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昌都市芒康县嘎托镇小学854500
摘要:本文从“充分认识学习兴趣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关心爱护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等方面对如何培养西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西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根据惯例,一旦有新教师刚分到一所学校工作,学校一般会安排一些经验相对丰富,业务素质较硬,教学能力较高,责任心较强的老教师带教一段时间,传授经验,帮助新教师成长。有些学校还会安排专门的岗前培训,为新教师介绍学校历史、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校训校规等方方面面,并传授课程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教改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在西藏,学校还会给新来的内地新教师介绍西藏的环境、民俗等情况,让新教师认识到地域差异的普遍性,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因材施教。根据我所在学校的安排,我也经常参与学校的新教师“传、帮、带”活动,为他们介绍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经验。下面,我结合自己在西藏从事汉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汉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学习兴趣对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关于学习对人生今后的发展意义,以及对民族、社会、国家发展的意义这些大道理可能不是很懂,因为年龄小而达不到那样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其次,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需要关心爱护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需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了解,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据,也能够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因为年纪小,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很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因不喜欢老师所任教的课,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导致成绩一落千丈。所以,与学生朝夕相处,我们绝不能靠一时“作秀”来打动学生,要真正地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民俗习惯和宗教文化,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的喜爱。与此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在不伤害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在批评他时所怀的真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师生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地从心里接纳我们,兴趣盎然地自觉去学习汉语文。
再次,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和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在从事任何活动的时候,都想要达到一种目的,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继而会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追求欲望。学习亦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便会效率低下。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取得进步,并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感到学习的成功,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带给他们的乐趣。在汉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评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下一部分内容;评价不得体,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信心,会大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从一个方面对学生的汉语文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而是要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达到目标,取得进步时,我们应当不吝表扬,在不同的场合给予鼓励和赞赏,让学生尝到汉语文学习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对下一阶段的汉语文学习产生更进一步的动力和兴趣。
最后,培养学生的汉语文学习兴趣,要增强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小学汉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感到内容和形式的有趣和新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模型、投影、幻灯、录像、多媒体课件等一切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抽象的、不易理解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变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得生动,学得活泼,练得扎实。同时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大家很多励志的名人故事和成功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汉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学习汉语文的自主性变强,成绩就会逐步提高,学生就会在无形中产生竞争意识,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就会逐渐浓厚,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汉语文学习效果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路海东教育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2][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3]傅道春教育学——情境与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