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定西市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霞[1](2019)在《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效益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文中指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的实施,在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效益已逐步凸显。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也存在诸如部分政策规定限制贷款规模扩大、基层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县级配套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贷款风险管控难度较大等问题,制约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功能的发挥和发展。本文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在助力就业创业、带动脱贫增收方面的效益进行了调研,同时研究分析了政策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以期促进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李晓霞[2](2017)在《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基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政策取向。就业工作既面临着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经济形势,又面临着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的就业形势,鼓励以创业带就业,成为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实现就业转型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甘肃省针对就业问题颁布了多项扶持政策,并且希望通过创业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就业扶持政策中,有很多项政策都是针对创业来制定的,以此来促进社会大众自主创业或自谋职业,从而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全省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明显。但同时全省就业创业工作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政策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笔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结合公共政策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创业、积极就业政策、创业促就业政策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公共政策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然后对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措施、实施效果进行梳理总结,发现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存在着政策制定缺乏科学性与完整性、政策知晓率低、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力、政策监督不到位等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制定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思考、政策执行保障措施不完善、政策评估重视不够、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最后通过比较学习其他省市创业促就业政策构建和执行方面的经验做法,提出了甘肃省加强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从建立协调统一政策体系、完善政策执行、提升政策执行透明度、确定执行部门权责、严格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提高政策执行者素质这六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希望能够对“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创业促就业工作及今后就业创业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帮助。
黄河[3](2017)在《普惠金融背景下甘肃省金融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省地处西北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返贫率高,目前贫困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7位,贫困发生率列全国第2位,贫困问题已成为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短板”,甘肃省脱贫攻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迅速,其核心理念强调让每个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现代的金融服务,得到了世界范围内广泛地推广。甘肃省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发展之路,努力将财政与金融深度融合,先后采取了高强度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方式,金融扶贫成效显着。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规模大幅度缩减,贫困发生率持续下降,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基于此,对普惠金融背景下甘肃省金融扶贫问题进行研究,既可及时总结省内扶贫经验,为各金融机构今后有效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又有利于解决区域性整体脱贫难题,加快甘肃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步伐。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法对甘肃省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近年来,甘肃省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涉农贷款规模逐渐扩大,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持续推新,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显着增强,贫困户融资难、贷款贵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但农村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缓慢,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金融排斥依然严重,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有待继续解决。在此基础上,应用实证分析法对贫困地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扶贫状况以及对甘肃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双联惠农贷款、双业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实施效益进行了分析,综合得出:各金融机构勇于承担扶贫重任,积极创新扶贫服务方式,努力探索扶贫机制,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扶贫成效。但甘肃省金融扶贫同时也存在诸如金融组织功能缺陷、金融服务对接失衡、抵押担保发展滞后、扶贫效率低和成本高、信贷风险保障缺失等问题。此外,根据甘肃省各贫困地区扶贫特点,总结分析了“陇南”、“临夏”、“定西”、“庆阳”等几种省内典型的金融扶贫形式。探索性的运用DEMATEL模型对甘肃省金融扶贫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政府方面相关因素对金融扶贫的影响程度最大,政府在金融扶贫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央行层面和金融机构自身因素对扶贫的影响较大,贫困人口层面对金融扶贫的影响程度最小。针对甘肃省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尝试着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三个方面构建甘肃省金融扶贫体系,以此为甘肃省各金融机构今后长期有效扶贫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综合以上甘肃省金融扶贫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从精确瞄准贷款对象、合理规划贷款用途、创新信贷扶贫方式、严格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扶持承贷银行、完善考核约束机制等六个角度提出了甘肃省金融持续扶贫的建议。
林兴禧[4](2010)在《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实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应对就业压力,国家开始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给予职业培训补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规模逐年稳定增长,而对于补贴支出的实际绩效如何,是财政和社保部门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近年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成果为研究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本文尝试对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的绩效做一科学评估。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献综述、政策发展、实证研究和政策建议。在文献综述部分,本文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最新研究现状。在政策发展部分,本文整理了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发展,主要分为转轨制阶段和普惠制阶段。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在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下,结合甘肃省培训补贴政策的制定、执行情况,从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两大方面设计了指标体系,并基于甘肃省2007-2009年的社会保障基金决算数据对甘肃省本级和各市州做了实证比较分析。结论表明,职业培训补贴的绩效与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治理和制度创新能力、财政投入力度等相关,也与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观念、自然灾害等有关。基于这些结论,提出了对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总体优化和具体操作建议。
丁武民[5](2010)在《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乡村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无可回避的问题。就目前而言,推动乡村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近年来,国家提出更加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至2009年连续六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是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然而,要实现乡村全面可持续发展关键问题在于加强、加大对乡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目前,我国农业和乡村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推进乡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不管是通过城镇化转移乡村剩余劳动力,还是通过农业产业化调整乡村生产结构,都需要有大量资金的积累和再投入,均离不开乡村金融的支持。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社会资金的大部分均流向比较效益高的非农部门,而乡村本已紧缺的资金也通过各种渠道外流,使得乡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缺乏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乡村和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无法满足乡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构成了当前乡村经济发展的困境,也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乡村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所有这些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总量、结构、制度等方面的矛盾急需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十七届三中全会也给我们乡村金融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度不高,其突出表现在乡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失衡,会融服务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八部分内容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普惠型乡村金融支持体系,以期为我国乡村金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第一部分,理论基础。本部分内容对乡村发展进行了分析界定,对乡村发展的特点、内容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同时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乡村金融理论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乡村金融需求与供给。本部分内容是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的延续,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乡村金融主体行为与特征。第三部分,我国乡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概况。首先沿着历史脉络对我国乡村金融发展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金融服务、金融市场发展与创新、金融制度与政策、金融发展障碍等方面对我国乡村金融发展的概况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与普惠金融。本部分内容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本部分内容对金融支持进行了界定,对金融支持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并对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金融支持与普惠金融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普惠金融、小额信贷与微型金融进行了深入研究。第五部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绩效。该部分内容首先从定性角度对乡村发展过程中乡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乡村金融市场供求不均衡的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剖析,最后对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绩效进行客观评价。第六部分,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本部分内容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设计出一个激励约束机制达到激励供给主体的目的,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乡村金融市场上的农村信用社与民间借贷的供给行为,为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提供参考。第七部分,乡村发展过程中的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按照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目标、遵循的原则,进而结合十七大三中全会提出的乡村金融制度改革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提出了构建普惠型乡村金融支持体系的建议对策。第八部分,总结。对本文内容的一个总结,突出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创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的研究方向。
王雪[6](2010)在《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在不断提高,失业层次也在不断变化。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加之近几年来由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巨大。为了解决就业困难这一问题,甘肃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包括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目标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自2003年实施以来,对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改变社会就业理念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扩大就业调控目标的实现,但该政策在实施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影响了政策效应。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概述了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演进及实施概况;第三部分选取适宜计量方法和变量对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部分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缺陷、传导漏损、部门职责不清等角度探讨了影响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7](2007)在《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文中指出上半年,在国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下,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改进金融服务,积极支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金融运行总体平稳。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8](2007)在《全力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安定》文中认为近年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区有关精神,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各项劳动保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聂华林,马增明[9](2007)在《甘肃农民失地问题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失地农民数量将不断增多,失地农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将日渐显现出来。本文对甘肃农民失地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描述了欠发达地区甘肃农民失地状况,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收入和消费情况,以及由农民失地引起的补偿标准问题、生计和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观念问题和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相关对策措施。
明拥军[10](2006)在《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贫困始终是困扰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反贫困研究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减少贫困的巨大压力,因此,反贫困已成为各国政府执政、协调各界层关系和利益的依据。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并且取得了显着效过。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贫困,尤其是农村的贫困成为中国政府及理论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领域。新疆作为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国家给予了重点扶持,绝对贫困人口总数显着下降。但是,新疆返贫率高,要从根本上缓解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为此,本研究采取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方法和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篇,包括第一、二、三章。首先从概念上阐述了贫困与反贫困的内涵与外延,分别阐述了中国及西方产生反贫困思想的渊源。为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比较篇,包括第四、五、六、七章。第四章选择了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四个国家,从分析产生反贫困动因的历史背景入手,系统研究各国反贫困策略。第五章选择了印度、孟加拉国和巴西三个发展中国家,剖析产生贫困的历史成因,系统总结这三个国家反贫困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七章主要是对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分析与概括,首先分析了导致中国贫困的历史成因,将中国的反贫困进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该部分回顾中国在反贫困中取得的主要成效,理清研究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的宏观背景。第三部分,实践篇,包括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第八章对疆历史变迁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得出政治动乱是导致新疆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第九章对对新疆近20多年反贫困经验进行总结,归纳出九种积极有效的反贫困模式。第十章对新疆政府反贫困资金进行分类,采用相关回归分析,在其他因素为零的条件下,每投入1亿人民币,可使18.6265万人脱贫。北疆的政府反贫困资金使用效益要好于南疆。第十一章系统采用国际通行的贫困缺口率、森指数法、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测定方法对新疆目前的贫困状况进行测定。第十二章借鉴日本着名经济学家速水次郎的“诱致性技术创新模型”,提出了“抑制诱致性技术创新模型”。第十三章提出新时期反贫困机制和策略的选择,即建立以贫困群体为主的自下而上的反贫困机制,通过实施立法、通路、预警、限土、节水、放权、重教、重科、节育措施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对定西市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定西市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效益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省创业担保贷款发展情况 |
二、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效益 |
(一)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创业 |
(二)提高弱势群体创收能力 |
(三)带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 |
(四)促进县域其他行业发展 |
(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三、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部分政策规定限制贷款规模扩大 |
(二)相关部门工作合力还需进一步凝聚 |
(三)财政贴息资金滞后或过早下达带来问题 |
(四)基层人员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
(五)县级配套贴息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
(六)贷款风险管控难度较大 |
四、加强创业担保贷款资金政策落实的建议 |
(一)强化部门协作,持续推动政策落地落实 |
(二)加强信息沟通,动态跟踪财政补贴资金使用情况 |
(三)开展岗位培训,着力提高基层人员专业素质 |
(四)完善信用机制,全面加强信贷风险管控 |
(五)健全评价体系,加强资金效益跟踪评估 |
(六)加强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扩大和提高政策综合效应 |
(2)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基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界定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现状 |
(一)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制定背景 |
(二)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措施 |
(三)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实施效果 |
四、公共政策过程视角下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存在的问题 |
(二)原因分析 |
五、其他省市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建设及执行经验 |
(一)其他省市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建设及执行情况 |
(二)经验启示 |
六、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建设建议 |
(一)建立协调统一政策体系 |
(二)明确政策执行部门职责 |
(三)提升政策执行者素质 |
(四)提高政策执行透明度 |
(五)加强政策实施效果评估 |
(六)完善政策执行监督体系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普惠金融背景下甘肃省金融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甘肃省扶贫开发历程及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
一、甘肃省扶贫开发的历程 |
(一)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
(二)“两西”农业建设农村扶贫开发 |
(三)“四七”扶贫攻坚计划 |
(四)新时期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
(五)新阶段脱贫攻坚 |
二、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现状分析 |
(一)金融机构服务现状 |
(二)涉农信贷投放状况 |
(三)从业人员服务情况 |
(四)金融产品服务现状 |
(五)农村保险服务状况 |
(六)优惠政策实施情况 |
第三章 甘肃省金融扶贫现状分析 |
一、金融机构扶贫现状 |
(一)政策性金融机构 |
(二)商业性金融机构 |
(三)合作性金融机构 |
二、信贷产品扶贫实证分析 |
(一)双联惠农贷款 |
(二)双业贷款 |
(三)精准扶贫专项贷款 |
(四)其他信贷产品 |
三、金融扶贫模式分析 |
(一)“陇南”模式 |
(二)“临夏”模式 |
(三)“定西”模式 |
(四)“庆阳”模式 |
第四章 甘肃省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
一、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组织功能缺陷 |
(二)金融服务对接失衡 |
(三)抵押担保发展滞后 |
(四)金融扶贫效率低下 |
(五)金融扶贫成本高昂 |
(六)信贷风险保障缺失 |
二、金融扶贫影响因素分析 |
(一)分析方法介绍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甘肃省金融扶贫体系构建探析 |
一、构建目标与原则 |
(一)构建目标 |
(二)构建原则 |
二、扶贫体系框架构建 |
(一)微观层面构建 |
(二)中观层面构建 |
(三)宏观层面构建 |
三、扶贫体系运行思路 |
第六章 促进甘肃省金融持续扶贫的建议 |
一、精确瞄准贷款对象 |
二、合理规划贷款用途 |
三、创新信贷扶贫方式 |
四、严格加强风险防控 |
五、积极扶持承贷银行 |
六、完善考核约束制度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4)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实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思路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二、公共财政支出绩效评估文献述评 |
(一)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 |
(二)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 |
(三) 关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四) 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三、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沿革 |
(一) 转轨阶段 |
(二) 普惠制阶段 |
四、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实证比较研究 |
(一) 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界定 |
(二) 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
(三) 指标体系的设计 |
(四) 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五、政策反思和优化建议 |
(一) 总体原则方面 |
(二) 在具体操作方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3 研究内容 |
0.4 研究方法 |
0.5 本文创新 |
1 理论基础 |
1.1 乡村发展概述 |
1.1.1 乡村发展的内涵 |
1.1.2 乡村发展的特点 |
1.1.3 乡村发展的内容 |
1.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1.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 |
1.2.1 经济增长理论 |
1.2.2 金融发展理论 |
1.3 乡村金融理论 |
1.3.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1.3.2 乡村金融市场理论 |
1.3.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1.4 总结 |
2 乡村金融需求与供给 |
2.1 乡村金融需求 |
2.1.1 乡村金融需求主体 |
2.1.2 乡村金融需求特征 |
2.1.3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分析 |
2.2 乡村金融供给 |
2.2.1 乡村金融供给主体 |
2.2.2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供给分析 |
3 我国乡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与概况 |
3.1 我国乡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 |
3.2 我国乡村金融发展的概况 |
3.2.1 乡村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概况 |
3.2.2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市场发展与创新 |
3.2.3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制度与政策 |
4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与普惠金融 |
4.1 金融支持的内涵 |
4.1.1 金融支持的界定 |
4.1.2 金融支持的内容 |
4.1.3 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 |
4.1.4 金融支持与普惠金融 |
4.2 普惠金融 |
4.2.1 普惠金融的提出 |
4.2.2 普惠金融的内涵 |
4.2.3 国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与实践 |
4.3 小额贷款与微型金融 |
4.3.1 小额信贷 |
4.3.2 微型金融 |
5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绩效评价 |
5.1 乡村金融市场供求现状 |
5.1.1 供给型金融抑制 |
5.1.2 需求型金融抑制 |
5.2 乡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的成因分析 |
5.2.1 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 |
5.2.2 农村传统金融管理体制的制约 |
5.2.3 乡村金融环境发展的限制 |
5.2.4 乡村金融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
5.2.5 农村经济自然特点的制约 |
5.3 对乡村金融市场金融支持绩效的评价 |
6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
6.1 机制设计理论 |
6.1.1 机制设计理论的发展 |
6.1.2 机制设计理论的内容 |
6.1.3 机制设计理论的应用与评价 |
6.2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模型构建 |
6.2.1 机制设计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6.2.2 参与行为主体分析与理论假设 |
6.2.3 基本模型与相关假设 |
6.3 模型的应用与分析 |
6.3.1 农村信用社行为分析 |
6.3.2 民间借贷行为分析 |
6.3.3 结论 |
7 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7.1 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目标 |
7.2 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原则 |
7.2.1 以支持"三农"为导向 |
7.2.2 以国家整体金融改革为支撑 |
7.2.3 以构建灵活的支持体系为依据 |
7.2.4 以优化乡村金融环境为前提 |
7.3 乡村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对策 |
7.3.1 确立合作金融模式为主体的多层次体系框架 |
7.3.2 建立有效的乡村金融市场 加快对金融需求的调节 |
7.3.3 加快农业社会化与产业化发展 壮大金融支持经济基础 |
7.3.4 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正规金融体系 |
7.3.5 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乡村金融机构 |
7.3.6 推动建立普惠型金融体系 |
7.3.7 加大立法与政府的政策支持 |
7.3.8 加快乡村金融组织和产品创新 |
7.3.9 搭建农村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平台 |
7.3.10 做好风险防控 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8.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小额担保贷款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思路 |
一、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 |
(一) 人力资源浪费论 |
(二) 自我就业创业论和资金制约论 |
(三) 普惠金融理论 |
二、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实施现状 |
(一) 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演进 |
(二) 甘肃省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及运作模式 |
(三) 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实施概况 |
三、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实证分析 |
(一) 计量方法与数据选取 |
(二)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三) 变量的协整性检验 |
(四)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五) 变量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
(六) 结论 |
四、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阻滞因素分析及建议 |
(一) 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阻滞因素分析 |
(二) 提高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的建议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全力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安定(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 靠实工作责任 |
二、加强政策引导, 建立工作制度 |
三、全面落实政策, 增加就业岗位 |
(一) 积极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 |
(二) 认真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工作。 |
(三) 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 |
(四)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为各类人员就业提供服务。 |
四、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 努力提高城乡劳动力文化素质 |
五、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促进职工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
(一) 以养老保险为基础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工作进展良好。 |
(二) 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合作医疗, |
六、积极开展劳务输出,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七、积极协调劳动关系, 努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9)甘肃农民失地问题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失地情况及对农民影响描述 |
(一)失地现状 |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 |
(三)失地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
(四)失地对农户消费的影响 |
三、安置补偿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安置补偿情况 |
(二)存在的问题 |
四、政策建议 |
(一)重视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
(二)完善征地补偿制度 |
(三)促进失地农民就业 |
(四)加快推进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 |
(10)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综述 |
1.4 研究的思路、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6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 |
2.1 贫困内涵与外延 |
2.1.1 贫困 |
2.1.2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
2.2 反贫困内涵与外延 |
2.2.1 反贫困概念的界定 |
2.2.2 反贫困与扶贫 |
2.2.3 反贫困与社会救助 |
2.2.4 反贫困与慈善事业 |
2.2.5 反贫困与社会保险 |
2.2.6 反贫困与社会福利 |
第三章 反贫困思想渊源 |
3.1 中国反贫困思想渊源 |
3.1.1 儒家“忠孝”思想 |
3.1.2 大同社会论 |
3.1.3 仓储后备论 |
3.1.4 社会互助论 |
3.1.5 社会救济论 |
3.1.6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
3.1.7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
3.1.8 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 |
3.1.9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反贫困战略思想 |
3.2 西方反贫困思想渊源 |
3.2.1 宗教思想 |
3.2.2 空想社会主义 |
3.2.3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
3.2.4 社会达尔文主义 |
3.2.5 福利经济学 |
3.2.6 凯恩斯主义 |
3.2.7 社会民主主义 |
3.2.8 新自由主义 |
3.2.9 第三条道路 |
3.2.10 简要评述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反贫困比较分析 |
4.1 英国反贫困 |
4.1.1 英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4.1.2 英国社会福利政策形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变革 |
4.1.3 简要评述 |
4.2 美国反贫困 |
4.2.1 美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4.2.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变革 |
4.2.3 美国反贫困区域开发政策 |
4.2.4 简要评述 |
4.3 德国反贫困 |
4.3.1 德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4.3.2 德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变革 |
4.3.3 简要评述 |
4.4 日本反贫困 |
4.4.1 日本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4.4.2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及变革 |
4.4.3 简要评述 |
4.5 发达国家反贫困理论与实践比较分析与启示 |
第五章 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比较分析 |
5.1 印度反贫困 |
5.1.1 印度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5.1.2 印度针对贫困群体的反贫困政策 |
5.1.3 印度针对贫困地区的反贫困政策 |
5.1.4 简要平述 |
5.2 孟加拉国反贫困 |
5.2.1 孟加拉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5.2.2 小额贷款反贫困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
5.2.3 简要评述 |
5.3 巴西反贫困 |
5.3.1 巴西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5.3.2 巴西针对贫困地区反贫困的经验与教训 |
5.3.3 简要评述 |
5.4 发展中国家贫困与反贫困特点及启示 |
第六章 中国反贫困历史发展分析 |
6.1 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背景 |
6.2 中国反贫困的历史进程 |
6.2.1 第一个阶段(1949~1953 年)土地改革时期 |
6.2.2 第二个阶段(1954~1978 年)计划经济时期 |
6.2.3 第三阶段(1979-1985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
6.2.4 第四阶段(1986-1993 年)初步实施反贫困计划时期 |
6.2.5 第五阶段(1994-2000 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 |
6.2.6 第六个阶段(2001~)新世纪反贫困时期 |
第七章 中国反贫困的运行体系及主要模式 |
7.1 中国反贫困运行体系及政府反贫困资金效益评价 |
7.1.1 中国反贫困运行体系 |
7.1.2 政府反贫困资金政策的演变和来源 |
7.1.3 政府反贫困资金效益评价 |
7.2 中国反贫困的主要模式 |
7.2.1 区域开发治理型 |
7.2.2 基本建设型 |
7.2.3 发展生产型 |
7.2.4 发展特色经济型 |
7.2.5 小额贷款型 |
7.2.6 社会力量帮扶型 |
7.2.7 外资援助型 |
7.2.8 科技+教育+市场型 |
7.2.9 劳动力转移型 |
7.2.10 异地搬迁型 |
第八章 新疆贫困与反贫困的历史发展分析 |
8.1 新疆贫困的历史背景 |
8.1.1 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社会分工滞后,劳动生产力低 |
8.1.2 丝路贸易加剧民族间的交流融合 |
8.1.3 屯垦是一把开创绿洲和失去绿洲的双刃剑 |
8.2 新疆反贫困的历史进程 |
8.2.1 第一阶段(1952~1954 年)土地改革时期 |
8.2.2 第二个阶段(1954~1978 年)计划经济时期 |
8.2.3 第三阶段(1978~1985 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
8.2.4 第四时期(1985~1993 年)初步实施反贫困计划期 |
8.2.5 第五阶段(1994~2000 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期 |
8.2.6 第六阶段(2001~)新世纪反贫困时期 |
第九章 新疆反贫困的主要模式 |
9.1 基本建设型 |
9.1.1 水利工程建设 |
9.1.2 农田建设 |
9.1.3 林业建设 |
9.1.4 牧业建设 |
9.1.5 道路建设 |
9.1.6 电力建设 |
9.1.7 基本建设效益评价 |
9.2 发展生产型 |
9.2.1 发展农业生产 |
9.2.2 发展乡镇企业 |
9.2.3 发展牧业生产 |
9.3 发展特色经济型 |
9.4 信贷扶贫型 |
9.5 社会帮扶型 |
9.6 科技培训型 |
9.6.1 行政推动+群众运动 |
9.6.2 对口帮扶+项目带动 |
9.7 异地搬迁型 |
9.8 劳动力转移型 |
9.9 外资援助型 |
9.9.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资金 |
9.9.2 加拿大基金援助资金 |
第十章 新疆政府反贫困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
10.1 新疆政府反贫困资金的分类和流向 |
10.1.1 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 |
10.1.2 新增财政扶贫资金 |
10.1.3 股票售表收入资金 |
10.1.4 以工代赈资金 |
10.1.5 专项贴息贷款、非贴息贷款及贴息资金 |
10.2 新疆政府反贫困资金使用效益评价 |
10.2.1 指标选择 |
10.2.2 相关与回归分析 |
10.3 新疆政府反贫困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0.3.1 政府反贫困资金需要与供给矛盾突出 |
10.3.2 政府反贫困资金管理上“漏出”现象较重 |
10.3.3 政府反贫困资金管理体制不顺畅 |
10.3.4 政府反贫困资金激励机制短缺 |
第十一章 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现状测定 |
11.1 贫困标准(贫困线)测定 |
11.1.1 贫困标准(贫困线)的计算方法 |
11.1.2 测定新疆绝对贫困人口 |
11.2 贫困缺口率 |
11.2.1 贫困缺口率 |
11.2.2 测定新疆贫困贫困缺口率 |
11.3 森指数测定 |
11.3.1 森指数测定法 |
11.3.2 用森指数测定新疆贫困地区贫困程度 |
11.4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数 |
11.4.1 洛伦茨曲线与基尼系测定方法 |
11.4.2 新疆贫困地区基尼系数测定 |
11.5 关于我国基础度量指标与国际标准化度量体系相结合的构想 |
11.5.1 构建反映时代特征的贫困指标体系 |
11.5.2 统一贫困测度的基本指标统计口径 |
第十二章 新疆贫困地区贫困机理 |
12.1 自然因素 |
12.1.1 空间因素制约 |
12.1.2 自然灾害因素制约 |
12.1.3 耕地资源因素的制约 |
12.1.4 水资源因素的制约 |
12.2 体制因素 |
12.2.1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制约 |
12.2.2 政府机构庞大效率低的制约 |
12.2.3 公共产品和服务缺乏的制约 |
12.3 个体因素 |
12.3.1 贫困个体自身素质的制约 |
12.3.2 贫困家庭生育行为选择的制约 |
第十三章 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机制与战略选择 |
13.1 新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
13.1.1 反贫困资金与贫困群体错位 |
13.1.2 教育卫生文化公共投资偏少 |
13.1.3 贫困个体的被动性 |
13.1.4 政府反贫困工作的“运动性”和“盲目性” |
13.1.5 新疆反贫困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
13.2 反贫困机制的选择 |
13.2.1 树立长期反贫困思想 |
13.2.2 政府、市场和贫困地区及群体的关系 |
13.2.3 确立贫困群体为主导的反贫困体系 |
13.2.4 建立机会平等反贫机制 |
13. 3 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措施的选择 |
13.3.1 立法 |
13.3.2 通路 |
13.3.3 预警 |
13.3.4 限土 |
13.3.5 节水 |
13.3.6 放权 |
13.3.7 重教重科 |
13.3.8 节育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对定西市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效益及政策执行情况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 陈艳霞. 财政监督, 2019(23)
- [2]甘肃省创业促就业政策体系研究 ——基于公共政策过程视角的分析[D]. 李晓霞. 兰州大学, 2017(04)
- [3]普惠金融背景下甘肃省金融扶贫问题研究[D]. 黄河.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4]甘肃省职业培训补贴支出绩效评估的实证比较研究[D]. 林兴禧. 兰州大学, 2010(03)
- [5]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丁武民. 中国海洋大学, 2010(06)
- [6]甘肃省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效应研究[D]. 王雪. 兰州大学, 2010(11)
- [7]2007年上半年甘肃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J]. 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 甘肃金融, 2007(08)
- [8]全力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努力构建和谐安定[J].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发展, 2007(04)
- [9]甘肃农民失地问题调查与分析[J]. 聂华林,马增明. 甘肃理论学刊, 2007(01)
- [10]新疆贫困地区反贫困研究[D]. 明拥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