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耗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部分自复位连接,摩擦耗能型连接,残余变形,新型PEC柱
摩擦耗能论文文献综述
黄志豪,方有珍,季云,张志成[1](2019)在《新型卷边PEC柱(弱轴)-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PEC柱在弱轴布置条件下与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同时考察参数:摩擦耗能T形件腹板长圆孔尺寸、T形件翼缘对穿螺栓的布排方式、柱底连接方式的影响,按1∶2的尺缩比设计了4个1榀两层的框架结构试件模型,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建模,基于经试验验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低周往复水平加载的有限元参数分析,基于模拟数据,分析各试件模型在加载过程中的自复位效果、耗能能力、承载能力以及节点区传力机理。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在加载至相对侧移角0. 035 rad时,其卸载后的残余转角仍小于0. 005 rad,该框架结构具有优良的自复位效果;在结构进入设计预定的承压型受力模式前,结构的耗能由连接处摩擦耗能提供,转化为承压型受力模式后,结构主体构件进一步发挥作用并开始发挥材料耗能,较好实现了结构设计性态目标;柱脚固接试件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与抗侧刚度,其受力发展进程更快;采用在T形件翼缘内外侧布置螺栓的实际工程做法可缓解T形件翼缘的翘曲变形,从而更有利于自复位连接受力进程的发挥;对于不同建筑功能的建筑,其要求的性态设计目标可通过T形件上长圆孔的尺寸来实现;采用摩擦T形件部分自复位连接的组合框架试件均有效实现了自复位效果、耗能能力和结构安全冗余度的有机统一。(本文来源于《钢结构(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何晴光,刘松元,吴伟科,王云涛[2](2019)在《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该耗能支撑由高强弹簧组件、摩擦组件、内外管组成.通过调节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从而实现非线性变摩擦性能,其中高强拉簧的弹性恢复力始终大于摩擦钢板与摩擦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自复位功能.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不同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下的理论滞回曲线.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该耗能支撑进行拉压循环力学试验,分别研究位移幅值、摩擦钢板跨中挠度对其滞回曲线、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滞回曲线大致相符,证明了本支撑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薛刚,贺存哲[3](2019)在《基于摩擦滑移的板式橡胶支座耗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作用下支座剪切滑移可以耗散部分能量,减轻桥梁下部结构损伤。为研究中小跨径梁桥板式橡胶支座剪切滑移耗能性能,采用3组不同轴向压应力单面滑动支座与1组无滑移支座试验。分析了不同轴向压应力下支座剪切滑移现象、滞回曲线、等效刚度、等效阻尼比。结果表明:随着轴向压应力降低,支座的滑动位移显着增大,脱空明显,滞回曲线面积增大,耗能能力显着增强;但限制了支座自身等效剪切变形与等效刚度的发挥。中小跨径桥梁可利用支座摩擦滑移耗散地震中的能量,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评价服役混凝土梁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供了量化力学指标。(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22期)
左恒,张龙飞,陶忠[4](2019)在《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对设计制作的两种不同构造形式的耗能器试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加载幅值和疲劳条件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良好;耗能器速率相关性和位移相关性明显,其耗能能力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减弱,随着滑移位移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强;在耗能器的摩擦橡胶块内增设帘布能够使其保持较强且稳定的耗能能力;建立的恢复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耗能器的滞回特性。(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张敏,汪东卓,庞华英,陈豆豆[5](2019)在《设置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设置摩擦阻尼器的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针对带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给出了状态方程,并进行了求解,由此研究了该框架结构在四种地震波作用下楼层最大位移和层间最大位移角,表明摩擦阻尼器对其所在楼层减震效果较显着,对其他楼层的减震效果影响不大,因而该阻尼器在结构中宜连续布置不宜间断。还针对各楼层摩擦阻尼器的阻尼力提出了经济分布方案,给出了该方案阻尼器阻尼力的调整公式。此外,提出了设置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实用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设置摩擦阻尼器框架结构的等效阻尼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邵海浪,张敏,陈钰雪[6](2019)在《巨震作用下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减震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摩擦阻尼器对框架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框架结构进行巨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根据摩擦阻尼器的结构特点,采用Wen塑性连接单元模型分析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及相应抗震结构的巨震响应,研究了两种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及塑性铰分布,结果表明: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层间位移及层间位移角显着减小,摩擦阻尼耗能对塑性铰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减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8期)
耿翔,方有珍,纪杰,徐晓光[7](2019)在《基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子结构的层间受力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新型卷边PEC柱钢梁摩擦型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层间受力机理,首先对采用有限元建模进行试验对比验证其合理性,再用后续试验试件为基础试件,考虑摩擦T形连接件螺栓布置方式、预拉杆预紧力及摩擦T形连接件长圆孔尺寸等设计参数,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6个试件模型并对其进行低周水平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得到应力云图及相关滞回曲线,并分析各个参数对试件的自复位功效、耗能能力、残余转角及框架受力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摩擦T形连接件翼缘与PEC柱单边螺栓连接试件的面外翘曲变形较大,延缓了摩擦滑移耗能的发挥;增大预拉杆预紧力能够提高试件自复位功效和耗能能力;摩擦T形连接件长圆孔尺寸影响试件耗能能力的发挥及试件连接转化为承压型受力模式的进程;所有试件层间模拟加载至侧移角0.035 rad,即超过大震层间侧移角限值1/30时,层间残余侧移角和连接残余转角均未超过0.005 rad,表明试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效。(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明尧,王少华,姚旦,李冰[8](2019)在《一种新型滑移式摩擦摆支座模型及耗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传统滑移隔震支座存在滑移量大且无法自回复的弊端,设计一种新型的具有自回复功能的滑移式摩擦摆支座。详细地介绍了支座的结构、隔震耗能原理,通过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两种工况下的支座进行非线性静态接触分析,对支座进行了理论上的校核。重点研究分析了支座在简谐振动下摩擦耗能情况,得出该新型支座相较于传统摩擦摆支座具有较强的摩擦耗能性能,且有更小的位移量和自回复功能。同时也研究分析了支座参数拨叉间隙量d_0、摩擦系数μ分别对支座耗能的影响,得到了参数与耗能的关系曲线图。(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S1期)
黄志豪[9](2019)在《新型卷边PEC柱(柱弱轴)—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复位结构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国内外建筑震后残余变形过大、修复难度加大以及相应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在结构主体部件上增设预拉杆并配合辅助耗能构件,利用预拉杆的预应力实现自复位效果、减少残余变形,并依靠耗能件耗散地震能量。课题组在基于国内外自复位结构研究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所提出的PEC柱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性态目标设计的新型卷边PEC柱-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形式,在设计目标地震荷载作用下,连接以摩擦耗能为主,在超过设计地震荷载作用后,结构主体构件进一步发挥作用,避免了传统自复位结构中安全冗余度过大的问题,因此部分自复位连接形式具有着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与理论研究价值,一系列试验与模拟研究表明,该新型部分自复位连接形式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效果与耗能能力,实现了复位、耗能、安全冗余度叁者的有机统一。为了进一步研究新型卷边PEC柱-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的抗震性能,本文对一个柱底在铰接条件下的1榀两层新型卷边PEC柱(弱轴)-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进行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结合试验现象与数据分析框架的传力机理与力学性能,并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分析验证,同时通过模拟考察研究各参数对框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柱底铰接条件下,试件的上层抗侧刚度大于下层抗侧刚度,下层受力进程较上层结构更快,层间自复位效果良好;模拟试件的承载力与刚度大于实际试件,试件滞回曲线与模拟试件的滞回曲线发展规律基本一致;柱底固接的试件相比柱底铰接的试件具有更高的承载力与抗侧刚度,其受力发展进程快于柱底铰接的框架;仅在T形件翼缘外侧布置螺栓的试件由于T形件内翼缘的翘曲变形没有进入承压型受力模式,受力进程滞后;基于不同性能要求的建筑,可以通过改变T形件上长圆孔的尺寸来控制结构的受力进程;竖向力加快了PEC柱中的受力进程的发展,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在低周往复拟静力试验中,当加载至中震层间侧移角限值2%时,试件整体残余侧移转角为0.0026rad,在加载至相对侧移的3%前,结构的耗能基本由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连接提供,加载至大震限值3.5%时,整体的残余侧移转角为0.008rad,框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效果,当加载至相对侧移的4%时,结构的承载力仍处于上升趋势;该组合框架具有良好的自复位效果、耗能能力以及良好的抗倒塌能力,并能在结构进入承压型受力模式后,试件主体构件进一步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志成[10](2019)在《新型卷边PEC柱—钢梁摩擦耗能型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至今,国内外专家学者为改善传统钢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焊缝处的脆性破坏,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震后自行复位能力的抗弯钢框架结构并对其展开了大量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此类自复位钢框架震后残余变形明显减小,且主体构件几乎没有损坏,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为满足现代建筑结构不同的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并丰富国内外自复位结构体系的研究内容,本文对现有自复位连接节点的弯矩-转角关系进行改进,提出摩擦耗能型自复位连接设计思路,结合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按1/2缩尺设计制作了一榀两层单跨的卷边PEC柱-钢梁摩擦耗能型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预拉杆沿梁长布置)并对其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分析不同设计参数对试件残余变形、耗能能力、抗侧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组合框架自复位功效与耗能能力的最佳协调模式,为摩擦耗能型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卷边PEC柱满足自复位结构对竖向构件承载力及抗侧刚度的要求;预拉杆沿梁全长布置的做法使得实际施加于梁端的预应力值偏低,虽对试件自复位功效存在一定影响,但所有试件加载至罕遇地震侧移角限值1/30卸载后残余变形均控制在1/200以内,均表现出良好的自复位能力;试件耗能主要由连接处板件间摩擦滑移和钢梁截面屈服两部分提供,螺栓杆与摩擦板孔壁接触前,试件主要通过连接处板件间滑动摩擦耗能,螺栓杆与孔壁接触后,试件主要由摩擦板螺栓孔附近梁截面屈服进行耗能;摩擦板椭圆孔孔径可灵活控制摩擦滑移耗能的大小和连接处转化为螺栓承压受力的时刻,是实现结构不同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的关键所在;摩擦板内外侧翼缘均布置高强螺栓的做法保证梁受力性能的充分发挥,使结构具有良好自复位能力的同时能够耗散更多的地震能量;柱顶竖向力虽对节点域及组合柱产生一定附加弯矩作用,但对结构自复位功效和承载力仅在加载后期出现极小影响;组合框架可依据不同抗震性能化设计目标选择相应的摩擦板孔径来控制连接处转化为螺栓承压受力的时刻,使结构具有足够的自复位能力和耗能能力,且震后仅需简单替换摩擦耗能板即可恢复使用,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摩擦耗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该耗能支撑由高强弹簧组件、摩擦组件、内外管组成.通过调节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从而实现非线性变摩擦性能,其中高强拉簧的弹性恢复力始终大于摩擦钢板与摩擦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自复位功能.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不同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下的理论滞回曲线.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该耗能支撑进行拉压循环力学试验,分别研究位移幅值、摩擦钢板跨中挠度对其滞回曲线、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滞回曲线大致相符,证明了本支撑设计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耗能论文参考文献
[1].黄志豪,方有珍,季云,张志成.新型卷边PEC柱(弱轴)-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钢结构(中英文).2019
[2].何晴光,刘松元,吴伟科,王云涛.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3].薛刚,贺存哲.基于摩擦滑移的板式橡胶支座耗能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左恒,张龙飞,陶忠.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的恢复力模型[J].工业建筑.2019
[5].张敏,汪东卓,庞华英,陈豆豆.设置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邵海浪,张敏,陈钰雪.巨震作用下摩擦阻尼耗能框架结构减震性能分析[J].城市建筑.2019
[7].耿翔,方有珍,纪杰,徐晓光.基于摩擦耗能部分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子结构的层间受力机理分析[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8].张明尧,王少华,姚旦,李冰.一种新型滑移式摩擦摆支座模型及耗能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9].黄志豪.新型卷边PEC柱(柱弱轴)—钢梁部分自复位摩擦耗能型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10].张志成.新型卷边PEC柱—钢梁摩擦耗能型自复位连接组合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