的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效果最佳(125.03μmol TE/100g)。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的抗氧化能力主要取决于生育酚和多酚含量,综合评价得出微波冷榨工艺是11种加工工艺中制取核桃直饮油基油的最佳加工工艺。最后,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摄入脂肪酸组成的比例,采用MATLAB软件编程,设计了五种核桃直饮油配方,通过检测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素含量等营养指标与OSI,结合感官评价实验与GC-IMS风味分析,得到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结果表明,调配的核桃直饮油脂肪酸组成合理,多酚(73.06 mg GAE/kg~85.75 mg GAE/kg)、植物甾醇(1058.84 mg/kg~1588.79 mg/kg)、角鲨烯(67.19mg/kg~125.03 mg/kg)的含量及OSI(4.60 h~4.92 h)均优于纯品核桃油。以40%核桃油+55%浓香菜籽油+2%芝麻油+3%DHA藻油调配的核桃直饮油酸价最低(0.14mg/g),感官评价总分最高(17分),粘度为61.67 m Pa·S,OSI为4.72 h,其中2-蒎烯、糠(基)硫醇、己酸甲酯、2-乙基吡嗪等物质的风味浓郁,是最佳的核桃直饮油配方。综上,本文以核桃直饮油为研究目标,通过系统比较核桃油加工工艺对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科学调配直饮油配方及验证,得到一款营养好、风味佳的核桃直饮油产品,为直饮油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核桃油的利用开拓了新的途径。

刘辉[2](2021)在《火锅用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锅用油(hot pot oil),是火锅底料过滤得到的油脂,根据油脂类型主要分为牛油型与清油型。由于缺少火锅用油品质的系统研究,导致火锅用油市场没有生产指导依据,未见以营养和安全为导向的火锅用油研究。因此,本论文通过对市售火锅底料中火锅用油品质的调研,基于感官评价、理化性质、危害物质、营养成分的综合检测分析,开发以营养和安全为目标的高品质火锅用油配方,为火锅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基础。主要结论如下:首先,系统比较了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12个牛油火锅底料与清油火锅底料中火锅用油的感官得分、含油率、脂肪酸组成、氧化稳定性、理化指标、危害物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火锅底料的含油率为38.3~58.2%。牛油火锅底料以牛油、棕榈油为主,常温下呈固态,感官得分为7~8.5分,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56.32~64.12%,氧化诱导时间为12.08~13.16 h,反式脂肪酸(TFA)含量为0.97~4.15%,生育酚含量93.98~330.31 mg/kg,甾醇含量264.54~505.75 ppm,极性组分最高为11.83%,苯并(a)芘(Ba P)含量最高为3.82μg/kg,3-氯-1,2-丙二醇酯(3-MCPD ester)最高为1.87 mg/kg。清油火锅底料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为主,常温下呈液态,感官得分为4~6分,不饱和脂肪酸为81.71~97.31%,氧化诱导时间为5.38~6.14 h,TFA含量0.51~2.09%。生育酚含量最高为1276.17 mg/kg,甾醇的含量3837.05~6110.37 ppm,极性组分最高为11.83%,Ba P最高为4.43μg/kg,3-MCPD ester最高为2.58 mg/kg。牛油样品的感官较好,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氧化稳定性好,但营养成分少;清油样品的感官较差,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氧化稳定性差,但营养成分高;牛油与清油品质差异极大,需要分开研究。然后,以脂肪酸组成为目标值,使用MATLAB软件,计算火锅用油配方,分别得到以牛油为基油,调配羊油、棕榈油、花生油的4种牛油火锅用油配方,和以菜籽油为基油,调配棕榈油、鸡油、芝麻油的4种清油火锅用油配方。检测了8种配方油的脂肪酸组成、氧化稳定性、理化指标、危害物质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调配后制备出的火锅用油改善了市场现有产品的不足。以牛油为基油制备的火锅用油SFA含量为44.94~48.31%,生育酚含量为145~293 mg/kg,甾醇含量为251~1028.33 ppm,以菜籽油为基油的火锅用油氧化诱导时间为7.31~8.34 h,感官得分为6.8~7.7分,生育酚含量为898.88~916.14 mg/kg,甾醇含量为4660~5760 ppm。火锅用油的极性组分含量最高为7.33%,Ba P含量最高为1.54μg/kg,3-MCPD ester的含量最高为0.75mg/kg,调配后降低了火锅用油中危害物质含量,提高了营养物质含量,改善了火锅用油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最后,将配方火锅用油进行连续熬煮验证试验,检测其理化指标、危害物质及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连续熬煮8 h后,配方火锅用油的极性组分最高为8.2%,Ba P最高为2.5μg/kg,3-MCPD ester最高为1.34 mg/kg,生育酚最高为489.82 mg/kg,甾醇最高为5629 ppm,油脂中危害物质含量更低,营养物质更高。通过对配方火锅用油的13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总排名结果分别显示以牛油和浓香菜籽油为基油制备出的火锅用油的综合优势,其中牛油火锅用油的最佳配比为:牛油60%、羊油10%、棕榈油20%、花生油10%;清油火锅用油的最佳配比为:浓香菜籽油60%、棕榈油20%、鸡油10%、芝麻油10%。综上,本论文对市售火锅底料中火锅用油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分别基于牛油火锅底料和清油火锅底料中火锅用油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了优质火锅用油的配方,为实现火锅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张飞[3](2020)在《玉米胚芽预处理中生育酚酶促氧化及其与回色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脂回色指色泽明亮浅黄的精炼植物油,在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油脂颜色随时间推移出现显着加深的现象,该现象受到如原料品质、精炼工艺、储存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其中γ-生育酚的氧化是导致油脂回色的直接因素。但是目前对于γ-生育酚在油料预处理过程中发生氧化降解的原因及其与油脂回色的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本文研究了γ-生育酚在玉米胚芽预处理过程中发生的酶促氧化及其作用特点,并结合反应产物的变化情况讨论了生育酚酶促氧化与油脂回色的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采用在破碎轧胚前后改变玉米胚芽水分含量和高温预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原料状态和预处理方式对玉米毛油品质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破碎程度、水分含量和储藏温度均会影响毛油中的生育酚含量,当破碎程度提高3倍时,毛油中生育酚含量降低25 mg/kg;储藏温度20℃时,生育酚含量最低。破碎轧胚前后,调整胚芽水分含量和高温预处理对毛油品质和生育酚含量变化影响不同:破碎轧胚前的水分含量变化和高温处理会显着影响毛油酸价、过氧化值、色泽和生育酚含量,当水分含量从5%提高至25%时,酸价随之增加0.4 mg KOH/g,过氧化值增加0.58 mmol/kg,色泽红值从2.5R提高至3.3 R,γ-生育酚含量随之降低131.35mg/kg,当100℃处理处理后,酸价降低0.51 mg KOH/g,色泽降低1.2 R,γ-生育酚含量增加146.92 mg/kg。破碎后进行水分含量调整和高温预处理时,酸价、色泽和生育酚含量均不再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包括生育酚的酶促降解在内的多种反应均发生在玉米胚芽破碎轧胚的过程中。其次,采用向γ-生育酚中加入玉米胚芽匀浆的方式构建酶反应体系,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跟踪γ-生育酚在反应过程中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外加磷脂情况下,γ-生育酚被降解,反应24 h,其含量降低60.6%,且新鲜胚芽催化活力显着高于半干法脱胚得到的胚芽(p<0.05)。同时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对催化生育酚氧化的酶进行初步纯化,并研究了催化反应的特点。结果表明,酶促反应的最适pH为4.5,与正常湿法脱胚后的胚芽pH接近,最适温度为20°C,接近于常温储藏温度,浓度1.0 mM的抗坏血酸会对酶促反应产生极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96.8%)。最后,采用化学法合成γ-生育酚氧化产物生育醌类和γ-二聚体类物质,通过液相色谱图和质谱图的对比,确定γ-生育酚酶促氧化反应的产物组成,并根据精炼过程中相关产物的含量变化合理推测补充现有的油脂回色路径。结果表明,经过酶催化反应后,液相谱图中3-4min的峰面积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经质谱(MS)检测,验证此处出峰主要是m/z 831的γ-生育酚二聚体类产物,当延长反应时间至72 h会出现生育醌和生育红等物质,但含量很低且不稳定,不便于作为酶反应的定量分析。在不同精炼工段的油脂中,检测二聚体和生育红含量的变化,其中二聚体在毛油中含量最低,脱酸油中最多,较毛油增加36%,脱色和脱臭略有下降。生育红含量在毛油中含量最高,脱胶和脱酸过程中呈现持续的降低态势,在脱色油中含量达到最低,较毛油降低了86%,脱臭之后略有反弹。由此推出,油脂回色过程始发于γ-生育酚在破碎过程中的氧化,在磷脂参与下先被酶氧化生成γ-二聚体和γ-生育醌等氧化产物,在精炼过程中发生相互转化。在油脂储存过程中,油脂自身的氧化产物与生育酚氧化产物进一步结合,生成呈色物质,导致油脂颜色出现明显变化,即发生油脂回色现象。综上,本论文验证了玉米胚芽中存在可催化生育酚降解的酶,且对生育酚的催化作用发生在预处理的轧胚过程前后,同时测定了酶促反应的作用特点,为实际生产过程中采取手段来抑制生育酚的酶促氧化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对生育酚酶促氧化的产物进行鉴定,并研究了相关氧化产物在精炼过程中的含量变化,为油脂回色机理做出了进一步完善。

李晓静[4](2020)在《食用油脂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脂是与脂质代谢紊乱型疾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用原料,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科学的选择及合理的摄入油脂变得尤为重要。脂肪酸作为主要油脂组分,被普遍认为对油脂功效性起决定性作用,而随着油脂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油脂微量伴随物的功效性。本论文将油脂体外消化与细胞试验相结合,探究了油脂种类及烹调方式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同时,利用多元数据组分析建模方法,探究油脂中改善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脂肪酸和微量伴随物)组分,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以期为深入了解油脂组分的营养功效、为脂质代谢紊乱高危人群食用油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以猪油、大豆油、米糠油、棕榈油、初榨椰子油、普洱茶茶籽油、初榨橄榄油和亚麻籽油等八种食用油脂为原料,通过油脂体外消化与细胞试验相结合,探究不同油脂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研究发现橄榄油中的多酚和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238.36 mg/kg和26.57 mg/kg。米糠油中总甾醇、角鲨烯和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最高,而茶油中豆甾-3,5-二烯和帕克醇含量远高于其他七种油脂。八种油脂样品处理HepG2细胞后,细胞内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水平均有所升高,但不同油脂作用效果不一,以浓度为200μmol/L(以脂肪酸浓度计)的油脂样品处理细胞,猪油组甘油三酯(TG)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提高了71.79%,而椰子油组仅提高了10.17%,茶油组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内TG含量略有下降。随着油脂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内脂质积累程度加剧,但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当油脂浓度增加至500μmol/L时,椰子油和茶油组细胞内仍仅有少量脂质积累。猪油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显着高于其他油脂样品组,当处理浓度为200μmol/L时,猪油组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增加了9.97%和94.45%,而茶油、橄榄油和亚麻籽油组ROS和MDA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并且茶油和橄榄油组细胞内四种抗氧化酶活性的下降程度显着低于其他油脂样品组。分析和比较了热炒(160°C,5 min)、热煎(170°C,5 min)和热炸(180°C,3 min/次,每隔0.5 h煎炸一次,共3次)等高温烹调方式对不同油脂的组成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烹调后,尤其是热炸处理后,食用油脂的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极性组分等含量均有所上升。其中,亚麻籽油的氧化稳定性最差,热炸处理后,亚麻籽油过氧化值提高了44.44%,极性组分含量达11.50%。另外,高温烹调油脂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伴随物含量均显着下降,其中,米糠油中麦角甾-4,7,22-三烯-3酮及椰子油中多酚和总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在热炸处理后,损失率高达99%以上。细胞试验结果显示,相同处理浓度下,高温烹调油脂较未处理油脂细胞毒性增强,且对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更为显着,但不同油脂作用程度不一。以浓度为200μmol/L的油脂样品处理细胞,高温烹调油脂组细胞内TG和胆固醇(TC)含量均显着高于未处理油脂组。高温烹调茶油组细胞内TG含量在所有油脂样品组中最低,但热炸茶油组TG含量相较于未处理茶油组提高了101.03%,热炸亚麻籽油组TG含量较未处理亚麻籽油组提高了104.24%。热炸处理后,猪油组细胞内ROS含量(较未处理猪油组)增长率最高,为35.93%。热炸茶油和亚麻籽油组MDA含量增长率最高,分别为62.92%和60.78%,且细胞内抗氧化酶活性下降最为显着。同时,利用多元数据组回归建模方法探究食用油脂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研究发现油脂微量伴随物对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显着高于其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脂质积累的关键脂肪酸组分为cis UFA、C18:3cis、C20:1cis、C12:0和C14:0,关键微量伴随物组分为帕克醇、(3β,22E)-麦角甾-7,22-二烯-3基、环阿屯醇、二氢-顺-α-古巴烯-8-醇、角鲨烯和α-生育酚。双向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显示关键微量伴随物的重要投影值和回归系数均高于脂肪酸组分,证明其对细胞脂质积累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且油脂中改善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为角鲨烯、帕克醇、β-谷甾醇、豆甾醇和菜油甾醇等微量伴随物。选取茶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大豆油、橄榄油、米糠油和亚麻籽油等七种不皂化物含量较高的食用油脂,通过皂化反应提取不皂化物,油酸诱导建立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模型。利用乳清蛋白水解物/酪蛋白酸钠/阿拉伯胶稳定的纳米乳液体系将食用油脂不皂化物导入细胞,测定和比较了不同油脂不皂化物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改善作用,并探究了不皂化物中改善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研究发现,纳米乳液运载法相较于常规DMSO溶解导入法,不皂化物的细胞吸收率显着提高。橄榄油和米糠油不皂化物对细胞脂质积累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其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内TG含量分别下降了83.19%和84.61%,TC含量分别下降了78.18%和80.37%。茶油、米糠油和亚麻籽油不皂化物对细胞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最为显着,其较模型对照组MDA含量分别下降了36.14%、39.22%和32.69%,而细胞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46.87%、53.72%和52.17%,远高于其他四种油脂样品组。食用油脂不皂化物中改善细胞内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为γ-生育三烯酚、二氢-顺-α-古巴烯-8-醇、角鲨烯和帕克醇。最后,对关键组分—帕克醇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有效作用浓度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转录组学相关技术探究了其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帕克醇的有效作用浓度为15-20μmol/L。当处理浓度为20μmol/L时,帕克醇的摄入有效抑制了HepG2细胞的脂肪酸合成,促进了脂肪酸氧化、糖酵解、能量代谢和氨基酸分解代谢等。通过调节FASN、ACSL1、CPT1A、PIK3CB等基因的表达,改善了HepG2细胞的脂质积累;通过调节NQO-1、PRXL2A、NF-kB2、TXNRD1等基因的表达,改善了细胞的氧化应激状态。同时,帕克醇调控了细胞内谷胱甘肽代谢、脂肪酸生物合成、固醇合成、衰老、寿命、AMPK以及Fox O等信号通路。综上所述,本论文研究表明油脂微量伴随物相较其脂肪酸组分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改善作用更为显着,γ-生育三烯酚、二氢-顺-α-古巴烯-8-醇、角鲨烯和帕克醇等微量伴随物为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

李园园[5](2020)在《月见草油精炼过程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月见草油中具有高含量的油酸、亚油酸和γ-亚麻酸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利的不饱和脂肪酸,已经被用作人体的膳食补充剂,且该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经前综合症等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除此之外,月见草油中还含有生育酚、总酚、植物甾醇和角鲨烯等多种微量的营养成分。月见草籽在经过初步的提取得到月见草毛油后,会含有磷脂、游离脂肪酸等不良杂质从而影响其口感、色泽和风味,故需要对其进行精炼处理。但精炼过程中,在去除了不良杂质的同时,也会使油中所含的微量营养物质遭到损失,使成品月见草油的品质和抗氧化性能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使月见草油得到适度的精炼,提高油脂品质,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月见草油在精炼过程中其理化性质和基本组成的变化情况;对其含有的微量营养成分和油脂的抗氧化性能在整个精炼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相关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国标法测定月见草油在不同精炼工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和脱蜡)的主要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紫外吸光度、茴香胺值、2-硫代巴比妥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析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整个精炼过程,部分指标变化较显着,其中酸价从1.88 mg KOH/g降至0.37 mg KOH/g,脱酸工序对其影响最为显着(p<0.05);过氧化值从7.35 mmol/kg降至0.79 mmol/kg,其中脱色工序对其影响较为显着(p<0.05);茴香胺值和2-硫代巴比妥酸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脱色工序对其影响最为显着(p<0.05)。而碘值和皂化值未发生显着变化(p>0.05)。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月见草油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变化情况,得到月见草油的主要组成成分为亚油酸和γ-亚麻酸,其含量分别从61.46%降至60.67%,从12.91%降至12.58%。从整体上来看,月见草油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组成在整个精炼过程并未发生显着性变化,其中脱色工序对其影响较大。(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对月见草油在不同精炼工序的生育酚、总酚、植物甾醇和角鲨烯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整个精炼过程,总生育酚含量下降约21.21%,其中δ-生育酚的损失程度最大,下降了53.73%;总酚含量下降79.4%,损失最为严重;总植物甾醇含量下降13.94%;角鲨烯含量下降20.19%。其中脱酸和脱臭工序是导致其微量营养成分损失的主要工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月见草油挥发性成分,结果在月见草毛油中主要检测出57种挥发性成分,依次为烷烃类、醛酮类、醇类以及酯类化合物等。其中对月见草油气味影响最大是醛酮类物质,其种类在整个精炼过程中先增加至16种后,又减少至9种,脱色和脱臭工序对其影响较大。(3)分别采用DPPH、ABTS、FRAP和ORAC四种体外抗氧化评价方法测定月见草油在精炼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分析其与微量营养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经过精炼加工后月见草油抗氧化能力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脱酸工序对其影响最为显着(p<0.05)。通过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到月见草油中生育酚、总酚、植物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均与其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总酚的含量变化对其抗氧化性的影响极为显着(p<0.01)。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适当优化月见草油的精炼工艺参数,进一步提高油脂品质,使月见草油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数据参考。

宋新阳,鞠兴荣,陈冲,纪佳璐,吴进,徐焘[6](2019)在《精炼工艺条件对菜籽油活性物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以"秦优十号"油菜籽为原料压榨制备菜籽油,分析不同精炼条件下菜籽油中甾醇、生育酚保留率的变化情况,并对实验室条件下的精炼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保留生育酚和甾醇为目的的脱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磷酸添加量0.2%,加水量4%,时间30 min;脱酸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分数11.06%,时间30 min,初温30℃,终温40℃;脱色最佳工艺条件为活性白土添加量3.5%,时间20 min,温度85℃;脱臭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220℃,时间80 min,压力400~500 Pa。在最佳条件下,生育酚保留率为68.15%,甾醇保留率为79.49%,油脂损耗为4.9%。与传统精炼工艺相比,优化后的精炼工艺条件下甾醇和生育酚保留率得到提升,油脂损耗没有明显变化。

刘春梅[7](2019)在《菜籽油生产条件对其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菜籽油是我国主要的食用油之一,其风味独特,香味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菜籽油生产过程中可能被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3-氯丙醇酯(3-Chloro-1,2-Propanediol fatty acid esters,3-MCPD酯)、缩水甘油酯(Glycidyl fatty acid esters,GEs)等风险成分污染,同时维生素E、甾醇等营养物质也有可能损失。本课题研究了菜籽油加工过程中炒籽、吸附和蒸馏脱臭等工艺条件对PAHs、3-MCPD酯、GEs以及维生素E、甾醇、风味的影响。基于对PAHs的控制和脱除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以期为提升菜籽油品质和安全提供技术支持。(1)油菜籽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炒籽,经压榨后沉淀过滤得到浓香菜籽油,检测其中PAHs、3-MCPD酯、GEs、维生素E、甾醇、挥发性风味物质、酸价和过氧化值,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研究浓香菜籽油生产过程中炒籽条件对风险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炒籽温度升高(140、160、180、200、240℃)和炒籽时间延长(10、20、30、40、50、60 min),菜籽油中苯并[a]芘(BaP)、PAH4(苯并[a]蒽、?、苯并[a]荧蒽和BaP)含量呈现增加趋势。炒籽温度不超过180℃,BaP、PAH4含量均低于欧盟限量标准(2、10μg/kg);炒籽时间不超过30 min,PAH4含量为1.898.98μg/kg,均小于欧盟限量。基于菜籽油中PAHs控制,建议炒籽温度不超过180℃,炒籽时间不超过30 min。随炒籽温度升高炒籽时间延长,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呈上升趋势。维生素E、甾醇含量随炒籽温度升高炒籽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经感官评价菜籽油在炒籽条件为160℃、20 min时,评分最高,香味浓郁无异味。炒籽压榨制取的菜籽油中硫苷降解产物的含量最高;杂环类化合物中吡嗪类的种类最多;160℃炒籽温度时硫苷降解产物和吡嗪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醛类含量最低,产生较好的风味。菜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增加,菜籽油色泽加深。综合考虑菜籽油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及风味,最佳炒籽条件:160℃、20 min。(2)针对浓香菜籽油生产中可能产生的PAHs、3-MCPD酯和GEs等风险的问题,研究对浓香菜籽油中PAHs等的吸附脱除技术。采用H-2号活性炭(0.2%、0.5%、1%、2%)、Norit活性炭(0.05%、0.1%、0.15%、0.2%)、凹凸棒土(2%、3%、4%、5%)、活性白土(2%、3%、4%、5%)等四种吸附剂处理浓香菜籽油,分析四种吸附剂对菜籽油中PAHs、3-MCPD酯及GEs的脱除效果以及维生素E、甾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orit活性炭对PAHs的脱除效果最好,H-2号活性炭次之,凹凸棒土的脱除效果最差。活性白土和凹凸棒土对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脱除效果较差。H-2号活性炭添加量为0.5%时3-MCPD酯含量达到最低,脱除率分别为34.02%;H-2号活性炭添加量为2%时GEs脱除率为91.16%。活性白土和凹凸棒土添加量5%时维生素E和甾醇损失较多,感官评分较低。H-2号活性炭和Norit活性炭处理后硫苷降解产物、吡嗪和呋喃类含量均减少,但损失较少。综合考虑有害成分脱除及风味和营养成分的保留,选择吸附条件为:H-2号活性炭添加量0.5%,吸附温度100℃,吸附时间35 min。此时BaP和PAH4脱除率分别为94.24%、89.29%;3-MCPD酯和GEs脱除率分别为36.28%、74.53%;维生素E和甾醇损失率分别为7.94%、11.25%;感官评分8.08。(3)菜籽油在不同温度(210、230、250、270℃)、不同时间(60、80、100、100min)进行蒸馏脱臭,对脱臭前后菜籽油中PAHs、3-MCPD酯、GEs、反式脂肪酸、维生素E、甾醇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脱臭条件对菜籽油安全品质、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蒸馏脱臭对菜籽油中PAHs具有一定的脱除效果,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对PAHs的脱除效果越好。脱臭条件为270℃、120 min,BaP、PAH4、LPAHs、HPAHs和PAH16脱除率分别为45.10%、58.32%、82.71%、35.81%和69.68%。脱臭时间一定,3-MCPD酯和GEs含量随脱臭温度升高而增加。脱臭温度超过230℃,3-MCPD酯和GEs含量急剧增加。脱臭条件270℃、60 min,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增加了6.84倍和27.19倍。脱臭条件为270℃、120 min维生素E、甾醇损失最大,损失率分别为28.31%、20.50%,而反式脂肪酸含量为3.21%。为减少菜籽油中维生素E、甾醇的损失以及3-MCPD酯、GEs、反式脂肪酸的生成,进行双温脱臭实验(190℃/50 min+230、240、250、260、270℃/30 min)。PAHs含量随高温阶段的温度升高而减少,高温阶段温度为270℃,BaP和PAH4脱除率分别为为40.56%、47.99%。双温脱臭后菜籽油中3-MCPD酯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GEs含量随高温阶段脱臭温度增加而增加。270℃时3-MCPD酯和GEs含量分别增加1.53倍、6.35倍。高温阶段温度为270℃生素E和甾醇损失率分别为16.03%、11.43%,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81%。因此双温脱臭有利于控制3-MCPD酯、GEs及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对维生素E、甾醇保留效果较好。

曲宗乔[8](2019)在《不同油脂的煎炸性能及煎炸专用油配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煎炸作为一种传统的烹饪方式,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煎炸食品因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而风靡欧美国家,我国煎炸行业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油脂作为食材煎炸的介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的性能与品质变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同油脂又具有不同的煎炸品质与性能,尚没有一种油脂符合理想煎炸油的条件,因此提出了煎炸专用油脂的概念。煎炸专用油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加快不同油脂的煎炸性能的研究及煎炸专用油脂的开发对于油脂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研究棕榈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的基础上,基于煎炸油的稳定性、煎炸寿命、脂肪酸比例符合健康需要,选取一种煎炸性能良好的辅料油脂,以PUFA/S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为主要依据,研究配制煎炸专用油,并对其煎炸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煎炸专用配方油有较长的煎炸寿命,合理的脂肪酸组成,煎炸稳定性良好,同时确定了PUFA/SFA值越低,油脂的煎炸寿命越长。首先,对棕榈油、大豆油及菜籽油三种产量大、价格低的油脂的煎炸性能进行了研究。以酸价、过氧化值、极性组分、色泽及薯条煎炸效果等为考核指标对三种油脂煎炸的品质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棕榈油在煎炸过程中色泽变化小、煎炸寿命长、薯条煎炸外观良好、生育酚损失率低、多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低、油脂煎炸起泡时间晚、薯条吸油率低及烟点高,相比大豆油和菜籽油有优势,棕榈油的煎炸寿命约为29h,大豆油的煎炸寿命为16h,菜籽油的煎炸寿命为14.5h,棕榈油的煎炸寿命比大豆油和菜籽油分别长44.8%和50.0%,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于菜籽油,大豆油色泽、酸价变化幅度较菜籽油小,薯条在大豆油中煎炸外观效果均好于菜籽油,吸油率方面菜籽油小于大豆油,菜籽油在煎炸后期烟点高于大豆油,两种油生育酚损失率相当。综合来看,三种油脂的煎炸性能优良程度依次是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其次,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四种价格高的油脂煎炸性能进行了研究,以煎炸寿命、煎炸稳定性及脂肪酸组成及理化指标为依据,选取一种油脂作为煎炸专用油配制的辅料油脂,同时比较了高油酸油脂与普通油脂之间煎炸性能。研究发现,高油酸花生油与花生油在煎炸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煎炸品质与性能,高油酸花生油的煎炸寿命最长,为27.5h,比花生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长1.5h、10.5h和17.5h;花生油和高油酸花生油在煎炸过程中酸价变化幅度较葵花籽油和玉米油大,分别上升了1.93 mg/g和2.37 mg/g;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出现较多泡沫的时间点接近煎炸油的废弃时间点;葵花籽油过氧化值处于较高水平;薯条在花生油中的吸油率为9.92%,另外三种油脂相近;生育酚损失大小依次是葵花籽油(96.3%)>玉米油(82.3%)>高油酸花生油(78.4%)>花生油(63.9%),综合评价四种油脂的煎炸性能优良程度依次是高油酸花生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对价格因素及煎炸性能、使用普及率整体考虑,花生油为配制煎炸专用油的辅料油脂。研究发现,PUFA/SFA(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与煎炸油寿命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性,线性方程为y=-3.7316x+31.2363,R2=0.9362,其比值与煎炸寿命间拟合精度较高。综合考虑油脂煎炸寿命、PUFA/SFA值与脂肪酸平衡、营养健康、原料油脂成本等主要因素,研究了煎炸专用油的配制,以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和花生油配制了三种配方的煎炸专用油,配方油1、2和3的PUFA/SFA值分别为0.71、1.08、1.66,原料油脂棕榈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比例分别为5:1:3.5:1、5:4:0.5:0.5、3:6:0.5:0.5,并评价和验证配方油的煎炸性能,结果发现配方油1的煎炸寿命约为25h,比配方油2、3分别高13.6%和15.0%,配方油1的颜色变化、薯条吸油率最小,其黏度、酸价变化最大,配方油2过氧化值变化幅度较小,三种配方油煎炸薯条外观效果均良好,总体来看,三种调和煎炸油的煎炸品质与性能依次是配方油1>配方油2>配方油3,确定了PUFA/SFA比值越小,油脂煎炸寿命越长;相比于大豆油和菜籽油,三种配方油的煎炸寿命与煎炸品质性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与花生油煎炸寿命相近,但成本远低于花生油,脂肪酸比例比棕榈油更加合理、均衡,且饱和度较棕榈油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料油脂和配方油脂煎炸过程中有害物质及配方油脂煎炸过程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发现,油脂中甘油三酯二聚物、甘油三酯寡聚物、氧化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在煎炸过程中呈不断上升的规律;3-氯丙醇酯含量在煎炸过程中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缩水甘油酯在不同油脂煎炸过程中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但在部分油脂中的含量在煎炸过程中略有上升;三种配方油中挥发性物质主要有醛类、醇类烷烃类等,其中醛类含量较高,且在煎炸过程中醛类物质均处于较高水平,同时挥发性物质种类数量在三种配方油煎炸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整体来看,花生油、棕榈油与三种配方油脂在煎炸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与挥发性物质较少。

马路凯[9](2019)在《植物油中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和4-羟基-2-壬烯醛的热响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植物油的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问题的关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植物油消费量逐年增加,但是PUFA极易发生氧化生成醛、酮、酸等一系列的产物,其中包括一些不易挥发且对人体有害的物质,称之为植物油氧化伴生危害物,如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4-羟基-2-己烯醛(4-hydroxy-2-hexenal,HHE)和4-羟基-2-壬烯醛(4-hydroxy-2-nonenal,HNE)等,其在植物油和油炸食品中广泛存在,且含量较多,是三种典型的氧化伴生危害物,目前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欧洲食品安全局(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EFSA)科学委员会针对其毒性已制定了相应的毒理学关注阈值。因此,为有效控制MDA、HHE和HNE的生成,保障植物油尤其是富含PUFA植物油的营养和安全,本课题以我国市售常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为研究对象,建立同时测定植物油和油炸食品中MDA,HHE和HNE的检测方法;系统分析MDA、HHE和HNE在不同植物油中的分布情况,借助反应动力学和热力学解析三种目标醛生成的关键控制因子;建立煎炸体系,探究不同食物基质对MDA、HHE和HNE生成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食物中的迁移机制;构建化学模拟体系,分析MDA、HHE和HNE的生成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植物油中MDA、HHE和HNE方法的建立基于RP-HPLC方法,借助PDA检测器双通道模式,建立了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MDA、HHE和HNE的方法。结果如下:MDA、HHE和HNE的检出限(LOD)分别为0.012、0.009和0.014μg/mL,定量限(LOQ)分别为0.020、0.020和0.030μg/mL,线性范围分别为0.0210.00μg/mL、0.024.00μg/mL和0.034.00μg/mL,线性拟合度R2均大于0.999。植物油中三种目标醛的回收率分别为99.64102.18%、102.34104.61%和98.87103.04%,在煎炸食物中其回收率为96.3898.05%、96.19101.34%和96.8699.04%,并成功测定植物油样品中三种目标醛的含量,表明本方法可同时测定植物油中MDA、HHE和HNE的含量。(2)植物油热加工中MDA、HHE和HNE的分布规律及生成机理研究以我国市售常见的八种植物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MDA,HHE和HNE在多种植物油中的生成情况和分布规律,借助脂肪酸甲酯构建模拟体系,探究三种目标醛的生成机理,以及植物油不同组分对其生成的影响。结果如下:所有受试植物油中均有较高含量的MDA和HNE,其中亚麻油、大豆油、菜籽油和葵花籽油中生成了较多的MDA,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和花生油中HNE的含量较高,亚麻油中HHE的含量最高,其次为大豆油和菜籽油,表明三种毒性醛在植物油中分布广泛;模拟体系结果表明,亚油酸甲酯和亚麻酸甲酯均能生成MDA,但后者生成MDA的含量为(3.23±0.06μg/g)显着高于前者(1.63±0.08μg/g),表明亚麻酸甲酯是MDA生成的主要前驱物;HNE仅由亚油酸甲酯生成,HHE除了由亚麻酸甲酯生成外,亚油酸甲酯也能生成少量的HHE;MDA、HHE和HNE的生成与其对应的前驱物质浓度有关;亚麻酸甲酯显着促进HNE的生成(P<0.05),亚油酸甲酯也可以促进HHE的生成;饱和脂肪酸甲酯和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虽然不直接生成MDA,HHE和HNE,但是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其生成,表现出一定的促氧化作用。(3)植物油中MDA、HHE和HNE含量用作油脂氧化特征性指标的评价研究以棕榈油、玉米油、菜籽油、茶籽油和亚麻油五种我国常见市售植物油为研究对象,基于Schaal烘箱法研究了模拟储藏过程中MDA、HHE和HNE生成情况,以及HHE和HNE作为评价油脂氧化指标的可行性。结果如下:新鲜植物油中已有三种目标醛的存在,植物油在60°C 30天储藏过程中生成了大量的MDA和HNE,其中亚麻油中MDA生成量最大(3.34±0.06μg/g),玉米油(CO)中HNE生成量最大(3.70±0.08μg/g),HHE仅在亚麻油和菜籽油中检到,且前者HHE含量(4.46±0.07μg/g)高于后者(0.62±0.03μg/g);研究还发现,生育酚虽然对三种目标醛的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是其生成的决定性因素;热图分析结果表明,棕榈油和茶籽油中MDA与传统氧化指标POV和p-AV的相关性较弱,表明MDA不适合用于评价PUFA含量较低植物油的氧化;HHE和HNE与传统氧化指标相关性极强,同时与ω-3和ω-6脂肪酸之间有极强的相关性(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HE和HNE可以用于评价植物油的氧化,特别是可以作为特征性指标分别评价ω-3和ω-6型植物油的氧化。(4)植物油中MDA、HHE和HNE生成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以棕榈油、玉米油、菜籽油、茶籽油和亚麻油五种我国常见市售植物油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热加工过程(100200℃)中MDA、HHE和HNE的生成动力学和热力学,探究了三种目标醛在不同植物油中的生成差异。结果如下:随着温度的升高,MDA、HHE和HNE的生成量逐渐增大;随着时间增加表现出先快速增大后趋于动态平稳的趋势,表现出一定的温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另外,不同植物油中MDA、HHE和HNE生成量不同,表现出一定的基质依赖性。经拟合分析发现MDA,HHE和HNE的生成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不同植物油中其生成的活化能不同,热力学参数与动力学结果相吻合,表明三种目标醛的生成表现出基质依赖性。(5)煎炸过程植物油和油炸食物中MDA、HHE和HNE的生成和分布规律及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机制以玉米油、菜籽油和亚麻油为基料油,考察了土豆和鸡胸肉煎炸过程中,MDA、HHE和HNE的生成情况及在食物中的分布规律,探究其在不同食物中的迁移机制。结果如下:整个煎炸过程(6 h)中,煎炸油和煎炸食物中均有较多的MDA、HHE和HNE,这表明三种目标醛类物质极易迁移到食物中,但MDA、HHE和HNE在不同油炸食物中的分布情况不同,炸薯条中HNE含量最多,MDA含量较低,炸鸡肉中MDA含量最高,HNE含量较低;三种醛的分布只与食物种类有关,与煎炸油的种类无关;模拟体系结果表明薯条(淀粉类食物)中HNE含量较高,主要是由于淀粉疏水性的螺旋空腔对极性较小的HNE具有较大的包合作用力;三种目标醛类物质与蛋白质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能力的大小为:HNE>HHE>MDA,因此在炸鸡肉(蛋白类食物)中HNE的含量最小,MDA的含量最高。

周润松,何荣,鞠兴荣,王博,吴莹,徐斐然,章铖,宋新阳[10](2017)在《脱臭工艺对菜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文中认为以脱色菜籽油为原料,分析在不同脱臭温度(190270℃)、不同脱臭时间(40120 min)下,脱色菜籽油酸值、过氧化值、反式亚油酸、反式亚麻酸、植物甾醇、生育酚、β-胡萝卜素、总酚、抗氧化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脱臭温度升高,脱臭时间的增加,除反式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加外,其他指标都是下降的。脱臭温度需要达到230℃,菜籽油的酸值才能达到国家标准;菜籽油的过氧化值在脱臭温度达到230℃后变化显着;菜籽油反式亚油酸、反式亚麻酸在270℃下降速率远大于其他脱臭温度;脱臭温度达到250℃后,菜籽油植物甾醇、生育酚、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抗氧化性显着降低;在脱臭时间达到80 min后,继续增加脱臭时间对生育酚、总酚、β-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抗氧化性影响不显着。

二、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核桃直饮油的研究现状
        1.1.1 核桃油的研究现状
        1.1.2 核桃直饮油的饮食模式
    1.2 核桃油加工工艺概述
        1.2.1 预处理方式
        1.2.2 加工方式
    1.3 核桃油中的微量营养素的概述
        1.3.1 酚类物质
        1.3.2 植物甾醇
        1.3.3 角鲨烯
    1.4 核桃油抗氧化的研究
        1.4.1 加速氧化实验
        1.4.2 自由基清除实验
    1.5 直饮油的风味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2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不同加工工艺核桃油的制备
        2.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3 出油率的测定
        2.3.4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5 多酚的测定
        2.3.6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2.3.7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加工工艺对出油率的影响
        2.4.2 不同加工工艺对理化指标的影响
        2.4.3 不同加工工艺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4.4 不同加工工艺对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2.4.5 不同加工工艺对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
        2.4.6 不同加工工艺对角鲨烯含量的影响
        2.4.7 聚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加工工艺对核桃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OSI的测定
        3.3.2 油样提取液的制备
        3.3.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4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5 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不同加工工艺对OSI的影响
        3.4.2 不同加工工艺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3 不同加工工艺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4 不同加工工艺对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
        3.4.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及品质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核桃直饮油的调配
        4.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3.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3.4 多酚的测定
        4.3.5 生育酚、甾醇及角鲨烯的测定
        4.3.6 OSI的测定
        4.3.7 感官评价试验
        4.3.8 油脂粘度的测定
        4.3.9 GC-IMS风味的测定
        4.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核桃直饮油的配方设计与调配
        4.4.2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理化指标分析
        4.4.3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4.4.4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酚类物质分析
        4.4.5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植物甾醇含量分析
        4.4.6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角鲨烯含量分析
        4.4.7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OSI分析
        4.4.8 不同配方核桃直饮油的风味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火锅用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火锅用油的研究现状
        1.1.1 火锅用油
        1.1.2 火锅用油调和油
    1.2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1.2.1 氧化反应
        1.2.2 水解反应
        1.2.3 聚合反应
    1.3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中油脂品质的评价方法
        1.3.1 理化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1.3.2 危害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1.3.3 营养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市售火锅底料中火锅用油的品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熬煮过程及样品采集
        2.3.2 火锅底料综合感官评分
        2.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4 危害指标的测定
        2.3.5 营养物质的测定
        2.3.6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7 多酚的测定
        2.3.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市售火锅底料中油脂的基础指标
        2.4.2 市售火锅底料中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2.4.3 市售火锅底料的感官评分
        2.4.4 市售火锅底料中油脂在熬煮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2.4.5 市售火锅底料中油脂在熬煮过程中危害物质的变化
        2.4.6 市售火锅底料中油脂在熬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2.4.7 市售火锅底料样品中油脂的多酚含量
        2.4.8 市售火锅底料样品中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3 火锅用油配方及其品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火锅用油的制备
        3.3.2 火锅用油感官评分
        3.3.3 理化指标的检测方法
        3.3.4 危害物质的检测方法
        3.3.5 营养物质的检测方法
        3.3.6 清除自由基样品的制备
        3.3.7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8 FRAP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9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火锅用油的调配
        3.4.2 火锅用油的感官评分
        3.4.3 火锅用油制备前后油脂理化指标的变化
        3.4.4 火锅用油制备前后油脂危害物质的变化
        3.4.5 火锅用油中的营养物质
        3.4.6 火锅用油制备前后油脂清除自由基能力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火锅用油配方验证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及样品采集
        4.3.2 理化指标的测定
        4.3.3 危害物质的测定
        4.3.4 营养物质测定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中理化指标的变化
        4.4.2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中危害物质的变化
        4.4.3 火锅用油熬煮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
        4.4.4 主成分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3)玉米胚芽预处理中生育酚酶促氧化及其与回色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绪论
    1.1 植物油颜色及回色概述
        1.1.1 植物油的颜色来源
        1.1.2 油脂回色研究概述
    1.2 影响回色的主要因素
        1.2.1 制取工艺及精炼条件的影响
        1.2.2 储存环境的影响
        1.2.3 油料状态及前处理过程的影响
    1.3 内源性酶对回色作用研究概况
        1.3.1 多酚氧化酶
        1.3.2 脂肪氧合酶
        1.3.3 生育酚氧化酶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玉米胚芽的破碎预处理方法
        2.2.2 玉米胚芽水分含量调节方法
        2.2.3 玉米胚芽热处理方法
        2.2.4 玉米毛油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2.2.5 粗酶液制取方法
        2.2.6 生育酚酶促降解反应构建
        2.2.7 反应体系中提取γ-生育酚方法
        2.2.8 硫酸铵沉淀方法
        2.2.9 双水相萃取分离方法
        2.2.10 γ-生育醌、γ-二聚体制备方法
        2.2.11 产物鉴定方法
        2.2.1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破碎轧胚对玉米毛油品质及生育酚含量影响
        3.1.1 破碎程度、水分含量和储藏温度对毛油生育酚含量影响
        3.1.2 破碎轧胚前后处理对毛油酸价、过氧化值及色泽的影响
        3.1.3 破碎轧胚前后处理对毛油脂肪酸组成影响分析
        3.1.4 破碎轧胚前后处理对甾醇组成影响分析
        3.1.5 破碎轧胚前后处理对毛油生育酚含量影响分析
    3.2 生育酚酶促氧化作用的验证及相关性质研究
        3.2.1 生育酚酶作用验证
        3.2.2 生育酚氧化酶的初步分离纯化
        3.2.3 生育酚酶底物催化特异性研究
        3.2.4 生育酚酶的最适pH、温度及抑制剂作用
    3.3 产物制备鉴定及回色路径补充
        3.3.1 γ-生育酚氧化产物的合成
        3.3.2 产物鉴定
        3.3.3 精炼不同阶段油品产物含量分析
        3.3.4 回色路径补充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表
附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食用油脂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肝脏脂质积累与氧化应激
        1.1.1 肝脏脂质积累
        1.1.2 肝脏氧化应激
        1.1.3 肝脏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研究方法
    1.2 食用油脂加工及其消化代谢
        1.2.1 食用油脂组分
        1.2.2 提取及精炼过程对食用油脂组分的影响
        1.2.3 烹调过程对食用油脂组分的影响
        1.2.4 食用油脂的消化代谢
    1.3 食用油脂组分对肝脏脂质积累与氧化应激的影响
        1.3.1 食用油脂组分对肝脏脂质积累的影响
        1.3.2 食用油脂组分对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1.3.3 食用油脂关键组分探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多元数据组分析建模方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食用油脂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食用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2 食用油脂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2.3.3 食用油脂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4 食用油脂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3.5 食用油脂甾醇和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2.3.6 食用油脂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的测定
        2.3.7 食用油脂消化产物的制备
        2.3.8 细胞的基础培养
        2.3.9 细胞的传代培养
        2.3.10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2.3.11 细胞存活率测定试验
        2.3.12 油脂消化产物对细胞的处理试验
        2.3.13 油红O染色试验
        2.3.14 细胞内脂质积累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2.3.15 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2.3.1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食用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2.4.2 不同食用油脂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
        2.4.3 不同食用油脂中β-胡萝卜素含量
        2.4.4 不同食用油脂中甾醇和角鲨烯含量
        2.4.5 不同食用油脂中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
        2.4.6 不同食用油脂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7 不同食用油脂对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影响
        2.4.8 不同食用油脂对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2.4.9 不同食用油脂对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烹调食用油脂对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食用油脂高温烹调方法
        3.3.1.1 热炒处理
        3.3.1.2 热煎处理
        3.3.1.3 热炸处理
        3.3.2 食用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测定
        3.3.3 食用油脂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3.3.4 食用油脂总多酚含量的测定
        3.3.5 食用油脂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3.3.6 食用油脂β-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3.3.7 食用油脂甾醇和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3.3.8 食用油脂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的测定
        3.3.9 食用油脂消化产物的制备
        3.3.10 细胞的基础培养
        3.3.11 细胞的传代培养
        3.3.12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3.13 细胞存活率测定试验
        3.3.14 油脂消化产物对细胞的处理试验
        3.3.15 油红O染色试验
        3.3.16 细胞内脂质积累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3.3.17 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3.3.1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温烹调油脂的氧化稳定性
        3.4.2 高温烹调油脂的脂肪酸组成
        3.4.3 高温烹调油脂中总多酚和黄酮含量
        3.4.4 高温烹调油脂中β-胡萝卜素含量
        3.4.5 高温烹调油脂中甾醇和角鲨烯含量
        3.4.6 高温烹调油脂中生育酚/生育三烯酚含量
        3.4.7 高温烹调油脂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8 高温烹调油脂对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影响
        3.4.9 高温烹调油脂对细胞脂质积累的影响
        3.4.10 高温烹调油脂对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用油脂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
    4.1 引言
    4.2 数据分析方法
        4.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4.2.2 OPLS回归建模方法
        4.2.3 O2PLS回归建模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关键脂肪酸组分
        4.3.2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关键微量伴随物组分
        4.3.3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关键组分
        4.3.4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关键脂肪酸组分
        4.3.5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关键微量伴随物组分
        4.3.6 食用油脂中改善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关键组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的提取
        5.3.2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成分的测定
        5.3.3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纳米乳液的制备
        5.3.4 纳米乳液粒径和多分散性指数的测定方法
        5.3.5 纳米乳液的乳化稳定性测定
        5.3.6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纳米乳液稳定性的测定
        5.3.7 细胞的基础培养
        5.3.8 细胞的传代培养
        5.3.9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5.3.10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纳米乳液的细胞摄取性测定
        5.3.11 细胞存活率测定试验
        5.3.12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对细胞的处理试验
        5.3.13 细胞内脂质积累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5.3.14 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5.3.1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食用油脂不皂化物的成分及含量
        5.4.2 纳米乳液的乳化稳定性
        5.4.3 不同油脂不皂化物纳米乳液的细胞摄入性
        5.4.4 不同油脂不皂化物纳米乳液的稳定性
        5.4.5 油酸处理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4.6 不同油脂不皂化物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4.7 不同油脂不皂化物对HepG2细胞脂质水平的影响
        5.4.8 不同油脂不皂化物对HepG2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4.9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的关键组分
        5.4.10 食用油脂不皂化物中改善HepG2细胞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帕克醇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材料与仪器
        6.2.1 主要材料和试剂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细胞的基础培养
        6.3.2 细胞的传代培养
        6.3.3 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6.3.4 细胞存活率测定试验
        6.3.5 帕克醇对细胞的处理试验
        6.3.6 细胞内脂质积累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6.3.7 细胞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测定试验
        6.3.8 细胞内RNA提取
        6.3.9 HepG2 细胞RNA-seq测序
        6.3.10 转录组测序c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6.3.11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帕克醇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6.4.2 帕克醇对HepG2细胞内脂质水平的影响
        6.4.3 帕克醇对HepG2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6.4.4 待测序RNA的质量评估
        6.4.5 转录组测序的质量评估
        6.4.6 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6.4.7 脂质积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6.4.8 氧化应激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6.4.9 基因的GO显着性富集分析
        6.4.10 基因的GO功能注释分析
        6.4.11 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6.4.12 基因的KEGG功能注释分析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月见草油精炼过程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月见草及月见草油简介
    1.2 月见草油中微量活性成分及其功能性
        1.2.1 脂肪酸
        1.2.2 生育酚
        1.2.3 多酚
        1.2.4 植物甾醇
        1.2.5 角鲨烯
        1.2.6 挥发性成分
    1.3 植物油精炼工艺概述
        1.3.1 脱胶工序
        1.3.2 脱酸工序
        1.3.3 脱色工序
        1.3.4 脱臭工序
        1.3.5 脱蜡工序
    1.4 植物油的氧化及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
        1.4.1 植物油的氧化
        1.4.2 植物油抗氧化能力的评价
    1.5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精炼各工序对月见草油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理化指标的测定
        2.3.2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2.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酸价的变化
        2.4.2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过氧化值的变化
        2.4.3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紫外吸光度的变化
        2.4.4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茴香胺值的变化
        2.4.5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2-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变化
        2.4.6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碘值的变化
        2.4.7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皂化值的变化
        2.4.8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炼各工序对月见草油微量营养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生育酚的测定
        3.3.2 总酚的测定
        3.3.3 植物甾醇的测定
        3.3.4 角鲨烯的测定
        3.3.5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生育酚含量的变化
        3.4.2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总酚含量的变化
        3.4.3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植物甾醇含量的变化
        3.4.4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角鲨烯含量的变化
        3.4.5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精炼各工序对月见草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抗氧化能力测试样品的制备
        4.3.2 月见草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3 月见草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3.4 月见草油FRAP还原力的测定
        4.3.5 月见草油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4.3.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4.4.2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
        4.4.3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FRAP还原力的变化
        4.4.4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变化
        4.4.5 精炼过程中月见草油微量营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精炼工艺条件对菜籽油活性物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原料与试剂
        1.1.2 仪器与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压榨制油
        1.2.2 脱胶
        1.2.3 脱酸
        1.2.4 脱色
        1.2.5 脱臭
        1.2.6 甾醇含量的测定
        1.2.7 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1.2.8 反式脂肪酸含量的测定
        1.2.9 理化指标的测定
        1.2.10 脱色率与脱胶率的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菜籽毛油的理化指标
    2.2 脱胶正交试验
    2.3 脱酸正交试验
    2.4 脱色正交试验
    2.5 脱臭正交试验
3 结 论

(7)菜籽油生产条件对其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菜籽油概述
    1.2 菜籽油的质量安全
    1.3 油脂中多环芳烃综述
        1.3.1 多环芳烃的分类与毒性
        1.3.2 油脂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1.3.3 油脂加工过程中多环芳烃的控制与脱除
    1.4 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综述
        1.4.1 3 -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分类与毒性
        1.4.2 油脂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来源
        1.4.3 油脂加工过程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控制
    1.5 油脂加工过程对油脂风味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2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和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油菜籽原料中PAHs含量
        2.3.2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中BaP含量的影响
        2.3.3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中PAH4 含量的影响
        2.3.4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中PAH16 含量的影响
        2.3.5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其他PAHs组分的影响
        2.3.6 菜籽油的感官评价
        2.3.7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2.3.8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维生素E及甾醇含量的影响
        2.3.9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
        2.3.10 炒籽条件对菜籽油酸值与过氧化值的影响
        2.3.11 炒籽条件对菜籽色泽的影响
    2.4 小结
3 吸附条件对浓香菜籽油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凹凸棒土对浓香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3.3.2 活性白土对浓香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3.3.3 Norit活性炭对浓香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3.3.4 H-2 号活性炭对浓香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3.3.5 吸附剂种类对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脱除效果的影响
        3.3.6 吸附剂对浓香菜籽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的影响
        3.3.7 吸附剂对浓香菜籽油感官评价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3.3.8 吸附时间对菜籽油中PAH16 含量的影响
        3.3.9 吸附温度对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3.3.10 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蒸馏脱臭对菜籽油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和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PAHs含量的影响
        4.3.2 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的影响
        4.3.3 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4 双温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PAHs的影响
        4.3.5 双温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含量的影响
        4.3.6 双温脱臭条件对菜籽油中维生素E、甾醇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不同油脂的煎炸性能及煎炸专用油配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煎炸及煎炸油简介
        1.1.1 煎炸的概念及过程机理
        1.1.2 煎炸的历史及煎炸行业概述
        1.1.3 世界三大油脂简介
        1.1.4 其他常用油脂简介
        1.1.5 煎炸专用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
        1.2.1 物理变化
        1.2.3 化学变化
    1.3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1.3.1 理化指标的变化
        1.3.2 有害物质的生成
    1.4 课题研究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三大植物油脂煎炸性能品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薯条的制备方法
        2.3.2 煎炸实验流程
        2.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三种油脂基本理化指标
        2.4.2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酸价的变化
        2.4.3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极性组分的变化
        2.4.4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2.4.5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
        2.4.6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烟点的变化
        2.4.7 薯条在油脂煎炸过程中的吸油率的变化
        2.4.8 薯条在三种油脂中的煎炸外观及油脂的起泡时间
        2.4.9 油脂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2.4.10 油脂煎炸过程中不同阶段生育酚的含量及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高油酸花生油煎炸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薯条的制备方法
        3.3.2 煎炸实验流程
        3.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四种油脂的基本理化指标
        3.4.2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酸价的变化
        3.4.3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极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3.4.4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3.4.5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
        3.4.6 薯条在四种油脂中不同时间的吸油率及变化规律
        3.4.7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烟点的变化
        3.4.8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3.4.9 四种油脂在煎炸过程中维生素E的变化
        3.4.10 油脂的起泡时间及薯条煎炸外观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煎炸专用油的配制及其煎炸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薯条的制备方法
        4.3.2 煎炸实验流程
        4.3.3 理化指标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脂肪酸种类含量与煎炸寿命间的分析比较
        4.4.2 脂肪酸比例与煎炸油寿命之间的分析比较
        4.4.3 煎炸专用油脂的配制
        4.4.4 煎炸专用油脂肪酸组成理论值与实际值
        4.4.5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酸价的变化
        4.4.6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极性物质含量的变化
        4.4.7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色泽的变化
        4.4.8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4.9 薯条在三种配方油中不同煎炸时间吸油率的变化
        4.4.10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黏度的变化
        4.4.11 薯条在三种调和煎炸油中的煎炸外观
        4.4.12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
        4.4.13 配方油在煎炸过程中总生育酚含量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煎炸专用油脂在煎炸过程中有害物质的生成及挥发性物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3-氯丙醇酯与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5.3.2 TPC含量组分的测定
        5.3.3 油脂挥发性风味的测定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氧化聚合组分含量的变化
        5.4.2 油脂在煎炸过程中水解组分的变化
        5.4.3 油脂煎炸对3-MCPD含量的影响
        5.4.4 油脂煎炸对GEs含量的影响
        5.4.5 配方油煎炸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相对含量及种类的变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植物油中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和4-羟基-2-壬烯醛的热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植物油加工过程典型伴生危害物
    1.3 植物油氧化概述
        1.3.1 植物油自动氧化
        1.3.2 影响植物油氧化的因素
        1.3.3 植物油氧化评价指标
        1.3.4 植物油氧化伴生危害物
    1.4 MDA、HHE和 HNE的反应活性
    1.5 MDA、HHE和 HNE的毒性
    1.6 MDA、HHE和 HNE的检测方法
    1.7 MDA、HHE和 HNE在植物油中的生成及分布
    1.8 本研究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8.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8.2 研究目的
        1.8.3 主要研究内容
        1.8.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方法的建立
    2.1 前言
    2.2 材料与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MDA、HHE和 HNE标准溶液的配制
        2.4.2 薯条样品的制备
        2.4.3 MDA、HHE和 HNE与 DNPH衍生物的制备
        2.4.4 MDA、HHE和 HNE的测定
        2.4.5 方法学评价
        2.4.6 植物油的加速氧化实验
        2.4.7 数据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2.5.2 样品前处理过程的优化
        2.5.3 方法学评价
        2.5.4 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含量的变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植物油热加工中MDA、HHE和 HNE的分布规律及生成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试剂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油样中脂肪酸组成分析
        3.4.2 油样中MDA、HHE和 HNE的测定
        3.4.3 油样的加热实验
        3.4.4 脂肪酸甲酯加热实验
        3.4.5 数据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3.5.2 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的生成及分布规律
        3.5.3 脂肪酸甲酯模拟体系MDA、HHE和 HNE的生成
        3.5.4 MDA、HHE和 HNE的生成与ML和 MLN浓度的关系
        3.5.5 MDA、HHE和 HNE的生成与不同脂肪酸甲酯的关系
        3.5.6 MDA、HHE和 HNE可能的生成机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含量用作油脂氧化特征性指标的评价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剂
    4.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植物油中酸价的测定
        4.4.2 植物油中过氧化值的测定
        4.4.3 植物油中共轭二烯值的测定
        4.4.4 植物油中茴香胺值的测定
        4.4.5 植物油中总氧化值的计算
        4.4.6 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4.4.7 植物油中生育酚含量的测定
        4.4.8 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含量的测定
        4.4.9 油样的纯化
        4.4.10 Schaal烘箱加速氧化实验
        4.4.11 数据分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植物油的初始理化性质
        4.5.2 植物油储藏过程中MDA、HHE和 HNE的含量变化
        4.5.3 生育酚对MDA、HHE和 HNE生成的影响
        4.5.4 植物油储藏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5.5 模拟储藏过程植物油的品质变化
        4.5.6 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热图分析
        4.5.7 HHE和 HNE评价油脂氧化的适用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物油中MDA、HHE和 HNE生成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4 实验方法
        5.4.1 油样中POV的测定
        5.4.2 油样中CDV的测定
        5.4.3 油样中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5.4.4 油样中MDA、HHE和 HNE含量的测定
        5.4.5 油样的纯化
        5.4.6 动力学模型
        5.4.7 热力学方程
        5.4.8 油样的加热实验
        5.4.9 数据分析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植物油的初始脂肪酸组成
        5.5.2 植物油热加工过程中POV的变化
        5.5.3 植物油热加工过程CDV的变化
        5.5.4 植物油热加工过程中MDA、HHE和 HNE的生成规律
        5.5.5 植物油热加工过程中MDA、HHE和 HNE的动力学参数和活化能
        5.5.6 植物油热加工过程中MDA、HHE和 HNE的热力学参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煎炸过程植物油和油炸食物中MDA、HHE和 HNE的生成和分布规律及在不同介质中的迁移机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试剂
    6.3 主要仪器与设备
    6.4 实验方法
        6.4.1 TPC的测定
        6.4.2 TPC的组成分析
        6.4.3 脂肪酸组成的测定
        6.4.4 MDA、HHE和 HNE含量的测定
        6.4.5煎炸实验
        6.4.6 食物中油脂的提取
        6.4.7 食物中水分含量和油脂含量的测定
        6.4.8 模拟体系实验
        6.4.9 数据分析
    6.5 结果与讨论
        6.5.1 煎炸过程植物油的类型对三种目标醛总含量的影响
        6.5.2 煎炸时间对植物油中三种目标醛含量的影响
        6.5.3 煎炸过程中不同食物基质对MDA、HHE和 HNE含量的影响
        6.5.4 食物基质在煎炸过程中水分和油脂含量的变化
        6.5.5 食物基质中MDA、HHE和 HNE的迁移分布
        6.5.6 煎炸过程TPC的变化及其组成分析
        6.5.7 模拟体系MDA、HHE和 HNE的迁移分布规律
        6.5.8 不同食物基质中MDA、HHE和 HNE的可能迁移机制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脱臭工艺对菜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菜籽油脱臭
        1.3.2 常规指标测定
        1.3.3 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1.3.4 甾醇的测定
        1.3.5 生育酚的测定
        1.3.6 总酚的测定
        1.3.7 β-胡萝卜素的测定
        1.3.8 氧自由基吸收能力的测定 (ORAC)
        1.3.9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酸值的影响
    2.2 对过氧化值的影响
    2.3 对反式脂肪酸的影响
    2.4 对总甾醇的影响
    2.5 对总生育酚的影响
    2.6 对总酚的影响
    2.7 对β-胡萝卜素的影响
    2.8 对抗氧化性的影响
3 结论

四、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核桃直饮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D]. 周张涛.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2]火锅用油制备及品质的研究[D]. 刘辉. 武汉轻工大学, 2021(02)
  • [3]玉米胚芽预处理中生育酚酶促氧化及其与回色关系研究[D]. 张飞. 江南大学, 2020(11)
  • [4]食用油脂中改善HepG2细胞脂质积累和氧化应激的关键组分研究[D]. 李晓静. 江南大学, 2020(01)
  • [5]月见草油精炼过程对其营养成分和抗氧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园园. 吉林大学, 2020(08)
  • [6]精炼工艺条件对菜籽油活性物质的影响[J]. 宋新阳,鞠兴荣,陈冲,纪佳璐,吴进,徐焘. 中国油脂, 2019(12)
  • [7]菜籽油生产条件对其质量安全与综合品质的影响[D]. 刘春梅.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不同油脂的煎炸性能及煎炸专用油配制的研究[D]. 曲宗乔.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2)
  • [9]植物油中丙二醛、4-羟基-2-己烯醛和4-羟基-2-壬烯醛的热响应机制研究[D]. 马路凯.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脱臭工艺对菜籽油品质及抗氧化性的影响[J]. 周润松,何荣,鞠兴荣,王博,吴莹,徐斐然,章铖,宋新阳.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7(06)

标签:;  ;  ;  ;  ;  

菜籽油精炼过程中生育酚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