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补料工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工艺,霉菌,酵母,曲霉,卡那霉素,玫瑰,培养基。
补料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1](2019)在《柠檬酸清液发酵的补料工艺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微生物批次发酵是当前国内外柠檬酸企业的主流生产方式,而更高生产强度的补料发酵工艺开发逐渐成为行业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分别对不同菌种发酵的补料工艺进行比较,从补料培养基、补料起始点、补料控制方式等角度介绍各自的补料工艺控制,为柠檬酸工业发酵的补料工艺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4期)
陈笑钗,李婷,黄炳文,蒋予箭[2](2019)在《浙江玫瑰醋补料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玫瑰醋经过糖化和酒化的发酵过程后,采用补料发酵对浙江玫瑰醋的醋酸发酵阶段进行工艺改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初始酸度、补料体积、补料次数和补料发酵温度对玫瑰醋发酵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玫瑰醋补料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酸度达到2.85g/dL时补酒液,补料体积分数为33%,补料1次,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醋酸发酵结束时玫瑰醋最高产酸量可以达到(5.59±0.27)g/dL,比传统发酵玫瑰醋(4.81±0.12)g/dL的产酸量高,达到工艺改良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调味品》期刊2019年08期)
蒋予箭,黄炳文,李婷[3](2019)在《补料发酵法生产玫瑰醋工艺优化及风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传统玫瑰醋的生产效率,以装料量为500 kg的陶缸作发酵容器,在自然发酵条件下,分别在1.5、2.5、3.5 g/100 mL的初始酸度进行补料,补料体积比(原醋液:黄酒醪)设置为2:1和1:1两种情况,完成玫瑰醋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酸度2.5 g/100 mL时补加等体积酒醪,发酵过程酸度最高上升到(5.59±0.27)g/100 mL(对照组为(5.19±0.23)g/100 mL),醋酸发酵周期从90 d缩短至78 d;非挥发性有机酸积累量达(27.15±1.11)mg/mL(对照组为(24.57±0.69)mg/mL),样品酸甜适口,酸味柔和;补料成品色率达到1.8×105(对照组色率为1.9×105),色泽接近传统玫瑰醋。该工艺的完成对玫瑰醋生产企业扩大产量、提高效率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5期)
何俊杰,宋光均,邓慧萍,蹇华丽[4](2019)在《补料工艺对乳杆菌CHU-R产虾青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虾青素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为满足虾青素的市场需求、实现其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有必要研发一种简单高效的发酵工艺。采用产虾青素乳杆菌CHU-R为供试菌株,在5 L反应器中以分批发酵为对照,分别进行以过程pH、总糖消耗、过程DO为补糖依据的补料分批发酵。相对分批发酵,3种补料方式均可显着提高植物乳杆菌CHU-R的生物量和虾青素积累量,其中以过程DO为补糖依据的补料分批发酵中乳杆菌CHU-R的生物量和虾青素积累量可达到最高,分别为39.73 g/L及1.88 g/L,比对照分别提高2.6和2.8倍。该发酵全程保持较高的溶氧量和较低却足够的糖浓度,有利于乳杆菌CHU-R生长和虾青素积累,同时可为虾青素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2期)
王志华,朱晓雯,何桂霞,王泽建,王永红[5](2019)在《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光合细菌补料培养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光合细菌培养密度,优化补料工艺,将在线氧化还原电位系统用于光合细菌培养过程中指导主要碳源琥珀酸钠的流加,并且考察琥珀酸钠不同补加浓度以及补料方式对菌体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ORP)回升可以作为菌体因缺少主要碳源琥珀酸钠而停止增长的信号。相比于批培养,当补入琥珀酸钠速度为0.08 g·(L·h)~(-1)时光合细菌生长达到最佳,细胞密度由0.611 g/L提高至0.927 g/L。而基于ORP指导的间歇碳源流加工艺优于连续流加,最终菌群培养密度可提高至1.46 g/L。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光合细菌补料培养工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益,为后续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6](2018)在《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白色链霉菌产ε-聚赖氨酸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中,p H调控方式、碳源、氮源、转速调控方式对ε-聚赖氨酸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在发酵中后期控制搅拌转速400r/min,葡萄糖初始浓度为50g/L,氨水流加控制p H为4,流加补料培养基中硫酸铵浓度控制为6%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ε-聚赖氨酸产量20.6g/L,生物量24.4g/L,分别比优化前提高了155%和37.2%。(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单玉龙,崔彦臣[7](2018)在《沥青冷补料修补坑槽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采用冷补料方法修补沥青路面坑槽的施工工艺。该工艺不需要加热沥青,不受季节限制,施工简单方便,质量稳定,施工成本低,绿化环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着,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刘恩华,杨雪霞,陶鹏,高红亮,孙倩[8](2018)在《可得然胶补料发酵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5L发酵罐中考察了连续补料、分批补料、半连续补料Ⅰ和半连续补料Ⅱ4种补料方式对土壤杆菌No.25产可得然胶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48h后,通过调控放料补料体积和时间,能有效降低发酵液粘度,提高可得然胶生产效率。连续补料效果最差,半连续补料优化Ⅱ效果最好。半连续补料Ⅱ工艺可得然胶产量为48.78g/L,是连续补料产量的1.69倍;转化率为50.5%,是连续补料的1.83倍;生产强度达到0.51g/L/h,比产胶速率达到0.093g/h/g-cell。半连续补料Ⅱ工艺为:发酵48h时放料1L,一次性补加蔗糖溶液1L;72h放料1L,一次性补水1L。(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8年02期)
张云[9](2018)在《不同补料工艺对蓝灰色链霉菌代谢及尼莫克汀合成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尼莫克汀是由蓝灰色链霉菌发酵生产的一种大环内酯类化合物,属于米尔贝霉素族抗生素。尼莫克汀通常被用作农用抗生素莫西克汀的合成前体,因其广谱的抗害虫特性,以及安全、高效,对人体无毒,对环境无害,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一系列特点,莫西克汀被誉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绿色生物农药。但是现如今在尼莫克汀生物合成的调节与控制方面鲜有研究,这对进一步提高尼莫克汀产量以达到产业化要求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高通量方法建立并优化了适合于尼莫克汀发酵的全合成培养基,并初步探索了不同补料工艺条件下蓝灰色链霉菌的代谢情况以及尼莫克汀合成调控机理。首先,本文建立了菌体高通量培养体系和产物高通量检测体系,通过单因素、Plackett-Burmandesign以及响应面实验对全合成培养基进行优化,使得最终的尼莫克汀的产量能够达到150.33 mg/L。之后通过摇瓶玻璃珠实验以及装液量实验研究尼莫克汀发酵过程剪切和溶氧的影响,最终在5 L发酵罐中通过改变搅拌转速以及桨型组合达到发酵体系高溶氧、低剪切,使得尼莫克汀最终产量达到191.59 mg/L。通过补糖补氨策略优化研究进一步提高了尼莫克汀的生物合成量。实验结果证明,在发酵96 h时通过补加葡萄糖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控制在2 g/L时,尼莫克汀最大产量能提高至268.9 mg/L;而在菌丝分化后通过补加硫酸铵溶液并将发酵液中的铵离子浓度控制在10 mg/L时,尼莫克汀的最大产量进一步提高至378.2 mg/L。最后利用代谢物组学方法,对尼莫克汀生物合成阶段蓝灰色链霉菌的胞内代谢物浓度进行测定和分析,发现在菌丝分化后补加硫酸铵有利于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以及异亮氨酸的合成,而这些氨基酸又可以通过分解代谢生成可作为尼莫克汀生物合成前体的辅酶A类物质。如若在菌丝分化之前补加硫酸铵则只会强化菌体的初级代谢从而增加菌体的生物量。(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8)
方声,余斌,章鹏鹏[10](2018)在《卡那霉素连续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持卡那链霉菌在发酵后期合成卡那霉素的速率,减少发酵初始培养基中碳、氮源浓度,在发酵过程中流加淀粉水解液和酵母粉,控制发酵液pH为6.8,稳定代谢环境,延长发酵周期24h,新配方发酵培养基和补料新工艺,使卡那霉素效价较原不补料发酵工艺平均提高67%,产量平均提高76%.(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01期)
补料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玫瑰醋经过糖化和酒化的发酵过程后,采用补料发酵对浙江玫瑰醋的醋酸发酵阶段进行工艺改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初始酸度、补料体积、补料次数和补料发酵温度对玫瑰醋发酵工艺过程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响应面法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玫瑰醋补料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酸度达到2.85g/dL时补酒液,补料体积分数为33%,补料1次,发酵温度为32℃。在此条件下,醋酸发酵结束时玫瑰醋最高产酸量可以达到(5.59±0.27)g/dL,比传统发酵玫瑰醋(4.81±0.12)g/dL的产酸量高,达到工艺改良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补料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1].周卫强,彭超,朱威宇,何太波,陈博.柠檬酸清液发酵的补料工艺研究进展[J].工业微生物.2019
[2].陈笑钗,李婷,黄炳文,蒋予箭.浙江玫瑰醋补料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J].中国调味品.2019
[3].蒋予箭,黄炳文,李婷.补料发酵法生产玫瑰醋工艺优化及风味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何俊杰,宋光均,邓慧萍,蹇华丽.补料工艺对乳杆菌CHU-R产虾青素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王志华,朱晓雯,何桂霞,王泽建,王永红.基于氧化还原电位的光合细菌补料培养工艺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9
[6].谢彪,唐晓芳,李镇江,杨志刚,陈刚.产ε-聚赖氨酸菌补料分批发酵工艺的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8
[7].单玉龙,崔彦臣.沥青冷补料修补坑槽施工工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
[8].刘恩华,杨雪霞,陶鹏,高红亮,孙倩.可得然胶补料发酵工艺优化[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8
[9].张云.不同补料工艺对蓝灰色链霉菌代谢及尼莫克汀合成影响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8
[10].方声,余斌,章鹏鹏.卡那霉素连续补料发酵工艺的研究[J].发酵科技通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