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变迁论文_郭庆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变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裕固族,改革开放,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乡村,经济发展。

道德变迁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1](2019)在《变迁中的中产阶级道德观与欧文的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2009)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最重要、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厄普代克的作品以善于描绘当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着称,揭示了当代美国人的精神和道德状况以及美国的社会现状,其中最着名的是他的“兔子四部曲”。其小说《小镇》发表于2004年,是厄普代克创作晚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作者对于女性和道德观的深入思考。小说以主人公欧文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叙述了欧文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诸多女性的情感经历乃至性冒险,折射了当代美国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变迁,尤其是20世纪60、70年代兴盛的女权主义运动对于这种道德变迁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小镇》中出现的叁个小镇,即:柳树镇、中瀑布镇和哈斯克斯路口镇,既代表了主人公人生经历的叁个阶段,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文受教育的情况,也反应了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变迁。柳树镇(Willow),既是他的故乡,也是他的“性启蒙”的课堂,人们的行为中规中矩,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观;欧文中年时期居住的小镇是中瀑布镇(Middle Falls),其另外一层意思是“中年堕落”,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一系列政治运动风起云涌,反正统文化正是这些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人们追求婚外情,注重精神和感官享受,性自由和性解放,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伤害,道德观也被扭曲。欧文在哈斯克斯路口镇(Haskells Crossing)度过自己的晚年,他经常会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忏悔之中。他对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在自我教育和反省中意识到,在享受身体自由的愉悦的同时,他也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从这个意义上说,欧文的道德观提升到了对于生活的理解的新的水平。这叁个小镇见证了欧文的成长和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变迁。本文通过分析欧文从一系列女性身上获得的教育,关注欧文叁个重要人生阶段的道德观特征,结合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研究中产阶级道德观的变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雄刚[2](2019)在《裕固族信仰的演变与道德生活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裕固族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最早在回纥时,信奉萨满教;公元7世纪后,摩尼教从波斯传入回鹘人中;11世纪初,佛教在河西回鹘境内兴盛起来;元朝之后,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西北及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当中,裕固族的先民开始接受藏传佛教。每一种信仰体系都有一套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或显或隐,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信众的日常生活。裕固族的信仰演变牵引着他们道德生活的变迁。(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邵娜娜,张祥永[3](2019)在《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如今的社会,未成年人道德培养越来越普遍,在这个道路上脚步从未停歇。但是未成年人道德培养还是出现"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类似情形。道德培养最重要的是逐渐养成,实际来说,我们只有在生活中亲身体会才能在真实的情境中逐渐形成概念认知,从而养成一个习惯,才能让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最关键的是家庭。为此,本文先是阐述了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作用优势,然后对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进行了现实反思,最后提出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优化路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13期)

张旖华[4](2019)在《新女性与旧道德: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以《良友》画报的女性形象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女性逐步摆脱了男性附庸的角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旧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逐渐被人们摒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认可。本文以《良友》画报女性形象为视点,探讨中国旧社会传统思想对女性的约束、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发展历程、《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新女性思想的进步意义,从而诠释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1期)

干旭敏[5](2018)在《改革开放40年社会道德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中国道德领域大概经历了叁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旧道德的打破期:一是对传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二是对高大全的道德标准的质疑;叁是运动式道德建设方式的改变;四是道德与政治相对独立关系的再认识。第二个期间为新旧观念冲突产生道德真空期:这个时期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很成功,社会道德水平却在不停沦陷,以前旧的道德规范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遵守,又没有新的道德规范来适应,道德处于新旧交替的真空期。第叁个时期为新道德逐步形成期:一是社会高速发展,有力推动道德建设;二是严厉惩治腐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叁是树立价值观自信,共建文明道德基础。(本文来源于《时代报告》期刊2018年12期)

孙春晨[6](2018)在《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的道德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一方面,中国传统乡村道德文化生存的土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乡村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农民接受了新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由服从伦理到自主伦理的转变是农民权利意识觉醒的标志;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行为规则和现代性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的乡村道德文化陷入了日益式微的境地。农耕文明是乡村文明的底色和本色,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中,乡村道德文化传统是重要的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8年11期)

干旭敏[7](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对经济、政治、文化,也会对包括道德在内的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道德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道德领域大概经历了叁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旧道德的破格期:对传统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再认识;对高大全的道德标准的质疑;对运动式道德建设方式的改变;对道德与政治相对独立关系的再认识。第二个期间为新旧观念冲突产生道德真空期:以前旧的道德规范,已经没有多少人能遵守,又没有新的道德规范来适应,道德处于新旧交替的真空期。第叁个时期为新道德逐步形成期:社会高速发展,有力推动道德建设;严厉惩治腐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树立价值观自信,共建文明道德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刘维[8](2018)在《论“商业道德”裁判的理念和范式变迁——基于互联网标杆案例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的发展通常都会推动新法律的制定或条款适用标准的转变,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适用标准的转变。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仍然坚持了商业道德标准,但中国法院关于商业道德标准的适用经历了理念、标准和技术上的变迁。应当在整理"商业道德标准"案例发展史的基础上,扬弃一般条款的适用理念,坚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竞争法定位、维护自由竞争的本色以及商业道德评判从道德观向效率观的转变方向,使评判商业道德的"多因素评估之形"与"自由竞争基本政策之神"兼具。(本文来源于《科技与法律》期刊2018年02期)

黄超[9](2018)在《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异地移民搬迁引起民族文化变迁的同时,也带来了民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对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乡村社会转型理论,而且有利于移民社区的社会整合和社区发展。本研究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以一个裕固族移民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收集研究资料,通过深描和比较分析,呈现了裕固族移民生产方式转型带来的家庭、邻里、社区等群体和组织在结构、功能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转型过程,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过程,揭示了社会转型的机制。移民搬迁促使移民生计方式完成了“定居牧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移民身份实现了“定居牧民-传统农民-现代农民”的转型,发展理念由“生存性发展”理念向“投资性发展”理念的转型。在发展转型的推动下,移民的家庭结构、功能、家庭成员关系中的道德规范发生变迁。移民家庭结构核心化速度加快,客观上形成了各司其职分工合作的夫妻道德规范,家庭代际关系呈现出赡养负担减轻、抚养责任加重子代为重的特征,兄弟姐妹之间基于人情伦理的礼仪性互动依然存在,但互动过程中的利益考量成为影响兄弟姐妹关系的重要因素。移民搬迁使得移民邻里关系发生了转型。以人情化为主要特征的邻里道德规范进入移民社区之后,更多地呈现出利益性交换的特征。移民生计方式从牧业向农业转型的过程中,对灌溉系统的依赖,客观上要求成立新的邻里组织——方田,方田在移民社区建设、灌溉管理、组织生产、社区管理、娱乐整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以方田整体利益至上及对斤斤计较者排斥的组织伦理。在发展乡村经济和“项目制”背景下,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实现了由移民前主要承担税金收缴等“向上”的职能向“向下”的转型,村委会的职责除了日常管理服务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申请各种发展项目。在项目的申请和分配的实践中,社区公共道德从移民初期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向工具性公平观的变迁。在移民社区发展过程中,移民们为了实现相关家庭的利益,适时组织成立小群体,开展超越家庭、方田、社区组织、甚至是跨社区的利益争取和权益维护的实践,有选择地运用人情、亲戚、道德、法律等规范实现自我利益,移民社区的道德整合机制呈现出“混合性道德规范”的特征。从道德变迁的视角出发考察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发现从移民个体联结成群体和组织的社会联结纽带的性质来看,移民社区的社会结构由“人情性差序场”向“混合性差序场”转型;移民互动规范从“人情性道德规范”向“工具性道德规范”变迁;共同体的道德内涵从价值引导的工具转型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从裕固族移民的社区社会转型机制来看,发展转型是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外源性推动力量,移民主体在发展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移民社区转型的内源性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口流动加速了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过程。(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3-01)

杨静慧[10](2017)在《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日渐成为显性话语,此项工作也是常抓不懈,但未成年人道德发展却显现出“知行不一”、“知高行低”、“知行脱节”等状况。道德教育贵在养成,本质上,人们只能从置身于其中的现实互动关系所构成的实际社会环境中习得观念意识、养成行为习惯,因此,推动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首要因素便是家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家庭变迁破坏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和完整度,损害了家庭应有的德育功效,家庭变迁以及促成这场大规模变迁的社会转型,是探讨现阶段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叙事背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实践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讨论奠定了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的理论基础。家庭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始源,它通过日常生活互动提升未成年人道德认知、培育未成年人道德情感、磨练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塑造未成年人道德行为,并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具有奠基性、情感性、针对性、生活性和潜隐性等影响优势。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家庭规模小型化、结构扁平化、类型多样化,家庭传统的育幼功能外移,家庭关系简单化、平等化、民主化,家庭观念也由“家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在这种家庭变迁的现实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陷入叁大困境:一是资源性缺失,表现为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人际交往资源缺失、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和情感支持资源缺失;二是代际性冲突,表现为道德传承断裂和道德认同分化;叁是方法性错误,表现为专制灌输、溺爱包办、忽视放任等错误的教养方式。转型社会中的家庭变迁与当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逻辑耦合关系,这种关系诠释了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的生成机理。首先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结构性因素,即家庭结构小型化导致代际交往资源缺失,生育一胎化导致代内交往资源缺失,家庭结构破损导致亲子陪伴资源缺失。其次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关系性因素,即夫妻关系冲突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情感支持弱化,亲子关系变化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传承断裂,邻里关系疏远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社区交往资源缺失。最后是未成年人道德养成困境生成的观念性因素,即个人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亲子支持受挤占,实用主义观念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被忽视,家庭教养观念偏差导致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方式方法出错误。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故而要形成或改变某种思想观念或行为举止,在最终意义上必须通过优化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赖以养成的现实环境才能实现。依据系统生态理论,针对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叁大困境,可以通过家庭生态系统的个人、人际和社会叁个层面子系统的优化,寻求家庭系统内部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动模式,切实有效地促进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具体的优化路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一方面要明确自身责任,提升养成意识,扮演好“重要他人”角色,并理性应对夫妻冲突;另一方面要注重养成方法的科学化,强化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主体参与和实践体验。第二,通过亲子互动实现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代际整合,亲子之间从独语到对话,从而相互关怀;同时,从依赖到建构,从而共同成长。第叁,借助家庭网扩充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支持资源,填补家庭变迁背景下的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所必需的人际交往、亲子陪伴和情感支持等资源的缺失。第四,政府完善发展型家庭政策,提升有利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家庭发展能力。第五,经由学校与家庭、社区与家庭之间的通力协作,功能耦合,达成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无缝对接。(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7-12-20)

道德变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裕固族的信仰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演变。最早在回纥时,信奉萨满教;公元7世纪后,摩尼教从波斯传入回鹘人中;11世纪初,佛教在河西回鹘境内兴盛起来;元朝之后,藏传佛教逐步传入西北及北方许多少数民族当中,裕固族的先民开始接受藏传佛教。每一种信仰体系都有一套对人们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或显或隐,但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信众的日常生活。裕固族的信仰演变牵引着他们道德生活的变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变迁论文参考文献

[1].郭庆.变迁中的中产阶级道德观与欧文的教育[D].中国矿业大学.2019

[2].王雄刚.裕固族信仰的演变与道德生活变迁[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

[3].邵娜娜,张祥永.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J].智库时代.2019

[4].张旖华.新女性与旧道德:中国近代女性社会地位变迁——以《良友》画报的女性形象为视点[J].视听.2019

[5].干旭敏.改革开放40年社会道德变迁[J].时代报告.2018

[6].孙春晨.改革开放40年乡村道德生活的变迁[J].中州学刊.2018

[7].干旭敏.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道德的变迁[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8

[8].刘维.论“商业道德”裁判的理念和范式变迁——基于互联网标杆案例的观察[J].科技与法律.2018

[9].黄超.道德变迁视角下的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研究[D].兰州大学.2018

[10].杨静慧.家庭变迁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附录200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着作出版基金...商丘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1)商丘师范学院鉴定验收项目(2)

标签:;  ;  ;  ;  ;  ;  ;  

道德变迁论文_郭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