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粱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高粱,突变体,突变,花色素,细胞壁,蔗糖,利用率。
高粱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杨陶丽薇[1](2016)在《碳离子束诱导的甜高粱突变体糖分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甜高粱是粒用高粱的变种,其成本低、经济效益高,极具发展前景。本论文以碳离子辐照技术获得的甜高粱突变体KF1210-3,KF1210-4及对照的茎秆和叶片为材料,对可溶性糖含量、蔗糖代谢相关酶活力以及相关基因表达进行研究,探讨突变体与对照间糖分积累规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发育前期,突变体及对照的茎秆和叶片中蔗糖主要被代谢相关酶分解用于本体生长发育;后期则以蔗糖积累为主,其中茎秆是主要贮存组织。成熟时期KF1210-3、KF1210-4的蔗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34和1.23倍,显着高于对照的蔗糖含量(p<0.05)。2突变体糖分的积累是SPS、SSs、SSc、INVN和INVA协同作用的结果。苗期茎秆分解蔗糖供本体生长发育的能力较对照强,成熟期对蔗糖分解的能力减弱且低于对照,这些生理变化状态伴随着叶片SPS、SSs较高的活性以及INVN、INVA较低的活性,导致蔗糖的大幅积累。3对照茎秆中蔗糖含量与INVA无明显相关性,却与SPS、SSs、SSc和INVN的活性存在极显着正相关,但KF1210-3、KF1210-4蔗糖含量与INVN、SSc无明显相关性,与INVA的活性呈极显着负相关性,与SSc活性呈极显着正相关性,与SPS呈正相关性。KF1210-3、KF1210-4叶片中各类酶的活性与蔗糖含量的相关性均高于对照,且KF1210-3比KF1210-4的相关性较高,导致KF1210-3较KF1210-4有较高的合成和存储糖的能力。4苗期KF1210-3茎秆中INV3表达量最高,从而保障更多的己糖参与植株的能量和物质代谢,抽穗、成熟期其表达水平较低说明调控蔗糖分解能力减弱,从而有助于蔗糖的迅速积累;和INV3相比,INV2仅在成熟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5在基因表达水平上提高酶功能的基因产物时,低聚或磷酸化困难以及与SPS酶的其他调控基因相互作用,导致基因SPS2、SPS3在生育末期表达水平较低。6 SUS1在生育前期调控蔗糖合成,后期调控蔗糖分解,且KF1210-3、KF1210-4 SUS1表达量均低于对照,使蔗糖大量积累。和SUS1相比而言,SUS2在蔗糖代谢过程中起相对主要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碳离子辐照可诱发甜高粱突变体KF1210-3、KF1210-4蔗糖含量的升高,其中较高的蔗糖合成能力和较低的分解蔗糖行为导致突变体KF1210-3比KF1210-4的蔗糖含量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张会,邹维华,张友兵,张锐,丰胜求[2](2015)在《优质能源甜高粱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甜高粱品种能饲一号为野生型构建EMS化学诱变突变体库,通过分析突变体可溶性糖含量、生物质总量和生物质酶解产糖效率,观察农艺性状,并测定秸秆细胞壁结构组成,筛选得到3份特异突变体材料:SM83、SM197、SM305。3份突变体除生物量皆显着提高以外,SM197与SM305半纤维素含量显着升高,而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生物质酶解产糖效率大大提高。此外,SM83的产糖效率与常规品种(对照)无显着差异,但其可溶性糖含量比野生型增加14.99%。故筛选到的甜高粱突变体是理想的生物能源种质材料,可用于优质能源甜高粱品种的培育。(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高苏娟,谢修志,陈兆平,黄志刚,赵琦[3](2009)在《蓝光调节高粱突变体har1幼苗的去黄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航空诱变高粱突变体har1为材料,对其幼苗去黄化过程进行研究。萌发的种子在远红光下预培养6小时后,置于12小时蓝光/12小时黑暗条件下培养。测量幼苗的各器官伸长,结果表明,与野生型R111相比,har1的胚芽鞘、中胚轴、第一叶鞘以及第二叶鞘的伸长均受到蓝光的明显抑制,而蓝光对叶片生长影响不明显。3天龄har1黄化苗在连续蓝光下中胚轴花色素苷的积累明显增高,红光和远红光无此效应。此外,蓝光促进har1叶片叶绿体发育,且在蓝光照射24小时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升高。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7天龄R111和har1幼苗隐花色素SbCRY1b蛋白水平呈现蓝光下低、黑暗中高的变化趋势,har1的SbCRY1b蛋白水平在黑暗中高于R111。研究结果表明,高粱har1在去黄化过程中具有蓝光超敏感表型,SbCRY1b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植物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潘宁,赵琦,王振莲,杨奇志,王小菁[4](2005)在《矮化早熟高粱突变体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RAPD)标记方法对航天搭载得到的矮化早熟高粱突变体进行遗传特性分析,利用适合玉米的引物对高粱进行引物筛选,从31种随机引物中共扩增出4条多态性片段,反映出突变体的遗传差异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5年02期)
赵玉锦,赵琦,白志良,王呈祥,李占录[5](2001)在《空间诱变高粱突变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经返回式卫星搭载处理的纯系高粱品种晋粮 5号 (CK)的种子经次年播种后 ,获得少量矮秆早熟突变体 (SP3)。此后连续二年播种 ,该突变体矮秆早熟性状稳定。该突变体与未经搭载的对照相比 ,有如下不同之处 :(1 )成熟期缩短 1 5d左右 ,株高降低 40cm。 (2 )穗长增加 3.9cm ,每穗籽粒数比对照多 40 0粒。 (3)SP3平均千粒重为 34g ,对照为 2 7g。 (4)SP3叶片变窄 ,变短 ,增厚 ,叶面积减少了 43%~ 2 2 %。 (5)SP3穗轴长度比对照增加 30 % ,各节间长度比对照缩短了 67%~ 1 5%。 (6)SP3种子中亮氨酸含量比对照增加 1 5% ,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增加 2 5% ,单宁含量降低了 30 %。(本文来源于《植物学通报》期刊2001年01期)
[6](1995)在《无蜡被和蜡被稀少的双色高粱突变体的上表皮蜡质载荷和水分利用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蜡被和蜡被稀少的双色高粱突变体的上表皮蜡质载荷和水分利用率──(G.S.Premachandra等)Enviro-nmentalandExperimentalBotany,1994,Vol.34,No.3,293~301(英文)采用突变体育种方法获...(本文来源于《国外农学-杂粮作物》期刊1995年06期)
冯家瑞,陈超,王桂兰[7](1994)在《茎秆无韧性高粱突变体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一个茎秆无韧性高梁突变体的研究。该突变体与普通高梁杂交,F_1茎秆有韧性,F_2有韧性与无韧性,分离比例为3:1,BC_1分离比例为1:1。表明无韧性属一对隐性基因遗传。突变体茎秆和叶片组织结构松散,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低,糖和淀粉含量高。(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1994年06期)
冯家瑞[8](1993)在《茎秆无韧性高粱突变体的遗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85年作者发现一个茎秆无韧性的高粱突变体(大同68×OK12B的后代).1986~1991年进行了遗传及解剖、化验分析等研究工作.以该突变体和常规品种唐恢2号、忻17号、多穗、晋粱5号、千斤红、623B、625B、原1B、于8B、矮白云香/台本那等12个品种为材料,进行正反交和回交,观察F_1、F_2和BC_1植株茎秆表现及分离情况.凡是茎秆节间用手一折完全折断为无韧性,折不断者为有韧性.并对该突变体、千斤红(对照)、原杂(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1993年S1期)
高粱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甜高粱品种能饲一号为野生型构建EMS化学诱变突变体库,通过分析突变体可溶性糖含量、生物质总量和生物质酶解产糖效率,观察农艺性状,并测定秸秆细胞壁结构组成,筛选得到3份特异突变体材料:SM83、SM197、SM305。3份突变体除生物量皆显着提高以外,SM197与SM305半纤维素含量显着升高,而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生物质酶解产糖效率大大提高。此外,SM83的产糖效率与常规品种(对照)无显着差异,但其可溶性糖含量比野生型增加14.99%。故筛选到的甜高粱突变体是理想的生物能源种质材料,可用于优质能源甜高粱品种的培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粱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杨陶丽薇.碳离子束诱导的甜高粱突变体糖分积累与蔗糖代谢相关酶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6
[2].张会,邹维华,张友兵,张锐,丰胜求.优质能源甜高粱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
[3].高苏娟,谢修志,陈兆平,黄志刚,赵琦.蓝光调节高粱突变体har1幼苗的去黄化反应[J].植物学报.2009
[4].潘宁,赵琦,王振莲,杨奇志,王小菁.矮化早熟高粱突变体的RAPD分析[J].生物技术通报.2005
[5].赵玉锦,赵琦,白志良,王呈祥,李占录.空间诱变高粱突变体的研究[J].植物学通报.2001
[6]..无蜡被和蜡被稀少的双色高粱突变体的上表皮蜡质载荷和水分利用率[J].国外农学-杂粮作物.1995
[7].冯家瑞,陈超,王桂兰.茎秆无韧性高粱突变体的遗传研究[J].作物学报.1994
[8].冯家瑞.茎秆无韧性高粱突变体的遗传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