炔叔醇的合成与应用

炔叔醇的合成与应用

一、叔炔醇的合成及用途(论文文献综述)

刘紫薇,徐欢,徐雨晴,胡雨薇,罗美兰,叶红德,彭化南[1](2021)在《一种合成炔醇的简便方法》文中指出用四氢呋喃(THF)做溶剂,镁条和溴乙烷反应生成乙基溴化镁。把乙基溴化镁的THF溶液冷却到-10°C以下,向其中通入乙炔气,直到没有白色固体生成为止。再向反应瓶中滴加醛的THF溶液,之后继续反应2~3 h。反应液用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THF,再依次用稀盐酸水解,乙酸乙酯萃取,水洗,无水硫酸镁干燥。乙酸乙酯层经旋转蒸发仪旋蒸除去溶剂后用柱层析方法进行提纯,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得到相应的炔醇。

何俊辉[2](2020)在《吲哚类化合物C-C键氧化断裂合成喹唑啉酮和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文中认为C-C键是存在于有机化合物中最基础的化学键之一。与C-H键活化相类似,C-C键的选择性断裂和转化可直接从惰性的起始原料中构建新的C-C键和C-杂原子键,这是有机合成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其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稳定性,非张力C-C键的选择性官能化仍具有很大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化学过程,通常需要过渡金属配合物以及苛刻的反应条件。与已广泛研究的张力的三元环、四元环相比,相对无张力的五元环化合物如吲哚类化合物还未被充分的开发使用。本文利用四丁基碘化铵(TBAI)/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这一高效、绿色的催化氧化策略成功的实现了吲哚类化合物C-C键选择性官能化并高效的构建了一系列喹唑啉酮和喹唑啉类含氮杂环化合物,为C-C键的活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且拓宽了通过吲哚化合物键的断裂构建其他杂环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具体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一种3-甲基吲哚化合物多个C-C键高选择性氧化断裂合成喹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在n-Bu4NI/t-BuOOH催化氧化体系下,3-甲基吲哚化合物与伯胺类化合物偶联环化有效的构建了一系列喹唑啉酮类化合物。反应通过自由基过程实现了3-甲基吲哚底物分子sp2C-sp2C双键和sp3C-sp2C单键的双断裂。反应过程包括连续的氧化、氮化、开环、再环化过程,底物范围广、官能团兼容性好。(2)开发了一种简单高效的3-苯基吲哚化合物与有机胺或铵盐的氧化扩环反应。该方法在上述反应类似的条件下实现了3-苯基吲哚C2-C3双键氧化断裂且通过增加一个氮原子的方式成功的构建了一系列3-苯基喹唑啉化合物,反应条件简单、环境友好,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赵三虎,孙金鱼,董智云,席福贵[3](2017)在《卤代烃、醛的极性反转反应》文中认为卤代烃和醛是两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对这两类化合物的学习,既要注重其作为受体发生亲核反应,更要注意这两类化合物中的碳卤键、碳氧双键能发生极性反转,从而使其可以作为亲核试剂发生极性反转反应。由于官能团的极性反转反应在一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合成、药物合成、天然产物合成以及含氮、含氧杂环的构建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该类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基础有机化学的学习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周艳秋[4](2016)在《含酰胺基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指出目前,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研究不是很广泛,由于多吸附位点缓蚀剂具有易吸附于金属表面,不易脱附和缓蚀剂分子间易发生重叠现象的特点;而且咪唑啉类缓蚀剂、席夫碱类缓蚀剂和炔醇类缓蚀剂是常用的缓蚀剂。本文以均(间)苯酰胺基为桥梁增加缓蚀剂吸附位点为出发点,合成了三类新型的含多吸附位点的咪唑啉BTA-IM、席夫碱BTA和炔醇IAPA缓蚀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液相质谱(LC-MS)表征了产物的分子结构,通过实验室评价法(静态挂片失重法、电化学阻抗测试EIS、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研究了本文合成的缓蚀剂对P110钢浸泡于60℃的1mol/L盐酸腐蚀介质48h后的腐蚀情况的影响,结合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缓蚀剂分子结构的全局活性与局部活性,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酰胺化-环化两步法、席夫碱缩合反应、炔化法和酰胺化反应可以合成三种新型含多吸附位点的缓蚀剂(BTA-IM、BTA和IAPA)。(2)从实验方法评价研究分析可知,本论文合成的缓蚀剂在1mol/L盐酸介质中均具有优异的缓蚀性能,增加吸附位点和疏水链长均能有效地提升其缓蚀效率。(3)从动电位极化曲线研究分析得知,本论文合成的缓蚀剂均属于以阳极控制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其作用机理是有效地抑制了钢片的阳极溶解和阴极析氢过程。(4)从吸附模型拟合研究分析得知,该三类缓蚀剂在钢片表面的吸附模型均满足Langmuir吸附等温式,其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吸附类型是物理-化学吸附。(5)运用量子化学理论方法分别计算了缓蚀剂分子的全局活性和局部活性:第一,吸附位点对分子的前线轨道分布和结构特征参数均产生了影响;第二,缓蚀剂吸附位点的增加能有效增强分子结构的全局活性,提高吸附能力;第三,简缩福井函数表征了杂原子O、N有较高的局部活性,提高位点活性。总而言之,结合实验室方法和理论方法评价的结果分析可得,实验室评价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本课题研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也验证了实验室评价结果的精确性。其次,增加缓蚀剂的吸附位点能有效地提高其缓蚀性能,并且增加疏水烷基长链能进一步增强缓蚀剂的缓蚀效果。

翁玥[5](2012)在《动力学导向的Csp-Csp偶联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动力学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通过动力学研究的帮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反应机理,深入的了解反应进程。现在,我们对动力学研究的要求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解反应机理,更高的是通过动力学研究来优化反应条件,指导新反应的发现。在此,本文着重介绍了在动力学指导下探索合成不对称轭炔烃的新方法。共轭炔烃是许多天然产物,药物分子,新型材料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科研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研究共轭炔烃的合成方法一直是化学工作者们关注的重点。同时,非均相催化剂-纳米金属粒子的使用也是近代化学研究的热点,它具有催化效率高,可重复利用等优点。可以预见,利用纳米催化来合成共轭炔烃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从介绍炔烃化学和纳米催化剂的重要性出发,介绍了炔烃参与的各种偶联反应,包括均相和非均相的反应。在第二章中,从研究末端炔烃与炔溴化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出发,发现在没有配体参与的情况下,反应的表观动力学行为出现异常。从这个异常现象出发,通过一系列的动力学研究和机理分析,最终找到了优化反应的线索:反应的活性催化物种有可能是纳米钯,降低催化剂的当量就能够达到优化反应的效果。由此,发展了一种钯、铜共催化的高效高选择性的末端炔烃与炔溴化合物的交叉偶联反应,并且钯的用量非常少,甚至只需要0.0001mol%-0.01mol%的量,反应的转化数可以高达350000。同时,该方法底物的适用范围广泛,条件温和,可操作性高。最后的放大量实验展示,该反应不仅可以被用在实验研究上,还具有实用前景。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2007-2009年我在美国做了两年实验,所以最后第三章选择性的介绍了一下我在国外做的实验。渗透-糖蛋白(P-gp),存在于所有的动物体内,在人体内也有一定量的分布。P-gp承担着保护重要器官不受毒害的重要责任,同时也与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息息相关。特别是在肿瘤的治疗中,P-gp是多耐药性的主要诱因之一。为了提高病人的存活率,提高治疗效果,P-gp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中之重。我们从天然产物分子结构得到启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易于和P-gp共结晶,有标记分子的环肽,来进一步研究P-gp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

谢萌[6](2012)在《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异恶唑烷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关于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1,1-二甲基丙炔胺属于炔丙基胺类,是镀镍光亮剂的重要组分,在化学合成中应用广泛,并且具有特殊的药理作用。考虑到甲基丁炔醇的生产工艺已经很成熟,课题确定的工艺路线是以甲基丁炔醇为原料,经过浓盐酸氯代、液氨胺化得到1,1-二甲基丙炔胺,并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其关键步骤是胺化及产物的提纯,考虑到低温下用液氨胺化条件苛刻、氨水胺化产率低,我们将两种方案结合:在常温下,用液氨在反应釜内进行胺化,粗产品经过精馏得到纯度99%以上的纯品。根据实验室多次重复的结果进行了工业设计。第二部分是硝酮和单取代烯烃经过1,3偶极环加成合成异恶唑烷的研究。异恶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何合成具有特殊活性的异恶唑化合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本科研组以前的工作中得出N-芳基胺异恶唑烷的生物活性尤为突出,异恶唑母环上连接的取代基不同,其生物活性也不同。本文以卤代烃与吡啶反应合成吡啶铵盐,吡啶铵盐与4-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反应合成了两种硝酮,硝酮-1和不同的单取代烯烃进过1,3-偶极环加成合成了两种新型异恶唑烷,硝酮-2和单取代烯烃反应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异恶唑烷。对合成的新型异恶唑烷进行了初步结构分析。

蔡明建,王光荣,魏金芳,孙涛[7](2010)在《叔炔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缓蚀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丁酮、3-戊酮、乙炔等为主要原料,氢氧化钾为催化剂,在不同的反应溶剂下合成出了两种叔炔醇MP和EP。用FT-IR和1HNMR鉴定了产物的结构;采用15%的盐酸为腐蚀剂、N80钢为腐蚀件,研究了80℃下MP和EP作为缓蚀剂的效果,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该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1%的MP或者EP的缓蚀剂效果最佳,采用异丙醚作为溶剂、酮与催化剂用量比为1:3、温度为0-5℃、反应时间3h为炔化反应的最佳条件。

李传宾[8](2010)在《叔丁醇锂促进的醛的炔基化反应》文中指出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炔丙醇化合物的合成。主要对炔丙基醇的合成方法做了简要的概述,以及炔丙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改进。首先我们介绍了炔丙醇一般合成方法。通过金属炔化物、末端炔烃衍生物和炔基碳氢活化等方法来合成炔丙醇。然后是炔丙醇不对称合成研究进展。最后是我们在炔丙醇化合物合成方法上所做的改进工作。第二部分脒类化合物的合成。我们介绍了脒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合成方法,和我们合成的脒类化合物。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在室温、空气条件下用芳香烯胺和对甲基苯磺酰叠氮为原料进行(3+2)环加成消除反应,制备了一系列新芳香基脒类化合物。与以前报道的方法相比较,我们的方法,实验过程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效率高、产品易于分离和对环境友好的等优点。

汤德祥[9](2009)在《炔醇类缓蚀剂的合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炔醇是一种重要的缓蚀剂,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可观的市场价值,本文就炔醇内缓蚀剂工业上的合成方法及反应条件进行了阐述。

蔡明建[10](2010)在《新型烷基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改变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连接基团和侧链的长度,合成出了系列不同结构的Gemini表面活性剂,比较了他们的表面活性,并将其用于油田三次驱油的过程中,以期望提高原油采收率。目前在乳液聚合中使用的乳化剂大多局限于传统表面活性剂,对Gemini表面活性剂在乳液聚合中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对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在乳液聚合中进行了研究,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以苯或甲苯为原料,通过改变联接基团,即使用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4-二氯丁烷等进行傅-克烷基化反应,并用氯磺酸磺化,再分别用Na0H、三乙醇胺等各种碱进行中和,从而合成了一系列离子磺酸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并对合成的中间体及表面活性剂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2、以邻二甲苯为原料,经傅-克酰基化反应、格氏反应、还原反应、磺化及中和等反应,合成出结构明确的十二烷基二甲苯基磺酸钠及异构体;以萘为原料,经过酰基化、克莱门森还原,磺化及中和反应合成出十二烷基萘磺酸盐。3、采用滴体积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水溶液25℃时的表面张力,从而确定其临界胶束浓度,研究了支链及连接基团的结构对其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Gemini连接基团或者侧链碳原子的增加,表面活性剂的CMC和γCMC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并且用三乙醇胺中和得到的表面活性剂的CMC和γCMC值减小的幅度最大。4、采用旋转液滴界面张力仪对烷基苯磺酸盐和Gemini表面活性剂与胜利油田原油间的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测试,系统地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并对它们在三次采油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5、对表现出性能良好的Gemini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于乳液聚合进行了研究,为其在乳液聚合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二、叔炔醇的合成及用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叔炔醇的合成及用途(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合成炔醇的简便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和药品
    1.2 炔醇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炔醇核磁共振氢谱表征数据
    2.2 乙基溴化镁的合成
    2.3 乙炔基溴化镁的合成
    2.4 滴加醛
    2.5 溶剂的回收和后处理
3 结论

(2)吲哚类化合物C-C键氧化断裂合成喹唑啉酮和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非张力C-C键活化
        1.1.1 过渡金属催化的C-C键活化
        1.1.2 无金属参与的C-C键活化
    1.2 n-Bu_4NI/t-BuOOH参与的氧化反应
        1.2.1 次碘酸离子(IO~-)和亚碘酸离子(IO_2~-)氧化过程
        1.2.2 t-BuO~·自由基和t-BuOO~·自由基氧化过程
    1.3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立题依据
        1.3.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n-Bu_4NI催化3-甲基吲哚与胺的选择性C-C键断裂反应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原料的制备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2 底物适用性考察
        2.3.3 合成用途
        2.3.4 对照实验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2.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2.4.1 产物合成
        2.4.2 结构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n-Bu_4NI催化3-芳基吲哚与胺的氧化扩环反应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原料的制备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2 底物适用性考察
        3.3.3 合成用途
        3.3.4 对照实验及可能的反应机理
    3.4 产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3.4.1 产物合成
        3.4.2 部分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部分产物~1H NMR、~(13)C NMR和~(19)F NMR谱图

(3)卤代烃、醛的极性反转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卤代烃的极性反转反应
    1.1 Grignard试剂的反应
        1.1.1 与含活泼氢化合物的反应
        1.1.2 与醛、酮、酯、腈、酰卤及酸酐的反应
        1.1.3 与CO2的反应
        1.1.4 与环氧化合物的反应
        1.1.5 与α, β-不饱和醛酮的反应
    1.2 其它有机金属试剂的反应
    1.3 Reformatsky反应[6]
    1.4 Wittig反应[7]
2 醛的极性反转反应
    2.1 Benzoin缩合反应
    2.2 Stetter反应

(4)含酰胺基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机缓蚀剂的作用机理
        1.2.1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2.2 席夫碱类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2.3 炔醇类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2.4 含酰胺基缓蚀剂的缓蚀机理
    1.3 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研究进展
    1.4 缓蚀性能的研究方法
        1.4.1 静态挂片失重法
        1.4.2 电化学方法
        1.4.3 表面形貌分析
        1.4.4 理论研究方法
    1.5 问题的提出
    1.6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技术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内容
        2.2.1 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
        2.2.2 电化学法评价
        2.2.3 表面形貌SEM分析
        2.2.4 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
        2.2.5 吸附热力学研究
        2.2.6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酰胺基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1 合成条件的确定
        3.1.1 咪唑啉的合成条件
        3.1.2 席夫碱的合成条件
        3.1.3 炔醇的合成条件
        3.1.4 酰胺基的合成条件
    3.2 树状咪唑啉的合成
        3.2.1 树状咪唑啉的合成步骤
        3.2.2 树状咪唑啉的合成路线
        3.2.3 结构表征
    3.3 席夫碱的合成
        3.3.1 席夫碱的合成步骤
        3.3.2 席夫碱类缓蚀剂BTA的合成路线
        3.3.3 席夫碱的结构表征
    3.4 IAPA的合成
        3.4.1 炔醇的合成步骤
        3.4.2 炔醇的合成路线
        3.4.3 炔醇的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缓蚀剂的性能评价及结果分析
    4.1 咪唑啉类缓蚀剂的性能评价
        4.1.1 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
        4.1.2 交流阻抗测试
        4.1.3 极化曲线测试
        4.1.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1.5 原子力显微镜AFM
        4.1.6 缓蚀剂在P110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4.1.7 咪唑啉缓蚀剂的反应活性
    4.2 席夫碱的性能评价
        4.2.1 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
        4.2.2 交流阻抗测试
        4.2.3 极化曲线测试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2.5 缓蚀剂在P110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4.2.6 席夫碱缓蚀剂的反应活性
    4.3 炔醇的性能评价
        4.3.1 静态挂片失重法评价
        4.3.2 交流阻抗测试
        4.3.3 极化曲线测试
        4.3.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4.3.5 缓蚀剂在P110钢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
        4.3.6 炔醇缓蚀剂的反应活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基金项目

(5)动力学导向的Csp-Csp偶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炔烃化学简述
        1.1.2 炔烃参与的偶联反应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Csp-Csp偶联反应
        1.2.1 Glaser-Hay自身偶联反应
        1.2.2 Cadiot-Chodkiewicz交叉偶联反应
        1.2.3 其它类型的Csp-Csp交叉偶联反应
    1.3 纳米钯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1.3.1 纳米金属的发现及其早期应用
        1.3.2 纳米钯在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1.3.3 纳米金属催化的反应机理研究
    1.4 引用文献
第二章 动力学指导的钯催化Csp-Csp交叉偶联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2 实验操作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讨论
        2.4.2 总结
    2.5 主要反应产物核磁数据
    2.6 引用文献
第三章 渗透-糖蛋白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3.1 引言
        3.1.1 渗透-糖蛋白(P-gp)
        3.1.2 P-gp的生理功能
        3.1.3 P-gp与肿瘤细胞多耐药性
    3.2 实验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2 实验操作
    3.4 结果与讨论
    3.5 主要反应产物核磁数据
    3.6 引用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异恶唑烷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炔丙基胺类化合物
        1.2 炔丙基胺类化合物的应用
        1.2.1 镀镍光亮剂的重要组分
        1.2.2 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1.2.3 特殊的药理作用
        1.3 炔丙基胺化合物合成
        1.3.1 含易离去基团的炔丙基化合物的胺化
        1.3.2 炔基化合物对亚胺的加成反应
        1.3.3 各种催化剂催化的胺、醛、炔的三组分反应
        1.4 叔炔醇的合成
        1.4.1 固体氢氧化钾催化法
        1.4.2 液氨- KOH 催化法
        1.4.3 醇钾催化法
        1.5 课题选定的合成路线
    第二章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试剂
        2.3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
        2.3.1 氯化亚铜的制备
        2.3.2 3-氯-3-甲基-1-丁炔的合成
        2.3.3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
        2.3.4 产品的精制
        2.4 合成工艺条件的探究
        2.4.1 甲基丁炔醇氯代试剂的选择
        2.4.2 催化剂氯化亚铜的量对 3-氯-3-甲基-1-丁炔产率的影响
        2.4.3 甲基丁炔醇氯代副产物的分析
        2.4.4 反应时间对 3-氯-3-甲基-1-丁炔产率的影响
        2.4.5 3-氯-3-甲基-1-丁炔胺化条件的选择
        2.4.6 3-氯-3-甲基-1-丁炔氨解副产物分析
        2.5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设计
        2.5.1 氯化亚铜的制备
        2.5.2 3-氯-3-甲基-1-丁炔的制备
        2.5.3 1,1-二甲基丙炔胺的制备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异恶唑烷化合物的合成
    第一章 前言
        1.1 异恶唑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1.1.1 异恶唑化合物的结构
        1.1.2 异恶唑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及应用
        1.1.3 异恶唑化合物的调节植物生长活性及应用
        1.1.4 异恶唑化合物的杀虫活性及应用
        1.1.5 异恶唑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及应用
        1.2 异恶唑化合物的合成
        1.2.1 异恶唑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绿色合成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2 中间体的合成
        2.2.1 N-(4-甲基吡啶)-吡啶铵盐的合成
        2.2.2 氯化吡啶苄基铵的合成
        2.2.3 4-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的合成
        2.2.4 C-(4-吡啶)-N-(4-N,N-二甲基苯胺)硝酮的合成
        2.2.5 C-苯基-N-(4-N,N-二甲基苯胺)硝酮的合成
        2.3 N-(4-N,N-二甲基苯胺)异恶唑烷化合物的合成
        2.3.1 2-(4-N,N-二甲基苯胺)-3-(4-吡啶基)-5-取代基异恶唑烷的合成
        2.3.2 2-(4-N,N-二甲基苯胺)-3-苯基-5-取代基异恶唑烷的合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中间体的合成优化
        3.1.1 N-(4-甲基吡啶)-吡啶铵盐合成条件的优化
        3.1.2 硝酮合成条件的优化
        3.2 目标化合物合成条件的探讨
        3.3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产率和结构分析
        3.3.1 中间体及目标化合物的产率和物理性质
        3.3.2 N-(4-甲基吡啶)-吡啶铵盐的结构分析
        3.3.3 C-(4-吡啶)-N-(4-N,N-二甲基苯胺)硝酮的结构分析
        3.3.4 C-苯基-N-(4-N,N-二甲基苯胺)硝酮的结构分析
        3.3.5 2-(4-N,N-二甲基苯胺)-3-(4-吡啶基)-5-取代基异恶唑烷的结构分析
    第四章 附图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叔炔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缓蚀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叔炔醇的合成
    1.3 N80钢的预处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反应温度的影响
    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4 溶剂的影响
    2.4 炔醇对缓蚀剂的影响
3 结论

(8)叔丁醇锂促进的醛的炔基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炔丙醇的合成研究进展
    1 概述
    2 炔丙醇的一般合成方法
        2.1 通过金属炔化物合成
        2.2 通过末端炔烃衍生物合成
        2.3 通过炔基碳氢活化合成
    3 炔丙醇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3.1 含氮类配体
    4 炔丙醇的合成方法改进
        4.1 实验部分
        4.2 波普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脒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1 前言
    2 脒的合成方法
    3 脒的合成方法改进
        3.1 实验部分
        3.2 波普数据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炔醇类缓蚀剂的合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端炔醇的合成
    1.1 醇钾催化炔化法
    1.2 固体氢氧化钾催化炔化法
    1.3 液氨与氢氧化钾存在下的催化炔化法
    1.4 2-链炔-1-醇与乙二胺基钠合成法
    1.5 乙炔钠与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法
2. 链内单炔醇的合成
    2.1 端炔醇与卤代烃的烷基化反应
    2.2 端炔醇的格氏试剂的合成法
    2.3 氨基锂-液氨体系
    2.4 Grignard试剂法
    2.5 醇钾催化炔化法
3. 链内二炔醇的合成
    3.1 歧化偶联反应合成法
    3.2 氧化偶联反应合成法
    3.3 固体氢氧化钾催化炔化法

(10)新型烷基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关于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1.1.1 表面活性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3 传统表面活性剂的局限性
    1.2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产生及研究进展
        1.2.1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产生
        1.2.2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2.3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优越性能及其原因
    1.3 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概述
        1.3.1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1.3.2 阴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1.3.3 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合成
    1.4 Gemini表面活性剂性能研究进展
        1.4.1 临界胶束浓度(CMC)
        1.4.2 C_(20)的研究
        1.4.3 Kraff点
        1.4.4 增溶性
        1.4.5 流变性
        1.4.6 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聚集性质
        1.4.6.1 胶束
        1.4.6.2 液晶
        1.4.6.3 囊泡
    1.5 Gemini表面活性剂应用研究进展
    1.6 Gemini表面活性剂应用前景
        1.6.1 日用化工
        1.6.2 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前景
        1.6.3 Gemini表面活性剂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
        1.6.4 Gemini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前景
    1.7 本课题组在表面活性剂方面的研究情况
    1.8 Gemini表面活性剂研究展望
    1.9 乳液聚合
    1.10 聚合物乳液的应用
    1.11 表面活性剂和乳液聚合
    1.12 乳液聚合中的常用表面活性剂类型
    1.13 常规乳化剂的特点
    1.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准备
        2.1.1 实验药品(所有药品均为分析纯)
        2.1.2 仪器
        2.1.3 部分试剂的处理
    2.2 中间体及产物的合成
        2.2.1 1,2-二甲苯基乙烷磺酸钠的制备
        2.2.2 1,2-二(十二烷基)苯基乙烷磺酸钠的制备
        2.2.2.1 十二酰氯的制备
        2.2.2.2 十二酰基苯的制备
        2.2.2.3 十二烷基苯制备
        2.2.2.4 1,2-二(十二烷基)苯基乙烷的制备
        2.2.2.5 磺化及中和反应
        2.2.3 4,4′-二(十二烷基)二苯甲烷磺酸钠的制备
        2.2.3.1 二苯甲烷的制备
        2.2.3.2 傅克酰基化制取4,4’-二(十二酰基)二苯甲烷
        2.2.3.3 4,4’-二(十二烷基)二苯甲烷的制备
        2.2.3.4 制备4,4’-二(十二烷基)二苯甲烷磺酸钠
        2.2.4 1,4-二苯丁烷的制备
        2.2.5 1,4-二(十二烷基)苯基丁烷磺酸钠的制备
        2.2.6 十六酰氯的制备
        2.2.7 4,4’-二(十六烷基)二苯乙烷磺酸的制备
        2.2.8 2,4-二苄基十二烷基苯磺酸的制备
        2.2.9 2,3-二甲基-5-(1-丁基辛基)苯磺酸钠的制备
        2.2.9.1 1-(3,4-二甲基苯基)-1-辛酮的合成
        2.2.9.2 格氏试剂的制备
        2.2.9.3 5-(3,4-二甲基苯基)-十二-5-醇的合成
        2.2.9.4 5-(3,4-二甲基苯基)十二烷的合成
        2.2.9.5 2,3-二甲基-5-(1-丁基辛基)苯磺酸的合成
        2.2.9.6 2,3-二甲基-5-(1-丁基辛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2.2.9.7 2,3-二甲基-5-(1-丁基辛基)苯磺酸钠的提纯
        2.2.10 2,2′-二(十二烷基)苯基乙醚磺酸钠的制备
        2.2.10.1 2,2′-氯乙醚的制备
        2.2.11 1-溴十二烷的制备
        2.2.12 1-十二烷基硫醇的制备
        2.2.13 1-十二酰基萘
        2.2.14 1-十二烷基萘
        2.2.15 十八酰氯的制备
        2.2.16 环己烯的制备
        2.2.17 1,2-二氯环己烷的制备
        2.2.18 1,3-二氯-2,2-二氯甲基丙烷的制备
    2.3 不同碱中和苯磺酸产物总结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性能
    3.1 傅-克烷基化简介
    3.2 磺化反应及磺化试剂的选择
    3.3 羰基还原(克莱门森还原及联氨还原)
    3.4 格氏试剂制备叔醇
    3.5 α-芳酮制备简介
    3.6 表面张力的测定
        3.6.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6.2 原理
        3.6.3 仪器常数的测定
        3.6.4 注意事项
        3.6.5 Gemini水溶液表面张力测定
    3.7 Gemini表面活性剂溶液起泡性能
第四章 Gemini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4.1 三次采油简介
    4.2 三次采油原理
    4.3 胜利油田地层水的配制
    4.4 界面张力的测量
第五章 Gemini在乳液聚合中的应用
    5.1 乳液聚合定义
    5.2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2.1 单体的纯化
        5.2.2 乳胶粒子尺寸及尺寸分布的测定
        5.2.3 PMMA的乳液聚合
        5.2.4 乳化剂的影响
        5.2.5 引发剂的影响
        5.2.6 温度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叔炔醇的合成及用途(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合成炔醇的简便方法[J]. 刘紫薇,徐欢,徐雨晴,胡雨薇,罗美兰,叶红德,彭化南.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03)
  • [2]吲哚类化合物C-C键氧化断裂合成喹唑啉酮和喹唑啉类化合物的研究[D]. 何俊辉. 湖南大学, 2020
  • [3]卤代烃、醛的极性反转反应[J]. 赵三虎,孙金鱼,董智云,席福贵.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7(05)
  • [4]含酰胺基多吸附位点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D]. 周艳秋.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5]动力学导向的Csp-Csp偶联反应研究[D]. 翁玥. 武汉大学, 2012(05)
  • [6]1,1-二甲基丙炔胺的合成工艺研究及异恶唑烷的合成[D]. 谢萌. 天津大学, 2012(05)
  • [7]叔炔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缓蚀效果研究[J]. 蔡明建,王光荣,魏金芳,孙涛.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05)
  • [8]叔丁醇锂促进的醛的炔基化反应[D]. 李传宾. 兰州大学, 2010(11)
  • [9]炔醇类缓蚀剂的合成方法[J]. 汤德祥. 科技信息, 2009(01)
  • [10]新型烷基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应用[D]. 蔡明建. 天津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炔叔醇的合成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