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诊治分析

36例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诊治分析

杨加明(云南省德宏州医疗集团人民医院耳鼻喉科678400)

【中图分类号】R7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47-02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鼻窦炎鼻息肉不同的临床分型和处理对临床诊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对选取的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和术后应用鼻腔冲洗术、糖皮质类激素,按一定的时间规律对其进行1-2年的随访。结果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得到改善,其中23例患者的病情完全恢复(63.89%),10例患者治疗效果明显(27.78%),3例(8.33%)治疗无效,总的有效率为91.67%。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局部停止使用激素类药物后,鼻窦炎、鼻息肉容易再次复发。结论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给予一定的诊治可以使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临床分型、术前合理的处理以及术后正确的用药和观察对诊治的疗效均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诊治糖皮质激素

鼻息肉为鼻部常见病是由于极度水肿的鼻腔鼻窦黏膜在重力作用下逐渐下垂而形成[1]。鼻窦炎和鼻息肉的发病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如果未能进行及时的控制,其发病可导致呼吸道阻塞,容易引起一些细菌感染和其它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的诊治对于病情的发展和转归有着很重要的作用。随着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实施与推广,鼻科学的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迅速提高[2],现将本院随访的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诊治的过程及诊治后的效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9年03月~2010年02月经本院诊治的3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36.5±9.6)岁。所有患者都存在相应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和器官解剖学改变,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和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标准[3]:I型10例、II型15例、III型11例。所有患者都伴有鼻腔通气受阻、鼻腔分泌物增多等临床症状。其中有22例有局部疼痛,14例伴有嗅觉功能减退或缺失。

1.2诊治方法

1.2.1诊断方法使用鼻镜、鼻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发现患者鼻腔内有一个或多个表面光滑、呈灰白色、半透明的新生物,可诊断为鼻息肉。再行X线检查,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对鼻窦炎进行诊断。

1.2.2术前处理每天进行检查并常规应用抗生素一周,使用吸引器清理鼻道内分泌的粘液脓性物质,糖皮质类激素术前治疗4~7天。

1.2.3手术方法根据病人的一些自身因素,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用沾有麻醉药的棉球对鼻腔黏膜表面进行2次麻醉,以便使鼻道、鼻中隔黏膜及嗅裂充分麻醉和收缩。使用Messerkling手术方式,对息肉比较大的患者首先摘除鼻息肉,再依据病变所累及的范围切除钩突,开放筛窦和蝶窦,扩大额窦和上颌窦的开口。若鼻中隔已明显发生偏曲,有突起,影响到通气,应在手术同期对鼻中隔进行矫正术,对通气及引流没有造成影响的可以暂不做处理,在手术中对于鼻腔和鼻窦内没有发生病变的黏膜可以尽量保留,如鼻甲已经严重增厚或伴有息肉样变,可对其行部分切除术,保留内侧正常的黏膜和鼻甲骨,上颌窦病变严重,难于清理,可配合尖牙窝径路以彻底清除。手术全过程都是围绕清除鼻腔窦和鼻道复合体的阻塞物为中心。术后对其进行1~2年的随访。

1.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7年海口制定的疗效标准[4]。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黏膜完好,无异常分泌物;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黏膜部分区域轻度肿胀,分泌物轻度增多;无效:症状无缓解,鼻腔粘连,有息肉复发,分泌物增多伴有脓性。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的36例患者经过1-2年的随访,总的愈显率为91.67%,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鼻腔黏膜水肿、息肉复发、感染、头痛和局部疼痛等。

分型例数治愈显效无效愈显率(%)

I型109(99.00)1(10.00)0(0)100.00

II型1511(73.33)3(20.00)1(6.67)93.33

III型113(27.27)6(54.54)2(18.18)81.82

合计3623(63.89)10(27.78)3(8.33)91.67

从表中可以看出I型的愈显率最高,治疗效果最好。

3讨论

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仅进行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必须联合手术治疗才能够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疗效,对患者术前和术后进行有效的处理能够提高诊治的疗效和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本研究结果的分析,鼻窦炎、鼻息肉的诊治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①术前处理:在手术前使用抗感染药物,可以有效的控制机体对一些化脓细菌的感染,减少术后复发的诱因。手术前正确使用药物,可以使患者在术中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手术视野的保护,对术中病灶的处理有很大帮助,因此也能有效防止手术并发症。②术后用药及观察:在手术后的9~13周这段时间内,正确的使用药物及随访对于诊治最后的疗效和疾病的转归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手术只是诊治过程中起始的一步,术后对手术创面的处理和对患者的定期复查直接影响到了诊治结果的好坏,大部分的术后并发症一般都是在4-11周出现,所以在这个时间段内对患者进行正确处理能够有效的避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临床分型:三种类型其愈显率依次递减,其中I型的最高,疗效最显著。因为I型的病变范围比较局限,较小范围的手术就可以使病灶完全被清除,因此手术中不会引起较大的创面,术后也不易引起严重感染,并发症相对较少,从而可以达到一个较好的诊治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晓宇.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118-119.

[2]底玲玲,马瑞霞.伴有鼻息肉的慢性鼻一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2):227-229.

[3]关新成.鼻内镜下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63-65.

[4]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鼻窭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1997年海口)[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

标签:;  ;  ;  

36例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诊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