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着火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稳定性,煤粉,射流,指数,锅炉,热机,稳定。
着火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周磊,华剑雄,卫海桥,韩义勇[1](2019)在《汽油压燃发动机低负荷燃烧稳定性和冷机着火性能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油压燃(GCI)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低排放、高效率燃烧技术。然而,低负荷燃烧稳定性和冷启动是GCI燃烧面临的两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负气门重迭角(NVO)、喷油策略优化、燃油重整和进气预热等策略,然而,冷启动难题却仍然有待解决。本文的目标正是研究实现GCI发动机冷启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研究结合了NVO、缸内燃油重整和进气预热,以实现在冷机和冷边界条件下GCI发动机的着火和随后的热机工况。结果表明,喷油开始时刻(SOI)在进气冲程时具有最佳的燃油经济性;SOI在压缩冲程期间可有效拓展发动机小负荷极限;SOI在NVO期间则可实现发动机在冷进气和冷却液未预热条件下的稳定燃烧。考虑到NVO喷油策略具有未燃混合气活性强、缸内热积累速度快的特点,该策略非常适合用于实现GCI的冷机着火。在冷启动过程中,实现GCI发动机的着火还需要一些辅助措施,如进气加热,以启动第一个着火循环。通过NVO策略、缸内燃油重整和进气预热的组合,本文实现了GCI发动机在5个燃烧循环内的成功着火。启动过程结束后,发动机无需再采用进气预热即可实现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Engineering》期刊2019年03期)
毛国强,莫爵徽,沈跃良,卢志民,姚顺春[2](2018)在《实验条件对煤粉着火稳定性指数测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煤的燃烧性能,但缺乏统一的判定和评价准则。JB/T10440—2004《大型煤粉锅炉炉膛及燃烧器性能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规定了利用TG测定煤粉着火稳定指数的方法,其中氧量(氧的体积分数)和样品量的设定与众多文献有较大差异。为探讨这两个参数设定的必要性,针对性地开展了氧量和样品量的对比实验,所得结果表明,提高氧量和增加样品量可促使煤粉由非均相着火模式向均相着火模式转变;设计规范中79%氧量和以含10 mg可燃物质(以下简称"可燃物")为基准的实验条件设定合理,所测得的着火稳定性指数更易于明确区分不同煤样的着火特性。(本文来源于《广东电力》期刊2018年07期)
沈敏,徐江荣,王关晴,王海健,凌忠钱[3](2018)在《多引射预混多孔介质燃气灶着火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型多引射旋转预混多孔介质燃气灶着火稳定性展开了研究。利用热电偶对红外热像仪测温进行校核,分析了引射空气量、热功率和喷嘴直径对燃气灶着火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相同工况参数下,增大风门开度,燃气灶表面平均温度稳定所需时间先减少后增加;增大喷嘴直径,燃气灶表面平均温度稳定所需时间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适当提高热功率可缩短燃气灶表面平均温度稳定所需时间。(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刘云华[4](2015)在《浅析煤质变化对锅炉着火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入分析各种情况对锅炉燃烧的影响,通过粗粉分离器挡板开度调整、设备防磨改造、喷燃器检查和角度校正、调整等运行操作一系列措施后,使锅炉灭火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本文来源于《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王伟,汪淑奇,钟万里,刘志丽,邓平[5](2014)在《直流煤粉射流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炉膛内煤粉射流微元段,分析煤粉射流卷吸、挥发分与焦炭燃烧以及辐射传热引起的质量与热量变化,建立煤粉射流中氧质量浓度变化、煤焦颗粒直径变化、煤粉颗粒温度变化及一次风射流温度变化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煤粉射流着火稳定性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对于在实际运行中预测与诊断燃烧状态、优化燃烧、预防熄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刘志丽[6](2013)在《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及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煤炭供应紧张,煤质多变,导致煤粉着火特性差、燃烧不稳定,甚至造成煤粉熄火、炉膛爆燃等事故。为了防止煤粉熄火并保证其稳定燃烧,必须准确判断煤粉燃烧稳定性,以指导运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燃烧调整操作。随着炉内煤粉燃烧模型的发展,借助煤粉燃烧数学模型来研究炉内煤粉燃烧状态成为了燃烧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本文以煤粉射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煤粉射流的卷吸换热、挥发分与焦炭的燃烧释热、煤粉颗粒与射流内气体的对流换热、煤粉颗粒与高温烟气以及水冷壁的辐射换热,应用煤粉射流的一维燃烧模型,建立了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数学模型,其包括了氧质量浓度微分方程、煤焦颗粒直径微分方程、煤粉颗粒温度微分方程及一次风射流温度微分方程;并采用谢苗诺夫临界着火条件作为煤粉着火的判断依据,应用程序语言Matlab对煤粉着火距离数学模型进行编程。对某四角切圆锅炉在不同负荷、不同风煤配比与不同煤质下的着火距离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能较好的计算煤焦的着火距离与模拟煤粉温度、射流内气体温度、氧质量浓度与煤焦颗粒直径在轴线方向上的变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煤焦的着火热源主要来自于与高温烟气的辐射换热,而并非与高温烟气的对流换热,这一结论与周怀春教授对煤粉颗粒温升的数值研究结果相符合。本文对燃烧系统能承受的临界燃煤量与一次风量扰动量进行数值计算,提出了煤粉着火稳定性指数:CSIV1、ISIB与ISIV1。通过对不同燃烧条件下的燃烧工况进行燃煤量的减少扰动和一次风量的增加扰动,计算与分析煤粉的着火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着火稳定性指数能准确地定量描述煤粉着火稳定性,可作为对煤粉燃烧进行调整优化的依据,对于在实际运行中预测与诊断燃烧状态、优化燃烧、预防熄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充分说明了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数学模型能准确地定量判断煤粉的着火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徐迎超,蒋孝科,韩涛,孙科,毛天[7](2008)在《富氧气氛煤粉着火稳定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德国 Netzsch 公司生产的 NETZSCH STA409C 型热重分析仪上,研究了烟煤、褐煤、无烟煤在不同氧气浓度和升温速率下 TG 曲线的变化和着火稳定指数的变化。烟煤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燃烧反应速度加快;无烟煤随着氧气浓度的升高着火提前;褐煤与氧气浓度无关。叁种煤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着火先推迟后提前,着火稳定指数随着氧气浓度和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既着火稳定性增强。在工程中可以采用膜法富氧增加一次风氧气浓度,从而增强电站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的着火稳定性。(本文来源于《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刘亚芝,阎维平,邢德山[8](2006)在《煤粉气流着火特性和实际切圆直径对燃煤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粉气流性质和炉内空气动力特性对锅炉的稳定燃烧起着重要作用。燃烧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从煤粉气流的着火性质和炉内实际切圆直径等方面分析了其对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对于指导锅炉运行人员进行燃烧优化调整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锅炉制造》期刊2006年03期)
王华,高永军[9](2005)在《煤粉气流着火稳定性及低负荷燃烧不投油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125MW直流燃烧器固态排渣煤粉炉燃烧着火稳定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煤粉气流着火方式以及对影响煤粉气流着火因素的分析,提出提高煤粉气流着火稳定性以及低负荷燃烧不投油的控制措施,从而保证了煤粉的稳定着火,以保证锅炉安全稳定运行。(本文来源于《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陈晓平,谷小兵,段钰锋,赵长遂[10](2005)在《气化半焦加压着火特性及燃烧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炉膛双吊蓝加压热重分析仪上对气化半焦的加压着火特性和燃烧稳定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和理论研究,考察了半焦种类、总压、氧浓度、粒径和加热速率等因素对半焦着火特性和燃烧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以纯碳测试数据为基准,提出了燃烧稳定性的判别指数Rw。研究表明,半焦的挥发份含量、固定碳含量以及孔结构是影响半焦着火温度的主要因素。随着总压和氧浓度的提高以及粒径的减小,半焦的着火温度下降,燃烧稳定性提高;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半焦的着火温度明显上升。(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05年02期)
着火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y,TG)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价煤的燃烧性能,但缺乏统一的判定和评价准则。JB/T10440—2004《大型煤粉锅炉炉膛及燃烧器性能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规定了利用TG测定煤粉着火稳定指数的方法,其中氧量(氧的体积分数)和样品量的设定与众多文献有较大差异。为探讨这两个参数设定的必要性,针对性地开展了氧量和样品量的对比实验,所得结果表明,提高氧量和增加样品量可促使煤粉由非均相着火模式向均相着火模式转变;设计规范中79%氧量和以含10 mg可燃物质(以下简称"可燃物")为基准的实验条件设定合理,所测得的着火稳定性指数更易于明确区分不同煤样的着火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着火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周磊,华剑雄,卫海桥,韩义勇.汽油压燃发动机低负荷燃烧稳定性和冷机着火性能的实验研究[J].Engineering.2019
[2].毛国强,莫爵徽,沈跃良,卢志民,姚顺春.实验条件对煤粉着火稳定性指数测定的影响[J].广东电力.2018
[3].沈敏,徐江荣,王关晴,王海健,凌忠钱.多引射预混多孔介质燃气灶着火稳定性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4].刘云华.浅析煤质变化对锅炉着火稳定性的影响[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
[5].王伟,汪淑奇,钟万里,刘志丽,邓平.直流煤粉射流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
[6].刘志丽.直流煤粉射流着火距离模型及着火稳定性指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7].徐迎超,蒋孝科,韩涛,孙科,毛天.富氧气氛煤粉着火稳定性的实验研究[C].2008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8].刘亚芝,阎维平,邢德山.煤粉气流着火特性和实际切圆直径对燃煤锅炉燃烧稳定性的影响[J].锅炉制造.2006
[9].王华,高永军.煤粉气流着火稳定性及低负荷燃烧不投油措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0].陈晓平,谷小兵,段钰锋,赵长遂.气化半焦加压着火特性及燃烧稳定性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