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变异论文-黄有全,何雨,黄天壬,邓伟,黄月莹

病毒变异论文-黄有全,何雨,黄天壬,邓伟,黄月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毒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原发性肝癌,A1762T,G1764A双突变,T淋巴细胞

病毒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黄有全,何雨,黄天壬,邓伟,黄月莹[1](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X区变异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区热点突变A1762T/G1764A与HBV相关性原发性肝癌(PL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35例PLC患者外周血CD_3~+、CD_4~+和CD_8~+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同时提取外周血HBV DNA,用巢式PCR扩增HBV X区,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分析HBV X区A1762T/G1764A位点突变情况。结果:成功扩增35例PLC患者血清HBV DNA,DNA载量在突变组与未突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t=4. 41,P<0. 001)。高载量组中CD_3~+、CD_4~+、CD_8~+T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和CD_4~+/CD_8~+比值与低载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突变组中CD_3~+、CD_4~+和CD_8~+T淋巴细胞所占百分比和CD_4~+/CD_8~+的比值与未突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突变组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未突变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 05),但突变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高于未突变组(t=2. 20,P=0. 035)。结论:HBV X区A1762T/G1764A突变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可能无直接关联,但能够引起较为严重的肝损伤。(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一鹏,王亚文,徐瑞涛,林依丹,李潭清[2](2019)在《一株分离自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病毒的鉴定与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河北某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场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病因,作者对发病仔猪进行研究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动物试验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HBXT-2018株。皮下接种该病毒后24 h,家兔开始啃咬病毒接种部位皮肤,在44~68 h内全部死亡。抗PRV Bartha-K61株的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8,而抗PRV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8.9。与Bartha株比较,HBXT-2018株的gB和g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或氨基酸)置换、插入和缺失突变,预测的gB和gC上的潜在抗原表位也发生了改变。基于gB、gC和TK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XT-2018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尤其与2011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Bartha株及其他欧美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PRV HBXT-2018株为致病毒株,其与当前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与Bartha株为代表的欧美流行株的遗传关系远。Bartha-K61株抗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作用不明显,提示gB与gC的突变可能与该毒株免疫逃逸、继而导致仔猪发病有关。(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毛莲珍,朱海山,邓明华,杨正安,唐迪[3](2019)在《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课题组前期选育了对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f virus,TSWV)表现为免疫的番茄栽培自交系YNAU335,2018年在昆明地区种植时发现,YNAU335有部分植株表现出典型的TSWV感病症状。本研究旨在对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和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MP)变异进行分析,明确YNAU335抗性被打破的原因。以自主选育的两个不同抗性番茄自交系96172I和YNAU335为材料,对96172I(感病)和YNAU335(抗性被打破)感病叶片和果实采样,提取总RNA并反转录。设计TSWV的NP和MP基因CDS序列克隆引物后进行PCR程序;电泳回收,连接克隆载体,96172I和YNAU335感病叶片和果实中的NP基因和MP基因分别随机选取60个阳性菌落(共计240个)摇菌、鉴别后测序。测序拼接的CDS序列通过https://www.ncbi.nlm.nih.gov/中的BankIt提交系统获得基因登录号,使用MEGA5.0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NJ)法构建TSWV的NP和MP系统进化树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结果显示,2个自交系中均克隆出TSWV的NP和MP基因,共获得5条多态性NP序列(Gen Bank登录号:MK628735~MK628739)和3条MP序列(MK883723、MK883724和MK887284)。96172I自交系中克隆出以上所有多态性蛋白序列,YNAU335自交系中克隆出其中3条NP和1条MP序列。进一步分析YNAU335自交系中特有的NP和MP氨基酸突变位点,发现NP18位氨基酸G突变为V、36位T突变为I和39位L突变为R,MP 201位氨基酸V突变为M。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条NP和3条MP与云南省已登记的NP和MP聚类在不同的分支,表明云南省昆明地区TSW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李文学,吕苗苗,胡丽杰,闫思远,孙牧笛[4](2019)在《宁夏地区葡萄卷叶伴随病毒遗传变异的PCR-SSCP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卷叶病病株率较高,严重影响了酿酒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有关其病原葡萄卷叶伴随病毒(Grapevine leafroll-associated virus, GLRaVs)的遗传变异情况则鲜有报道.利用RT-PCR技术对宁夏酿酒葡萄不同种植区的7个主栽品种的GLRaV-1和GLRaV-3进行分子检测,利用SSCP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遗传变异分析.试验结果共获得8个GLRaV-1和13个GLRaV-3的阳性样本. 8个GLRaV-1分离物基于CP基因分析差异明显,可分为3类; 13个GLRaV-3分离物基于RdRp基因分析差异明显,可分为3类,而基于CP和HSP70基因分析可分为2类.说明宁夏酿酒葡萄不同种植区、不同品种的GLRaV-1和GLRaV-3种群分子特性存在差异且遗传变异明显.这有助于宁夏地区酿酒葡萄GLRaVs流行学调查和分子诊断分析,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0期)

邹伟斌,赖月辉,牛贝贝,吴文福,齐冬梅[5](2019)在《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D株的分离鉴定及TK和gE基因的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流行变异毒株的病原学特性及分子遗传变异特点,本研究从广东省某疑似暴发猪伪狂犬病的猪场采集的病料中分离到一株PRV毒株,命名为GD株。该病毒在PK-15细胞中能够产生典型的PRV细胞病变,病毒滴度可达109.0 TCID50/mL。将病毒感染KM SPF小鼠,接种小鼠在4 d内全部死亡,并且均出现典型的PR症状。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RV GD株的TK和gE基因与国内外PRV参考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7.6~99.9%,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4%~100%和95.5%~99.8%。基于gE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PRV GD株与国内近几年分离鉴定的流行变异毒株位于同一分支上。与经典株相比,PRV GD株的gE蛋白氨基酸序列在48和496位均有1个天冬氨酸(D)的插入,符合PRV变异株的典型特征。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PRV变异株,为PRV流行变异毒株的防控和新型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0期)

周政[6](2019)在《一例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引发仔猪腹泻的诊断与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对湖南省湘潭县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原因进行确诊,通过对猪群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合分子诊断技术最终确诊为仔猪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所引起;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属于PEDV变异毒株;通过对发病猪群采取紧急免疫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基于此,文章对该病的确诊与防控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整理并记录,以期给广大养猪户和企业提供诊断与防控借鉴。(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9年05期)

李秀博,刘存,崔玉东,梁琳,张建伟[7](2019)在《猪A型塞内卡病毒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变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南方某猪场发生不明病原引起的猪水疱性疾病。为了确诊本次水疱性疾病的病因及了解病原的遗传演化关系,笔者通过RT-PCR方法对引起该场水疱性疾病的病原进行检测,利用BHK21细胞分离病毒,RT-PCR、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同时对其主要的抗原基因VP1进行比对分析。RT-PCR检测结果表明导致该猪场发生水疱性疾病的病原为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 SVA),将利用BHK21细胞分离并经鉴定的病毒命名为CH/FuJ1/2017株。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CH/FuJ1/2017株与报道的SVV-001株的相似性最低,与分离自美国的USA-GBI29-2015株的相似性最高。基于SVA VP1基因氨基酸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SVA分离株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与SVV-001株相比,SVA分离株在VP1蛋白的59、62、63、93、97、172位氨基酸存在突变,且位于VP1蛋白的B-C环上和CD-Ⅱ环上,这可能与SVA的细胞嗜性改变有关。综上表明我国SVA分离株具有遗传多样性,部分国内分离株与国外SVA分离株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宁,苏琳琳,姚俊,王生奎,高林[8](2019)在《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分离鉴定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2016年期间,从云南陆良、富源、寻甸及西双版纳规模猪场经Bartha-K61疫苗免疫猪群中发生流产的胎儿内脏组织病料中成功分离获得4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分别命名为FY-YN-2014、LL-YN-2014、XSBN-YN-2015和XD-YN-2014株。经TCID_(50)测定、动物致病性试验、免疫保护试验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TCID_(50)分别为10~(-6.083)/100μL、10~(-5.75)/100μL、10~(-6.583)/100μL、10~(-6.5)/100μL。采用Bartha-K61疫苗免疫过的经产母猪血清样品对XSBN-YN-2015分离毒株进行微量病毒中和试验,其结果显示gB抗体阳性、gE抗体阴性的血清样品的中和效价在1∶16~1∶32之间,用gB、gE抗体均为阳性的血清样品时,其中和效价在1∶64~1∶128之间。4株分离毒株接种昆明小白鼠、家兔2~5 d后,均出现奇痒的典型伪狂犬病临床症状。对健康非免疫断奶仔猪进行攻毒,同样出现伪狂犬病的典型发病症状,且能从脑及内脏组织中扩增出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并成功回收分离到病毒株。在昆明小白鼠上的LD_(50)分别是10~(2.625) TCID_(50)、10~(2.875) TCID_(50)、10~(2.625) TCID_(50)、10~(2.5) TCID_(50)。XSBN-YN-2015株在非免疫断奶仔猪(伪狂犬病病毒gE、gB抗体阴性)测得的LD_(50)=10~(5.33) TCID_(50)。XSBN分离毒株对免疫2次Bartha-K61疫苗的断奶仔猪的攻击试验结果显示,被攻击仔猪均出现高热、精神萎顿、厌食等临床表现,但1周后均能耐过并逐渐康复,提示Bartha-K61疫苗株免疫猪只对当前流行的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攻击基本能够提供100%保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与近年来国内报道的TJ、HeN1、NH1201等变异毒株的gE、gC、gD及TK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均高度一致,同源性高达99%~100%,均分属于同一进化树分支,不过与早期的国内毒株SC、GDSH株,国外毒株Becker、Nia-1、CL15、Kaplan、Kolchis、Hercules、NIA3及疫苗株Bartha相比,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也未分属于同一进化分支,因此,4株伪狂犬病病毒云南流行毒株也属于变异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硕,张黎,王玉琳,黄维金,王佑春[9](2019)在《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变异及抗原表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埃博拉病毒在人类和非人灵长类中引起严重出血热疾病,死亡率高。包膜糖蛋白为埃博拉病毒唯一与病毒吸附宿主细胞、融合和进入等功能相关的蛋白。包膜糖蛋白突变会影响病毒感染力、细胞嗜性和与抗血清的中和敏感性。本文系统分析了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的氨基酸突变,结合抗体结合位点和T细胞表位分析其对于埃博拉病毒感染和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范克伟,何沙,林青青,郑琳,杨守深[10](2019)在《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Fujian-LY)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_(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_(50)为3.7×10~3 TCID_(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_(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病毒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明确河北某伪狂犬病疫苗免疫猪场的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和死亡的病因,作者对发病仔猪进行研究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PCR、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动物试验以及基因序列分析等试验,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PRV),命名为HBXT-2018株。皮下接种该病毒后24 h,家兔开始啃咬病毒接种部位皮肤,在44~68 h内全部死亡。抗PRV Bartha-K61株的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抗体效价低于1∶8,而抗PRV变异株血清的中和抗体效价为1∶58.9。与Bartha株比较,HBXT-2018株的gB和gC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多处发生单个或连续几个碱基(或氨基酸)置换、插入和缺失突变,预测的gB和gC上的潜在抗原表位也发生了改变。基于gB、gC和TK的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XT-2018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尤其与2011年之后的流行毒株处于同一个进化分支,而与Bartha株及其他欧美毒株处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PRV HBXT-2018株为致病毒株,其与当前国内流行的PRV变异株具有相同的遗传特征,与Bartha株为代表的欧美流行株的遗传关系远。Bartha-K61株抗血清对分离株的中和作用不明显,提示gB与gC的突变可能与该毒株免疫逃逸、继而导致仔猪发病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毒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黄有全,何雨,黄天壬,邓伟,黄月莹.乙型肝炎病毒原发性肝癌X区变异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

[2].王一鹏,王亚文,徐瑞涛,林依丹,李潭清.一株分离自免疫猪场的伪狂犬病病毒的鉴定与变异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9

[3].毛莲珍,朱海山,邓明华,杨正安,唐迪.番茄斑萎病毒核衣壳蛋白和运动蛋白变异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李文学,吕苗苗,胡丽杰,闫思远,孙牧笛.宁夏地区葡萄卷叶伴随病毒遗传变异的PCR-SSCP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邹伟斌,赖月辉,牛贝贝,吴文福,齐冬梅.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GD株的分离鉴定及TK和gE基因的进化分析[J].现代畜牧兽医.2019

[6].周政.一例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变异株引发仔猪腹泻的诊断与治疗[J].养猪.2019

[7].李秀博,刘存,崔玉东,梁琳,张建伟.猪A型塞内卡病毒分离鉴定及其VP1基因变异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19

[8].刘宁,苏琳琳,姚俊,王生奎,高林.伪狂犬病病毒云南变异毒株的分离鉴定及gE、gD、gC、TK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9

[9].刘硕,张黎,王玉琳,黄维金,王佑春.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变异及抗原表位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2019

[10].范克伟,何沙,林青青,郑琳,杨守深.猪伪狂犬病病毒变异株(Fujian-LY)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J].中国兽医学报.2019

标签:;  ;  ;  ;  

病毒变异论文-黄有全,何雨,黄天壬,邓伟,黄月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