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传动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传动比,线控,理想,行星,自适应,角速度,模糊。
传动比论文文献综述
宋成镖,李刚,王昌硕[1](2019)在《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电动车附加后轮转向变传动比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电动车操纵杆式线控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四轮独立转向特点提出一种后轮附加变传动比的控制策略。该策略选取质心侧偏角为控制对象,对其进行趋零化控制,并建立车辆动力学模型对算法进行仿真验证。旨在为未来操纵杆式线控转向系统在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电动车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期刊2019-10-22)
樊智涛,贾巨民,王亮,陶泽南[2](2019)在《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壳体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壳体作为差速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高低影响着车辆对差速器整体的性能评价。以某轻型军用越野车上装配的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外部壳体为例,选取比较恶劣的差速限滑工况进行静态和模态分析,得到关于壳体的应力云图、变形云图和安全系数云图。仿真分析证明:在限滑工况下,该型差速器壳体的最大应力为174.86 MPa,最大变形量为0.022 3 mm,最小安全系数为1.429 7;该设计余量较大,在下一步研究中可通过拓扑优化来实现轻量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军事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骆伦彪[3](2019)在《车削螺纹时基本传动比和倍增传动比的另一种确定方法——以CA6140车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基本传动比μ_基和倍增传动比μ_倍,是车削螺纹的关键。通过另一种确定方法,即计算μ_基μ_倍和μ_基/μ_倍的结果来确定μ_基、μ_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13期)
李志强,王宏,王保强[4](2019)在《基于Workbench的不同公称传动比下SSC1150分级破碎机齿辊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SSC1150分级破碎机减速机选型为背景,针对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复杂结构几何体,不能全面、精确的将其所受的载荷进行模型化的弊端,通过离散元与有限元耦合的方法,以最大应力为指标,对不同公称传动比下齿辊的强度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强度载荷下,公称传动比不同时,齿辊所受最大应力的位置和数值有较大差异; SSC1150分级破碎机在选型中选择公称传动比为20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齿辊所受的最大应力值。(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昭,王馨萍,张接信[5](2019)在《基于邻接矩阵的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行星轮系的种类有很多,而且每一种对应一个传动比计算公式,对行星轮系的综合研究以及通用的设计软件开发造成了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行星轮系的结构图写出其对应的邻接矩阵,再从邻接矩阵中搜寻出该轮系的基本回路,构建基本回路矩阵,最后,将基本回路矩阵转化为运动方程的系数矩阵,利用MATLAB软件将此算法自动化并求解运动方程,得到行星轮系的传动比。(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5期)
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6](2019)在《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以提高车辆的转向性能为目标,建立七自由度车辆模型、Dugoff轮胎模型,确定基于固定横摆角速度增益的理想变传动比规律,并提出基于此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附加转角滑模控制策略。利用Simulink搭建仿真平台,对提出的策略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与普通变传动比相比,基于理想变传动比规律的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滑模控制策略有利于车辆获得更为理想的转向性能。(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殷凡青,姜良超[7](2019)在《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其可以自由设计传动比的特点,可以保证在不同工况下,汽车都有着良好的转向特性和操纵稳定性。文章主要对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进行了研究设计。在中低速段,采用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设计方案;在高速段,采用模糊控制对传动比进行设计。最后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的理想传动比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汽车实用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殷凡青[8](2019)在《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和前轮转角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系统性能的好坏是影响汽车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愈发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线控转向系统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先进转向系统,它取消了方向盘总成与转向执行总成之间的机械部分,突破了传统转向系统机械设计的制约,可以自由设计传动比。在汽车转向时,线控转向系统可以根据转向指令和传感器反馈的汽车状态参数,通过控制中心的主控制器主动调整汽车的响应状态,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本文主要对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的设计和前轮转角主动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线控转向系统的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概况,接着阐述了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关键技术和性能特点进行了研究,确定其中的主动转向控制技术为本文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根据线控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建立了线控转向系统整车模型和作为对照标准的理想二自由度汽车模型。其次,通过分析传统转向系统的转向特性,得出理想传动比设计的要求;对比两种常见的定增益设计方案,选择了基于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不变的传动比控制策略,并利用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优化了稳态横摆角速度增益的选择,得出不同车速下的最佳增益值;针对基于定增益设计的理想传动比存在的不足,采用模糊控制对其高速段传动比的变化规律进行优化,最终两种控制策略联合确定了理想传动比。在稳态理想传动比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前轮转角前馈补偿和综合反馈控制策略。以中性转向为理想状态对前轮转角进行了前馈补偿,选择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作为反馈控制的变量;设计了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和基于经典PID的侧向加速度反馈控制,两者通过加权的方式相结合,组成综合反馈控制策略,提高汽车转向时的操纵稳定性。最后利用Carsim和Matlab/Simulink联合建立的线控转向系统整车模型,选取典型工况,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对本文中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理想传动比控制策略和综合反馈控制策略,在不同行驶条件下对汽车转向时的运动状态都有很好地控制效果,提高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减轻了驾驶员的操纵负担。(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李文琪,吴晓东[9](2019)在《线控转向车辆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线控车辆的操控性能改善问题,对线控转向系统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客观的车辆操纵稳定性指标多目标评价函数,结合"驾驶员-车-路"闭环系统双移线工况仿真实验结果分析,确定了不同车速对应的最优角传动比;在此基础上,考虑车辆非线性横摆角速度增益特性对驾驶员转向操作的不利影响,分析了角传动比随转向盘转角变化的特性;对固定角传动比系统和可变角传动比系统的线控车辆,分别进行了双纽线和双移线两种典型转向工况下的仿真对比实验。实验及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固定角传动比系统,具有角传动比可变优化特性的转向系统不仅能改善车辆低速转向灵敏性和中高速路径跟随性能,还能有效减小驾驶员的转向操作负担。(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王书婧,陈国安,沈刚[10](2019)在《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比计算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两齿轮啮合点处线速度相等、且线速度正比于转速和分度圆半径的原理,提出了计算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比的新方法,即"等线速度"法;以2K-H型行星齿轮机构为例,以行星轮和内齿圈的分度圆半径为参数,推导出传动比计算公式和表征行星齿轮机构运动规律的特性方程。该方法对工程技术人员理解、掌握行星齿轮机构的特点、规律有积极意义,对分析摩擦传动、带传动等也有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9年03期)
传动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壳体作为差速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高低影响着车辆对差速器整体的性能评价。以某轻型军用越野车上装配的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外部壳体为例,选取比较恶劣的差速限滑工况进行静态和模态分析,得到关于壳体的应力云图、变形云图和安全系数云图。仿真分析证明:在限滑工况下,该型差速器壳体的最大应力为174.86 MPa,最大变形量为0.022 3 mm,最小安全系数为1.429 7;该设计余量较大,在下一步研究中可通过拓扑优化来实现轻量化设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动比论文参考文献
[1].宋成镖,李刚,王昌硕.四轮独立驱动/独立转向电动车附加后轮转向变传动比设计[C].201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3).2019
[2].樊智涛,贾巨民,王亮,陶泽南.变传动比限滑差速器壳体的有限元分析[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9
[3].骆伦彪.车削螺纹时基本传动比和倍增传动比的另一种确定方法——以CA6140车床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
[4].李志强,王宏,王保强.基于Workbench的不同公称传动比下SSC1150分级破碎机齿辊强度研究[J].煤炭工程.2019
[5].王昭,王馨萍,张接信.基于邻接矩阵的行星轮系传动比计算方法[J].机械传动.2019
[6].李旭,史晓华,李瑞川,王建春,马勇.基于理想变传动比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J].汽车技术.2019
[7].殷凡青,姜良超.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设计[J].汽车实用技术.2019
[8].殷凡青.线控转向系统理想传动比和前轮转角控制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19
[9].李文琪,吴晓东.线控转向车辆可变角传动比特性的研究[J].机电工程.2019
[10].王书婧,陈国安,沈刚.行星齿轮机构传动比计算新方法[J].机械工程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