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龙海[1]2004年在《双台子河口潮流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双台子河口潮流沉积体系是现代辽河叁角洲的沉积主体。本文运用不同时期水深地形测量、卫星数据资料对比分析了潮流沉积体系的地形、地貌变化趋势;利用钻探、浅地层探测资料研究了潮流沉积体系演化规律;依据潮流和悬沙观测资料结合古今潮道形态,探讨了双台子河口潮滩-潮沟沉积体的物源、潮道切蚀深度等问题。双台子河口处于淤积态势,潮滩淤涨,潮道迁移、充填。潮滩沉积物以粉土、砂质粉土和粉砂为主;发育中的潮道以冲刷为主,废弃潮道中主要沉积淤泥、淤泥质粉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双台子河口地貌的发育受双台子河的制约,潮流控制沉积物分布,波浪以及科氏力影响双台子河口沉积体的迁移。潮流及沿岸输沙将大凌河、小凌河和大辽河入海泥沙向辽东湾顶部输运,是双台子河口不断淤积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利用河相关系分析计算,双台子河口达到平衡状态时的潮道深度为14.3m,大于浅地层剖面所揭示的潮道深度10.0m。由于潮道迁移和废弃充填,近期水深地形资料所显示潮道的最大水深小于其最大切蚀深度。
徐国强, 亓发庆, 阚长宾, 刘燕平, 鞠春雨[2]2012年在《近期盖州滩地貌演化》文中指出盖州滩是典型的潮流浅滩,其发育受双台子河的制约。1958年双台子河建闸后,入海径流量逐年减小,洪水期的冲刷作用减弱,潮流作用趋于占主导地位。潮流将大辽河、大凌河、小凌河等河流入海泥沙向双台子河口区搬运,由于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盖州滩不断淤积。1999年双台子河截流,纳潮量进一步减小和无洪水期的冲刷作用,随潮流进入双台子河口区的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淤积具有加快的趋势,海洋动力塑造了今日盖州滩。
刘爱江[3]2009年在《双台子河口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适宜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是国家的能源战略之一。调查海底工程地质特征和及其变化规律,查明区内潜在的地质灾害因素,为海洋工程建设服务,对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根据辽河油田路由和井场调查的钻探、水深地形和浅地层探测等资料,探讨了双台子河口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适宜性。根据工程地质和沉积环境特征将研究区分为浅海沉积区、盖州滩沉积区、潮道沉积区和河口潮滩-潮道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河口潮滩-潮道沉积区地貌、沉积环境复杂,主要对其中近十几年形成的新近潮滩做了具体分析,潮道和浅海沉积区表层沉积物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其工程性质差;盖洲滩和新近潮滩表层沉积物同为粉砂、砂质粉土,但新近潮滩比盖洲滩强度低。研究区存在较多的灾害地质现象,主要有因海底冲刷形成的侵蚀残留体和侵蚀沟、埋藏潮道与埋藏谷、浅层气等,这些灾害地质现象的存在给海上作业带来极大的不便,处理不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工程事故。座底式平台适合在各沉积区作业,在盖洲滩沉积区和新近潮滩沉积区作业时,表层粉砂、砂质粉土容易在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形成流砂,而造成座底式平台的滑移,在浅海沉积区和潮道沉积区作业时,由于两区表层为淤泥质沉积物,平台就位时会发生较大沉降;具桩靴平台适合在盖洲滩和潮道沉积区作业,但在潮道沉积区第2层粉砂厚度不均,一些区域会发生刺穿破坏;无桩靴平台适合在各区作业,持力层深度在10-20m,主要为粉砂、砂质粉土层。各沉积区内的不同作业平台在波浪和潮流的作用下都存在较严重的冲刷,冲刷深度过大会造成土体对桩基的横向抗力降低,使下部主要持力粒状土层发生液化,从而造成桩基平台的不稳定。
刘爱江, 吴建政, 姜胜辉, 寿玮玮[4]2009年在《双台子河口区悬沙分布和运移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海流与悬沙含量实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双台子河口悬沙运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含沙量与波浪、潮流等水动力关系密切,双台子河悬浮泥沙中的细颗粒物质经落潮流搬运至较深水域的潮道和浅海进行沉积,泥沙入海沉积后,接受海洋水动力作用的改造,部分细颗粒物质在水动力作用下会再次起动、运移。悬浮泥沙中的细颗粒物质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波浪、潮流输运而来的大辽河、大凌河等河流物质,二是波浪、潮流对周边海域沉积物质的搬运。1990—2002年研究区整体处于淤积状态,淤积物主要为粒径在2~4Φ的粗颗粒物质,这些物质主要来自于波浪、潮流对河口潮滩的侵蚀、冲刷。
参考文献:
[1]. 双台子河口潮流沉积体系研究[D]. 朱龙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4
[2]. 近期盖州滩地貌演化[J]. 徐国强, 亓发庆, 阚长宾, 刘燕平, 鞠春雨. 海岸工程. 2012
[3]. 双台子河口区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工程适宜性分析[D]. 刘爱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
[4]. 双台子河口区悬沙分布和运移特征[J]. 刘爱江, 吴建政, 姜胜辉, 寿玮玮. 海洋地质动态.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