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沉降论文-罗超,田晓航,陈凯,董少雄

构造沉降论文-罗超,田晓航,陈凯,董少雄

导读:本文包含了构造沉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降史,海平面变化,层序地层学

构造沉降论文文献综述

罗超,田晓航,陈凯,董少雄[1](2019)在《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层序地层学是对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以及与旋回岩性序列间有一定关联的一部分地层学学科,通过这门学科可以对地层学系统中的沉积记录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区域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是层序地层学大参数中两个很重要的参数,因此对构造沉降史和海平面变化在地质历史区域中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当代旅游》期刊2019年05期)

丁莹莹[2](2018)在《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寨港构造沉降》一文中研究指出琼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1605年发生琼州7.5级大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研究与地震有关的构造活动对揭示东寨港沉降过程与沉降机制、重大工程建设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遥感解译、野外构造地貌调查、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EH4)探测、断裂联孔剖面综合分析,结合ESR和OSL年代学测试,建立了东寨港地区不同构造地貌单元的晚新生代地层层序;分析了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的晚新生代构造特征,揭示了东寨港沉降过程,初步探讨了东寨港沉降机制。东寨港地区由演丰火山岩台地、东寨港泻湖平原和锦山剥蚀台地叁个构造地貌单元组成,在各地貌单元面上发育的新生代地层主要为中新统长流组、上新统海口组、下更新统秀英组、上更新统八所组及全新统琼山组和烟墩组。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由东寨港东岸断裂和西岸断裂组成,东寨港西岸3条东倾正断层和东寨港东岸7条西倾正断层构成了东寨港地堑构造。东寨港地堑及断裂经历了叁次构造活动:中新世之前断裂活动使东寨港地区呈现出由东向西高程逐渐降低的阶梯状地貌;中新世末上新世初,东寨港西岸断裂开始形成,与东岸断裂一起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雏形;晚更新世之后铺前-清澜断裂进一步活动,1605年大地震使得东寨港地堑快速下沉,导致大面积陆陷成海。根据86个钻孔资料制作的东寨港地区新近纪以来不同时期沉积物等厚度图显示,该区的沉积中心从新近纪以来存在由西向东迁移过程,沉积速率也存在明显的变化。中-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个阶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 mm/ka、10 mm/ka、67 mm/ka和1922 mm/ka,显示中更新世之后沉积速率骤然增大,并在全新世达到最大,即东寨港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处于快速沉降过程中。中-上新世东寨港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和东西方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早更新世以来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控制作用;晚更新世以来北西向断裂活动增强,东寨港断陷带内部进一步活化导致沉降加速。因此,铺前-清澜断裂在北西向主应力作用下正断层效应导致的断块型差异升降运动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下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陈梅,施小斌,刘凯,任自强,于传海[3](2017)在《南海北缘珠叁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的构造沉降史是盆地基底垂向升降的历史记录,不仅可以反映盆地形成演化历史,而且可能记录了深部地质过程的信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证据显示,雷琼地区深部存在延伸到下地幔的柱状低速异常体。为了揭示该深部异常体的活动信息,利用地震资料和钻孔资料,采用回剥和应变速率反演技术,计算了珠叁坳陷各构造单元的构造沉降曲线和理论构造沉降曲线。结果显示,珠叁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可划分为5个阶段:初始张裂慢速沉降(65~49.5 Ma),张裂期快速沉降(49.5~30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Ⅰ(30~23.03 Ma),裂后加速沉降(23.03~16.5 Ma),裂后慢速热沉降阶段Ⅱ(16.5~0 Ma)。珠叁坳陷在裂陷期存在沉降亏损现象,裂后期存在300~800m异常沉降可能是对前期沉降不足的补偿,可能与裂陷期软流圈热物质上涌和消退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23.03~10.5 Ma珠叁坳陷构造沉降中心发生北东向的迁移,是否与深部异常体活动有关或受区域应力场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7年06期)

刘建良,刘可禹,黄秀[4](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迭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构造沉降定量恢复及沉积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回剥技术,定量恢复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迭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并探讨其沉积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组的构造沉降量为30~95m,具有中部构造沉降大、向南北两侧减小的趋势,北部构造沉降较南部的大。主沉降中心位于研究区中部,次级沉降中心位于西北部,构造沉降速率为(6~20m)/Ma,具有与构造沉降量一致的分布特征;下石盒子组的构造沉降量为75~110m,总体继承了山西组的沉降中心。但中部的沉降中心向东迁移,范围也有所扩大,构造沉降速率为(9~14.5m)/Ma,其分布特征与构造沉降量一致。在研究区南、北和中部差异构造沉降的背景下,主要发育河流、叁角洲和滨浅湖相沉积类型,北部的河流-叁角洲沉积体系规模比南部的大,湖盆范围对应着中部的构造沉降中心。研究结果不仅深化了该地区构造沉降方面的认识,还为该时期沉积特征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本文来源于《沉积与特提斯地质》期刊2016年04期)

刘皓,王婵,邓斌,缪秉魁,邓江红[5](2015)在《西藏伦坡拉油气盆地构造沉降浅谈》一文中研究指出伦坡拉油气盆地位于藏北斑公湖一怒江大断裂即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第二碰撞缝合带南侧。自新构造运动以来,盆地经过大幅度隆升及反复挤压与拉张,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长期以来,人们对现今残留的伦坡拉盆地地层及构造形态的解释和推断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尽管如此,伦坡拉盆地已开展了多年的物探、地质、钻井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而且应用地震勘探资料研究盆地第叁系地层及结构已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矿物学报》期刊2015年S1期)

蒋艾林,陈利敏,秦荣芳,李靖,曹代勇[6](2015)在《青海木里叁露天井田构造沉降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叁露天井田的煤田钻孔和地质勘查报告等资料,应用回剥技术分析研究区从晚古生代石炭纪以来的沉降史及构造演化特征,讨论了水合物形成与构造演化的关系。模拟结果显示,研究区自石炭纪以来主要经历了4期沉降和3期抬升:石炭纪至晚叁迭世,沉降由慢转快,沉降幅度较大;晚叁迭世末期,由于晚印支运动影响构造抬升;早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快速沉降;晚白垩世,燕山运动导致区域隆升;中新世发生较快速沉降;上新世受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快速隆升,随后第四纪又出现较快速沉降。沉降史模拟结果为研究区构造演化提供了定量或半定量的参数。叁露天构造沉降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影响烃源岩成熟度和温压稳定带的形成两方面。(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5年05期)

武昱东,王宗起,罗金海,闫全人,张英利[7](2015)在《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碎屑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炭质泥岩镜质体反射率相结合的办法,重建了甘洛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史,进而探讨了构造沉降史对铅锌保存状态的约束。研究表明:晚叁迭世,甘孜-理塘洋盆和西秦岭地区洋盆的闭合作用导致研究区变为前陆环境,并开始迅速接受陆相沉积,埋深迅速增加,增幅达7.6km;晚叁迭世至古近纪,甘洛地区经历过多次抬升-沉降作用,总体表现为缓慢抬升,平均抬升速率不高于32.7m/Ma;新近纪,甘洛地区快速差异隆升北部抬升速率高于南部,25.5~10.3Ma期间,平均抬升速度超过295m/Ma;在6Ma至今,平均抬升速率超过667m/Ma。快速隆升过程早于川南马边地区和临沧地区,而明显晚于攀西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晚新生代以来幕式抬升及分步向外扩展的观点。构造沉降史结果表明成矿后的深埋藏作用对原生铅锌矿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并影响到现今矿体的就位深度。(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顾家伟[8](2015)在《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与长江叁角洲构造沉降史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回剥分析定量恢复了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与长江叁角洲的构造沉降速率,并对比分析了两者的沉降特征,同时探讨了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呈现缓慢沉降的特点,而长江叁角洲则表现为"间歇式"沉降,出现了4次快速沉降阶段(Ⅰ-Ⅳ幕),且速率较苏北盆地高,表明沉降中心由北向南逐渐转移。长江叁角洲的构造沉降过程与青藏高原隆升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这种"跷跷板"的构造营力,也引导了长江最终东流入海。两盆地差异沉降表明长江可能最早于苏北入海,叁峡贯通的更早记录应该在苏北盆地,而长江叁角洲则记录了贯通年龄的一个下限。(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力,华伟,夏连军,范立新,杨小军[9](2014)在《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去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去负荷校正等,计算了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不同时期的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并与深凹带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沉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沉降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快速均匀沉降、始新世快速差异沉降和新近纪—第四纪缓慢沉降3个阶段。不同区段不同时期的沉降特征不尽相同,吴堡事件之前沉降量相近,始新世以来差异沉降特征明显,沉降中心由西往东逐渐迁移,反映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结合平衡剖面的分析,认为该区的构造演化可相应划分为3个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断拗期、始新世断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祝建军,林水清,张红军,张高源,应文玺[10](2014)在《伊宁凹陷构造沉降史与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伊宁凹陷多口钻/测井、模拟井及地震数据估算了侏罗纪末期地层剥蚀量,且在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基础上,应用回剥技术模拟分析了该区中二迭世以来构造沉降史。研究表明,伊宁凹陷中二迭世以来主要经历了3次快速沉降、2次缓慢沉降与2次区域性快速抬升剥蚀的过程。其中,中二迭世—早叁迭世为最大构造沉降期,沉降中心位于中央凹陷带霍城地区,海西期火山裂谷后热沉降作用是造成此次沉降的直接因素;早侏罗世与新近纪以后沉降次之,构造运动形成的差异性升降规律是这2次快速沉降的主要成因;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早期为主要剥蚀抬升期,伊宁凹陷西部剥蚀强度远远大于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东西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构造沉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琼北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1605年发生琼州7.5级大地震造成东寨港地区大面积陆陷成海。研究与地震有关的构造活动对揭示东寨港沉降过程与沉降机制、重大工程建设及防震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遥感解译、野外构造地貌调查、高密度电法和大地电磁(EH4)探测、断裂联孔剖面综合分析,结合ESR和OSL年代学测试,建立了东寨港地区不同构造地貌单元的晚新生代地层层序;分析了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的晚新生代构造特征,揭示了东寨港沉降过程,初步探讨了东寨港沉降机制。东寨港地区由演丰火山岩台地、东寨港泻湖平原和锦山剥蚀台地叁个构造地貌单元组成,在各地貌单元面上发育的新生代地层主要为中新统长流组、上新统海口组、下更新统秀英组、上更新统八所组及全新统琼山组和烟墩组。铺前-清澜断裂北段由东寨港东岸断裂和西岸断裂组成,东寨港西岸3条东倾正断层和东寨港东岸7条西倾正断层构成了东寨港地堑构造。东寨港地堑及断裂经历了叁次构造活动:中新世之前断裂活动使东寨港地区呈现出由东向西高程逐渐降低的阶梯状地貌;中新世末上新世初,东寨港西岸断裂开始形成,与东岸断裂一起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雏形;晚更新世之后铺前-清澜断裂进一步活动,1605年大地震使得东寨港地堑快速下沉,导致大面积陆陷成海。根据86个钻孔资料制作的东寨港地区新近纪以来不同时期沉积物等厚度图显示,该区的沉积中心从新近纪以来存在由西向东迁移过程,沉积速率也存在明显的变化。中-上新世、早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个阶段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12 mm/ka、10 mm/ka、67 mm/ka和1922 mm/ka,显示中更新世之后沉积速率骤然增大,并在全新世达到最大,即东寨港凹陷晚更新世以来处于快速沉降过程中。中-上新世东寨港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和东西方向断裂的联合控制。早更新世以来的沉降主要受到北西向断裂的控制作用;晚更新世以来北西向断裂活动增强,东寨港断陷带内部进一步活化导致沉降加速。因此,铺前-清澜断裂在北西向主应力作用下正断层效应导致的断块型差异升降运动控制了东寨港地堑的下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构造沉降论文参考文献

[1].罗超,田晓航,陈凯,董少雄.论地质历史中区域构造沉降史与海平面变化[J].当代旅游.2019

[2].丁莹莹.琼北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与东寨港构造沉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3].陈梅,施小斌,刘凯,任自强,于传海.南海北缘珠叁坳陷新生代构造沉降特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7

[4].刘建良,刘可禹,黄秀.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二迭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构造沉降定量恢复及沉积响应[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6

[5].刘皓,王婵,邓斌,缪秉魁,邓江红.西藏伦坡拉油气盆地构造沉降浅谈[J].矿物学报.2015

[6].蒋艾林,陈利敏,秦荣芳,李靖,曹代勇.青海木里叁露天井田构造沉降史分析[J].现代地质.2015

[7].武昱东,王宗起,罗金海,闫全人,张英利.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5

[8].顾家伟.上新世以来苏北盆地与长江叁角洲构造沉降史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15

[9].王力,华伟,夏连军,范立新,杨小军.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祝建军,林水清,张红军,张高源,应文玺.伊宁凹陷构造沉降史与主控因素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

标签:;  ;  ;  

构造沉降论文-罗超,田晓航,陈凯,董少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