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夏玉米轮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冬小麦,尿素,产量,效率,养分,体系,无机。
夏玉米轮作论文文献综述
田昌玉,林治安,唐继伟,徐久凯,孙文彦[1](2019)在《基于最佳经济效益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氮替代率的长期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长期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方式下,小麦、玉米周年产量、经济效益及有机肥料氮和化肥氮配比变化规律,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肥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长期定位田间试验(2007—2017年)在山东德州进行,种植方式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2007—2009年小麦品种为烟农19、玉米品种为浚单20,2010—2017年小麦品种为济麦22、玉米品种为郑丹958。试验设4个有机肥(牛粪)氮用量(N0、45、120、240 kg/hm2)和6个化肥氮用量(N 0、45、90、120、180、240 kg/hm2),完全区组设计,叁次重复。化肥氮50%用作基肥,50%在小麦拔节或玉米大喇叭口期做追肥。有机肥或只在冬小麦基施,或分为两份,分别在冬小麦、夏玉米基施。磷、钾肥(P2O5 300 kg/hm2、K2O 300 kg/hm2)在小麦或玉米播种前一次性基施。小麦、玉米收获期测产,采集植株样品。根据每年小麦、玉米总产出效益计算最经济的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比,分析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比随时间的演变规律。【结果】1)关于10年小麦和玉米周年平均产量,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均低于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氮用量低于180 kg/hm2的单施化肥处理小麦和玉米周年产量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氮用量高于180 kg/hm2的处理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有机肥料氮配合化肥氮,随着时间推移产量逐年升高。2)最大产值目标下,10年来有机肥氮的比例从60%左右下降到50%,有机肥氮和化肥氮的配比接近于1∶1;最佳经济效益目标下(边际产投比5∶1),当有机肥氮和化肥氮等价格时,最佳有机肥氮的比例从2007、2008的0%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按实际肥料价格(有机肥氮是化肥氮的2倍)计算的最佳有机肥料氮比例,2007—2009年的最佳有机肥氮比例为0%,以后逐年上升,2017年提高到30%左右。【结论】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施能获得比化肥氮或有机肥氮单施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按照有机氮的价格是化肥氮的2倍计算,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时间越长,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目标的有机肥氮占的比例越高,在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施10年后,有机肥氮的最高比例为34%。(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刘宏元,张爱平,杨世琦,邢磊,杨正礼[2](2019)在《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盈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德州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省德州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量施用氮肥以及氮素流失是该地氮素污染的重要原因,设定合理的氮素盈余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田间试验研究和文献荟萃为基础,探究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素盈余情况,建立该地氮盈余指标体系,并运用欧氏距离法对德州市当前氮素管理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德州市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为196.84 kg N·hm~(-2)·a~(-1),小麦季氮素盈余量为111.07 kg N·hm~(-2),玉米季氮素盈余量为85.77 kg N·hm~(-2)。氮素盈余量在30~70 kg N·hm~(-2)·a~(-1)时为德州市整个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推荐值;德州市小麦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10~50 kg N·hm~(-2);德州市玉米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20~60 kg N·hm~(-2)。在氮素的损失方面,氨挥发以及淋洗是氮素损失的主要去向。小麦季的氮素污染程度高,玉米季氮素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运用欧氏距离法计算德州市氮素管理水平(A值)为0.63,属于中级管理水平。综上,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含量较高,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加强氮素管理水平,提高氮素利用率是德州市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吕凤莲[3](2019)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作物种植体系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改善土壤肥力和增加作物产量,但该施肥措施对农田N_2O及其它含氮气体排放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并且有机肥与化肥的合理配比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本试验以陕西关中平原塿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以田间试验和DNDC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氮肥利用效率、氮平衡和含氮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为该区合理利用养分资源、减少化肥投入、缓解环境压力提供理论参考。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氮磷钾养分100%由化肥提供(NPK),化肥氮的25%、50%、75%和100%由有机肥氮替代(分别记为25%M、50%M、75%M和100%M),以及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加小麦和玉米秸秆还田(SNPK)。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替代处理的施氮量均与NPK处理相同,为345 kg N ha~-11 yr~(-1)。获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小麦/玉米叁个轮作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较单施化肥优化产量构成因素,显着增加作物总产量,而其它比例有机肥替代处理作物总产量与单施化肥相当。相比于单施化肥处理,秸秆还田也显着增加作物产量,优化产量构成要素,尤其是小麦季较为显着。应用DNDC模型模拟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产量的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肥处理均显着增加了小麦、玉米及总产量。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着,并且在不同年份中的变异不大。而不同施肥处理对年季间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同,相比于单施化肥,25%M处理对所有年份玉米产量没有显着影响;50%M和75%M在开始前6年和10年均有减产;而100%M处理在前15年也表现减产,其后年份的作物产量均与NPK处理相似。另外,长期模拟显示在NPK处理的基础上增加秸秆还田措施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不明显。(2)田间试验结果也显示随着有机肥施入比例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总体上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75%M处理氮肥利用效率最高。SNPK处理的产量增加比例较低,最终导致该处理氮肥利用效率低于NPK处理。总体上,NPK和SNPK处理的0-2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于有机肥替代处理。0-200 cm土层铵态氮在不同土层中的含量均较低,不同施肥处理的铵态氮含量相差不大。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土壤矿化氮残留逐渐减小,而氮平衡有增加的趋势,说明在有机肥替代处理中土壤大部分的氮素以有机态氮的形式存在。秸秆还田处理的氮残留较大,氮平衡值也较高,因此,在该区长期秸秆还田时应考虑减少化肥氮的投入。(3)不同施肥处理田间气体排放的监测结果显示,施肥处理均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的N_2O排放量,尤其是NPK和SNPK处理的排放量显着高于有机肥替代处理,75%M和100%M处理的N_2O排放量最低并与不施肥处理无显着差异。就排放强度而言,75%M处理既能保证作物产量又能减少N_2O排放。另外,小麦季的氨挥发高峰持续时间多于玉米季,并且峰值也高于玉米季。与单施化肥相比,50-100%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能显着降低小麦/玉米轮作年总氨挥发量,而SNPK处理增加了氨挥发量。长期模型模拟含氮气体(N_2O、NO、N_2和NH_3)排放表明,施肥能明显增加含氮气体的排放,均表现为SNPK>NPK>25%M>50%M>75%M>100%M>CK。不同处理的排放系数表明,NPK处理的排放系数最高,显着高于有机肥替代处理以及SNPK处理,并且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排放系数逐渐减少,尤其是75%M和100%M处理最低。总之,DNDC模型可以成功地模拟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养分管理下的作物产量以及氧化亚氮排放。田间定位试验和DNDC模型长期模拟结果均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以有机肥氮替代75%化肥氮可以保证小麦/玉米产量的稳定性并减少土壤剖面硝酸盐的累积和含氮气体的排放,是该区有机无机肥最佳配合比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晓云[4](2019)在《亏缺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亏缺灌溉影响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为找到合理的农田减排灌水模式,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关中平原冬小麦和夏玉米的CO_2、N_2O和CH_4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研究。试验在冬小麦3个生育期(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和夏玉米4个生育期(播种-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各设置3个灌水水平(100%W;80%W;60%W,W为两次灌水之间的蒸散量),共6个处理(CK、T1、T2、T3、T4、T5,其中CK处理为对照的充分灌溉)。阐述了3种气体(CO_2、N_2O和CH_4)在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用作物产量、长远增温效应(net GWP_L)和当季增温效应(net GWP_S)3个指标综合评估不同生育期亏水水平对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有:(1)土壤温度(T)、土壤孔隙度含水率(WFPS)与土壤呼吸均显着正相关,二者协调影响着土壤呼吸的大小,综合考虑T和WFPS可以提高对土壤呼吸预测的准确性。土壤N_2O排放通量与土壤WFPS、T和硝态氮含量(NO_3~--N)均显着正相关(P<0.05),其中NO_3~--N是影响农田N_2O气体排放的主控因子。同时,对小麦-玉米农田CH_4的主要影响因子尚未完全明确,有待在接下来的试验中探明。(2)在小麦-玉米的不同生育阶段,各处理土壤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均以充分灌溉处理CK最高,亏缺灌溉处理可降低CO_2、N_2O平均排放通量,而增加CH_4平均吸收通量。以冬小麦拔节期为例,各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通量较大,以充分灌水处理CK最高(97.39 mg·(m~2·h)~(-1)),处理T3比CK处理减少了5.68%(P>0.05);此阶段为轻度亏水的T1、T4和T5处理比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18.52%、20.26%和24.91%(P<0.05),重度亏水处理T2比充分供水处理CK显着减少33.39%(P<0.05);T3处理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比CK处理减小了3.84%(P>0.05),处理T1、T4和T5比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18.66%、17.55%和16.93%(P<0.05),处理T2比处理CK显着减少26.92%(P<0.05);而对于土壤CH_4平均吸收通量来说,T1、T2、T4和T5处理的CH_4平均吸收通量较CK处理分别显着增加了74.04%、116.51%、77.24%和85.69%(P<0.05)。(3)亏缺灌溉可一定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小麦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是农田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期。同时,亏缺灌溉会影响作物产量以及一定程度减缓温室效应。在小麦季,与CK处理相比,其他处理CO_2排放总量比CK处理显着降低了5.55%~25.98%(P<0.05)。抽穗期和灌浆期的CO_2排放量占小麦季总排放量的比例高达70.51%~74.44%,灌水会影响CO_2气体排放,因此,降低这两个时期的灌水量,可以显着降低全季CO_2排放量。例如,对比T1、T3和T4处理与对照CK处理在各生育期的CO_2累积排放量的差异可以得出,相比于充分灌溉,小麦若只在越冬期受到轻度水分亏缺不会显着减小土壤CO_2排放量,而抽穗期的轻度水分亏缺能显着降低CO_2排放量,同时,也发现在小麦生长最旺盛的拔节期的轻度水分也会造成CO_2排放量的下降。对比与CK处理,亏缺灌水处理的N_2O排放总量显着降低了5.63%~18.00%(P<0.05),CH_4吸收总量显着增加了19.47%~62.33%(P<0.05)。T1、T2、T3、T4和T5处理net GWP_L较CK处理显着降低了6.50%~12.77%;除T3处理外,其他处理较CK处理net GWP_S分别显着降低了13.21%~37.65%(P<0.05);T1、T2、T4和T5处理小麦产量较CK处理分别显着减少了2.25%~32.53%(P<0.05),T3处理较CK处理减产2.25%(P>0.05)。在玉米季,不同处理的土壤CO_2排放总量在5435.40~6356.92 kg·hm~(-2)范围内,T2处理显着降低了CO_2排放总量。不同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变化范围为:1157.08~1306.79g·hm~(-2),CK处理最高,T1、T3、T4和T5处理较CK处理减少了1.17%~7.62%(P>0.05),而T2处理比CK显着降低了11.46%(P<0.05);CH_4吸收总量以CK处理最低、T2处理最高,在2414.00~2926.45 g·hm~(-2)间变化,但处理间CH_4吸收总量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玉米季各处理的net GWP_L以T5处理最大,CK、T1和T4处理较T5处理net GWP_L分别减少了7.60%、2.71%、0.10%(P>0.05),而T2和T3较T5处理分别显着下降了13.07%和15.85%(P<0.05);net GWP_S以T3处理最高,CK处理次之,T4处理最低。综合考虑不同生育期亏水水平处理下小麦地的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T3处理更有利于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的保产节水减排。(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Muhammad,Ayaz[5](2019)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生物炭对养分利用效率和淋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6~2017年间进行了渗漏池试验,研究生物炭对陕西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磷利用效率和氮磷淋溶损失的影响。试验在不同深度的渗漏池(d_3=50cm,d_4=80cm,d_2=120cm-150cm和d_1=200cm)中进行,生物炭包括小麦秸秆生物炭(BS)和烟秆生物炭(BT),每种生物炭用量分别是15 t/ha和30 t/ha,试验共计7个处理,分别为水肥优化处理(OPT),OPT+秸秆生物炭处理(OPT_(d1)+BS_1,OPT_(d1)+BS_2,OPT_(d4)+BS_1,OPT_(d3)+BS_2),OPT+烟叶生物炭处理(OPT_(d4)+BT_1,OPT_(d3)+BT_2)。水肥优化处理小麦季氮肥施用量是150 kgN/ha,磷肥施用量是120kgP2O5/ha;在夏玉米季仅施用180kaN/ha,不施磷肥。试验结果表明,OPT_(d1)+BS_1处理和OPT_(d1)+BT_2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显着高于OPT_(d2)处理。然而,相比OPT_(d2,)施加生物炭没有显着影响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两种生物炭也没有影响玉米的籽粒产量,OPT_(d3)+BS_2处理、OPT_(d3)+BT_2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比OPT_(d2)处理增加了19.11%和21.43。相比OPT_(d2)处理,施加生物炭显着提高了氮肥偏生产力,却显着降低磷肥偏生产力。施加生物炭没有显着影响氮磷收获指数、氮素利用效率和磷利用效率。在整个小麦/玉米轮作年中,OPT_(d4)+BS_1和OPT_(d4)+BT_1处理的可溶性有机氮、NO_3~--N(硝态氮)和NH_4~+-N(铵态氮)淋失量显着高于OPT_(d4)处理。然而,在200 cm和80 cm深度的渗漏池中,施加生物炭处理相比OPT _(d2)处理没有观察到显着的氮素淋失。在50 cm和80 cm深的渗漏池中,施加生物炭处理的年MRP(钼反应磷)淋溶量、年PP(颗粒磷)淋溶量和年DOP(溶解有机磷)淋溶量显着高于OPT_(d2。)然而,在200 cm深的渗漏池中,施加生物炭处理的各磷素淋溶量与OPT_(d2)相似。总体而言,本研究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低量小麦秸秆生物炭可能会增加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和N肥利用效率。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明确生物炭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及养分淋失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海标[6](2018)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营养特性及高效施肥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鹤壁(高产区)和原阳(中产区)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一次施肥、普通尿素两次施、专用肥一次施及氮素减量配施等施肥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变化、养分积累特性、光合生理特性、作物产量、周年养分平衡及氮肥利用效率等,明确了麦玉轮作体系营养特性及适宜的施肥模式,以期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高产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氮、磷和钾养分积累量分别为342.40~548.47、105.72~151.42和346.30~453.63 kg/hm~2,其中冬小麦约占52.99%、73.81%和53.36%;中产区周年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分别为197.96~358.86、90.66~129.33和200.71~288.22 kg/hm~2,其中冬小麦约占58.75%、62.09%和61.21%。2、高产区冬小麦氮素积累最快时期在其播种160~180天左右;磷素的积累集中在180天后,钾素积累主要集中在105~160天,夏玉米氮素吸收最快时期是61~76天,磷素集中于60~90天,钾素积累主要在27天至76天之间;中产区冬小麦对氮和磷素快速吸收期在201~229天,钾素主要在134~178天,夏玉米对氮素快速的积累期在70天之前和100天至成熟期。土壤碱解氮随作物的吸收迅速降低,有效磷与速效钾则表现为随时间而逐渐降低,在作物快速吸收期保持稳定,其中专用肥一次施处理土壤氮磷钾一直保持较高水平。3、施肥能显着提高冬小麦-夏玉米关键生育期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SPAD值,同时有效降低了叶片胞间CO_2浓度,高产区和中产区轮作周年专用肥一次施较普通尿素一次施产量分别显着提高9.51%和17.29%。冬小麦施氮210 kg/hm~2(75%包膜尿素+25%普通尿素)较其他施肥处理分别增产5.60%~35.63%和5.64%~37.47%,夏玉米施专用缓释肥750 kg/hm~2(28-10-12)较其他处理增产5.42%~30.15%,且氮肥减量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显着氮肥利用率较一次施肥分别提高16.41%和9.10%。4、综合考虑产量、氮肥利用效率,高产和中产区冬小麦施氮180 kg/hm~2(75%包膜尿素+25%普通尿素),夏玉米施用专用缓释肥(26-10-12)750 kg/hm~2,亦可满足作物周年养分需求,获得高产高效。(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15)
张艺磊[7](2018)在《新型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去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新型尿素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土壤氮素转化和氮肥去向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以辛集为代表的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室内运用静态培养系统,并结合大田试验和~(15)N微区试验,测定植株和土壤样品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不同新型尿素对N_2O排放、氨挥发以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追踪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肥的去向及后效,筛选出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对新型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试验表明,所有处理均在第二天达到N_2O排放最高峰,其中控失尿素的N_2O排放峰值最低,仅为20168.1μg N/kg/d。新型尿素及尿素添加硝化抑制剂(NP)或脲酶抑制剂(HQ)的氨挥发速率均在第2天达峰值,此后缓慢降低;腐植酸尿素的挥发速率值最低,为0.58 kg/hm~2/d。与普通尿素相比,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叁种新型尿素的N_2O排放累积量显着减少了58.0%、53.5%、58.7%;氨挥发损失累积量降低了55.4%、53.1%、58.1%,但均高于尿素辅以NP或HQ。培养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与N_2O排放量呈显着相关;土壤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呈现极显着相关。(2)大区试验表明,施氮处理的小麦籽粒产量显着高于未施氮处理,其中控失尿素的产量最高,为8758.5 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254.5 kg/hm~2;腐植酸尿素在叁种新型尿素中最低,为8217 kg/hm~2。较普通尿素,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氮肥利用显着提高了116.3%、29.3%、28.6%;其中控失尿素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35.9%。地上部的氮素利用表现为:籽粒>秸秆,其中以控失尿素促进氮素吸收效果最为显着,其籽粒的吸收氮素值是178.5 kg/hm~2,秸秆的吸收氮素值是64.5kg/hm~2。~(15)N微区试验表明,叁种新型肥料中控失尿素的冬小麦产量最高,为9025.5kg/hm~2;聚能网尿素次之,为8943.4 kg/hm~2;腐植酸尿素最低,为8212.0 kg/hm~2。控失尿素的氮素吸收利用效果最为突出,控失尿素、聚能网尿素、腐植酸尿素、尿素+NP较普通尿素总氮素利用率提高了28.2%、10.8%、14.3%和3.5%。(3)控失尿素、腐植酸尿素、聚能网尿素、普尿+NP的土壤硝态氮含量主要存在0~20 cm表层土中,且~(15)N原子百分超在0~40 cm处占比最大,其含量均大于普通尿素;普通尿素硝态氮在80~100 cm含量累积,~(15)N原子百分超在此处明显升高。后茬玉米成熟后测得土壤硝态氮均有所降低,普通尿素在100~120 cm处明显突出,其余施氮处理0~20 cm积累的硝态氮量最大。总体来看,冬小麦收获后的氮肥总去向: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损失;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后茬玉米能吸收利用前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氮素肥,表现为:籽粒>秸秆;但是各处理间残留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新型尿素在作物产量、吸氮量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表现较好,且对环境的污染较低;普尿与NP、HQ等配施的效果次之,但均优于普通。在新型尿素中,控失尿素在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优势明显,是当地高效高产的氮肥种类,可作为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推广氮肥。(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2)
徐芳平[8](2018)在《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长模拟及灌溉施肥制度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中平原区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该区粮食持续发展的技术需求迫切。水分和氮肥是农业生产的两个关键因子,为了实现稳健的节水节肥型灌溉施肥技术在该区的应用和示范。本研究以关中平原宝鸡峡灌区的武功地区为研究区,以该区普遍种植的冬小麦,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DSSAT模型(DSSAT—CERES—Wheat;DSSAT—CERES—Maize),研究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播种以及灌溉施肥的最佳日期,同时探究了典型降水年(湿润年,一般年,干旱年)下,适合冬小麦、夏玉米使用的节水节肥型灌水施氮量,并根据该研究区生产实践中应用的灌水施氮量,初步估算了该区的最大节水节肥潜力。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关中平原武功地区,实施了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合理地提高灌水施氮量可增加冬小麦-夏玉米的最终产量、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和生育期天数。(2)根据实测的相关数据,组建并校准验证了DSSAT模型,为后期模拟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冬小麦-夏玉米最终籽粒产量等的实测值和模拟值的均方误差进行比较分析,证明了所建立的DSSAT模型与已校验的遗传参数具有较高可靠性。(3)在陕西关中河谷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适合冬小麦-夏玉米播种的最佳时期分别为10月和6月中旬;适合陕西渭河河谷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灌溉施肥的最佳时期组合分别为WGJ(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和JH(拔节期和抽穗期),在生产实践中,可按需选择灌溉施肥期。(4)利用该区1961年~2015年,近55年的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和R/S分析法,分析研究了该区的降水特征,研究表明11、6、18a分别为该区年降水时间序列的叁个主要周期。该地区年内、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降水量倾向率分别为-1.734、-8.775、8.074 mm/10a,变异系数分别为0.3、0.4、0.2。该地区夏玉米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很大,最大为79.97%。根据校验的DSSAT模型对适宜该研究区降水典型年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的节水节肥型灌水施氮量进行了初步模拟估算,并估算了该区最大的节水节肥潜力,结果表明节水节肥潜力很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本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和作物模型模拟,已初步获得适宜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可使用的播种以及灌溉施肥的最佳日期和节水节肥型灌水施氮量,但受时间、条件和个人能力的限制,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影响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的因素很多;模拟研究,都没有考虑病虫害、冻害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使作物模拟产量较大;作物品种间差异较小;对轮作的考虑是初步的;施氮量对模拟产量影响很小;故还需对这些方面的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侯苗苗[9](2018)在《有机氮替代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以及氮磷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利用有机肥资源,保证作物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本文借助于定位试验探究不同有机氮替代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及氮磷平衡的影响。试验共设对照不施肥(CK)、氮磷钾养分100%由化肥提供(NPK)、75%NPK+25%的有机肥(M)氮(25%M)、50%NPK+50%有机N(50%M)、25%NPK+75%有机N(75%M)和全部氮由M提供(100%M)6个处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不同施肥处理显着增加了小麦分蘖数,其中50%M和75%M效果最为显着。小麦季不同施肥处理生物量表现为施用有机氮替代处理(M)>施用化肥处理(NPK)>对照(CK);玉米季表现为单施化肥处理(NPK)>有机氮替代处理(M)>对照(CK)。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小麦、玉米产量和总产量,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小麦季,有机氮替代处理小麦产量均显着高于单施化肥处理,增幅达26.1~50.0%。玉米季,50%M和75%M处理产量与NPK相似,而25%M和100%M处理玉米产量显着低于NPK处理。小麦/玉米轮作总产量变幅为9166~17496 kg·ha~(-1),其中50%M和75%M处理显着高于NPK处理,25%M和100%M处理与NPK处理无显着差异。综合而言50%-75%M,作物产量最高,并保持较高的收获指数。2)小麦/玉米轮作年中,不同处理氮生理效率范围为34~47 kg·kg~(-1),氮偏生产力为44~51kg·kg~(-1),氮素农学效率为18~24 kg·kg~(-1),氮回收率范围为38~61%。氮效率的四个指标中,随着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本上有机氮替代50-75%时,氮效率最高。不同处理磷肥生理效率范围为243~870 kg·kg~(-1),磷素偏生产力变化范围为99~230 kg·kg~(-1)磷肥农学效率变化范围为40~89 kg·kg~(-1),磷回收率范围为9~18%,磷平衡指数变化范围为31~47%。除磷回收率外,其他磷效率指标均随有机氮替代比例的增加逐渐降低。3)小麦/玉米轮作年土壤氮平衡显示50%-100%M有机代替均有一定的氮素盈余,盈余量为0.4~80.6 kg·ha~(-1),其中100%M处理的盈余量最大。但是50%-100%M有机代替处理硝态氮残留显着低于25%M和NPK处理。不同比例有机氮替代均有磷素盈余,盈余量为35~108 kg·ha~(-1),其中100%M最高,NPK处理最低。4)综合小麦玉米轮作年的经济收益,以50%-75%M处理的年收益较高,100%M处理的年收益最低。综合来看,2015-2016轮作年有机氮替代50%-75%化肥N可以提高作物产量以及氮效率,并且有效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但是磷素盈余较高。而随时间推移,有机氮替代比例将如何进一步影响作物生产力以及养分效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曹欢欢[10](2018)在《旱地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尿素氨挥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尿素是我国乃至全球使用最普遍的氮肥形态,对保障粮食生产具有非常重要作用。低的氮肥利用率是导致氮肥资源严重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其中氨挥发是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如何准确评价氨挥发及确定合理施氮量,是目前农业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试验采用德尔格氨管法(DTM法)对陕西杨凌旱作雨养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两季作物)不同施氮水平下(不施尿素和施用尿素100、200、300、400kg N ha~(-1),分别简写N0、N1、N2、N3、N4)尿素氨挥发进行了原位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中,各施氮处理氨挥发速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施肥后第2-4天出现氨挥发速率的峰值,随后逐渐降低,直至监测不出明显氨挥发;随着氮肥的追施,氨挥发速率显着增加。在夏玉米季,叁叶期追肥时,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均在追肥后第4天达到最高,分别为5.45、5.99、24.10、33.92、22.83 g N ha~(-1)h~(-1);在十叶期,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最高,分别为35.65、61.31、97.73、115.49、139.29g N ha~-11 h~(-1);在冬小麦季基肥时期,各处理的氨挥发速率在第2天达到最高,从N0到N4各处理分别为8.15、20.67、38.88、51.30、62.92g N ha~(-1)h~(-1)。2.夏玉米生长季叁叶期追肥后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为0.89、1.06、3.15、3.64、3.07kg N ha~(-1),来自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为0.17、2.26、2.75、2.18kg N ha~(-1),分别占施氮量的0.41%、2.82%、2.29%、1.36%;夏玉米十叶期追肥后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74、5.84、9.03、9.91、10.87kg N ha~(-1),来自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量分别为2.10、5.29、6.17、7.13kg N ha~(-1),占累积挥发量的35.96%、58.58%、62.26%、65.59%,占施氮量的3.50%、4.41%、3.43%、2.97%。十叶期追肥后的氨挥发损失量显着高于叁叶期,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与施肥量有一定关系外,还与追肥时温度和土壤含水率较高有关。3.冬小麦季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为1.21、1.99、3.54、4.19、4.79kg N ha~(-1),来自氮肥的氨挥发为0.78、2.33、2.98、3.58kg N ha~(-1),分别占累积氨挥发量的39.20%、65.82%、71.12%、74.74%,占施氮总量的0.78%、1.16%、0.99%、0.90%,N2、N3、N4处理氨挥发量显着高于N0与N1处理。4.夏玉米十叶期施肥和冬小麦基肥时期有90%左右的氨挥发损失发生在施肥后的前7天,第7天后氨挥发损失仅占总损失量的10%左右,表明施肥后前一周是控制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整个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从N0到N4各处理的氨挥发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4、8.88、15.72、17.73、18.74kg N ha~(-1),用差减法获得氮肥的氨挥发损失分别为3.04、9.88、11.89、12.90kg N ha~(-1),分别占累积氨挥发量的34.23%、62.85%、67.06%、68.84%,占施氮总量的1.53%、2.47%、1.98%、1.61%,不同施氮处理与N0处理间差异显着,且随施氮量增加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呈增加趋势。5.夏玉米生长季氨挥发损失占总施氮量的3-5%,远高于冬小麦季的氨挥发损失(1%左右)。在相同施氮量处理情况下,夏玉米季的氨挥发损失占整个轮作体系氨挥发损失的70%左右,显着高于冬小麦季氨挥发,这与施肥方式、温度等因素有关,说明夏玉米季是氨挥发损失的重要时期,如何控制高温高湿夏玉米生长季施肥氨挥发是降低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氨挥发损失的关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夏玉米轮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山东省德州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大量施用氮肥以及氮素流失是该地氮素污染的重要原因,设定合理的氮素盈余指标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田间试验研究和文献荟萃为基础,探究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氮素盈余情况,建立该地氮盈余指标体系,并运用欧氏距离法对德州市当前氮素管理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德州市整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为196.84 kg N·hm~(-2)·a~(-1),小麦季氮素盈余量为111.07 kg N·hm~(-2),玉米季氮素盈余量为85.77 kg N·hm~(-2)。氮素盈余量在30~70 kg N·hm~(-2)·a~(-1)时为德州市整个轮作周期氮素盈余量推荐值;德州市小麦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10~50 kg N·hm~(-2);德州市玉米季氮素盈余量推荐值为20~60 kg N·hm~(-2)。在氮素的损失方面,氨挥发以及淋洗是氮素损失的主要去向。小麦季的氮素污染程度高,玉米季氮素污染程度相对较低。运用欧氏距离法计算德州市氮素管理水平(A值)为0.63,属于中级管理水平。综上,德州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含量较高,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加强氮素管理水平,提高氮素利用率是德州市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夏玉米轮作论文参考文献
[1].田昌玉,林治安,唐继伟,徐久凯,孙文彦.基于最佳经济效益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肥氮替代率的长期演变[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
[2].刘宏元,张爱平,杨世琦,邢磊,杨正礼.山东省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盈余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德州市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3].吕凤莲.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王晓云.亏缺灌溉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土壤CO_2、N_2O和CH_4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Muhammad,Ayaz.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制度下生物炭对养分利用效率和淋失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王海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营养特性及高效施肥模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8
[7].张艺磊.新型尿素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氮素去向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8
[8].徐芳平.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生长模拟及灌溉施肥制度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9].侯苗苗.有机氮替代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产量以及氮磷效率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10].曹欢欢.旱地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尿素氨挥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