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公共空间论文-谭茜

外部公共空间论文-谭茜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部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旧社区,无障碍环境,外部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

外部公共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谭茜[1](2019)在《城市老旧社区外部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优化实践——以深圳市某老旧小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深圳市创建全面无障碍城市的背景下,针对现有城市老旧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完善的现状,以深圳市某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外部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现有无障碍环境建设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社区外部公共空间进行无障碍环境优化改造。以此为实践依据,并结合无障碍设计理论思想,从无障碍基础设施、外部活动空间及景观绿化系统几个方面探讨老旧社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无障碍改造策略,提升老旧社区整体无障碍环境,并为这类老旧社区改造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3期)

张忍图,胡一可[2](2018)在《公共性视角下乡村外部空间与村民空间行为关系研究——以大理古生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共性是判断空间价值的一项重要维度,它能反映出建筑环境对公共交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论及的乡村外部空间与村民空间行为关系研究,针对的是村民具体的公共生活,不是简单地对几种有限的乡村公共空间类型进行分析,而是关注空间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影响到乡村外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公共生活,进而有助于揭示村民对于外部空间的潜在需求。文章通过对乡村外部空间的空间边界、可达性与开放度以及村民空间行为进行图解研究,为在乡村外部空间中营造公共性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8-12-01)

龚杰[3](2018)在《基于“公共性”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得变化。我们已从早期的强调物质空间发展的城市发展初级阶段逐渐步迈入到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阶段。所以我们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注重心已经从“空间”慢慢转变到“公共”上来。城市商业综合体其复合的功能致使其承载了市民重要的日常生活活动,其本身公共性价值较高,其外部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空间公共性的研究就变得不可或缺。本文所研究的是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以西方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理论背景,将人与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互动关系归结到空间的公共性研究上来。通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公共性特性,然后在建筑学的角度提出空间公共性的特性,并结合成都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中人的行为活动现状调研分析,然后从空间属性角度出发分析研究怎样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才能满足人的日常行为活动,最后总结出现阶段“公共性”导向下的成都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设计策略。目的是为市民创造一个“共享”和“受公众欢迎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然后通过检索国内外公共性以及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相关研究,分析总结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线索,最后绘制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则是分别陈述并介绍了社会学和城市建筑领域的公共性相关理论,同时界定了本文对于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研究范围和其构成,以及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公共性由来、定义。最后分析了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公共性构成要素及其空间公共性内涵特征。第叁章从公共性在空间中的两个构成要素(人与物质空间)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别分析了公众在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行为活动特征以及从空间属性角度分析了怎样的外部实体空间对其公共性的表达有帮助作用,最后以来福士商业广场外部空间为案例分析公共性是如何在外部空间中体现的。第四章则是通过第叁章对外部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分析以及实例研究,提出了公共性导向的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策略。(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7-02)

王菲菲[4](2018)在《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保障所有居民“住有所居”,同时深度贯彻十九大提出的“房住不炒”的市场定位,政府积极地增强了棚户改造、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各类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具体地看,首先是要增加保障房建设规模和建设数量,其次是要扩大保障房的适用人群,让更多人享受到保障房建设成果。近年来,广州保障房建设量迅速增加,如何在数量剧增的建设形势下保障质量,是一个实际而迫切的问题。目前政府、学者所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保障房住区的数量规模、区位选择等方面,但对于保障房住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关注度,新建保障房住区基本套用普通商品房住区标准来进行规划设计。然而,保障房住区从建造目的、市场关系开始就与普通商品房住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社会保障的准公共品,其规划区位、住区密度、建设成本、户型特点、使用标准等都与商品房住区存在着差异。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和社会经济水平也与商品房住区居民有着较大区别,在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环境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地进行设计。除了注重居民使用需求之外,保障房住区作为政策性公共产品,建设的经济性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保障房住区的居住质量就要大幅下降,设计者需要在成本和设计之间进行有效的平衡,追求用最少的经济代价去换取最大化的外部公共空间建设效果,从而保证保障房住区建设中的效用最大化。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保障房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同时对比商品房住区的需求差异,对广州市已建成的保障房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及其使用者进行调查研究,归纳出保障房的特殊使用人群的活动需求以及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特征,以此对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提供针对性的设计指引,作为对当今广州保障房住区相关设计的补充和深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8)

刘思贤[5](2018)在《商业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城市性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年前,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商业综合体这种集购物、娱乐、餐饮、办公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商业建筑以其多元化的功能形式和新奇的消费模式成为当时城市中炙手可热的商业建筑形式。如今十年过去了,这种商业模式占据了各个城市和区域的中心地带,大量同质化的空间形式扼杀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大而无当的城市广场降低了城市的活力,周边拥堵的交通状况增加了城市的流通压力。于此同时随着网络经济的突发崛起和城市社会结构的人员更替,80、90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生活上所表现出的特征与以往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网路购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他们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以及身体与精神上的舒适体验,对于生活的便捷性、多样性和自身个性的展示要求更高。这一系列的变革都要求商业综合体设计在设计思路上必须进行调整,从而与新时达人们生产生活所表现出的特性相匹配。基于以上研究的背景,笔者深入分析了国内外优秀商业综合体以及当今城市市民生活所体现出的特性,发现商业综合体的外部公共空间有着独特的空间魅力,首先其与市民的生活在空间上相连对人们的影响最直接,其次通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市性可以直观的改善城市形象激发城市活力。由此本文以城市性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城市公共空间、商业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以及“城市性”的概念和含义进行了解析。其次从宏观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上结合案例对其外部公共空间城市性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之后以中观、微观的视角探析了外部空间的具体的设计手法。最终通过归纳总结的形式分析出了其外部公共空间的城市性设计原则与方法,并通过一个实际设计案例得以印证。总的来说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当今人们生产生活所体现出的特性作为其外部空间设计的切入点,从根本上抓住了商业综合体的发展方向,以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从宏观城市设计和中、微观的空间设计两个角度进行思考,以求为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的设计带来新的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期刊2018-06-01)

陈立娴[6](2018)在《紧凑高密度环境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背景下,文化建筑综合体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脚步、持续膨胀的人口与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的枯竭之间的矛盾,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人们不断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单一冷漠的城市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如何紧跟时代的发展,创造多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成为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文化建筑综合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建筑,对其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的探索和研究无论在建筑自身层面或城市层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在经历了城市蔓延式发展带来的种种弊端之后,紧凑型的发展模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紧凑型城市的内涵与具体表现之一,紧凑化、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要求。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建筑,也应该顺应城市的发展趋势,突破传统的低密度开发模式,转向高容积率、高效使用以及立体化等方向发展。在文化建筑综合体中,外部公共空间作为与城市联系最密切的空间组成部分,对营造城市中良好的公共活动与文化交流场所,促进形成和谐美好、充满活力的城市氛围有着中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时,更应该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充分考虑紧凑高密度的城市环境对文化建筑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的影响与要求,探索其立体化、生态化、多元化、复合化的设计策略与发展方向,而不是将其作为建筑实体设计后的“剩余”空间,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文化精神特质,在弥补紧凑高密度环境中城市开放空间紧缺的问题的同舒适的时,也为市民提供良好交流、放松场所,满足人们物质与心理上的双重需求。(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振华[7](2018)在《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正在加快,也兴建了许多城市化的公共建筑,而在公共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过程中,传统设计理念下的单一化与封闭性设计已经逐步落后于时代,公共化融合设计理念逐渐兴起,文章以这一设计理念为基础,探讨公共建筑外部空间的公共化融合设计、地下空间的公共化融合开发、群体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以及公共化融合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8年11期)

刘然,张旭霞[8](2018)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共享单车的负外部性治理——解读、困境与规制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序停放的共享单车严重侵占了公共空间,以至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共享单车与城市的共生共在之道。作为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城市公共空间中共享单车的负外部性治理具有特殊性。原因在于,共享单车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剥离,商品所有权、共享使用权以及空间管制权的关联形成了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依赖关系,最终形成多重的无序困境。在整个公共空间治理的场域中,政府、企业以及公民叁方形成了一个环式治理逻辑链条,政府过去的单一主导地位受到动摇,占有信息平台与单车使用权的企业以及作为使用者和监督者的公民成为重要主体。探讨叁方协调的多元合作共治将成为解决共享单车负外部性问题的必然走向。(本文来源于《学习论坛》期刊2018年01期)

傅会文[9](2017)在《字体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中的氛围营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需要追求更加专业化、特色化,注重内涵式发展,需要更加突出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公共空间氛围。字体设计是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和文化艺术载体,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是空间环境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在空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目前根据空间环境主题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来进行字体设计并强化园区氛围的研究和实践并不多,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重点研究了字体设计应用于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氛围营造,论述了如何根据产业园的空间主题氛围及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来进行公共空间中的字体设计。本文以西安半坡国际艺术区为例,充分挖掘作为艺术区地域文化特色的半坡彩陶纹样的特征,找到了将彩陶纹样元素应用于字体设计的相通性和可能性,提取了彩陶纹样和色彩元素,结合汉字笔画规则,设计了一套“半坡体”字体,将其运用于艺术区的外部空间之中,以特色化、艺术化的字体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独特的、新颖的园区创意氛围和艺术气息,满足人们视觉上和精神上的诉求,提升产业园的文化艺术魅力,致力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在本研究中字体设计的空间化、立体化应用大大拓展了字体形态的适用范围,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感染力。(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7-12-21)

刘琪[10](2017)在《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当代滇中地区合院民居外部公共空间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环境行为学与建筑学学科理论,以滇中地区的传统合院民居外部公共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出相应的空间类型与行为关系。在总结其规律及特征的同时,揭示出当代传统民居外部空间的影响因素,为当下传统民居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7年35期)

外部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共性是判断空间价值的一项重要维度,它能反映出建筑环境对公共交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论及的乡村外部空间与村民空间行为关系研究,针对的是村民具体的公共生活,不是简单地对几种有限的乡村公共空间类型进行分析,而是关注空间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一关系影响到乡村外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公共生活,进而有助于揭示村民对于外部空间的潜在需求。文章通过对乡村外部空间的空间边界、可达性与开放度以及村民空间行为进行图解研究,为在乡村外部空间中营造公共性提供新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部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谭茜.城市老旧社区外部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优化实践——以深圳市某老旧小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2].张忍图,胡一可.公共性视角下乡村外部空间与村民空间行为关系研究——以大理古生村为例[C].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优秀论文集.2018

[3].龚杰.基于“公共性”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4].王菲菲.广州市保障房住区外部公共空间设计初探[D].华南理工大学.2018

[5].刘思贤.商业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城市性设计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6].陈立娴.紧凑高密度环境下的文化建筑综合体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7].王振华.公共建筑的外部空间公共化融合设计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8

[8].刘然,张旭霞.城市公共空间中共享单车的负外部性治理——解读、困境与规制路径[J].学习论坛.2018

[9].傅会文.字体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外部公共空间中的氛围营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10].刘琪.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当代滇中地区合院民居外部公共空间探索[J].城市建筑.2017

标签:;  ;  ;  ;  

外部公共空间论文-谭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